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生死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生死。因为什么是值得生,什么是值得死,回答了人生所有的问题,要想在这大千世界中坦然面对生死困惑,就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死智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贤哲人的生死态度。我国著名生死哲学家郑晓江教授这部耗时25年完成的精华力作《中国生死智慧》,正是这样一部好书,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中国生死智慧》由郑晓江编著。  《中国生死智慧》主要探讨人类的生死问题,将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哲学之血脉的基础上,从分析生命与死亡之本真出发,顺次探讨生命本真、生死观念、生死态度、生命困顿和生命教育等问题,试图从合理性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让人们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从容地思考生与死这样严肃的问题,获得某种生死智慧的启迪,以最大的包容度和开放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以因应我们每个人终究会遭遇的生死大事,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

目录

序 生命与生活:中国生命学的课题

自序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

 生命哲学

 生活与生命

 现代人之生存危机

 个我性与普遍性

 生死哲学

第一章 乐天知命委运自然——陶渊明之生死智慧

 人生观:任真自得,恬淡高洁

 死亡观:乐天委分,识运知命

 对陶渊明生死智慧之现代沉思

第二章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阮籍之生死智慧

 人生观:逍遥浮世

 人生践履:遗落世事

 生死观念:生究其寿,死循其宜

 生死态度:保身全生

 对阮籍人生哲学的沉思

第三章 呤风弄月 原始返终——周敦颐之生死智慧

 政治人生:“政事精绝,宦业过人”

 人生态度:“孔颜之乐”与“吟风弄月”

 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

 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对周敦颐生死智慧之现代沉思

第四章 循礼修为终古不死——李觏之生死智慧

 生存智慧:“人事修”

 生活准则:循礼

 死亡观:“唯有令名人,终古如不死”

 李觏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第五章 万世太平存顺殁宁一张载之生死智慧

 人生抱负:为万世开太平

 人生态度:存顺殁宁

 死亡观:“死之事只生是也”

 张载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堂堂正正煌煌宇宙一陆九渊之生死智慧

 人生价值:“天爵”与“人爵”

 人生理想:“堂堂做个人”

 人生境界:“大人”

 生死态度:“亦自然”

 生死价值论:“刀锯鼎镬底学问”

 生死超越论:“煌煌在宇宙间”

 对陆象山生死智慧之现代沉思

第七章 忠肝铁石 丹心汗青——文天祥之生死智慧

 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死追求:“命”与“理”(“道”)的合一

 人格意志:“法天不息”

 对文天祥生死智慧之沉思

第八章 俯仰天地安死无愧一朱熹之生死智慧

 生死之情

 生死之理

 生死价值

 朱子生死智慧之价值

第九章 生死以求真如旧宅——罗汝芳之生死智慧

 “生死以求”的学问

 心心相照,终古如生

 罗汝芳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章 精光凛凛丰骨棱棱——李贽之生死智慧

 生命追寻:“穷究生死根因”

 “不死”之道:“得道真人不死”

 “无死”之境:“出离生死苦海”

 “死所”之求:“其死也必有所为”

 李贽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一章 尽性至命超越生死——王阳明之生死智慧

 生死之求:“圣人必可学而至”

 生死之念:“昼夜生死”

 生死之履:“死得其所”

 阳明生死智慧之沉思

第十二章 人道之常贞生贞死——王船山之生死智慧

 生死本体论:“贞生贞死”

 生死价值论:立人道之常

 生死实践论:“历忧患而不穷,处死生而不乱”

 对王船山生死智慧之现代沉思

第十三章 教育立国不朽永生一张伯苓之生死智慧

 人生信念:教育救国

 人生准则:硬干、苦干、傻干

 人生态度:“不可救药的乐观”

 死亡观:不朽与永生

 张伯苓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四章 知识之“真”道德之“善”一殷海光之生死智慧

 人生意义问题

 殉道的人生精神

 殷海光生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书目

跋一

跋二

试读章节

生存智慧:“人事修”

人之生首先显现为生命在时间中的延续、空间中的拓展,是为生存。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不仅生存在大自然里,更生存在社会的环境之内。所以,其不仅要经受自然环境形成的生存困难,还必须经受社会环境造成的生存问题。生存之不易使人们无不孜孜于寻求与建构化解生存困境的方法、途径和技巧,是谓生存的智慧。李觏因其艰难的处境,对此更是有着切肤之感,他常称自己一生“落魄不肖”,“身不被一命之宠,家不藏担石之谷”,“觏也蚤以薄祐不能及时,上乏骐骥千里之力,下无铅刀一割之效,退藏山野,日就衰老。虽然用农夫之谷,分工女之帛,既得以不死,而无益于人。”生存的不易,当然使李觏对如何克服生存困难的智慧有着特殊的兴趣,并通过解《易》而发挥出来。

作为西周初年的作品《易经》,本为筮书,以卦爻辞的演算告人以吉凶事宜。出于战国时代多人之手的《易传》则是对《易经》所做的最古的一种注解。易学专家高亨先生说:“《易经》既是筮书,筮人自然要根据卦爻的象数来判断人事的吉凶。”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解易之象数派。但《易》本身因其神秘性、抽象性、空灵性等而被认为蕴藏有深刻与丰富的义理,于是,又形成了易学史上的义理派。李觏解《易》,开宗明义即声明承自王弼黜“象数”而重“义理”的思路:“援辅嗣之注以解义”,其目的是“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人事修而王道明”。当然,李觏与王弼以老庄玄学解《易》不同,用的是儒学义理来解《易》,这种方法论上的特点使李觏的易论充满着丰富而实用的生存智慧。

第一,“常”与“权”的关系问题。万事万物、社会国家、人生事情等无一不在有规律地变化发展之中,是谓“常”;但事物有时也会脱出常理,发生一些变异,人们顺势而动而行,是谓“权”、“宜”、“通变”。李觏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犹胶柱而鼓瑟也。《履九五》曰:‘履,贞厉。’谓履道尚谦,不喜处盈,而五以阳处阳,正当其位,是以危也。《丰六二》曰:‘丰其部,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谓处明动之时,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而二以阴居阴,常于厥位,故幽而无睹,不能自发也。若夫排患解纷,量时制宜,事出一切,愈不可常也。”任何事物都有质的稳定性和发展变化中一定的规则在,一般而言,人们可以将使事物的这种常住性上升为常理性,认识之适应之且运用之。但是,人们在掌握此“常理”的同时,要意识到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会脱离原有的轨道,逸出常理,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此时,人们再以常情常理处之,必受挫甚至失败,造成生存的困难。所以,人们应该“通变”,处之以“宜”,运用非常规的办法来适应事物的变化发展,此之谓“权”,在此意义上,“权”即是反“常”。在生存中,人们若不懂“权”变的重要性,就会陷人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能通达,形成人生困境。所以,人们只有同时掌握两个方面,并巧妙地应用,才能处事不疑惑、不犹豫、不沮丧、不陷人祸患、不发生谬误,且获得生存之顺利与成功。所以,“度宜而行之”,“通权达变”、“量时制宜”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生存的智慧。

第二,“祸”与“福”的关系问题。有人问:文王被囚,箕子为奴,此之祸“岂其所自取哉”?意思是说,文王与箕子,古之圣贤,何以不能避祸?李觏说:有些祸患是自己不明事理而招致,有些祸患却是必不可免的。前者可用“祸患”言之,而后者却不能视为“祸患”,“是有命焉”。同样的生存灾难,在感觉上认识上却一是“祸患”、一为“有命”,其间之区分在何处呢?李觏运用易理解释云:“《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谓以阴处阳,以柔乘刚,违节之道,以至哀嗟。自己所致,故无所怨咎也,此患自己招者也。《渐初六》曰:‘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谓始进而未得其位,则困于小子,穷于谤言,故日‘小子厉有言’也。困于小子谗谬之言,未伤君子之义,故曰:‘无咎’也……《蹇六四》曰:‘往蹇来连。’谓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日‘往蹇来连’。然得位履正,当其本实,虽遇于难,非妄所招也。此患非己招,不可免者也。是有命焉,非智之过也。亦有进不违私,志在救难,以危其身,此又君子之大义非智者之羞也”李觏此处要说明的是,人生中实存的状态有穷与达、富与贫、平安与祸患等等,但在思想意识上,对这些实存的状况要有不同的认识,从而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的智慧。违背自然规律,悖逆人事之理,必招致这样或那样的祸与患,这是咎由自取,所以,就要安于所受,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陷入类似的灾祸之中。但若君子受小人之谗言暂时受困,则并未伤及“君子之义”,所以,人们根本不必以祸患视之,可安然而受。当人们所遇的灾难并不是自己处置不当引起,就应视其为“命”(自然)所致,既如此,也不必忧心如焚,怨声载道。更进一步言之,君子们拯斯民于水火,自然会身处困境险境甚至于死境,但这却是“君子之大义”使然,根本不是其无智所导致,更应该安然受之。所以,李觏言:“天道之变,日星循环,占之而不舛者,以知其数也。人事之动,情伪交错,应之而不谬者,以知其势也。持之以正,用之以中,百禄之来,弗可辞也已。噫!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在此,李觏所提出的生存智慧是:万事万物变化无穷,人间祸福亦变幻莫测。人无不喜福厌祸,但需要明白的是,人间的祸患又是无可避免的。这时,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要拥有三种不同的接受方式:一是面对咎由自取的祸患,我们要从“自作自受”的角度而接受,并吸取经验教训;二是人们受外在不可控制的力量所致而陷入不可免之祸害,只需坚持做人的准则,便无可畏惧地受之;三是人们为了社会和人民的福祉身陷危难之境,那更是可从内在之道德价值的承诺而以“君子之大义非智者之羞也”受之。这就是李觏为世人提供的接受祸患的生存智慧。

但是,人生于世,当然不是为承受祸患而活,关键是要消祸于未形,避难于未至,以至转祸为福。设问:由福而祸,犹如影之随响,要如何才能消灾免祸呢?李觏云:“火之生也,一勺之胜,及其燎也,川流莫竞。是故君子慎乎始也。《节初九》曰:‘不出户庭,无咎。’谓为节之初,将整离散而立制度也。故明于通塞,虑于险伪,不出户庭,慎密不失,然后事济而无咎也。初九曰: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谓居健之初,宜审其策,以行其事。壮其前趾,往而不胜,宜其咎也”。所谓“慎乎始”,即是调动人们思维的超前性,从事物刚开始时便预期预感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未来可能发生的状态来规范现今自我的行为,如此,祸患便可消之于未萌芽的状态。再设问:若人生中“不慎而失之”,祸患已临头,有否补救的办法呢?李觏说:在于人是“明”还是“昧”。

P81-83

序言

死亡学立足于科学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健康科学及社会科学。这些在傅教授看来乃是狭义的生死学,而广义的生死学则从西方死亡学走向中国生命学,他的构想为:

以“爱”的表现贯穿“生”与“死”的生死学探索,即从“死亡学”(亦即狭义的生死学)转到“生命学”,面对死的挑战,重新肯定每一单独实存的生命尊严与价值意义,而以“爱”的教育帮助每一单独实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观与生死智慧……督导此一探索理路的我国本土意味的探索理念(即督导原理),则是以我最近所强调的“心性体认本位”生死观与生死智慧为中心内容……“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学探索理念,乃是基于生命最高层面,亦即实存主体、终极关怀、终极真实三大相关层面上儒道佛三家所共通而分享的哲理……(傅伟勋,1996:126—127)。

顺着上述途径,他曾认真考虑过以下的问题:

心性体认本位的儒道二家生死观,与生死问题的超越性宗教探索之间,有否交流沟通或衔接互补的可能,又如何交流沟通或衔接互补……(傅伟勋,1993:173)

古典儒道二家思想正是“心性体认本位”的人生信念之典型,傅伟勋教授对儒道思想的精神深有了解:

儒家与道家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模式与生死态度,各别所留下的影响都一样深远。儒家倡导世俗世间的人伦道德,道家强调世界一切的自然无为,两者对于有关(创世、天启、彼岸、鬼神,死后生命或灵魂之类)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问题无甚兴趣,顶多存而不论而已……佛教除外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并不具有强烈的宗教超越性这个事实,在儒道二家的生死观有其格外明显的反映。(傅伟勋,1993:156)

以上所引是有关中国生命学的基本论述,如今在郑晓江教授的大作中得到了呼应与发挥,他根据对生命与生活的分判,把中国生命学分成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生死哲学两方面来看:

一般而言,所谓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两大方面。生命是人生的存在方面,指生命体的存活过程;生活是人生的感受方面,是人们当下此在的活动与感觉……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它既是儒学的核心,更是道家、道教及佛学的主要论题,形成了中国人生哲学鲜明的特色。  在人生中的生活与生命的两个向度中,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主要是偏重于生命而忽略生活,而现代人的问题则在于只见生活而不顾生命的层面。所以,有必要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一门不仅重视人之生活,也重视人类之生命;不仅仅重视人之“生”,而且重视人之“死”的学科,这就是所谓一一“生死哲学”一一来较好地解决现代人之人生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主要包括生、爱、死三项内容。“生”指人们生活的过程和性质;“爱”指性爱,直接关系到人类情感的生活及生命的延续;“死”包括人的生活与生命的终止及死后生命的问题。人生的这三大方面及三大主题涵蕴了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全部内容。

由此可见,郑晓江教授所提倡的“生死哲学”,与傅伟勋教授所开发的“生命学”,几乎完全同调,亦即新儒家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傅教授对此有进一步的引申:

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世俗人间的知性探索(到了近现代)似乎逐渐压倒超世俗、超自然的宗教超越性意味的生命探索,“生命的学问”有逐渐淹没在“学问的生命”之险。中国思想文化则不然,自先秦的儒道二家开始,即以“生命的学问”为价值取向的本源与归宿……(傅伟勋,1994:51)

而我也尝试在前述观点的基础上,倡议一种“后现代儒道家”的生命与生活态度。“后现代儒道家”乃是在精神上向古典儒道二家的人生哲学精华效法学习,目的则为了培养“知识分子生活家”的典型人格;其中“知识分子”属于人文主义,“生活家”则归自然主义。“知识分子生活家”的人格特质为“知所进退,收放自如”,亦即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高妙境界。这种境界可以适当安顿人生,也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相信生死哲学与生命学的关注亦不外如此。

知识分子向生活家转型之道,即使不投入道家的怀抱,也可以在儒家内部找到归宿,龚鹏程教授提出:

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家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除了讲德行美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龚鹏程,2003:180)

龚教授独树一帜的行事风格,的确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生活家”。不久前偶然在网络流传的《鹏程随笔》中,读到他最近所写一篇《得儒学之正》,自述其融儒道佛于一身的境界:

归来与刘梦溪先生联络,晚上去拜访,取回先生为我随笔所撰序一篇……他说我“于儒学得其正,于道得其逸,于佛得其无相无住”,是真知我也。我有玩世嬉弄的伎俩,有时显得邪气;也有应世谐俗的作为,不免时见流气。因此社会上或学界之批评,褒贬未一。然论议者多见化身,未睹真身。在我自己,是很以“得儒学之正”自喜的。但我并不屑以此示人,故人亦未知,如今却被刘先生看破了。至于于道得其逸,于佛得其无相无住,亦甚确。我在老庄或道教里头获得了一种自由的、超脱的精神。在佛教佛学那儿,则深人义海,通读三藏,却最讨厌和尚尼姑居士们那种佛教相。什么打禅、结夏、茹素、诵经、焚香、口弥陀而心福报等种种造作,皆避之若浼,稍与周旋,辄便逃去,此非得其无相无住乎?

龚教授曾先后担任两所佛教大学校长,却对出家人有此反应,着实发人深省。而这也透显出他的“知识分子生活家”真性情,多少值得肯定。

其实不论是生死哲学或生命学,生命反思与生活实践都不可偏废,且应通过死亡与临终对照来看。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学讲“未知死,焉知生”;美国甚至有一部生死学教科书就名为《死亡与临终,生命与生活》。郑晓江教授的新书《中国生死智慧》,希望引领读者进入历史文化殿堂,了解古今贤哲如何处理他们所面对的生死问题,又如何进行人生实践活动,以此让大家领悟这些贤哲的卓越智慧,从而更好地处理我们自己所面对的生死问题。我相当认同郑教授及龚教授对生命与生活的分析,并视为中国生命学的重要课题,谨以此小文章表达我的浅见。

后记

感谢大家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尽管到现在我都依然希望这只是个梦。

我的父亲,是个如太阳般的人,只要有他在,身边的人都感到快乐开心温暖;他也是如大山般的人,只要看到他,心中便觉得踏实安心。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仰望和依靠他,他对我们,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导师。

他的一生,都倾尽在钟爱的学术研究上。他的学术影响遍及海峡两岸,他的学生都在各行各业成为栋梁,从他的课上获益的人不计其数。他为了推广学术惠及更多人,带领团队,走进各大高校、西部教育一线、灾区、监狱、少管所,可以不计任何报酬夜以继日地工作、讲学,甚至挽救了很多濒临绝望的生命。他如待儿女一般悉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身边的工作伙伴,给学生和伙伴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机会,因为看到他们成才,也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满足。而他的洒脱与豁达,他快乐的生活方式,也一点一滴地影响着身边人。他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折服无数人成为他的追随者,成为学术界的领袖,桃李满天下。

现在,我非常想念我的父亲,父亲的爱如山一般深沉,却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周围。每年生日,他都会给我准备礼物,每次回家,我们都会一起出去游玩,享受天伦之乐,每当我有了工作和人生上的疑惑困顿,也总是他开导我带着我走出迷茫。我人生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对我的陪伴和指引。虽然我总是跟他任性、闹小脾气,可我却是发自肺腑地爱他、崇拜他。每当看到他在讲台上的风采,看到他备课时的敬业,看到他无私地帮助学生和前来拜访他的每一个人,听到他一堂堂精彩而深刻的课,我都为自己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而骄傲。每每看到他和妈妈玩笑似地小拌嘴,看到他为了让妈妈更好的入睡帮她捶背捏肩,看到他每次出差都能尽量安排妈妈一起出去游玩,我都为他们的感情真挚而感动,他们的相敬如宾,他们的恩爱甜蜜,是众人艳羡的“神仙眷侣”。他对我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更是孝顺有加,只要工作闲暇,他都会尽量前去陪伴,出行时陪伴左右,无微不至,对亲戚朋友同样真心相待。认识他的人无不由衷的称赞他、敬佩他。我最爱跟随他和他的团队游历山水中,感悟文化的魅力,学习他“将文章写在大地上,将学问做在山水间”的洒脱,他的好朋友们总是会收到他一首首游历后即兴发挥的打油诗,感受着他的快乐。而就在不久前,我们一家还第一次全程自驾游玩了福建土楼。我是如此习惯了有这么一个坚实的依靠,可以让我开开心心的生活、奋斗、闯荡。我也是如此习惯了有这么一个榜样,自己学会了坚强、乐观和豁达。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难以预料的无常,意外悄然降临,天使要将他带走,我们的天塌了下来,但是我们还依然站立着。我还没有缓过神,就一夜长大。父亲生前的光辉洒向了各处,照亮了无数的地方,温暖了无数的人。现在他离开了,他的人生价值却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位国家督学发来哀悼信息,无数亲朋好友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寄托哀思,甚至从五湖四海赶来看他,各级的学生们全部凝聚一致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香港台湾澳门的专家学者们电话打来泣不成声,表达三地学者对他在学术界的敬仰和尊敬。一位教育界的前辈说:“你父亲是中国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理论创建者,他的离去时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生命教育失去了一个不可替代的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甚至有位老师说“愿以我一死,换来你父亲一生”,还有一位老师说“愿派遣安慰天使陪伴在你们左右,赐下平静安稳的心给他的家人”,等等,太多太多的关爱和惋惜让我们感动和温暖。

今天,我们在这里全部陪伴在他身边:在这里,我要代表我的家人、代表我父亲,感谢父亲的单位对他的培养,感谢所有家人、朋友们的陪伴和帮助,也感谢所有他的学生们对他的敬爱。我要感谢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们的慰问,感谢从北京、云南、武汉赶过来的亲朋好友们,也感谢我的好朋友们从北京、安徽赶过来,感谢我的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我妈妈的单位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和中文天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感谢父亲的单位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逝者已逝,我们所有人要继续用我父亲生前喜爱的状态、秉承他的人生精神,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我相信,这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爸爸,如果还有来世,我们一定要再找到彼此,我还要继续闹我的小脾气,跟着你赏遍好山好水,我还要做你的女儿,跟你开开心心的生活。

爸爸,请安息吧,一路走好,愿天堂平静美好,幸福安详。

郑瑶

2013年2月19日

(此文系郑晓江教授女儿郑瑶在父亲追悼会上的答谢词,附录于此,权作跋,以资永恒的纪念)

书评(媒体评论)

郑晓江教授的《中国生死智慧》,引领读者进入历史文化殿堂,了解古今贤哲如何处理他们所面对的生死问题,以此让大家领悟这些贤哲的卓越智慧,从而更好地处理我们自己所面对的生死问题。

——台湾著名学者 钮则诚教授

人生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生死。因为什么是值得生,什么是值得死,回答了人生所有的问题,要想在这大千世界中坦然面对生死困惑,就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死智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贤哲人的生死态度。我国著名生死哲学家郑晓江教授这部耗时25年完成的精华力作《中国生死智慧》,正是这样一部好书,值得一读。

——著名教育专家 王东华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生死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晓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58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5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