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谭》,诗人翟永明的最新散文随笔集。这是她众多诗集之外的第四本散文随笔。
如果,你想晓得1998年的一个上午,她许久才迸发一次的商业灵感,是如何指引她把玉林西路一个待租的服装店变成了白夜酒吧;如果,你想知道白夜那幅著名的眼神忧郁的舞蹈家画像的来历;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一位诗人如何在经营和艺术之间艰苦地寻找平衡;如果,你有兴趣围观一下来自天南地北的艺术家们;如果,你在读过他们的诗歌和小说后,还想打望一下那些或痴,或颠,或严肃,或可爱,或好玩的成都诗人作家们。
建议你读读《白夜谭》。
图书 | 白夜谭 |
内容 | 编辑推荐 《白夜谭》,诗人翟永明的最新散文随笔集。这是她众多诗集之外的第四本散文随笔。 如果,你想晓得1998年的一个上午,她许久才迸发一次的商业灵感,是如何指引她把玉林西路一个待租的服装店变成了白夜酒吧;如果,你想知道白夜那幅著名的眼神忧郁的舞蹈家画像的来历;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一位诗人如何在经营和艺术之间艰苦地寻找平衡;如果,你有兴趣围观一下来自天南地北的艺术家们;如果,你在读过他们的诗歌和小说后,还想打望一下那些或痴,或颠,或严肃,或可爱,或好玩的成都诗人作家们。 建议你读读《白夜谭》。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另类文学史:纪录中国最大的诗歌重镇——一成都的诗人、艺术家的生活和写作状态;一个沙龙成长史:纪录一个历时十年的文学沙龙——“白夜”的生存、成长和现状。 通过“白夜”十年来经历的人和事,比如许多的名人,比如许多无名的过路者,反映了成都这个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剧变及作者个人对这些变化的观察思索。 目录 序:我和白夜/翟永明 第一辑 人和事 玉林两路的左岸生活 以白夜为坐标 白夜逃亡 白夜月色 白夜谭 在白夜朗诵 白夜联句 白色装置我们 关于白夜的一次现场报道 白夜十问——从“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看白夜 第二辑 诗和酒 白夜往事:马松 旁观者:钟鸣 李亚伟:不是豪猪非莽汉 马达VS邱黯雄 小竹和他的舅舅 为白夜设汁 乌青是怎样拍“找钱”的? 痛苦不是可耻的 在伙食中拈伙食 生女当如洁尘 作家马原 一对兄弟在白夜 欧师按摩康 戴红 阿来 女士最爱鸡尾洒 B52-轰炸机 百利甜 第三辑 附录 白夜影音周发起筹办始末 一次被取消了的诗歌节 白夜小事记 代后记:新白夜开张/翟永明 试读章节 白夜的门口是一块月亮形的绿地,它弯曲过来,围住了酒吧。在白夜的左边,有一颗橡皮树,它从一株不到一米高的幼苗,长成了一颗硕大无比的疯狂的橡皮树。它那些无组织无纪律的枝叶,漫无边际地在白夜的空地上延伸,繁殖速度让人担忧。很多次,戴红拿着一把巨大的剪刀,试图像约翰·戴普似地去修剪它,使它至少长得艺术一点,但看来无用。 在晚上十点,或十一点左右,有时会看见马松摇晃着从月亮后面走来(那是他从另一酒吧转台过来);或者看见他摇晃着向月亮走去,那通常是在他醉酒之后。白夜开到第八年,马松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快要醉到无法打理自己了,于是,他会在这个时候起身回家。 白夜开张之初,也是马松最快活的时候:那时候,人是兵强马壮,图书事业是蒸蒸日上,酒也是“好兄弟”。马松有时一晚上要转台五次,通常是三次。至少,也要一次,方能解他心中之醉。我从未见过马松这样的好酒之人,除了在《水浒传》上。对诗人他不是以诗会友,而是以酒会友。他不相信一个不喝酒的人能写出好诗来。有朋自远方来,他必先问一句: “好不好酒?”如果来人不会喝酒,他立马兴趣索然。如果来人也是好酒之人,他马上许之一句:“好兄弟”。有一次,一位著名作家来白夜,正好碰上马松,马松刚一端起酒杯,那人就说:“不会喝酒”。从此,只要别人一谈论这位作家的作品,马松就会说:“一个不喝酒的人……”,下文他不说了,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他下面的话必定是:“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反之,一个大家认为诗写得很差的人,他会说:“哎,哥们酒还是可以”。言下之意:可交。与我的交往中,马松最爱提的一件事,就是一次我们一起喝酒时,他为我酌酒,我双手捧杯。“生怕酒洒了出来,所以,翟姐是一个真正爱酒的人。”这个故事,我本人就听了有七遍八遍了。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让马松给我定了位,视为可交之人。 白夜开张的头一两年,马松是一个不愿回家的人。他最怕的是深夜与众朋友分手,那时,他必被一个朋友押解而去。当时白夜的吧台旁,还有一根刘家琨设计的柱子,那是为了支撑吧台上方一小块储藏室用的。它也是走出白夜的必经之地。马松即便在醉得不省人事时,也知道从这儿经过时一把抱住它,任别人怎样推拉也绝不松手。后来随着白夜装修,这根柱子被拆掉了,马松改为抓住白夜的门框不放。更多的时候,马松是抓住出租车门不放,别的朋友根本无法把他塞进车里。这种时候,马松大都醉得只有下意识在起作用。下意识里,他是舍不得与朋友和酒在一起“快快活活”的感觉,还是受不了这种酒阑人散的结局。我想二者都有吧。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与另一位朋友一起,把醉得一塌糊涂的马松塞进出租车中:不到半小时,马松坐着出租车又回来了。我正在锁白夜大门,见此状况,马松好不惆怅,不断地问: “都走了”?然后不听我的劝阻,摇晃着走向下一辆出租车。我知道那不是回家的路,而是另一酒吧的方向。 一个夏天的晚上,李亚伟和马松从北京回来。下飞机后,直奔白夜,有一帮朋友正等在这儿。及至马松进门,吓我一跳;只见他头上扎着一根网状的大绷带,上下左右地把脑袋包得严严实实。李亚伟告诉我们,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们在北京喝夜啤酒。醉后,与另一朋友打了起来,其后双双被送到医院。我说:马松,你硬是轻伤不下火线喃,还不回去休息一下?马松马上回应:“小事情小事情”,生怕我催促他回家。 另外一个故事,是马松自己常常提起的:有一天晚上,马松醉酒后回去,还没走到家就倒下了。等他醒来时天已大亮,耳边一阵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原来,他正睡在马路旁,汽车正一辆接一辆从他身边呼啸而过。故事结束时。马松每次都这样说:我以为睡在自己家的阳台上呢。 辨别马松是否已醉,很容易。当他说话已含糊不清时,当他伸出一只姆指向席间的某个人时,差不多就可以认定他已经“快了”。马松在这种时候,会在席间找到一位人作假想敌。但这种时候,他往往已经说不出话了。也许,这是他最痛苦的时候。他像一个哑巴一样,打着各种手语。他也只能用手指,一再地指向臆想中的敌人。这时,李亚伟通常会在旁边撩拨一句:“多少人想剁掉这根手指呵。”当然,最终被指的人,只能把他的食指拨到一边去,或假装上厕所,一走了之。 半醉半醒时的境界,是马松独享的。在来白夜的诗人中,只有他保持了李白式的写作方式。有很多次,马松酒酣时突发诗兴,叫吧员拿来纸笔,就着烛光,开始写下一些“骑在菩萨肩上飞跑”的诗句。当然也有酒未喝够,诗句没有应约而来的时候:一次,马松与一女孩打赌。说要为她当众写一首诗。结果只管喝酒,没能完成所赌之诗。马松拿过纸来,提笔写下一张欠条:某年某月某日,欠诗一首。他日马松是否兑现,不得而知。 外表上很安静,戴着金丝眼镜、二十年不变的相貌和身材,使马松“看上去”很文气。要是陌生人看见马松,肯定不会与“莽汉”二字联系起来。要是陌生人看见马松举杯的方式,估计他们就信了。马松总是两手平放在桌上,像一个真正的水浒人物一样地举起酒杯说:“一口”,然后咣当一声就干了。P71-74 序言 我生来不是作商人的料,尽管我的血液中流动有商人的血液。我的外公他死得太早,菩萨保佑。他没有能够将他的精明头脑和经商才能,全部遗传给我的母亲。听我母亲讲:外公事业兴旺时,成都有一条街的铺面都是他的。但是,天妒良才,他没能活到将产业平平安安遗留给儿女的年龄,而是病逝他乡。他的财产,孤儿寡母也未能保得住。最后被族长用一口镶珍珠的高级香檀木棺材,将其置换了。我很想顺势写下去,那会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但与本书无关,只能留在下一本书中发挥了。 我的母亲,血液中还是残留了一点外公的商业基因。所以,她一直是女人中,思维极其敏捷和理性的一类。生不逢时,我常常想:如果母亲是生在这个时代,她也一定是个女强人,不是某某排行榜上的女杰,也是某某企业的老总。我后来接触了这两大类百炼成钢的女人,说实话,比起我妈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来说,也不怎么样。但是,这个思路也只能嘎然而止,留待下一本书发挥。 我的父亲,专业是财务会计。但他更喜欢的是文学,以及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的那个时代里,在他所置身的那个环境中,这一爱好,一直被悄悄地隐藏起来。文革中,被他藏在床底下的几箱书,成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教材。直到退休之后,父亲才能够公开地写作起来,不为任何目的,只是纯粹地写作。父亲的文笔非常好,文字简练、克制,不加修饰。每当我由衷地赞扬时,父亲就说:这是长期写财务报告的结果。 轮到我出场时,父亲的财务专业头脑,对我没有半点影响,相反,我小时候看到过几则会计贪污巨款被枪毙的消息,从此后,就像得了强迫症式的,最害怕长大以后的工作是会计。在白夜,我最烦的就是我的搭档戴红,又拿着每月的进出账单来找我,并事无巨细地计算支出,并要求我弄清楚每一项数据。这样说,并不是表示我完全没有商业头脑。外公的聪明才智和对商业高屋建瓴的认识,母亲的敏捷思维和决断能力,通过DMA传递到我,已经稀释了很多。残留的部分,就是让我还有一点商业眼光,和时不时迸发出来、但极不稳定的商业灵感。 我和白夜的故事,就从有一天,在玉林西路迸发出来的灵感,开始说起。 1998年的一天上午,我路过离家很近的玉林西路,在路口一家未开门的服装店门口,我看到了一则招租广告。 这是一个扇形的店门,从风水学上说,它位于非常好的一个路口(我对风水有一种直觉)。坐北朝南、门面宽阔,正对一个丁字路口。前面是通畅的玉林西路,右边是一条小街。我大约只考虑了一分钟,就从卷帘门上揭下来了这则广告。从那一刻到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1998年的冬天寒冷无比,风好象格外有耐心,吹得我骨冷心寒。但是,我那许久才迸发一次的灵感告诉我:就这样了,把这家服装店盘下来,开成酒吧。接近元旦的前一天,我说服了多年好友戴红,与我一起作这件事。 在此之前,戴红供职于成都东郊一家大厂,生平还从未进过酒吧。“真的有人会跑到一个陌生地方,花钱买酒喝吗?”。她仍然一肚子疑虑,这样问了我好几次,其实她是问自己。我还记得签合同的那一天,我俩站在服装店前,我叹道:“面积再大点就好了。”我最关心的是:怎样把51平方米,尽量安排坐下更多的人。戴红此时最关心的则是亏损问题。 她又一次开始问:“你说,我们开张后,到底会亏三个月还是亏四个月,然后才开始有点起色?” 我生气得不行,简直觉得是对我的商业灵感的污辱:“你怎么还没开始作事,首先想的就是要亏,凭什么我们要亏呵?” “凭什么,就凭你从来没作过生意,而且还对此从来都不感兴趣。” 临战离心,乃商业大忌。这点我是知道的,所以,我没跟她继续争论,而是再次用美好的前景去打动她。 这件事,按说我最应该跟我妈商量。但是,自从我擅自离开人人羡慕的西南技术物理所之后,我妈就对我的前程不抱什么指望。我也自觉理亏,遇事更加擅自作主。现在想来,我对她老人家真是理解不够。如若我去问她,她一定想都不想的说:既然要作事,还想那么多干什么? 所以,虽然我内心也存有疑惑,但是外公和母亲的基因,在关键时刻。也让我横下了一条心。戴红,怀着对我的一种基本信任,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心理(我的众朋友们纷纷支持),也当众作出一种破釜沉舟的姿态。 事后,我知道戴红内心其实一直惴惴不安的。毕竟她不像我,我很早就离开体制。体制内那只铁饭碗,从来就没有让我留恋过;既便是我最困难的时候。 从那时至现在,我的生活就变成了两点一线:从白夜到家;从写作到经营。白夜和写作,纵贯了我生活中十年的时间,也纵贯了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十年的变迁。 这本书,写的就是这十年中围绕白夜的各种点点滴滴的趣事,以及成都朋友圈子中的人和事。 2008.6.8 后记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白夜场地太小。不适于作活动。况且,成都人都“好逸恶劳”,贪图舒服。好几次,我的朋友在白夜大声地喊:什么时候能坐上白夜的沙发呵。沙发,我也想坐,可是58平米的空间,放上沙发,连站着都嫌挤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一个大点的地方。 终于机会来了,宽窄巷子招租,我的朋友建议我去看看。不用看,这地方我太熟了。以前,外地朋友到成都来,我觉得唯一拿得出手的(最后还剩一点成都感觉)地方就是这两条破破烂烂的小街了。 现在,宽窄巷子“整旧如旧”了,再也不是过去的宽窄巷子了。不过,院落还在,气韵也还在。有些人觉得这里太商业了,但是,酒吧原本就是商业场所。重要的是,白夜需要一个院子,我已经开始想象在院子里开诗歌朗诵会的情景。 那天,我走遍了宽窄巷子的每个院落,在窄巷子32号,我看到了一堵老墙和两颗枇杷树,还有三个各自为政的中式建筑。我指着两颗枇杷树对朋友说:“这多好呵,每年枇杷结果时,我们都在树下开一个枇杷诗会吧,一边吃枇杷,一边读诗”。 就这样,我租下了这个院子。 八月五号,新白夜终于正式开张。 从四月份开始施工,中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最后又仓促收工。一切都不尽人意。为了实现自己那点可怜的设计,还要和施工队作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张前,我给北京的朋友李陀打电话说,我马上就要崩溃了。李陀说:坚持住,至少等新白夜开张,我们到了成都之后再崩溃。 八月五号,我终于坚持住没有崩溃,而是假装一脸轻松的样子出现在朋友面前。 我在外地的朋友李陀刘禾周瓒欧阳江河也都来了。 导演贾樟柯也从北京飞过来,参加了我们的开张酒会和朗诵。此前,我只是随口问了他一句。我想他那样一个大忙人,肯定没时间来。谁知他真的来了,让他的影迷粉丝们喜出望外。 为了新白夜开张和白夜十周年庆,我策划了一个诗歌和音乐的演出活动。成都的多媒体艺术家李琨、音乐人毛竹、李带果。从德国回来的手风琴演奏家柳姗姗,即兴演奏了他们的试验音乐。诗人兼歌手张宓,用她天簌般的歌喉吸引了在场的朋友。不少人以为是朱哲琴来了,是她在唱歌。朱哲琴原本也说五号要来,但五号下午她打电话说还在云南,过几天才能过来。所以,我们只能听到“卡菲朱”的声音(据说张宓的声音兼有王菲、朱哲琴,和另一位国外姓卡的著名歌手之声线,确也有那么一点)。 这本书,从原计划2008年白夜十周年庆推出,到现在,白夜十一周年已经过去,时间拖得太久了,以致于我一度已失去耐性。2008,多事之年。我几乎放弃了所有计划。 最近,在朋友何小竹的敦促下,我才重新又打开电脑,调出书稿,把未完成的部份重新修订,希望能在白夜十二周年时,完成这本记载了白夜十年变化的书。 2009.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白夜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翟永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569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9-11-01 |
首版时间 | 2009-11-01 |
印刷时间 | 200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6 |
宽 | 16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