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美国当代作家的医生界别书写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
内容 | 作者简介 孙杰娜,广东揭阳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珞珈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美国当代文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第48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现已出版专著1本,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十余篇及英文诗歌两首。 目录 总序 蒋承勇 绪论 一 当代语境下医学与文学的结合 二 医生作家的群体性出现 三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 四 理论框架 五 整体研究框架 第一章 框架与现实 第一节 医学话语框架内外的现实 一 作为话语手段的框架 二 “人”的缺席 三 又虚又实的文学异托邦 第二节 框架内外的渗透:评谢尔泽的《石棺》中理想与现实的断裂与连接 一 理想身份的再现 二 失去控制权的战争 三 绝对权力主体的幻影 四 从事件失控到叙事失控 五 占有和失去控制权之间的可能性 六 谢尔泽的文学空间 第三节 框架内外的并置:评闪的《上帝之家》中的漫画式人物 一 框架内外:身份的认同和认异 二 框架作用下的身份建构 第四节 脆弱边界的可能性 第二章 框架的扭转与置换 第一节 扭转医学话语框架:评坎普艾滋病书写中的浪漫化 一 医学话语中的身份伪装 二 艾滋病与同性恋仇视情绪的捆绑 三 对艾滋病的重新赋义 第二节 置换医学话语框架:评艾德里安的《儿童医院》中的神秘化 一 医学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 二 医学凝视的超自然复现 三 开放的未来 第三节 重新想象和重新表述 第三章 对暴力的回应 第一节 关于暴力话语的自白书写 一 自白基调 二 医疗失误的文学再现 三 无能感的文学再现 四 暴力话语中的“人” 第二节 书写中与他人相遇 一 框架的自我突破 二 书写中与他人相遇 第三节 框架中的身份述行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在巴特勒框架理论的观照下,联系福柯的权力观,把医生职业身份的构建作为身份构建制度中的一个案例来考察。 当代美国医生书写的出现正是富有自觉意识的医生作家重新认识职业身份建构和维系过程中话语的暴力运作方式,并尝试通过文字的力量从体制内部突破并重构话语框架。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分析医生职业身份的形成机制和维系机制,阐述医学话语如何对医生主体实现收编和改造塑形,论述话语框架如何框定医生主体的可见、可感、可知和可言的范畴,重点探讨当代美国医生作家如何通过书写再现话语指定的界内之物与界外之物的碰撞和对抗,最后论述他们如何从这种身份述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冲突中去发现身份再生产的契机以及重新认识他人的新视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国当代作家的医生界别书写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杰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286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5 |
出版时间 | 2019-05-01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4 |
CIP核字 | 2019067258 |
中图分类号 | I712.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9.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6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