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星(卡雷尔·恰佩克哲理小说三部曲)/蓝色东欧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那个男人坐在靠窗的第二个座位,衣衫不整,谁会想到他是个美国人?我可不信!美国人绝不可能坐慢车旅行;他们坐快车,却还是觉得不够快。他们说美国的火车更快,车厢也宽敞得多,身穿自制服的服务员为你奉上冰水和冰激凌,难道你不知道?喂,伙计,他喊道,给我上点儿啤酒,给这里的每个人都拿一只玻璃杯,就是花上五美元也没事,见鬼!上帝啊!你知道,这就是美国的生活,跟你说也没用。

坐在靠窗边第二个位置上的男人张着嘴打盹儿,浑身汗淋淋的,倦容满面,耷拉着头,看上去毫无生气。哦,上帝啊,哦,上帝啊,已经是第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天了;已经十五个昼夜,要么坐在箱子上,要么席地而睡或者躺在长条椅上,大汗淋漓,面无表情,对吱嘎作响的机器声也无动于衷;这已经是第十五天了,要是能伸展一下双腿,在下巴底下放上一捆干草,一直睡、睡、睡,就好了……

坐在窗边的犹太胖女人紧紧地蜷在角落里。是这样的,最后他会站起身,像个沙袋似的倒在我身上;谁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他看着就像穿着衣服在地上打过滚一样;我必须说,在我看来你有点奇怪,我应该马上走开;哦,老天,但愿这火车能停下!这个坐在窗边第二个座上的男人一低头,身子向前一倾,突然醒了过来。

“太热了,”一个小贩似的矮个儿老男人小心翼翼地搭腔道,“你去哪儿?”

“去克里瓦。”男人吃力地说。

“克里瓦,”小贩熟练而亲切地重复道,“你从很远的地方来?”

坐在窗边第二个座上的男人没有回答,只用肮脏的拳头擦了擦被汗水湿透的额头,虚弱和晕眩让他显得很苍白。老男人不敬地哼了一声,注意力又转回窗外。而那个男人却没有心情看窗外,他的目光紧盯着地板上的污迹,等着别人来搭腔。然后,他就能告诉他们,他远道而来,从美国来。先生,你说什么,从美国来?你大老远地跑来探亲?不,我是回家。去克里瓦,我妻子在那儿,还有我的小女儿,她叫哈菲娅。我离开时她才三岁。是的,从美国来!你在那儿待了多久?八年。有八年了。一直以来,我只干过一份工:做矿工,在约翰斯顿。我有个朋友,他叫麦克·柏博科,是塔拉马斯人。五年前,他死了。那以后,我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我问你,我怎么才能让别人理解我呢?哦,柏博科,他和我有默契。但你知道,一旦男人结婚后,就要想办法让妻子事无巨细地了解所有事,而且还得说得通俗易懂。我的那位叫波拉娜。

当别人无法理解你时,你还怎么工作?嗯,就像这样:他们只说,你好,霍杜巴尔,接着就让我开工。我一天差不多赚七美元,是的,七美元。但美国的物价太高,先生。你没法用两美元过一天——每天的房租是五美元。对面的先生说道:那么,霍杜巴尔先生,你必须每天省下一点!哦,是的,你能省下的。但我要寄给我妻子——我告诉你她叫波拉娜了吗?每个月,先生,五十、六十,有时甚至是九十美元。柏博科还活着的时候,我是能这么干,因为他知道怎样写信。柏博科是个聪明人,但他五年前被一根木梁砸死了。所以我就没法继续寄钱回家了,我把钱存在银行。存了三千多美元,我跟你说,先生,后来被人偷走了。但那是不可能的,霍杜巴尔先生!你说什么?是的,先生,三千多美元。你没去告他们吗?那么我问你,我怎么告他们?工头给我找了个律师,律师拍拍我的肩说,可以,可以,不过你需要先付钱。工头骂他是只猪,接着就推着我下了楼。美国就是这样,光凭嘴说是没用的。上帝啊,霍杜巴尔先生,三千美元啊!那可是一笔巨款啊,是一大笔财富啊,上帝啊,太不幸了!三千美元,合多少克朗?

尤拉伊·霍杜巴尔陶醉在深深的满足中:你们所有人都会看着我,听我说的话,整列车厢的人都会跑来看这个在美国被偷了三千美元的男人。是的,先生,那就是我。尤拉伊·霍杜巴尔抬起眼睛,环顾四周的乘客:犹太胖女人独自蜷在角落里,商贩像受了冒犯似的,盯着窗外,口中喋喋不休。一个老女人腿上放着篮子,直视霍杜巴尔,就像在表示抗议。

尤拉伊·霍杜巴尔再次阖上眼。好吧,一切照旧,我不用挂心你。五年来我没跟一个人谈过心,也熬过来了。所以,霍杜巴尔先生,你身无分文地从美国回来了?哦,不,我有一份好工作,但我不会把钱再存在银行,就是这样!我把钱放在一个盒子里,钥匙就藏在衬衣里面。是这样的,我带回来七百美元。其实,先生,我本来想留在那儿的,但我丢了工作。八年了,先生。我被踢了出来,先生。我受够煤灰了。我们那个煤矿开除了六百个工人。到处都是被开除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回来了。回家,你知道的,回克里瓦。那儿有我的妻子和一些土地。还有哈菲娅,当时她才三岁。我的衬衫下藏着七百美元,我应该办一个自己的农场,或者去工厂干活,或者去砍树。P3-5

作者简介
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是捷克斯洛伐克于一九一八年建国后的二十年中,很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专栏作家和批评家。他生于捷克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查理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后陆续出版科幻性作品。他在《罗素姆的机器人》中发明了文学意义上的机器人,他写的轻侦探小说广受欢迎,也是个幽默的专栏作家,在《鲵鱼之乱》中又展现了他深刻讽刺科学与现代性的特点。
舒荪乐,1985年生,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东欧文学研究。代表译著有:《遗忘的梦境:查特·盖佐短篇小说精选》、马洛伊·山多尔的《草叶集》和《分手在布达》。
蒋文惠,跨文化交流硕士(加拿大皇家大学)、英国语言与文化学士(北京大学。2010年移居加拿大维多利亚。现从事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促进活动。因热爱与机缘,2005年起涉足文学翻译,译作包括《伦勃朗》、《和自卑说BYE-BYE》、《加拿大》(主译并统稿)、《情节中的辩论:希腊诗与哲学》(参译)、《欧洲很好小说》(参译第I、II卷)等。
程淑娟,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文学硕士,现就职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翻译。代表译著有《历史人》《荒野奇缘》《红狐》等,并在《英语世界》上发表译作多篇。
书评(媒体评论)

恰佩克的集大成之作。

——《芝加哥论坛报》

令人愉悦的哲理小说屈指可数……如今的读者又能在这张书目匮乏的书单中添上这部隐晦,却绝对实至名归的三部曲。

——《华盛顿邮报》

恰佩克的作品从未丢失过它的鲜亮与光泽。

——《纽约时报书评》

相当有趣的是,尽管恰佩克早已因他的戏剧而功成名就,但在今天,他似乎仍在用他的小说和故事,甚至是日记与读者对话:他创作的一系列阐述欧洲精神问题、知识分子作用的文章与他笔下的那些平凡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激情一样,都极富感染力。

——伊凡·克里玛《卡雷尔·恰佩克:生活与作品》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英文版编辑序(中译本前言)

霍杜巴尔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流星

平凡一生

序言

自一九三八年卡雷尔·恰佩克去世后,几十年来他始终是捷克人民心中伟大的民族作家。同时,他也在英语世界中广受欢迎,无论是他的代表作还是小篇幅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了英语。

要追问他备受追捧的原因并不容易。恰佩克创作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对受众的影响也是多元化的。人们往往首先会想起的是他的乌托邦,或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反乌托邦之作(反乌托邦是指乌托邦的瓦解):戏剧《罗素姆的全能机器人》(1920)、小说《极绝之大》(1922)以及稍后创作的《鲵鱼之乱》(1936)。这些作品在表现出极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的同时,也具备了其他一些令人敬佩的特点:比如《罗素姆的全能机器人》中戏剧化的表现主义——机器人整齐划一的列队行进概括了人类面临的机械化危机;后两部小说中充满了犀利的讽刺和戏仿,其中第一部模拟了一个技术过剩的世界,第二部则描述了人类臣服于曾被自己出于工业和军事目的饲养的巨大智性鲶鱼的情景。在斯威夫特看来,这些小说讥讽了表面上的现代、文明和科技世界的成就。

除了出现在现代文明中的灾难主题,我们还能看到战争主题。这首先出现在卡雷尔﹒恰佩克与其哥哥约瑟夫合写的讽刺剧《昆虫生活》(1921)中。在第三幕中,一群蚂蚁战胜并消灭了另一个群蚂蚁。科学幻想作品《克拉卡蒂特》(1924)影射了战争主题,恰佩克在这部小说中预见了原子能可能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最后,他的两部晚期的反纳粹戏剧《白色瘟疫》(1937)和《母亲》(1938)终于在可被证明为正当防卫的自卫,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能力防卫他者的前提下,接受了战争(恰佩克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一般来说,恰佩克并不被视为一名反战作家,但或许这个主题就如同科学反乌托邦主题一样,为他奠定了名声,尤其是在现代戏剧领域中。

尽管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倾向于关心社会问题,但恰佩克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名人道主义者。他并不特别关心政治问题——而是关心人的问题——他将兴趣投射于对他人之爱、这种爱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现代世界的回应之上。这就是恰佩克,一个人道主义者,这一特点鲜明地反映在他的一部杰作中,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痛苦的主题——寻找自我——,在这个方面,他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这部杰作,也就是本书,是一部三部曲。理论家、评论家雷纳·韦勒克将这部三部曲形容为“在所有语言中,最成功的一次哲学小说尝试”。

捷克文学批评认为,该三部曲是恰佩克的“纯粹理性”(例如认识论意义上的)作品。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知识的可能性和及其客观实在的状态,而以上提到的这个概念主要涵盖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确定个人身份的意义。乍看之下,我们可以认同这一定义,但当我们一遍遍重新阅读这三篇小说后,这个概念就逐渐显得不那么全面了:这里不光呈现了对自我的认知,也展现了社会和人类感知的天性。三部曲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民主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

三部曲中的三个故事标志着恰佩克从早期浅显的相对主义哲学——在小说《极绝之大》中,以尤为犀利,又略带轻快的形式表现——到新的哲学专制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为作者对抗纳粹主义服务的(如果相对主义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正确的话,那么希特勒也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这一转变以黑格尔正题、反题与合题的逻辑三段论(或曰辩证法)的形式为读者演绎了这部三部曲。

黑格尔的三段论试图从静态的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则中抽离出来,寻找一种更动态的逻辑以解释变化、发展和有机成长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每一个正题都意味着存在一个对立的命题,或曰反题,这种冲突终止于另一种命题,或曰合题中,而这项命题同样意味着存在一个对立的命题,以此类推。

第一篇小说《霍杜巴尔》(1933)中表露的对客观实在的相对主义态度代表了恰佩克的早期思想:永远无法了解霍杜巴尔生活和思想的客观实在状态。但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观点被称为恰佩克寻找人的客观实在中的出发点。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它在完成了一个旧有模式的同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

《霍杜巴尔》也从某个特殊的角度连接起了恰佩克的早期虚构作品:这是一个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讲述了在警察调查过程中和法庭判决时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这篇小说或许可以被视为恰佩克的侦探故事——《俩口袋故事》——的哲学性延续。

在《霍杜巴尔》中,恰佩克的相对主义思想表现为不同观察者做出了一系列尝试,来构建霍杜巴尔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这是我们在这第一篇小说中,从霍杜巴尔的视角能够清晰观察到的。当然,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因为事实上,霍杜巴尔的性格非常孤僻,无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所以,逻辑三段论的正题可命为:所有人都是特立独行,无法被探知的。

《霍杜巴尔》的写作技巧相比于接下去的两篇来说更传统些——也许还少了点原创的意味。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生动的象征意象的运用:比如那匹健壮的种马象征着雇工曼尼亚,与平和、沉静的奶牛霍杜巴尔做出对比。恰佩克赋予了这些意象极为丰富的伤感情绪。确实,尽管这篇小说作为正题,得出了我们无法知晓另一颗灵魂的秘密这个结论,恰佩克却施展了艺术作品的魔法,将这些秘密传达给了读者。

第二篇小说《流星》(1934)试图重构一个死于飞机失事的陌生男人的生活故事。故事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一个修女的梦境、一个能目及千里之人的幻想,最后也是最完整的,一个作家艺术性的重构。三次尝试都被叙述者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知方式所局限。

相对主义内涵的实质是无论如何都不存在客观实在:如果一种客观实在不存在,那么就可以说客观实在不存在,只存在我们毫无目地徜徉其中的不同与矛盾的“客观存在”之林。尽管如此,哲学家奥特加﹒伊﹒加塞特和卡尔﹒曼海姆曾在1930年代就指明了逃离这种悖论,走向曼海姆所称的“视角主义”的途径。不同的客观存在是不同视角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视角叠加起来形成了一种清晰、连贯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事实上,《流星》中的这三则关于“主人公X”的故事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在不断地叠加、聚集后多少成为了一个连贯、和谐的整体。

这种“视角主义”的观察结构也许会让人联想起类似意在模仿一个物体3D效果的立体主义绘画的扭曲形态。“文学立体主义”是法国诗歌中最著名的流派。而在捷克文学中,这一概念往往与恰佩克和他的画家哥哥约瑟夫联系在一起。卡雷尔的小说《流星》充分展现了这种立体主义思想。因而,《流星》就成为了三部曲中的反题:观察一个人生活的角度确实不少,但人们却并不知情;相反,视角可以叠加构成一种明确的客观存在。

在三部曲中,恰佩克已经预设了个人身份的主题:在《霍杜巴尔》中,这个问题被呈上台面,却远离主题中心;在《流星》中,这个问题被烘托到了舞台中心;而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凡生活》(1934)中,这个问题被更加强调。不光我们关心究竟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作家自己也在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一个退休的铁路官员尝试撰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但起先他认为简单、毫无负担、“平凡”的故事突然间转变成了一团厚重的乱麻和各种自相矛盾。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前提是,自身的各种性格特点能够得到调和,掩盖一些,使之保持沉默,有些成为了自身潜能,还有一些则成为其反叛的动力。这时,我们就得到了三部曲中的合题:个体缺席的多重视角与个体在场的多重性格相统一。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建立稳定社会的隐喻基础,这个稳定社会中的个体不断地在自己身上重复其身边的各种人物;因此,他能够与他者共情,反之亦然。如此一来,只要没有人将个体在场的多重性格从个体缺席的多重视角中剥离出来,这个社会就是民主的。所以,恰佩克给出了一个文学的、哲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困扰的民主和多数主义社会的问题。

他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最大程度上独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的努力在《平凡一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说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击溃了这个平凡的男人毫无意义的自我评价,进而他发现了形形色色的人隐藏更深、更复杂的事实。与弗洛伊德一样,恰佩克强调儿童时期的发展和儿童时期的性经验,但他并未联系到俄狄浦斯情结或是类似弗洛伊德提出的来源单一的生命能量力比多。

尽管这三篇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方法截然不同,也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或是情节重复出现在另一篇中,还是有很多元素能够将这三篇小说串联在一起。黑格尔的三段论就是这样一根链条。此外,人心的象征也是:《霍杜巴尔》中被送去接受医学检验的心脏遗失了(暗示了霍杜巴尔的忧伤、他最高贵的姿态无以为继)。《流星》中的心脏是暗示“主人公X”之死的器官;而《平凡一生》中退休的铁路官员则是死于心律衰竭。

这一位于中心地位的心脏意向或许能够证明“纯粹理性”并非三部曲唯一或者说主要的特点。不,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人的行为和感觉的书。此外,虽然恰佩克宣称自己是“乐观”的,但这部书却是悲剧的、悲观的。霍杜巴尔痛苦的、献祭式的爱情只能将他引向死亡。《流星》中的“主人公X”飞回家,试图重新找回他的身份,最后却只能在暴力、鲁莽、漫不经心的生活中坠机身亡。“平凡的人”也只能在他临终前才成功实现了自我剖析。

“这本书值得一读吗?”老博派尔先生问医生,医生递给他一本“平凡的人”的回忆录。作为一名科学家,医生当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阅读这本三部曲,只能为触碰过它的人们带来悲伤,就像它也为“平凡的人”带来了悲伤一样。困扰和悲剧是恰佩克作品中的两根支柱。

如果三部曲中的角色和事件是悲剧性的,那么以人对自我多重性认识为基础,建立的民主社会这一角度则完全不是。这种矛盾可以被称为悖论;但或许恰佩克也在暗示,就像他和他的哥哥约瑟夫在很多年前创作的《昆虫生活》一样,尽管个人生活一定是悲剧的,社会生活有时却也能超越悲剧,成为英雄式的,或者说一次乐观主义的契机。

威廉·哈金斯

写于哥伦比亚大学

内容推荐

卡雷尔·恰佩克编著的《流星(卡雷尔·恰佩克哲理小说三部曲)》由《霍杜巴尔》《流星》《平凡一生》三部互相关联的中篇小说构成,是恰佩克最独特、最有力的作品,理论家、评论家雷纳·韦勒克将这部三部曲形容为“在所有语言中,最成功的一次哲理小说尝试”。小说精心安排了交错在一起的三个高度紧凑的故事,以多视角、自由想象的叙述法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失落的生活,强调了真理与现实的相对性。

编辑推荐

捷克伟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集大成之作。在所有语言中,成功的一次哲理小说尝试。《流星(卡雷尔·恰佩克哲理小说三部曲)》被法国《读书》杂志列入《理想藏书》,被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列入《西方正典》的“经典书目”。小说的故事充满悬念,创作技巧与批判精神相得益彰,是一部精彩的佳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星(卡雷尔·恰佩克哲理小说三部曲)/蓝色东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译者 舒荪乐//蒋文惠//程淑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81390
开本 32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16-11
首版时间 2016-11
印刷时间 2016-1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2
CIP核字 2016288556
中图分类号 I524.4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6
15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