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内容
编辑推荐

抓住一个好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林格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在家长和教师中具有重大影响,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第一次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写作历时八年,行文尽量通俗易懂。可以预见,本书将受到广大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推崇。

内容推荐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林格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在家长和教师中具有重大影响,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第一次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写作历时八年,行文尽量通俗易懂。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受到广大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推崇。

目录

习惯培养方略:培养习惯有方法

 突破法

 行为契约法

 层次日标法

 正强化法

 负强化法

 体验法

 家庭会议法

做人习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习惯一:爱心

 习惯二:诚信

 习惯三:责任心

 习惯四:乐观自信

 习惯五:善于与人交往

 习惯六:坦诚

做事习惯:为生存播撒种子

 习惯一:计划周密,有条理

 习惯二:追求效率

 习惯三:遵守规则

 习惯四:积极选择

 习惯五:愈挫愈勇

 习惯六:拒绝抱怨

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成绩

 习惯一:主动学习

 习惯二:勇于探索

 习惯三:学用结合

 习惯四:科学利用和管理信息

 习惯五:专注

 习惯六:认真

生活习惯:为健康人生奠定基础

 习惯一: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习惯二: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习惯三:科学饮食

 习惯四:节约每一分钱

 习惯五:以简朴为荣

 习惯六:自我管理

 习惯七: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试读章节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也用来帮助病人消除疾病症状或不良的行为。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了一件事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其实,这就是正强化。正强化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当婴儿刚刚3~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和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孩子长到8~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并不断引导婴儿发音。实际上,这时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学会有意识地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也是通过无数次强化,孩子逐渐学会了“爸爸”、“吃饭”、“喝水”这些词汇,再后来学会“我要喝水”这样的句子。到四五岁时,孩子完全能掌握口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的正强化是孩子学会说话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例如,有的孩子平时有些娇生惯养,某次在商店里看中了一个玩具,但是父母并不打算买,孩子立即坐在地上又哭又叫又打滚,直至父母买了这个玩具才停止。

父母在强化孩子行为的时候,往往是不自觉的,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用正强化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中列举了这样的例子:

文文是一个刚满3岁的男孩,还没上幼儿园。一天,只有他和妈妈在家,两人玩了一会儿后,妈妈洗衣服去了,让文文自己玩。可是正当妈妈满手洗衣粉的时候,自己玩了一会儿感觉无趣的文文开始用脚踢卧室的门(不良行为)。文文的妈妈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抱起文文并安慰他说:“妈妈一会儿就洗好了。”(正强化)

这里,文文妈妈非常错误地用了正强化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用踢门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样,孩子今后还会用这种不良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家门口玩。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他说:“昨天打针时我不哭,妈妈说我表现很好,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这位妈妈的做法同样大错特错。首先,她强化的时机不对,孩子打针不哭,应该马上强化,不应该第二天再强化;其次,她奖励的手段——强化物不对,不应该用不上幼儿园作为强化物;再次,妈妈这么做会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可去可不去,做了“好事”就可以不上学,这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根源。

一天,莉莉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妈妈刚转身离开幼儿园门口,她就开始哭。这时,妈妈又返回幼儿园,抱她、亲她、安慰她。莉莉妈妈的错误在于,不应该用抱、亲、安慰等强化物来强化莉莉哭泣的行为,这样,她今后还有可能在类似的情况下哭泣,以获得妈妈抱、亲和安慰。

显然,父母在回应孩子的各种行为时,一定不能大意,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正确、主动地使用正强化,培养孩子的优良行为。有的专家甚至建议,宁愿不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现这些良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要先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正强化物调查表,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程度排序。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特殊的正强化物。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习惯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应该逐渐增加。

一时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的父母,下面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喜好:

孩子最喜欢吃什么(包括常规类、营养品、甜食等)?

孩子最喜欢喝什么?

孩子喜欢什么活动(包括室内活动、室外活动等)?

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

孩子喜欢别人如何对待他(语言表扬、身体接触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两类强化物在塑造孩子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一是分数,一是代币。使用这两种强化物能够避免使用一般强化物的两种不足:一是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孩子喜欢的物品或其他强化物,如孩子喜欢滑冰,但南方或夏天就难以实现:二是一次好行为就能得到某种物品,会使强化物的效果减弱,使用这两种特殊的强化物可以避免这样的缺点。因此,分数或代币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还需要指出,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因此,称职的父母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学问,而且还要处处谨言慎行,考虑对子女有什么影响,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把它们当做教育和改变孩子的有力武器。P23-27

序言

教育要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最后剩下的,才是学校以及教育者在他身上作用的成果。习惯,既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终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回避习惯,其培养的目标、成果,归根结底都与习惯紧密相关。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养成教育。

习惯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习惯的含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具体地说,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人的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觉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就成为他们的需要。他还指出,习惯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觉化的结果。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因而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努力,这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经过他人提醒才去喝,就不是习惯;如果自动去喝,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是习惯了。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一篇短文中描写了几个发人深省的小镜头:

镜头一: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他刚到汉堡时,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去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镜头二:在美国碰到一件小事,我印象非常深。一次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的开阔地上,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张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入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废纸拾净,他才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

镜头三:另一个也是发生在美国的小事。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的落地式烟缸,里面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拨,几个烟蒂被指尖勾出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个人不这样做。

这样的场景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究竟比别人差了什么呢?

是素质。

那么,素质究竟是什么?

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素质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教化来培养和提高。

素质与习惯一样,都是人的第二天性,是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品质。素质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而素质常会通过习惯表现出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提供支撑性平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7542
开本 32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