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话(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禅话》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内容规划周密,兼顾禅宗史的整体线索和各个节点、关键人物。描画人物,笔法生动,只需几个故事,各位大师面目纤毫毕现。语言平易诙谐,人人都能懂。

内容推荐

《禅话》,是南怀瑾先生介绍中国禅宗早期人物和历史的一本小书,主体是一则则公案,读起来轻松愉快。但若把它仅仅看成是故事集,无疑辜负了作者的苦心。南先生著作此书,依据的是《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常见禅宗史书,而多有阐述发明。特别是不局限于文字字面,专注参悟、擒拿前人书中未曾写出的虚空留自,随时会起疑情,处处都是话头,为大家示范了何谓“好学深思”,应该如何读书。先生在每则故事中不时加入的按语,或延伸解义,或指示修禅关键,读者如有切实的工夫和经验,感受和收获也,自会大不同。

目录

话头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

 ○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

 ○五度中毒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之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

 ○照影顿悟

 ○被诬入狱

 ○舍己为人

 ○名动朝野

 ○帝延论义

 ○撒手还源

 ○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

 ○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

 ○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

 ○《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

 ○有关二祖传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自南北朝至隋唐间的禅道发展与影响

 ○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之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

 ○破头山与牛头山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

 ○善恶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心与文佛

 ○诗境与禅话

 ○吹布毛的启发

 ○老难为善

 ○至圣独照的隽语

 ○法融一系的禅心与文佛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

 ○一颗大明珠

 ○猎到一个弓箭手

 ○不离本行的猎手

 ○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

 ○行思禅师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禅的幽默

试读章节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达摩大师渡过长江,到达少林寺后,便一天到晚默然不语,面对石壁跏趺而坐(俗名打坐)。他本来是从印度过来的外国和尚,可能当时言语不太通。同时,那个时代的人们,除了讲论佛学经典的义理以外,只有极少数的人学习小乘禅定的法门,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禅宗。因此,一般人对于大师的“终日默然,面壁而坐”就莫明其所以然了。所以大家便替他取了一个代号,叫他“壁观婆罗门”。当此之时,举世滔滔,哪里找到明眼人?哪里找个知心人?又向哪里找个“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继承人呢?所以他只有独坐孤峰,面壁相对,沉潜在寂默无言的心境里,慢慢地等待着后起之秀的来临了!

新语云:后世学禅的人,有的“拿到鸡毛当令箭”,认为要学禅宗,便须面对墙壁打坐,才是禅门的心法。而且这种情景,愈传愈久,流入唐、宋以后的道家,修炼神仙丹法者的手里,就变成“百日筑基,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修道程序了。换言之:只要花上十二三年的修炼代价,便可“立地成仙”而“白日飞升”。比起六岁开始读书求学,花上十二三年的时间,才拿到一个学位,然后谋得一个职业,也仅得温饱而已。如此两相比较,学仙实在太划得来。究竟是耶?非耶?或仅为梦寐求之的呓语耶?暂时保留意见,姑不具论。但把达摩大师初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的故事,变成修道或学佛的刻板工夫,实在令人哑然失笑。因为在大师传授的教法中,实在找不出要人们都去面对墙壁而坐的指示啊!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

中国的文化思想,到了南北朝时代,承接魏、晋以来的“玄学”和“清谈”之后,翻译佛经与精思佛学的风气,空前兴盛。那种盛况,犹如现代追求科学的风气一样。于是,有一位杰出的青年,便在这个时代潮流中,冲进了禅宗的传统,打破了大师“终日默然,面壁而坐”的岑寂。这就是后来中国禅宗尊为第二代祖师的神光大师。

神光大师,正式的法名叫慧可。他是河南武牢人,俗家姓姬。据说,他父亲姬寂先生在没有生他的时候,常常自己反省检讨,认为他的家庭,素来是积善之家,哪里会没有儿子呢?因此他开始祈祷求子。有一夜,他感觉到空中有一道特别的光明照到他们家,随后他的妻子就怀孕而生了神光。因此就以光命名,纪念这段祥瑞的征兆。这些都无关紧要,但照本直讲,略一叙说而已。

神光在幼童时代,他的志气就不同于一般儿童。长大以后,博览诗书,尤其精通“玄学”。可是他对家人的生产事业并无兴趣,而只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适性的生活,因此他经常来往于伊川与洛阳一带。这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也并不算是太奢侈的事。

后来他对于“玄学”的道理,愈加深入了,结果反而感觉到空谈“玄学”的乏味。并且常常感叹地说:“孔子、老子的教义,只是人文礼法的学术,树立了人伦的风气与规范。《庄子》、《易经》等书籍,也不能尽穷宇宙人生奥妙的真理。”由此可见他研究得愈深入,对形而上道愈抱有更大的怀疑了。后来他读佛经,觉得还可以超然自得,因此他便到洛阳龙门的香山,皈依宝静禅师,出家做了和尚。又在永穆寺受了佛教所有的戒律,于是便悠哉游哉,往来于各处佛学的讲座之间,遍学大乘与小乘所有的佛学。

到了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又倦游归来,回到香山。一天到晚,只是静坐。这样经过了八年的苦行,有一天,在他默然静坐到极寂静的时候,忽然在定境中看见一个神人对他说:“你想求得成就的果位,何必停留在这里呢?光明的大道并不太远,你可以再向南去。”他听了以后,知道这是神异的助力,因此便自己改名叫神光。但到了第二天,便觉得头部犹如刀刺一样的疼痛。他的师父宝静法师知道了,想要叫他去治病。但空中又忽然有一个声音说:“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的头痛。”于是神光便把自己先后两次奇异的经过告诉了师父。他师父一看他的头顶,真的变了样,长出了五个峥嵘的头骨,犹如五个山峰挺立而出一样。因此便说:“你的相的确改变了,这是吉祥的兆头,是可以证果的证明。你听到神奇的声音,叫你再向南去,我想在少林寺住着的达摩大师,可能就是你的得法师父。你最好到少林寺去探访他,听说他是一位得道的‘至人’呢!”神光听了他剃度师宝静法师的教导,因此便到少林寺去找达摩大师。

新语云:后世讲解禅宗或禅学的人,一提到二祖神光悟道的公案,便将神光向达摩大师求乞“安心”法门一节,认为是禅的重心。殊不知“安心”法门的一段记载,只是记述达摩大师在那个时候当机对境,借此接引神光悟入心地境界,一时所用权巧方便的教授法,而并非禅宗的究竟,即止于如此。

其次,大家除了追述神光因问取“安心”法门而悟道以外,完全忽略了二祖在未见达摩大师以前的个人经历,和他修习佛学的用功,以及他未见达摩以前,曾经在香山“终日宴坐”修习禅定工夫达八年之久的经过。同时更忽略了达摩大师从般若多罗尊者处得法之后,以他的睿智贤达,还自依止其师执役服勤,侍奉了四十年之久。直到他师父逝世以后,他才展开弘法的任务。现在人习禅学道,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去做工夫,而且只以主观的成见,作客观的比较。自己不知慧力和慧根有多少,不明是非的究竟,而以极端傲慢自是之心,只知诛求别人或禅人们的过错,却不肯反躬而诚,但在口头上随便谈禅论道,在书本上求取皮毛的知识,便以此为禅,真使人油然生起“终日默然”之思了!

P6-9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坚实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先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溯源返归故里,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本书讲的,是从达摩东来到唐代中期,禅宗各位祖师修法得道及衣钵传承的故事。南怀瑾先生著作此书,依据的是《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禅宗史书。这些书,是极为普通的。一般人看了,所见不过是各位高僧的小传。而南先生读书,不放过一处细节,更重要的,是以文字为依托,参悟、擒拿未曾写出的虚空留白。随时会起疑情,处处都是话头。例如,达摩大师为何“终日默然,面壁而坐”?二祖晚年混迹街市,完全不是一副高僧的样子,这是什么缘故?……在早期禅宗史料不多、记载较为简略的条件下,南先生的读书法,可垂范后来。先生在每则故事中不时加入的按语,或赞叹感慨,或延伸解义,或指示修禅路上各处关键,读者如有切实的工夫和经验,感受和收获也会不同。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对已在大陆出版过的简体字版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陆续推出,力求贴近原讲原述,还原作品原貌。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东方出版社

二○一五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话(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怀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86745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5254484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