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杜鹃花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
内容
前言/序言

“杜鹃花似海,穹山留异香。”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杜鹃花生长和盛开的地方。每年进入春夏之交的四五月间,在5A级景区百里杜鹃,囊括了世界5个亚属的杜鹃花,竞相怒放,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俨然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千峰叠起嶂,乌金地下埋。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这幅美丽画卷,总会让人情不自已,思绪翩跹。

苗族、彝族、白族、汉族等民族同胞聚居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与美丽的杜鹃花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

置身一年一度的“中国贵州杜鹃花节”,总会被杜鹃花的烂漫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彩所深深吸引。在发达的杜鹃花根系之下,常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一切,不正是人文与自然遗产亟待开采的富矿!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生共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精华荟萃的历史文物,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这些得天独厚、别具特色、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文化,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贵州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生态也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其重要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民族民间文化缺乏生存的土壤,民族文化传承无以依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自2002年起,由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以行政力量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2002年至2019年期间,多措并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全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召开现场会、举办成果展示、开展优质课评比、编印活动图片集锦,评选了五批106所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免费培训的1000余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师,成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现全省已有5000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各项目学校编写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有民族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技艺等特长的劳动者。

 

 

“一场演出的成功,胜过一个大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不用伴奏、不用乐器,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期间,由从江县小黄小学吴凤香、吴秋月等9名学生组成的少儿侗歌队,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演出成功后,温总理接见他们时说的话。

这些把贵州大山的侗族大歌带到世界舞台,受到世界人民赞誉的侗族姑娘,正是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如今,这项活动正在全省的广大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毕节市民族中学的校园里,建设了60米长的民族文化长廊,以毕节市7种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为内容,使民族文化长廊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形象教材。

六盘水市钟山区马坝小学,把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形式,苗族蜡染、刺绣等技艺引进课堂,不仅培养学生,还培训当地村民,使民族文化从校内发展到村里。

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把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学生的每个假期作业,积极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

“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最早,成果最丰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在参加了贵州举行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后如此感叹。

早在20世纪80年代,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部分中小学就开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验与推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家长支持、社会认可的良好态势,成为当地发展民俗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站在“十三五”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回望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之前,属于自发阶段,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第二阶段,《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全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第三阶段,以省教育厅、省民委2008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为标志,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规范化。

自此,贵州省民族文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学校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质量由低到高。21世纪初期,全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大约有100所,2005年发展到500所左右,2007年增加到1500所左右,2009年达到4000所左右,至今已达到5000多所。

随着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的不断增多,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原来集中于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体育等,逐渐向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曲艺、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戏剧、民族民间技艺、民族民间习俗、民族民间知识等方面拓展。木偶戏、傩戏、八音坐唱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中的内容,相继成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

十多年来,贵州省凡是民族民间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方,均已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伴随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贵州不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实现了后继有人。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贵州民族文化的战略定位,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民族文化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升了对省情认识的新的高度。

多年来,贵州始终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一重要的“宝贝”得以在时代的洪流中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最底层次的文化,是通俗易懂的最易被人类所接受的文化。

许多老师和学生,正是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参与,重新认识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生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在黔中大地的广泛开展,为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为不同民族的学生创造了文化交往交融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师生多元文化意识,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通过本次书稿的征集发现各地各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困难。选取的全省四十所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通过在开展活动中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综合呈现,以期为新的历史时期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寻找出新的共识和路径,共同推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首先,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成立领导小组,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力与民族部门配合抓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运行机制。要落实责任分工,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人,纳入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情况交流、调查研究、检查督导等制度。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要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要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制定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考评办法,鼓励先进,督促后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创新机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部门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做到全盘把握、心中有数。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广泛推广,指导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载体,拓展领域,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生机和活力。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前,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此项工程的重要支撑点,全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我们期待着通过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这朵美丽的杜鹃花,在黔中大地竞相绽放出时代的耀眼光芒。

作者简介

罗文骅,湖南隆回人,盛世湘黔网总编、贵州智维盛世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贵州省青联委员、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秘书长、贵州省网络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多年主流财经记者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品牌策划经历,先后担任《华夏医疗美容》《茶韵》和《网聚乡情》《我的中国梦》《书香中国*多彩贵州》《美丽中国》等杂志和主题征文获奖集主编或编委,现为多家报刊网络特约作者、商协会和企业文化传播顾问,发表各类作品数十万字。

 

杜再江,贵州民族报社编委、首席记者、总编室主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兼职教师,著有大型报告文学《大爱丰碑》《美丽乡村小康路》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贵州新闻奖等,系首届贵州报业改革先进个人创新奖获得者,现为多家知名媒体特约评论员。

 

刘佳蓉,女,1984年生,贵州玉屏人,侗族,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大学钢琴专业学士学位,现为贵州省钢琴学会会员、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办公室副主任,音乐教师,对贵州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有一定研究。

后记

编印阅读《杜鹃花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令人不禁想起毛泽东的三句诗词。

第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似乎向世人证实黔地天地人“三无”的诗句,亦可说明资源不足,努力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贵州校园师生过去二十年来的艰苦求索和奋力作为,甚至包括本书的成书过程。

第二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多年来,参与此项活动的师生和工作人员,凭着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热忱与执着,打造了一处又一处亮点。摆在眼前的情景是:过去的成就呈现,大多由活动和项目而开展,难免碎片化和短时效。此书意在聚焦成果,发现问题,引发大家共同思考,寻求系统性、可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第三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已然察觉自身问题和不足时,我们的方向和目标就已找到。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必将春光无限,姹紫嫣红!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省教育厅、省民宗委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了贵州民族大学专家学者的有力指导,得到各级教育民族部门和学校的配合,以及贵州智维盛世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的精心编辑,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文稿素材和图片主要由项目学校提供,导致文稿质量难以统一。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精细、合理、平衡,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望各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10月21日于贵阳

目录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创新发展  构筑多彩贵州民族人才高地.............. 002

 

贵阳市

 

贵阳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重视发展现代教育.................... 010

贵阳市第七中学:用民族优秀文化浸润孩子心灵.................... 015

白云区民族中学:做民族团结的模范践行者........................ 021

南明区甲秀小学:名师工作室引领  探究核心素养课改新模式......... 024

白云区牛场民族乡中心完小:让学生安心 让家长放心 让社会满意.... 029

 

遵义市

 

播州区平正民族中学:仡佬文化特色课堂  彰显古老民族魅力........ 034

仁怀市后山民族小学:笙舞鼓韵 爱润童心  民族之花放光彩........ 039

 

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为生命成长奠基  对民族未来负责.............. 044

六枝特区:创新民族教育模式  夜郎故地异彩纷呈.................. 048

盘州市羊场民族乡中学:民族文化教育  为学生特长展示插上翅膀..... 053

 

毕节市

 

毕节市民族中学:在坚守中传承  在创新中发展.................... 060

赫章县兴发民族乡中心小学:延续民族血脉  坚守文化家园.......... 066

金沙县民族中学:独具一格民族特色  构建校园文化新体系.......... 071

黔西县铁石中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树立学生正确“三观”........ 076

威宁自治县板底小学:彝汉双语特色教育  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079

 

安顺市

 

安顺市: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  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084

西秀区刘官初级中学:传承屯堡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089

平坝区路塘民族中心小学: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养分.......... 095

安顺市经开区小屯小学:完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  丰盈各族孩子心灵.... 100

 

黔东南州

 

凯里学院:构建民族人才传承基地  “做响做特做亮”文化品牌....... 106

黄平县第二中学:推动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  且兰古国尽展新颜........ 115

雷山县永乐完全小学:扎根苗族文化沃土  培育民族文化幼苗........ 120

黎平县肇兴镇中心小学:侗族文化特色教育之花竞相绽放............. 124

麻江县隆昌小学:畲族文化教育熏陶  放飞畲乡孩子梦想............ 130

 

黔南州

 

独山县狮山民族小学:高唱民族歌 欢跳民族舞  彰显民族魂........ 138

福泉市仙桥初级民族中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发展民族文化事业..... 142

龙里县卫华民族初级中学:全员保护传承良性循环  培养民族文化

                      接班人............................... 146

平塘县牙舟中学:国家级非遗绽放异彩  “牙舟名陶”后继有人....... 150

 

黔西南州

 

册亨县民族中学:民族文化传承在自觉中前行...................... 156

普安县第一中学:培育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159

兴义市乌沙中学:在传承发展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62

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与时俱进  开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新局面....... 166

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着民族服饰  会民族语言  承民族文化...... 170

兴义中学:让民族文化在校园茁壮成长............................ 174

贞丰县民族中学:办有灵魂的教育  育有自尊的学子................ 177

 

铜仁市

 

德江县民族中学:土家文化和傩文化传播主阵地.................... 184

江口县民族中学:梵天净土绽放民族艺术奇葩...................... 188

松桃苗族自治县:“一校一特”“一校一品” 走特色品牌之路....... 193

铜仁市民族中学: 在传承中丰富民族教育内涵..................... 199

沿河民族小学: 多措并举 促进土家文化传承发展................. 204

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文化在校园得到发扬光大.................... 210

 

 

后记........................................................ 217

内容推荐
本书站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历史高度, 通过总结、回顾和观察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现此项活动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 同时反思这项行动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贵州行动向纵深跃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杜鹃花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文骅 杜再江 刘佳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62852
开本
页数 217页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0.7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26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