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好的旅行
内容
试读章节

见到让·艾什诺兹

我们在芳草地下的车。各种车子在不断降落的黑暗中塞满了路面。穿过马路,绕了个弯子,才找到那个新开不久的书店,要是只听名字,你会以为是个商场。我们来早了。这里有点热,越待越觉得热,而外面的温度正在下降。天黑了。

让·艾什诺兹的脸红红的,像微醺后的惬意样子。瘦高的他从那些书架间慢慢穿过,习惯性地略弓着背……这时候你会觉得之前在那几本褪看到的他不同年龄的形象正在浮现,与这张越来越近的现实中的面孔一晃一晃地重叠,先是逐渐模糊,然后是慢慢清晰,那张明显发红的脸,带着轻轻的笑意。

这是他头回到中国。据说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少离开巴黎。他简单地讲了自己的写作经历,这当然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对于他来说,写作这件事是比较晚才发生的。尽管他们那代午夜作家被冠以“新新小说”之名,但在他看来,他们受到“新小说”前辈们的影响只是某些方法上的,而不是更深层的理念上的。“新小说”确实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但他认为它们也有令人窒息的一面。所以.他觉得应该恢复小说本身的那种乐趣。

这位六十三岁的法国作家在言谈举止间没有任何姿态,随和自然,思维非常清晰,克制而准确地表述着自己的看法。他喜欢城市。它能给他提供充足的材料,让他可以自如地构建小说的世界。而他总是能找到很多有趣的小东西,发现它们,琢磨它们,改造它们,直到重构它们的关系,这给他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对于前辈们,他当然会提到福楼拜,会提到福克纳,这都不意外。倒是没想到他小时候喜欢的是狄更斯,就像以前意外地知道他竟然还狂热地喜欢拉辛的作品《费德尔》。是热罗姆一兰东和伊莱娜一兰东向他推荐的纳博科夫的作品。所以他读到纳博科夫的书的时候,已经是出了几本书之后了。当然,他喜欢纳氏的作品,并觉得这位伟大的前辈几乎是难以超越的。当然,对于纳博科夫在技巧上的过度追求,他还是有所保留的。

《格林威治子午线》里,那两个人长得有点像,然后镜子打碎了,他们就互为镜子,面对面,刮胡子,结果脸上都是伤……这个场景,他说是忽然想到的,写的时候自己也在笑。其他的呢,除了我的词汇量恰好不够用来跟他谈论文学以及其他的复杂些的事情,我们可以在车里谈论外面的那些最有名的建筑物是谁设计的,谈论北京有多少人,西安有多少人,巴黎现在很冷,而他将要去的广州还在夏天里,更不用说作为旅行末端的缅甸了。他的书在越南和缅甸都有译本。

他吃东西没有忌口,什么都能吃上一点,黄酒也能喝,还觉得味道不错。他是抽烟的。第一天在“孔乙己”吃晚饭时,他的面前摆着一盒软包的红塔山。六号那天他掏出来的是大前门。给他一支金南京尝尝,他觉得很不错。苏烟他也喜欢。他在家里的时候,每天都是一包烟。在午夜作家里,现在他是唯一还在抽烟的,他说,估计也是最后一个了。

除了面对访谈不得不说的时候以外,他话都很少,只是默默地听着,坦然地想着什么。他似乎熟练地掌握了—种能让别人不会注意到他的沉默的什么技巧,或者说只是那样的一种神态,不会让任何人圆为他的沉默产生一丝半点的压力。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那种有点不可思议的写作方式。写完一稿.丢开它,再重新写一稿,然后再丢开,再重新写一稿,这样反复三四次,才成了最后的定稿。对于他来说,或许这样的一种特别的反复写作的过程,就是他最迷恋的事情。他的笔迹也很有意思,字体看上去有点像中文里的草书,含糊一点去看的话,有点像这么几个字:“新旧竹时人”。他签的时间也很好玩,第二个零里还包含着“12月3日”,冷眼看去,有点像个老式邮筒的速写。

2010年12月8日

P26-29

作者简介
赵松,作家、诗人、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作品有小说集:《空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抚顺故事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志怪赏读《细听鬼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随笔集《优选的旅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即出)。
后记

想象的旅行(代后记)

我喜欢旅行。我喜欢坐在飞机上,或是火车里,长途客车、私家车也可以,疾驰在高速公路上,或是缓慢爬行在国道甚至县级公路上,我喜欢的,是那种始终在路上漂移的感觉。我喜欢住在旅馆里,无论是豪华的还是普通的,只要干净安静就好,有阳台就更好了,因为我喜欢在阳台上抽着烟看风景,哪怕只是最平常的街景。我喜欢待在酒店里看书,而不是四处游玩,我喜欢在酒店里看着书,偶尔想象一下周边的风景与那些不相识的流动中的人。我喜欢那种旅行尚未完成的状态,因此我喜欢待在酒店里,而不是出去转悠,走得筋疲力尽。我喜欢那些本色的风景,近海,远山,不远处的沙漠、森林、湖泊、河流。我也喜欢陌生的城市,乡村,喜欢偶然发现的偏僻街道,还有人影稀少的田野。我喜欢那些我不知其名的鸟类,以及树木花草,正如我喜欢在旅馆的阳台上俯瞰各种各样的行人。

我去过一些地方,国内的,国外的,但多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只是出差。其实我也喜欢这样被动地旅行。因为我经常说到的想要去的地方,很少能真正化成行动。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在旅行上缺乏行动力而惭愧,但随即就会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理由:没去行动的原因,是我更喜欢想象它们。嗯,我确实更喜欢想象中的旅行。所以当我读到佩所阿在《惶然录》里的那几行名为《头脑中的旅行》的文字时,深以为然:“黄昏降临的融融暮色里,我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远方,等待星星的绽放。我的梦幻是一些旅行,以视阈展开的步履,指向我未知的国度、想象的国度、或者说简直不可能存在的国度。”我得承认,这也正是我深藏内心的旅行哲学。

我从来都不会为没能去成哪里而感到遗憾,越是想去的地方。就越是如此。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几乎是在刻意纵容这种延宕的惰性。当然我也在享受着这种廷宕所带来的一切,期待、想象、梦境以及各种知识性的错觉。有些地方我没去过,但我写下了关于它的文字,借助于各种二手三手的资料,我完成了对它的想象与描述,就像完成了一次理想的旅行,惬意地回忆着有关的一切。比如法属印度洋上的留尼旺岛,我深爱着那里活着的火山的寂静。比如伦敦,我借助一张详细的地图与好友的不时随机零散的描述,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照片,经常漫步在那里的一些僻静的街道上,在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餐馆里吃得尽兴,还在某个大学的图书馆里待了很长时间,每天都去,去翻看各种我根本读不懂的英文书,凭借有限的单词记忆,去猜测它们的内容。我甚至还在一幢附近有火车站的房子里住过一段时间,夜深人静时经常能莫名其妙地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歌声。以至于当我读到那本《伦敦传》时,会觉得它写的完全是另一个伦敦,而不是我心里的那个。

阅读当然是另一种旅行,写作更是如此。一本书本身就同时具备了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双重属性。它在你眼前展开,同时又是个遥远的地方,需要你几经周折才能抵达,而当你真的完成了旅行。合上它,却又发现自己仿佛已在它的远处,甚至会觉得好像从未在过那里,留在印象中的一切,只不过是关于它的一些片断梦境。这样的好处就是,当你像喜欢一个地方那样喜欢上它的时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重新出发了。而书的作者,则很像旅途中遇到的一见如故的人,但越是觉得如此,就越会觉得这人并非写书的那个人,而是他的分身或投影。这就是为什么当我跟让·艾什诺兹、让-菲利浦·图森,还有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他们跟那些作品直接建立真切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那年当我知道我钟爱的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已经到了北京,而我有机会见上他一面时,我却犹豫并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当然这也导致不久之后,我忽然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的那种无法描述的后悔。我只能到他的书中去寻找他的影子了,还有他那座位于布罗涅森林前的18号楼,附近的小湖,以及他的植物园里的那些仙人掌。

我读到过的,最让我觉得心有戚戚焉的关于旅行的说法,来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那部伟大小说《长夜行》的扉页上:“旅行十分有益,能使人浮想联翩。其他的一切只是失望和厌倦。我们的旅行完全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我们的旅行从生到死。人和牲畜,城市和事物,全都是想象出来的。……再说,所有的人都会想象。只要闭上眼睛就行。这是在生活的另外一面。”

其实我并不能确定自己真的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旅行”。或许,它指的就是那些尚未发生的或从未发生过的旅行,或许。实际上它并无所指,或许,它指的就是那些发生在“生活的另外一面”的事。一切发生过的,都如凋落的花朵,只有盛开在想象的世界里的花朵才能永不凋零、完美如初。当然这也意味着,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我必须得学会接受“一切都会逝去”或“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能与之对抗的最好的方武,或许就是总是让自己处在某种意义上的旅行中,在路上的,在阅读中的,在写作中的,在每一次漫无边际的想象里的。当然,这种对抗是无济于事的,但也并非毫无意义。至少,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抛入某种未知的旅程。

最后,感谢从未谋面的谭徐锋兄对我的信任,一次长谈就确定了此书的出版计划。还要感谢责任编辑阿昶,她不动声色地就以缜密而又出色的工作让这本书从一个文档变成一本漂亮的书。他们让我轻松地享受到了出版作品的乐趣。

赵松

2016年11月20日于上海

目录

最好的旅行(代序)

Ⅰ 那些灵魂

 安魂曲

 遥远的怀念

 让·菲利浦-图森的柔软

 湖

 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

 见到让·艾什诺兹

 地铁

 想象中的陈侗

 为什么萧红是天才?

 公园

Ⅱ 我们父子

 广阔

 太湖之远

 我们父子

 场景

 父子书

 理智之年

 说话

 天空之上

 中年

 散步

Ⅲ 这人那人

 早晨

 金姐回忆录

 我们

 伞

 沙滩

 夏天

 感应

 捕鼠记

 小猫

 好酒

Ⅳ 此地彼地

 风山

 耐火厂

 朱家角

 海

 宁山路

 归不得

 写音

 临界

 常熟

 平湖

 风铃

 东去西行

 香港日记

 台湾行记

 希望

 不凡

Ⅴ 与书有关

 书店

 去“保罗的口袋”书店

 特洛伊

 在回声

 书

 南方

想象的旅行(代后记)

序言

最好的旅行(代序)

朋友在去印度洋里的法属留尼旺岛之前,在电话里聊了些不相关的事,最后才提到要去的地方。去那里做什么呢?他说不做什么,就是待着,安静地待上一个月。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动画片式的场景,茫茫蓝色大海里的一个绿色小岛上,只有他一个人,坐在一把白色躺椅上,戴着墨镜,孤单单而又平静的样子,在火山脚下晒太阳。

那时他刚刚爱上了一个人,充满了焦虑。后来在机场过完安检,我们又通了个电话,他讲了些感受。一个月后,他回来了。他在电话里以那种惯常的疲倦声音筒述了这次旅行。那里的火山几年前刚爆发过,不过现在很寂静,他住的旅馆离它不远,每天早上起来,坐在门廊下,就能看到它。雨季也刚结束。他每天会写下些日记式的东西,懒得写字了,就画。回来时的提箱里就多了一部有字有画的书稿,《寂静的火山》。那是个不错的地方,最后他说,你将来有空时,可以去那里,待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做。后来我找到了留尼旺岛的几幅地图,偶尔翻出来看看,同时看了它的介绍资料,了解了岛上的气候、环境,知道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以及火山喷发对它的影响。我一直很想看到朋友的那本书稿,但始终没能如愿。它跟留尼旺岛一样,对于我来说,始终都只存在于想象中。

2005年夏天,我去德国西部小城赖纳出席一个展览的开幕活动。除了第一天需要应付一下场面上的事以外,剩下的十来天时间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住的地方,是在森林里。那里有15世纪的古堡,也有保存完好的德国最古老的盐厂。每天都是被此起彼伏的鸟鸣声唤醒的。那些天里,因为手机没有开通国际漫游,整天都会很清静,走到哪里都很安心,除了提示时间,手机没别的用处。每天起床后,在森林里随意地走着,偶尔会碰到几个正在锻炼的当地人,在绿树丛中看到几座干净结实的红色民居,会觉得这些东西让时间凝固在那里,不再流动。无论是森林,还是附近那座只有几万人的赖纳小城,在我看来,都比几百公里外国境线另一边的荷兰名城阿姆斯特丹要迷人多了。此后无论何时,想到赖纳和它的森林,它们都是我脑海里灰茫茫的大地上的一个小小的亮点。

讲这么两段故事,其实想说的是,留尼旺岛和赖纳,对于我这样的热衷于想象而不是旅行的人来说,现在是完全一样的两个点。我可以说我去过赖纳,没去过留尼旺;我也可以说我去过了留尼旺,但我从未到过赖纳。因为说到底,此时此刻二者都只能在我的想象中呈现。而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对它们完成了无数次非同寻常的令我难以忘怀的旅行。我的朋友陈侗曾出过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自己的世界》,副标题是“法国的生活与艺术”,但读过就会发现,他写的巴黎印象与经历,是你在任何书里都看不到的。因为他写的是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的巴黎,而不是那个人所共知的巴黎。实际上,它也是他人无法抵达的巴黎,除了借助想象,我们别无他途。在很大程度上,现在对陈侗自己来说,也同样如此。

人们每天生存在这个世界的表面,而这个表面,又总是以它特有的繁复多变不断遮蔽人们自己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非常容易将自己的生活被动地纳入那个貌似完全敞开的世界里,总是能够安全抵达人人都能抵达的地方,看到人人都知道的风景和故事,但这样的旅行,又有多大的意思呢?对于我而言,最好的旅行,只能发生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永远是一个为想象所充溢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才始终是个旅途中人。

2012年12月5目

内容推荐

《最好的旅行》依然延续赵松擅长的对人、事、地的精微观察和把控,主要时空场景从《抚顺故事集》的东北小城抚顺挪移到作家之后生活的繁华都会上海,记忆与当下,过往与周遭穿插,记下与罗伯·格里耶一次失之交臂的会面、客居上海的生活、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旅行的日记等等。

这些文字冷静、细密,但叉有着柔软的质地。与这些文字邂逅,你需要一点耐心,因为它们可供你细读、可让你怅惘。亦可使你在其中想象你自己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最好的旅行》是赵松继《抚顺故事集》后,新的一本散文结集。书中依然延续作者赵松擅长的对人、事、地的精微观察和把控。这本文集中,读者可以读到他功力深厚的人物“素描”,让人潸然泪下的父子书等等,文字好,现实感强,非常具有可读性。

本书分为五部分,收录了《遥远的怀念》《湖》《想象中的陈侗》《公园》《太湖之远》《我们父子》《金姐回忆录》《沙滩》《小猫》《朱家角》《宁山路》等散文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好的旅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2138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14
CIP核字 201625177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5.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