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
内容
作者简介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图书奖、中国好书奖得主。曾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片畅&销书一等奖等。著有《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所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是首部译介到美国、荷兰的中文马克思读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荣获“2014中国好书”并得到中纪委读书活动的推荐。

前言

这世上的书已经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马克思的书?

如果不是为了完成“规定动作”,那么,最自然的回答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 —“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一个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词,但丁对此的著名定义是:博学深思是重要的,不过,单纯依靠思考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语言、文笔、画笔、凿子等把它们表现出来,才能成为科学。

就是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众所周知,中国有历史上最完善的读书人选拔制度,有无数博学善思的学者,而欧洲最著名的大学皆是中世纪的产物,牛津、剑桥、博洛尼亚等著名学府都有教会背景,但是,正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士一样,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特殊阶层,一旦进入这个阶层,便脱离了劳动,更视“动手”为贱业。

脑与手的分离—这便是现代科学不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和传统中国的根本原因。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可直译为“鲜花盛开的地方”)这座生气勃勃的城市,艺术家与裱糊匠却没有什么不同,理发师与医生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佛罗伦萨人相信:只有当脚掌证实了心脏、思想与手的劳作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真正开始创造一种崭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被但丁等人称为“科学”。

事实上,现代文化就起源于脑与手的结合,而这也正是现代文化与一切“旧文化”(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的士大夫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现代文化的实质,无非就是知识与劳动的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正由此而产生。现代文化的创造者是工匠,他们便是现代工人阶级的前身—这就是E. P. 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所揭示出的历史事实。

然而,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是如此有悖于人们的传统与积习,因为它与旧势力对“文化”的理解如此相悖,以至在某些人看来,正是这种散发着劳动和“动手”的寒酸与汗酸味道的文化、正是这种把“文化”和“下等人”联系起来的努力,严重玷污了那种充满了香水与“书香”味道的文化,亵渎了高尚的、纯粹的文化。于是,对于“文化”的这种崭新理解,从其产生的那一天,就对“纯文化”“纯精神”“纯文学”构成了挑战。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资产阶级文化不过是基督教文化的变种,它认为“身体”、手和脚是肮脏的,纯洁干净的只有“心灵”和“脑袋”。而让– 保罗?萨特在《肮脏的手》中则这样讽刺说:

纯洁,这是印度的出家人和僧侣的理想。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你们这些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你们只不过是把它当作什么也不干的借口罢了。什么也不干,动也不动,两个手肘贴着身体,戴着手套。而我的手是肮脏的。我把它们伸到血污和大粪里去,所以它们一直脏到了臂肘上。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你以为你可以天真无邪地掌权吗?

毫无疑问的是:在人类历史上,代表着脑与手的结合,真正显示着现代文化波澜壮阔的伟大力量的,正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笑谈过这样的悖论:资产阶级文化中充满了上帝

的爱、法律的尊严、纯洁的说教,但是,资产阶级的行动,却是由欺诈、卑鄙、阴谋诡计和残酷的镇压构成;而与之完全相反,无产阶级文化中尽管散发着劳动者挥汗如雨的酸臭、洋溢着奴隶对于革命暴力的呼唤、赞美着革命者对于淋漓鲜血的正视,但是,无产阶级所从事的,却是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为劳动人民求解放的行动。

尤为震撼的是:当马克思说到“动手”的时候,他所说的“动手”并不仅是指劳动,还有“革命”和“人民专政”:

我们铁面无情,但也不向他们要求任何宽恕。当轮到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手段。但是保皇恐怖主义者,上帝和法律所宠爱的恐怖主义者,在实践上是残酷的、卑鄙的、下流的,在理论上是胆怯的、隐讳的、虚伪的,而在这两方面都是无耻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合集》)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摘自《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与纯学术的说教毫无关系。“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在这种科学、这种文化中,不仅充斥着劳动的汗酸味,而且还布满了火药的气息。

因此,阅读马克思的书,既不会使你感到舒服,更不会使你升官发财,当然,这种科学、这种文化更与廉价的快乐无关。

伊壁鸠鲁曾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快乐,而古往今来,很多人是他的信徒,于是,他们读养生、健身、旅游、性爱、游戏、美食和赚钱方面的书,以为这样的书能使他们快乐。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却调侃说,实验已经证明,快乐不过是内分泌和神经网络的运动,为了追求快乐,最直接的办法是去嗑药,而不是读书。某位号称“无知者无畏”的作家曾经说过,不读书我们一样快乐,没准儿会更加快乐—而他很可能是对的。

我想,人们读书,一定是希望解决一些使自己感到苦恼的问题。因此,如果书籍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惊、带来惊奇般的收获,如果书籍不能告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并挑战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知的“常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一般的读者也许知道马克思出身于快乐、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且有一半荷兰血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和姨夫利奥?菲利普联手创办了著名的荷兰飞利浦公司。

而当你知道了这些之后,一定会追问:作为一个如此快乐的富二代,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为了世界无产阶级而痛心疾首的伟大导师呢?

马克思的故事和事业与“快乐”无关,却与马克思对于“幸福”的理解有关。实际上,马克思与他同时代的天才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一样,只是把伊壁鸠鲁的名言稍作修改,即把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改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边沁说过:所谓最大幸福原则,就是指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世上最持久的幸福,就是使个人的幸福与大多数人的幸福协调起来的努力。

边沁还说:快乐与快感是动物也有的,但“快乐的猪”与高尚的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实际上,“幸福”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在他17 岁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阐释的主题:

实际上,“幸福”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在他17 岁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阐释的主题: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马克思献身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但是,马克思与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经济学家们,对于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的理解,有着微妙却具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因为在后者那里,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追求“快乐”的职业,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经济学则是为人类谋“幸福”的事业。

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即使卡尔?马克思博士今天还活在世上,这位《资本论》的伟大作者,仍旧不可能在我所在的“世界一流学科”谋一份教职,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对于“知识”和“幸福”的理解,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截然不同。

每当想起马克思的事业,每当思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猪的快乐”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区别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学课本上的叶挺的《囚歌》,想起那些革命者对于幸福的理解: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鲁迅说“救救孩子”,而我只是不知道,像马克思17 岁时的那篇作文一样,叶挺的诗篇,是否还幸存在今天的小学课本里。我们为什么要读马克思?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关怀全人类的命运,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能够感到自己与人类“共命运”—“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们读马克思,是因为我们鄙视这样的无聊笑谈:“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到死了钱还没花了。”恰恰相反—正如康德所说,作为小人物,我们既在为自己的衣食而斗争,同时,也在情不自禁地在为后人、为他人而工作。而这就是人的“类本质”,所谓“情不自禁”,“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但他们却这样做了”。康德说:正是基于这一点,“每个人是必死的,但作为人类,他们却是不死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文化”与下等人和劳动结合起来,个人的命运与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阅读马克思的理由有很多,但我以为这两条是最基本的。

目录

序诗

序言

上篇 批判旧世界

第一章 马克思与卢梭

第二章 马克思与康德

第三章 马克思与美国

下篇 创造新世界

第四章 马克思与恩格斯

第五章 马克思与列宁

第六章 马克思与毛泽东

附录

注 释

内容简介

如果没有卡尔?马克思,我们就永远不能解释在挥汗如雨的同时,人类被压迫、受奴役的真正根源,也就不能解释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追溯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渊源,梳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重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鲜活的马克思。

书中联系社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观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紧扣时代发展的旋律,对“价值”“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商品属性”“资本”等概念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全面解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社会等重大问题。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政府官员、外交官、政治学家及政策制定者。2、高校学者及研究人员。3、对马克思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及政治、哲学话题感兴趣的普通大众。

★时逢 “十月革命”10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中国将再次迎来阅读马克思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浪潮!

★《马克思的事业》胜在观点,它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作者以独到的见解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当今的发展提出设想,消除读者对马克思及马克思理论的误解,还原历史真相,激励与时俱进!作者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得主,历时5年沉淀,重思马克思主义,升华理论基础,结合当下国情,重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历程。

★作者首次将18年前的未刊稿收入本书,作为第一次公开发表,以供读者阅读,为本书增色。

内容推荐
本书联系社会实际, 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观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紧扣时代发展的旋律, 对“价值”“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商品属性”“资本”等概念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 全面解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社会等重大问题。本书回归马克思本源, 重读马克思主义, 使这一伟大思想更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新国情、新趋势、新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毓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1222
开本
页数 525页
版次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81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北京
22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