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园诗话全鉴(珍藏版)(精)
内容
目录
卷一
◎一 英雄未遇时
◎二 诗在骨不在格
◎六 忘韵,诗之适
◎九 抚军金震方
◎一○ 琴爨已成焦尾断
◎一一 尹公好和韵
◎一五 洛阳纸贵之因
◎一六 乐府舛误
◎二四 神庙扁对
◎二七 受恩
◎三一 以诗相讥
◎三三 高文良公夫人
◎三七 何士颐秀才诗
◎四十 苏州舁山轿者最狡狯
◎五三 姚母轶事
◎五七 题诗救树
◎六一 钱塘洪升
◎六六 送别诗
卷二
◎一 常熟孝廉赵贵璞
◎二 同征好友
◎七 学诗当从五律起
◎一二 状元及探花之考
◎一八 诗须有言外之意
◎二六 写诗促姻缘
◎二九 英雄所见略同
◎三三 传闻异词
◎三八 阮亭先生
◎四一 毫厘之差
◎四七 两先生轶事
◎五○ 梦之有灵
◎五四 顾东山之女
◎五七 梦中奇事
◎五九 玉亭女史
◎六二 留别诗
◎六四 桐城张药斋宗伯
◎六七 阳羡诗人汪溥
◎七○ 读《椒山集》奇遇
◎七一 梦中作诗去疾
◎七二 紫姑相从
◎七三 先祖旦釜公诗
◎七六 才人吐属
卷三
◎一 才欲与志欲
◎二 难与易
◎六 难评第一
◎九 品评要恰当
◎一一 贫士诗极妙者
◎一七 诗人不失赤子之心
◎一八 认假为真,认真为假
◎二○ 许宜嫫之死
◎二三 坠水轶事
◎二五 许太夫人能诗
◎二八 一时佳话
◎三四 诗如言
◎四三 因缘
◎五○ 诗境最宽
◎五二 爱之报
◎六一 玲珑山馆诗会
◎六二 闺怨
◎六四 杭州诗会
◎六九 看诗救人
◎七四 选诗
◎七五 生造字句
◎七七 四皓之事
卷四
◎一 诗者各异
◎二 寿平奇遇
◎一一 席上偶见
◎一四 泊舟偶遇
◎二四 洗冤
◎二六 陈文简游湖
◎三八 张氏才女
◎四一 李桂官与毕秋帆
◎四二 贵厚与贱薄
◎四八 相国救人
◎六三 貌美春江公子
◎六六 纷纷真愧可怜虫
◎六七 布衣之争
◎七五 储氏之诗
◎七六 心觳先生
卷五
◎一 两弟之诗
◎二 叹随园往事
◎一一 娘子秀才
◎一四 咏窑
◎二六 悔把恩仇抵死分
◎三一 诗应有寄托意
◎三八 趣称
◎四○ 天籁与人力
◎四一 作诗不可域一先生之言
◎四三 大巧之朴与浓后之淡
◎四六 朗夫谦癖
◎五一 程钟之邀
◎五六 好篇与好句
◎六三 读书的困扰
◎七三 召试趣闻
卷六
◎一 王荆公作文与作诗
◎五 荒唐事
◎七 瞻园观蚁斗
◎九 福建郑王臣
◎一三 不愿同年如落花
◎一四 音与韵
◎三一 不识面之交情
◎四二 诗集布局之法
◎四三 写景与言情
◎四四 梦中女子
◎四六 驳周德卿之言
◎四八 典如陈设古玩
◎五○ 不用生典
◎五一 词章与考据
◎五四 怀古诗要专一
◎六一 陶士横劝言
◎六四 张漱石诗
◎六八 唐莪村公
◎七二 仆人张彬好诗
◎七九 辨生于末学
◎八二 时文之学
◎八九 永州太守王蓬心
◎九五 何梦瑶之诗
◎九八 张五典先生
◎一○一 引曹为知己
◎一○三 作诗与宴请
◎一○五 王梅坡妻张氏
◎一一一 题张忆娘图
卷七
◎二 偶遇戚晴川
◎六 唐静涵家
◎七 镜
◎一四 诗文不喜平熟
◎一六 通天文者不详
◎二九 妄言妄听
◎四六 铸炉与写诗
◎四九 扇刚寄人已殁
◎五○ 襄城刘芳草先生
◎五八 从天外落想
◎五九 古刺水
◎六六 诗难其真雅
◎六七 用典适当
◎六八 古人作诗,今人描诗
◎七○ 老学究论诗
◎八二 世间自取苦人多
◎八八 论诗之错
◎九七 杜少陵《秋兴》八首
卷八
◎二 诗话作而诗亡
◎一一 宦成之后读破万卷
◎一五 只向君王觅爱卿
◎二一 诗似旧才佳
◎四一 对联解颐
◎四二 古诗人遭际
◎四六 偶遇蕊仙
◎四八 诗人少达而多穷
◎五三 改东坡诗
◎六六 用意精深而下语平淡
◎六九 与杨万里比
◎七三 随园赏菊
◎八○ 爱管闲事的诗人
◎八六 诗中佳品
◎八七 咏红豆
◎九四 诗之真伪
卷九
◎一 记布衣朱草衣
◎二 王葑亭所著佳句
◎四 雅堂佳作
◎一一 顾星桥善交
◎一三 满洲春台
◎一四 桐城相公的诗扇
◎一五 公卿间的雅事
◎一六 史先生
◎一七 沈归愚受隆恩
◎一九 古人佳句皆有本
◎二三 许子逊失之太拘
◎二四 松江王祖庚之恨
◎三○ 作诗巧避祸
◎三四 戴喻让之诗
◎三九 年家子龚友
◎四○ “误”之意
◎四二 李棠自命不凡
◎四六 论虚心
◎五五 博学多闻沈大成
◎五八 王安坤咏竹
◎六一 词曲尖巧
◎六二 《新年百咏》
◎六三 不诚之事不可为
◎六五 僧人默默
◎七三 吟诗对仗
精彩页
一 英雄未遇时
【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①希文学、马武②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曰:“严公宁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③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已,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④,《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⑤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注释】
①邓禹:字仲华,云台二十八家之首,东汉初期的军事家,南阳新野人。②马武:字子张,东汉初期将领,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③韩蕲(qí)王:即韩世忠,南宋著名将领,民族英雄。④经略:官职名,明、清时有重要军事行动时会设经略,掌管军政事务。⑤张桐城相公:即张廷玉、清初名臣。
【译文】
古时英雄在尚未被重用的时候,大多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邓禹(在早年)只想要当上文学那样的官,马武只想当一个区区的督邮官。晋文公因为有妻有马,不愿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贫困潦倒时,曾经和李通因为拖延税款的事情到严尤那里打官司。严尤因为觉得蹊跷就瞄了他几眼,光武帝回去之后对李通说:“严公看你了吗?”他话中的意思是,被严尤看上一眼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韩世忠在当小卒的时候,一名看相的人曾断言他日后必能封王。韩世忠(听后)大怒,觉得看相的人在侮辱自己,就激愤地挥拳殴打对方。这些都是一样的见解,都没有料到日后自己会有大的作为。鄂西林相公曾经在《辛丑元日》中说:“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他还在《咏怀》中写道:“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这两首都是他在担任郎中时写的诗句。品味这些诗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日后会出将入相。他在当七省的经略之职后,在《在金中丞席上》写道:“摸着胸口自问,我们都应该感谢上司的知遇之恩,掐指算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旷世奇才呢?”在《登甲秀楼》绝句中写道:“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这里)他竟然自比武侯,(诗歌风格)已经与尚未得志时迥然相异了。而张廷玉自翰林之后官至宰相,他所著的诗歌则都还与原来保持着一样的风格。他最清新绝妙的诗句有:“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这里押“绳”字的韵脚,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 诗在骨不再格
【原文】
杨诚斋①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②、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注释】
①杨诚斋:即杨万里,南宋著名爱国诗人。②皋(gāo):皋陶,传说中尧、舜时的名臣。
【译文】
杨万里说:“从古至今,天资愚笨的人,都喜欢探讨诗歌的格调,却不明白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格调本身就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轻易描绘出来;而风趣却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不能办到。”我深爱这句话。要知道有了性情便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在性情之外出现。《三百篇》中有近半是由劳动之人和思念丈夫的妇人的坦率直言构成的。谁又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如今谈格调的人,能够超出这个范围吗?况且,皋、禹时期的歌谣,不同于《三百篇》;《国风》的格调与《雅》《颂》又有不同。难道格调可以用来规矩来制约吗?许浑说过:“吟诗就如同修成仙骨,骨子里如果没有诗根就不要乱吟。”由此可见,诗歌最宝贵的地方在于风骨,而不在于格调。
【原文】
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慊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①;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
导语
“诗话”是指品评诗歌、记录诗人趣闻逸事的一类著作。《随园诗话》是诗话类书籍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清朝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本书中,作者所赞誉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这体现了诗人的思想与文学主张。
序言
“诗话”是指品评诗歌、记录诗人趣闻逸事的一类著
作。《随园诗话》是诗话类书籍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被
誉为清朝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被世人称为随园先生。
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缘老人等,为人豁达,不拘小
节,能诗善文,其诗作与诗论在当时的诗坛上有着重要的
影响力,而《随园诗话》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作
者辞官后开始编撰,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成书,由毕
沅等资助付梓。
作者袁枚采取了分条排列的方法,叙述方法不拘一格
,每条或发表一些看法和评论,或者记录一些寻常琐事,
或者只是摘录一些诗句,看似毫无章法,却鲜明地体现了
作者提倡的以性灵说诗的创作原则,以求与刻板的教条和
行诗风气相抵抗。
“性灵”并非源自袁枚,而是明朝公安派所创,不过
袁枚汲取了他们的主张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袁枚所主张
的性灵说诗论,简单来讲就是强调创作者要从创作的主观
条件出发,主张行文作诗要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必太过
雕琢,但是要清灵干净;所创作的主题,要有真情、个性
、性灵这三方面的要素。
要素之一的真情,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袁枚
看来,真情乃是诗人创作首当其冲且必要的条件,只有在
诗歌中表现出真性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起生搬硬套
,没有比真情更能打动人的了。另外,触动内心的真性情
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个性
,则更偏重于诗人本身所具备的个性,并且要有一定的独
创性,不屈从于古人,也不追随世俗,是独立且具有思考
性的。
袁枚所认为的性灵是诗人创作必须具备的特殊才能。
在论诗上,袁枚将诗人分为了“笔性灵”“笔性笨”两种
。他认为“笔性灵”则有诗才,这是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
诗所阐述的。另外,袁枚还认为诗人在创作时产生灵感的
现象,也是性:灵的体现。因为灵感降临,诗人才能处于
艺术思维的高潮中,不过灵感持续的时间通常都比较短,
不容易抓住,而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是相统一的。最后
,袁枚认为艺术表现必须是浑然天成的,诗歌形象是要生
动、灵活、有趣的。
游国恩先生曾经总结说:“清中叶的诗歌领域中,王
士稹的‘神韵’说影响依然很大。主张‘温柔敦厚’的沈
德潜,更是典型的台阁体诗人。稍后,翁方纲的‘肌理’
说,表现出了考据学对诗歌的影响。只有袁枚反对复古、
主张性灵的立论,继承了明末公安派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他的‘性灵’说不像公安派那样玄虚抽象,而是从实际出
发,在当时比较有进步意义。”正像先生总结的这般,袁
枚在书中再三强调了诗歌要有一定的独创性,要能够反对
“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教”……对拟古
倾向和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进行了抨击。在本书
中,作者所赞誉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
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这体现了诗人的思想
与文学主张。
《随园诗话全鉴:珍藏版》为精编选译版本,不包括
《补遗》,由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组成。译文多采取
直译,因为考虑到“诗话”的特殊性,对所涉及的诗文并
没有翻译。不过对于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详细的注音和解释
,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
有错讹疏漏,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
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
鉴。
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全方位感受和理解《随园诗话
》这部传世名作的良师益友!
解译者
2019年5月
内容推荐
《随园诗话》是清朝最具影响力的论诗力作,内容涉猎广泛,叙述详实,品评精准到位。本书所谈及的内容,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再到读书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无所不有。《随园诗话全鉴:珍藏版》一书装帧精美,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解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园诗话全鉴(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袁枚
译者 译者:东篱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67220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730
CIP核字 2019202077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78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