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校勘学(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校勘学》主要介绍了校勘学的作用;校勘的内容;古书讹误的类型;校勘的条件;校勘的方法;校勘记和序跋;校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古代校勘源流述略等内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遗产,也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字句校勘 第一节 误字 一 形近而误 二 音同、音近而误 三 一字误为二字、二字误为一字 四 不明词义而妄改 第二节 衍文 一 涉上下文而衍 二 涉注文而衍 三 后人旁记之字而误入正文 四 不审词义而妄增 第三节 脱文 一 不慎而误脱 二 不审文义而妄删 第四节 倒置 一 字的倒置 二 句的倒置 第五节 多重误例 第二章 篇章校勘 第一节 解说误为正文,另加篇名例 第二节 解说与正文未加标明例 第三节 正文夹解说例 第四节 篇章次序倒置例 第五节 分章分篇错误例 第三章 句读及标点校勘 第一节 句读校勘 一 释句读 二 句读校勘举例 第二节 标点校勘 一 不明词义误用标点例 二 不明专名误用标点例 三 失检事理误用标点例 四 不明语法误用标点例 五 不明记言起讫误用引号例 六 不明引语失用引号例 第四章 补阙 第一节 用同书别本校补 第二节 用本书及相类之书校补 一 从本书上下文来推究补阙 二 用相类之书校补 第五章 校勘方法 第一节 对校法 第二节 本校法 第三节 他校法 第四节 理校法 第五节 综合校勘法 第六节 校勘处理方式 一 定本式 二 底本式 三 札记式 第六章 校勘学简史及重要著作 第一节 校勘学开创时期 一 校勘学的奠基人刘向、刘歆 二 郑玄校勘群经 三 高诱校释《淮南子》等书 第二节 校勘学发展时期 一 陆德明《经典释文》 二 颜师古《汉书注》、《匡谬正俗》 三 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 四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五 刘绩《管子补注》 第三节 校勘学全盛时期 一 清代朴学的开创者顾亭林 二 吴派校勘学家——惠栋、钱大昕、顾广圻等 三 皖派校勘学家——戴东原、卢文招、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俞樾、孙诒让、于鬯等 四 章学诚《校雠通义》 第四节 校勘学新的发展时期 一 出版大量善本书,编制专书索引及善本目录 二 发现和整理大量竹木筒、帛书、敦煌遗书、碑刻 三 本期校勘成果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校勘学(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钱玄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6289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38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9-06-01 |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 印刷时间 | 2019-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60 |
| CIP核字 | 2018140525 |
| 中图分类号 | G256.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