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武汉人 |
内容 | 内容推荐 《武汉人》是著名作家方方所写的与武汉有关的随笔集,共收入37篇文章,大致可分为历史、环境、风土人情和少年记忆等。内容涉及对武汉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城市规划、城市性格等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事件等,武汉的地理环境,武汉的大学,武汉的天气、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武汉人的方言、吃喝玩乐,以及生活在武汉五十多年的作者方方与武汉的故事等。 作者简介 方方,原名汪芳。祖籍江西,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北省作协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传媒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目录 武汉这个地方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楼与传说 红楼前的革命 江北的桅杆 西风烈 汉口第一路 汉上花园 跑马溜溜的汉口 都市的乐园 滨湖的大学 在武汉过夏天 玩水 当街夜风景 戏与戏迷 水的故事 书香武汉 六渡桥的铜人像 关于桥 高头和底下 城里的山水 没有耐性 在汉口和武昌跳来跳去 武汉人说话 方言武汉 武汉人的性格 武汉人过早 武汉人的菜桌 热干面的传说及其他 去汉口吃粉 德国太婆玛尔塔和法力 无边的网 汉口人是不是从骨子里 追求物质的东西 少年往事 汉口消失的游戏 行云流水的武汉 我的小说与我生活的城市(代跋) 导语 在《武汉人》中,作家特别关注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想告诉读者不要忘记武汉的城市记忆。 类似于叶兆言之于南京,方方是武汉作家中写武汉这个城市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从小生活在武汉,对武汉的历史人文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悟。本书文笔从容,叙述简洁,往往能在叙述中不着痕迹宕开一笔,且收放自如,增添了不少阅读的乐趣。 后记 我的小说与我生活的城市 有时候,我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武汉人。原因是一则 我并非这里土生土长,父母搬到此地来时,举目无亲;二 则我没有居住在真正的武汉市井里份之中。我的武汉话讲 得不很地道,我对武汉的道路不很熟悉,我对武汉的风俗 不很习惯,我对武汉的饮食也只一知半解。这些都致使我 对武汉一切的理解和认识,显得肤浅表面和书本化。 但是我还是愿意写它。纵是不了解,纵是不熟悉,纵 是不地道,可是与我对其他城市的认识相比,它毕竟又是 我的最了解最熟悉最地道了。这是件没有办法的事,只因 为它是我生长的地方。 像我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家园。我们随着父母工作的变 动而迁徙。没有故乡,没有根底。在一个无亲无友的城市 居住下来,偏又居住在几乎全都是外地人的宿舍里。那种 客居的感觉,那种与周边人的生活不相同的感觉,那种语 言表达上的差异,永远都存在。参加了工作,走上了社会 ,却依然生活在诸多说外乡话的人群中间,那是一些比我 在这里生活过的年头更短的人。 有一天,我回到我居住过二十多年的宿舍去看朋友。 记忆里曾经深刻的一切,全部消失一尽。十几年的光阴, 便将我生活过的所有痕迹都灭掉了,使得人想要凭吊往事 都没了个去处。城市改造,把住熟了的城市又一点点变得 陌生,变成有如他乡的地方,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失落。 忍不住与一些朋友说起这种感受。唏嘘感叹之间,突然发 现其实大家差不多也都是这样。 这样定心细想,在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里,像我这样 的人又该有多少? 其实不要去想我与武汉的亲疏关系,不要想我是不是 地道的本地人,或者我是不是真正理解这座城市,我有没 有与它融为一体。时光和我们的青春一起流逝,住着住着 ,年头长了,我们便从客人住成了主人,从外地人住成了 本地人。我们把自己带来的外乡人的文化溶入本土,更把 本土的文化吸纳进内心。然后我们便成了这里的土著,而 武汉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我们的故乡。如我自1957年随父 母迁来武汉,此后四十多年中,我离开这里最长的时间也 没有超过两个月,走到哪里,魂牵梦绕的,除了武汉,再 无别处。所以我跟朋友说,是不是真正的武汉人,不在于 他武汉话说得好不好,不在于他是否了解武汉的里份,不 在于他是否爱吃武汉的热干面,要看他出门后乡愁指向哪 里,做梦时梦到什么地方,最想回到哪里去,到哪里他心 里才有熟悉感和安全感。武汉于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朋 友便说,如果这样,你若说你不是一个地道的武汉人,武 汉都不同意。 这是我愿意听到的话。 事至于此,便好办了。我知道,我的状态便是诸多人 的状态,我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便是诸多人的感受,我看到 的城市便是他们看到的城市,我所拥有的情怀便是他们所 拥有的情怀。我描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便是他们也想要描 述的内容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此想过后,我的心便踏 实了许多。 这样,我就努力地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虽然它只 是一个人的表达,但它的背后却站着一群人。有些东西, 看上去并非与武汉相关,与武汉相关的只是写作者我这个 人。这就够了,因为我就是吃武汉的粮、喝武汉的水、呼 吸武汉的空气、汲取武汉的营养长大的,无论我写什么, 我都会带着武汉的气味,这种味道或许就是汉味。 汉味并非就是显示在作品的表面的东西,它是深入在 作品的骨头缝里的。举止间,笑谈间,心想间,使坏间, 装傻间,风流间,可怜间,摆谱间,作秀间,痛苦间,闲 玩间,诸如此类,不必经意,自然便泄露底细。不知者只 当庸常看,知者一看便必作会心一笑:呀,汉味好足呀。 所以,是不是这回事,读者自己看吧。 精彩页 武汉这个地方 武汉这个地方一直被人们称做“江城”。它之所以有着如此的称呼,自然是因为它坐落在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之滨的缘故。其实将武汉称做“湖城”也是不错的。它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首府,环绕着它的湖泊至少也有一百个左右。这些湖泊便如明珠或玉佩披挂在武汉的身上,有风吹过时,你说不定会听到它满身叮当作响的声音。久居的老人们能听得出,那是江之涛和湖之浪因风的撩拨而发出的回应。 往更老一点的年代追溯,武汉隶属楚国,故而武汉人也喜欢把自己居住的这片天地称为“楚天楚地”。武汉话的“楚”字和“丑”字是同一个音,所以当武汉人堂堂正正地说“我是楚人”时,让外人听到的往往是“我是丑人”。但武汉人对此毫不在乎。武汉人是崇拜楚人的。因为楚人尚武且又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浪漫和任性,深合武汉人意。当然,也可以说是因了武汉人身上拥有楚人的遗传因子,才使得他们以自己为楚人而自豪。 自有大都市的概念以来,武汉一直都是中国一个很有名气的城市。我算了一下,它的知名度恐怕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广州六城。前三城因曾为国都而文化意味深长,后三城因临近大海而经济相对发达。武汉既未成国都,又不靠在海边,仅仅是濒临长江中游的一座城市,地处内陆,所在的湖北省几乎不同任何一个边境省搭界,其名声落在前六名之外也是很自然、很无奈的了。 与边境省份城市比,武汉离外国看来是远了一点。但一个人过日子的时间主要是耗在自己的地盘上,所以武汉人对此倒也满不在乎。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武汉能守着一个“中土”也相当不错。武汉的通道能像放射线一样按东南西北的方向射向全国各地,画在鸡形的白纸上,就有点儿像太阳放射光芒的样子。而武汉就是那个太阳,不像上海,光芒只能放一半,另外的一半被它东边的茫茫大海给吞没掉了;也不像北京,往北和往东的射线太短,使人多少生出缺憾之感。武汉人便常说,当年毛主席原是想把国都定在武汉的,只可惜一帮北方人说武汉太热,不去不去。毛主席不怕热,却为了团结北方人只好把武汉这么个天生当国都的好地方浪费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在珍宝岛跟苏联人打仗时,武汉到处都有人说:首都定在武汉有几好?不管它苏联从哪个方向打过来,毛主席都不消着急,前面有两个省在顶着哩。而在北京,一不小心,就打到张家口,毛主席的家就成了前线。那还得了?相传那段时期,武汉好多人都要上书劝毛主席把国都改到武汉来。一~这是说笑。 实话实说的是,居于中国中心的武汉的确在交通上有着极大的便利。武汉人出门,没有什么强烈的遥远感。无论去到哪里,远近距离相差并不很大。不像上海人,一说到新疆,干粮都得备它半个月——当然是指飞机不通的时候。武汉人在新疆已经逛了个来回,上海人说不定还在路上。这是武汉人最能得意的一点。因为这个,武汉也就有了“九省通衢”之称。 曾经一度有人将武汉(主要指汉口)称做“东方芝加哥”,谓其繁华、进步颇似美国的芝加哥,但后来这个称呼逐渐消失。现在武汉人还想重温它的“东方芝加哥”之梦,只是叫了几次没什么人响应,也就没有叫开来。我没去过芝加哥,不知武汉与芝加哥的同异何在,只觉得“东方芝加哥”没有叫成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么一叫,你武汉再怎么强也只是老二,前面还有一个“哥”。且不如有一天你武汉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市,堂堂地叫做东方大武汉不更好? 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珠子,长江便如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中心地带的龟山脚下与长江汇合。这两条江水将武汉的地面切割成三个大镇:汉口、武昌、汉阳。三大镇皆临江而立,随江流而曲折。因为这个缘故,武汉人是没有什么方向感的。倘有人问路,武汉人的问答多半都是“高头”或是“底下”,即“往上走”或“往下走”的意思。“高”和“上”,便是指长江上游方向,“底”和“下”则是指下游方向。因此,江水对武汉人的影响深刻到了骨髓,即便是人们随意的一指,也无不透着水流的意味。 曾经一度,武汉三镇明显地将汉口作为商业区,将武昌作为文化区,将汉阳作为工业区,以此来体现三镇不同的特色。 最热闹繁华的地带几乎全都在江北的汉口。江汉路、六渡桥,以及遐迩闻名的汉正街全都集中于斯。记得以前武昌人和汉阳人想要给家里买点东西都得搭车乘船地往汉口跑,直到现在,武昌和汉阳的商业已经很是发达了,可人们仍然摆脱不了汉口的东西又好又便宜的成见,依然喜欢到江北岸购物。 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武汉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方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0974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2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79 |
CIP核字 | 2012054044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9.6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09 |
宽 | 14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