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律的故事(规则背后的博弈)(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法律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是人类社会的孤独存在,而是置身于天理人情、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认知好恶中,白纸黑字的规则艰难地践行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中。司法者所秉持的公平公正、不畏权势之心是照亮法律前行道路的火把。
《法律的故事:规则背后的博弈》通过与张释之、张蕴古、宇文融、阿云、严藩等有关的13个历史名案,用生动的故事来解析严格执法、死刑核准、临时官制、变法改革、惩治贪腐、情法之争等多个法律主题;通过徜徉在衙门、官吏、制度、律令、习俗之间的13个法律故事,讲述中国古代司法规则背后的博弈,显现隐藏其后的思想观念和世俗人情。以故事触摸历史,以名案解析法律。
作者简介
张程,新华出版社编辑、评论员、作家,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讲师。在中新网、财新网开有专栏,另有作品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经济参考报》《科学时报》《中华遗产》等媒体。写作领域主要为断代史、专题史。出版《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一步之遥》《中国人本色》等图书近三十部,大量作品同时在台湾地区出版发行。
目录
张释之:执法者的楷模
张蕴古:死刑核奏制度
宇文融:让官制临时化
阿云案:改革的前哨战
郭桓案:朱元璋的枪口
倒严案:严世蕃的罪名
孝子案:为父报仇难题
驿站案:违规接待之后
失印案:制度如何变虚
德清案:官官相护之害
假照案:胥吏买卖假官
窃银案:库丁搬空国库
滑书吏:吏部书吏系列弊案
导语
本书精选古代中国的13个法律故事,对它们的背景和影响加以阐释,语言通俗生动、平实易懂,使读者徜徉在衙门、官吏、制度、律令、习俗之间,探寻古代中国法律与权力的文化百态。
编排体例上,本书在每一个故事之前的篇章页呈现了本篇的冲突情节;书中还附有《明皇幸蜀图》、《出警入跸图》、清朝百姓使用驿站的照票等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中国权与法缠斗之紧张与复杂。
精彩页
权与法的缠斗
法者,治之端也;权者,政之始也。
治国之道,首在立规矩、定制度。规矩与制度,就是“法”。《礼记》有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君子处事求变通,身处哪个地方就要遵循该处的“法”来规范言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谈及:“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此处的“祖宗旧法”是彼时变法正反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朝廷的规章制度,是一切规范性的内容。
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中蕴含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架构。内含其中的一大遗产,便是权与法的相爱相杀。
权与法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又不时爆发矛盾与对杭。
首先,权与法纠缠共存几千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权是法的制定者,皇权是历代制度的最高制定者,君主具有绝对的司法权力。官员是皇权的分沾者,在辖区、辖务内具有不容置疑的司法实权。同时毋庸讳言,传统社会深受“权本位”思想的影响,传统社会的特权文化思想存在于整个社会中,对司法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权与法的共存,在人心,在微观,藕断丝连难以切割。而在操作层面,权与法同样难舍难分。绝大多数朝代的地方官府并没有职业法官,司法审判工作由行政长官执行;即便有职业法官,也要听从行政长官的指挥。司法与行政未能泾渭分明,自不待言。
法是为了维护立法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本意是捍卫权力。严格执法,理论上是为了遏制权力的自我戕害。权力违法违规操作,官吏为非作歹,会威胁统治的稳固,伤害到制度本身。法对权的维护,是两者共存关系最深层的体现。谋反大逆及危害统治的紧急事件,古代官员“便宜”行事,对犯者法外治罪,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须的。相反,严格“依法”处置造反谋逆等类似罪犯,反被认为迂腐懦弱,甚至是要受处分的。
其次,权与法冲突不断,你碾压我,我制约你,斗得不亦乐乎。
大体而言,权对法形成碾压态势。西汉张释之铮铮有言:“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此言道尽了独立与公正的司法理想。古代多数权与法的争执,情节相似,核心都能回到此言的立意。遗憾的是,权力的阴云始终笼罩在规章制度之上。这一点在本书的诸多案件中都有体现,比如张蕴古案导出的死刑核奏制度,郭恒案深层埋藏的朱元璋的集权需求,还有严世蕃案中大臣对皇权的投鼠忌器。本书宇文融括户一案中,皇帝绕开正常官制,随意处理政务,视规章制度于无物。官僚集团只能把矛头对准宇文融之流,对皇权的蛮横霸道无可奈何。皇权之外的官员干涉司法、枉法营私之案,更是不胜枚举。从秦汉至隋唐,再到明清,历朝集权程度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越来越成为梦想。
最恶劣的是,权力碾压法律,任意解释法律、塑造案情,把案件当作权力斗争的工具。本书中阿云案就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前哨战,对案件的理解、对适用法律的选择成了官员站队的标准;郭恒案则成了朱元璋整肃权力、加强集团的切入点,此集与胡惟庸案、蓝玉案一起构成了明朝初期政治风暴的风眼。
权力掌握者也深受其害。明清时期,所有的案件或纠纷,都是由层级分明的文官集团在处理。他们并非职业法官,加上缺乏监管,法律自由裁量权极大,案件的处理既赋予文官集团巨大的实权,也给他们压上了沉重的包袱。本书中诸多案例,都可以看到大权在握的官员们被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影子”。权力越强势,权力使用者的责任和工作量就越大。
法依附于权力而存在,但也对权力有相当的制约。制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制度设计制约权力胡乱作为。有如前述,对于危害权力的枉法胡为,制度与法都是要限制的,是要纠正的。传统政治制度包含悠久丰富的监察遗产,上级对下级有监察之权,专门的监察机构(譬如台谏系统、巡按制度)不仅察吏,还能谏君。刚正清廉的御史形象往往是民间戏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寄托了大家美好的期望。
另一方面来自宏观层面的相互制约。传统社会中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思想观念、宗族、乡绅、宗教、行会等),汲取各种力量维护统治。这是权力干涉一切的例证。然而,借力不是单方向的。本书中的孝子案就提出了为父报仇的难题,一边是法,一边是情,官民都更倾向于情。国人常言“天理人情国法”,情理在国法之前。具体到孝子案,朝廷既然宣扬以孝治天下,遇到孝子杀人,可不就是左右为难了吗?权力既然想借助思想观念、乡绅、宗教等力量,后者也会反作用于权力。还是以传统社会发展成熟的明清时期为例,乡绅阶层协助地方政府治理乡村,沟通官民。可乡绅毕竟不是官员,也要兼顾当地百姓的利益,当地方政府有违法乱纪行为时,乡绅阶层就站到了地方官的对立面。乡间高举的意识形态旗帜、列举的乡规族约,都能成为制约地方官的武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律的故事(规则背后的博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736194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464
CIP核字 2019135976
中图分类号 D929-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9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