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对爱因斯坦的思想,包括艰深的物理、哲学思想都把握得非常准确,没有任何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感觉。作者没有用笔神化爱因斯坦。在她的笔下,爱因斯坦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真实、真正的人,是每一个人经过努力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后都能做到的人。本书能够使人看到,我们如果更多地了解一些爱因斯坦,就会更多地体会到人生中情感追求、知识追求的丰富、曲折和艰难,就会少做一些蠢事。另外,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感性描写以及披露爱因斯坦对待特异功能等问题的见解,也较生动而有趣。

内容推荐

瓦伦坦和爱因斯坦及其夫人爱尔莎有着几十年的亲密交往,对爱因斯坦一家的生活非常了解。在本书中,她从最近的距离记述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描绘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在她的生花之笔下,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活有时像一首诙谐轻松的音乐般生动有趣,有时又像惊险小说一样悬念迭生。书中还不时地流露出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书中用了编年方式记述爱因斯坦的生涯,但又不拘一格,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对压抑束缚人类想象力的教育机器的痛恨,青年时期由于充满自由精神和不顾后果地追求而饥寒交迫,写出了他毫无世俗观念而又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生活态度。书中穿插着爱因斯坦大量的生活事迹,都是其他书中未曾述及的。

目录

译者的话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试读章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来没有真正接受过这样一个事实:他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虽然很少有人取得像他那样举世震惊、坚实牢固的成就,但名誉对于他来说却只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伴侣一一他总是设法忘掉它,然而,它却始终伴随着他,名誉的非凡持久性,使得爱因斯坦心烦意乱。人们要想真正地了解爱因斯坦,就必须忘掉他那显赫的声名,因为那不是他的真实性格的一部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生是他对隐姓埋名的酷爱和因他的声望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之间的一场无休止的斗争。时常,只有他的幽默感才使他免于完全被激怒。他从来没有被自己所激起的狂热冲昏头脑。虽然他毫不窘迫地向那些疯狂欢呼的人群致意,可是,他的朋友及亲属却能看到他那狡诈的目光,似乎他要让他们作证,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与他是毫不相干的。他那轻松的笑容总是带有同样一种不明显的吃惊的色彩,他好像认识到,如此一批人必须要有一人作为崇拜的偶像,然而他仍然想不出,为什么这些人选择了他来充当这个角色。

英国驻柏林大使霍勒斯·朗博尔德爵士曾经向爱因斯坦讲过一段经历——他的儿子由学校回家时,有一只脚还没走下车厢就迫不及待地问他:“爸爸,你见过爱因斯坦吗?”当这位大使先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曾获得那份荣幸时,孩子惋惜地耸了耸肩,好像在说,爸爸你枉费了在柏林的时光。“我确实被他的轻蔑弄得羞愧了。”霍勒斯爵士说。爱因斯坦感到好笑,迷惑不解地摇着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说,“由于写了几篇在全世界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的文章,我似乎才得到了这种声誉。”他那超然的口气好像在描述某种奇怪罕见的现象。虽然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能解答,但是他谈到它时,仍然是既惊讶又无可奈何。

事实上,爱因斯坦传奇般的声望和这种声望的神秘起源之间明显不一致,这的确会使人大吃一惊。爱因斯坦的一个助手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阿瑟·爱丁顿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是对爱因斯坦的光荣事业做出过最重要佐证的科学家之一。大约在1917年,一个物理学家对阿瑟·爱丁顿爵士说:“您,阿瑟爵士,是当今世界上懂得相对论理论的三人之一。”爱丁顿脸上掠过一丝痛苦的表情。那个物理学家赶忙补充说:“教授先生,您不必感到窘迫.,您实在太谦虚了。”“这不是谦虚的问题,”阿瑟爵士反驳道,“我只是在问我自己,谁能是这第三者呢?”

但是,肯定有某种原因使得对爱因斯坦的赞誉达到如此崇高神圣的程度,并且如此深刻地渗透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他攫取了巴黎、伦敦、柏林以及东京的一般市民的想象力。当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电影在纽约自然科学博物馆上映时,人们热烈地扑向这个博物馆,当时的情况简直就是一场骚乱,以致不得不动用警察。恐怕需要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起才能分析出爱因斯坦声名鼎沸的程度和它所展示的那种耸人听闻的形式。研究芸芸众生对这位伟人顶礼膜拜的奇怪现象,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这种崇拜很少有人在他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能领受到。它历时持久,丝毫也没受到流徙的风尚、变化的价值以及当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影响。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爱因斯坦是我们这个苦难时代唯一岿然不动的偶像。

他的名声经常会受到考验,有时它会成为笑话的主题。两位美国学生曾经打过一个赌。他们在信封上仅写了“欧洲:爱因斯坦教授收”,这封信竟按照正常的时间到达了目的地。“邮政服务简直太妙了!”爱因斯坦不得不如此评价。

虽然,似乎一个伟大的名字必定会散发出巨大的魅力,没有任何事情能比设法摆脱这种魅力的影响更为困难。但是要想真正了解爱因斯坦,摆脱掉这种魅力却是必须的。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人们也要摆脱掉他的——那个容量无限甚至被乱蓬蓬的头发显得更为巨大的脑袋,一个被照片弄得过分闻名的脑袋——所展现的那种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给人的印象越发深刻,最明显的是他那独特的魅力大为增强了。作为一个年轻人,甚至在中年时,爱因斯坦仍相貌端正,有着丰满的面颊,圆圆的下颌——这是在世纪交接时期流行的那种男性美貌。他的不长的鼻子,从那精美雕成的鼻梁展向鼻孔,给人以一种耽于声情的感觉。在他那黝黑的胡须下面,那大而宽阔的嘴显示出健康的红色,并且与他那淡黄无光的皮肤形成对比。他的脸的下半部分可以说是沉湎于声情的人所具有的那种,那些人能找出充足的理由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那圆圆的脑袋漂亮地矗立在有力的脖颈上,脖颈皮肤白皙,易于晒黑。宽大的肩膀正是能扛万斤的旗手所具有的那种。他肌肉发达的身体在后来的生活中虽然变得沉重起来,但绝不是像闲散安逸的人那样因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所致,而是像从漂泊生活中退休的探险家、船长——出乎所料,却也无可奈何。然而,当你注意到他的眼睛时,这种最初的印象就会消失了。那是一双乌黑发亮、咄咄逼人、微微有些突出的眼睛。这位热爱生活的卓越物理学代表的肖像必然为我们展现一条认识他的新途径。P6-9

序言

只要想到爱因斯坦,“知识爆炸”这一提法的浅薄性就毕露无遗;爱因斯坦一篇创立相对论的论文,对人类知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现今一年甚至几年出版的物理学论文的总和所产生的还要大。爱因斯坦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不仅精通科学,而且熟悉巴赫、莫扎特的音乐,并能亲自演奏。他还爱好文学,喜爱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爱因斯坦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和艺术,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虽然爱因斯坦去世已经50多年了,可是如今世界上仍流行这样的说法:任何一个想要严肃讨论科学和文化的人,不了解爱因斯坦就几乎没有取得入场资格。

然而,有关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在我国还未曾出版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对广大读者来说,艰深的相对论、量子论,不论用多么通俗的语言解释,总是使爱因斯坦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高峰;而他那丰富的人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满激情的生活,与专制制度不可妥协的精神,他的爱,他的恨,他作为普通人生活在我们之中的那一切,都远远没有被广大读者所了解。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许良英先生向我推荐了这本由法国女作家安东妮娜·瓦伦坦所著的《爱因斯坦的私生活》这本书,先生是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他潜心研究爱因斯坦30余年,几乎阅读过所有已发表的有关爱因斯坦的重要文献,阅读过国外出版的十几种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其中包括科学性的、文学性的、思想性的以及回忆或文献性的传记。他认为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954年,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是一本有关爱因斯坦的最有价值的文学性传记。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又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我继续搜集了陆续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传记的英文和德文重要书籍十几种,并且翻译出版了中文版《爱因斯坦语录》。这二十多年有关爱因斯坦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世界上对爱因斯坦私生活的兴趣大增,公布了很多爱因斯坦早期的私人书信文件,相继出版了很多有关爱因斯坦私生活的书籍,其中最有名的有两本,一本是爱因斯坦早年和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丽琦的通信集——《星期天我就要真的亲吻你》;另外一本是两位记者罗格·海菲尔德和保罗·卡特合写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秘密生活》。在最近新解密的爱因斯坦给他的继女的书信中,据媒体报道,已经看到爱因斯坦的第十一位情人。这十几年的大众媒体对于爱因斯坦私生活的热衷,出于猎奇,或主观、或客观上已经为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迷雾:似乎爱因斯坦是一个不讲卫生、生活放荡的人,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一塌糊涂。笔者也读了这些资料,对于社会上造成的这种印象,的确令我诧异。因为认真阅读过这每一本书,给我的印象都恰好相反:爱因斯坦的巨大热情、真实追求和爱因斯坦丰富的人性,都越来越具体地表现在我面前。他不是一个干巴巴的人,而是一个充满血肉、纯真的人。中国的古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能够说明同样一件事情,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解释。

基于这个原因,我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和周勃先生促使这本传记的中文版再版。这本传记在我来说,就好像永远不过时的莫扎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无论有多少后世的作品,它的经典性的品位、文字记述和追求永远不会过时。之所以会如此,我认为应该和作者瓦伦坦的出身、教养、经历的时代,以及她和爱因斯坦一家的特殊关系有关。

安东妮娜·瓦伦坦出生于波兰,大学时专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完成学位论文后曾长期从事报纸工作,撰写了一系列精彩的人物传记,其中包括海因里希·海涅、达·芬奇等人的传记。《爱因斯坦的私生活》是她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瓦伦坦和爱因斯坦及其夫人爱尔莎有着几十年的亲密交往,对爱因斯坦一家的生活非常了解。在本书中,她从最近的距离记述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描绘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在她的生花之笔下,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活有时像一首诙谐轻松的音乐般生动有趣,有时又像惊险小说一样悬念迭生。书中还不时地流露出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书中用了编年方式记述爱因斯坦的生涯,但又不拘一格,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对压抑束缚人类想象力的教育机器的痛恨,青年时期由于充满自由精神和不顾后果地追求而饥寒交迫,写出了他毫无世俗观念而又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生活态度。书中穿插着爱因斯坦大量的生活事迹,都是其他书中未曾述及的。

这本出自一位艺术史家,一位女子的作品也令我惊奇,她居然对爱因斯坦的思想,包括艰深的物理、哲学思想都把握得非常准确,没有任何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修订这本译稿的时候,我已经在德国生活过多年,因此,她对于德国社会军营般的生活和教育的描写和捕捉,对于德国历史和知识分子入木三分的揭示,都使我不得不叹为观止。鉴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明确地提出要学德国,不学英美,中国近代也受德国思想很大影响,瓦伦坦的这些描述很值得我们反复思索。

瓦伦坦没有用笔神化爱因斯坦。在她的笔下,爱因斯坦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真实、真正的人,是每一个人经过努力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后都能做到的人。翻译此书的时候,笔者感到,本书能够使人看到,我们如果更多地了解一些爱因斯坦,就会更多地体会到人生中情感追求、知识追求的丰富、曲折和艰难,就会少做一些蠢事。另外,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感性描写以及披露爱因斯坦对待特异功能等问题的见解,也较生动而有趣。

翻译一本伟大人物的传记是令人愉快的,能使你一扫平庸之气;翻译一本伟大人物的传记又是令人痛苦的,使你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对待自己每天的惰性:

本书译稿由本人统一校订。翻译过程中多蒙翻译家马元德先生多次指教,成书过程中又得鞠哲同志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译者才疏学浅,译文难免有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仲维光

2007年1月29日于德国埃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安东妮娜·瓦伦坦
译者 仲维光//仲昭爱//仲雨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9095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