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而他本人在教学领域就重视启发学生。比如在物质结构理论阐述方式上,他从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理论的更替与发展、新理论对矛盾的解决方式、实验对理论的检验等理论产生与衰落过程的相关环节、计算方法在对理论进行说明和推导的作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进行理解,启发学生思考科学理论提出、论证的具体过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同时,获得对科学研究过程与科学思想的细致理解,而不仅仅只告诉学生该理论是什么。

初到北大化学系,徐光宪开设的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课程。当时徐光宪还在燕京大学给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课程——《量子化学》。其中的渊源是这样的:1951年徐光宪夫妇回国的时候,燕京大学化学系主任蔡镏生先生也曾表示希望他到燕京大学执教。可是此时北京大学已经接收徐光宪夫妇,所以徐就答应蔡先生,去燕京大学开一门课。1951年9月1日至1952年6月,徐光宪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应蔡先生要求给燕京大学研究生开设了量子化学课程。徐光宪一生中,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大学的课程设置,他也有很多想法。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他认为现在非常需要通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当前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他看来,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六个子系统:①总类、哲学、宗教子系统;②语言、文学、艺术子系统;③社会科学子系统;④数学、系统论和自然科学子系统;⑤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子系统;⑥文理交融学科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分为若干分系统,共计26个分系统,用26个英文字母来表示。英文字母后用数字表示一、二、三级学科。这样就能容纳现有的约’7000门学科和将要新建的19000门新学科,共计26000门学科。三级以下的四、五、六级学科,可用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对学生讲一次这堂课,将大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

徐光宪认为,学生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这样就能明白自己在学的是这个框架里的哪一个部分,也便于学生理解其他相关知识和自己专业的关系。他还将文科和理科之间一些观点进行类比。比如说,物理学里面有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而关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推己及人。按照这一观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八之幼”,等等,这些跟牛顿第三定律有类似的地方。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1951年9月,也就是徐光宪到北京大学后,被聘为副教授。而高小霞由于尚未取得博士学位,只能聘为讲师。显然,当时国内大学的科研条件,同美国的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相比差距非常大。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徐光宪还是一回国就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中国在民国时期,尚无量子化学研究。非但如此,与化学基础理论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开展得非常少。徐光宪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时值曾昭抡先生在北京大学。曾昭抡提出教学和科研并重、理论和实验并重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和创新,他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当系主任后,添置了实验设备、充实了图书资料,实施了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倡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措施①。在这种良好的研究氛围之下,徐光宪在回国之初得以继续从事量子化学研究。

学术思想初具雏形

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的主修方向是量子化学,他在博士阶段即完成了出色的研究工作。

P72-P73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亲的,有剧轻若重,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 

——徐光宪

后记

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子课题“徐光宪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我是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艳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晶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保滨博士。课题于2010年7月启动,课题组成员经培训后开始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1年10月通过结题验收,并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徐光宪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课题主要任务是三部分:访谈、采集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不容易。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进行了十几次,采集、整理和扫描资料更是历时近半年,研究报告的撰写也占满了大家的业余时间。

徐光宪先生在学术上硕果累累,迄今为止共发表了化学类研究论文624篇,研究著作与论文集19部,化学哲学、化学教育、化学与社会类论又66篇,获得专利及科技成果11项。关于徐先生的传记和报道也非常丰富,我们共搜集到学术评价14份、传记资料40份、各类报道152种。此外,我们辗转各地档案馆与中小学的档案室,采集到关于徐先生的档案材料51份。徐先生自己非常善于保存资料并有序存放,他的这一良好习惯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本着直接、特色、珍贵、系统的资料选择与取舍原则,经过挑选,我们采集到徐先生保存的珍贵手稿44份、照片523张(从’60多本影集,几万张照片中选出)、信件246封以及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等重要资料101份。

因为这个课题的关系,我与徐先生密切接触了一年多的时间。特别是在采集研究工作的后期,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待在徐先生家里,或整理材料,或进行访谈。与徐先生相处的很多细节常常令我感动。难忘这位老人每次都热情地招呼我们,谈话中不时起身给我们拿来各种图片、资料;难忘我们离开时,他执意将我们送到电梯口,目送我们远去;难忘他看我整理工作辛苦坚持留我在家中吃个便饭,每次还要用颤颤巍巍的手给我夹菜;更难忘他始终以一种平等、谦逊和热情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这些小字辈。即便是徐先生家的保姆王虎,或许是受他的影响,也不怕麻烦,看我忙得很晚时,都主动多准备一份饭菜。徐先生的这些高尚品格和做人做事的风格一再地感染着我,并鼓励着我在学术、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对撰写思路和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尤其是朱晶博士,她以一个准妈妈的状态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不辞辛苦地承担了撰写和修改任务,包括后期参考文献的调整等琐碎事务。张藜研究员在我们研究的关键点上几次适时地提出了宝贵意见,并移{极帮助我们解决采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的吕瑞花教授在资料采集过程中也给予了诸多帮助。在结题验收会议上,樊鸿业研究员、张剑研究员、纳翔副部长、许慧副总编等专家们提出了新的修改建议。此外,中国稀土学会的牛京考副秘书长、李平同志也参加了我们的采集工作,并在访谈时给予了支持。本书的完稿凝聚了许多专家的心血。没有大家的帮助和鼓励,我们的研究难以顺利进行。在此,我一并表达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执笔者分别为:第一、二章黄艳红,第三、四章黄艳红、朱晶,第五至第八章朱晶,统稿叶青。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序 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1939)

 大学生涯(1940—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

第四章 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学术生涯

 转向核燃料萃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五章 谱写“稀土传奇”

 稀土分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

 勇挑重任:推  体系、反萃法实现镨钕分离

 (1972—1974)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1974—1990)

 发展中国稀土产业

 著书立说、课题研究与机构建设

第六章 回到量子化学研究

 量子化学研究的背景与条件(1949—1977)

 子价、分子片与结构规则(1977—1995)

 改进的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与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

 (1978—1984)

 稀土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化学键:由从头计算到半  验计算

 转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稀土(1996— )

 量子化学教学与教材(1978—2009)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1980— )

第七章 晚年对软科学的思考

 学科定位、成果评价与研究基金

 化学信息学与系统化学

 方法学与方法创新

第八章 爱人同行

 同进北大 共同研究

 中国化学界的比翼鸟

 携手前进 相濡以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附录一 徐光宪年表

附录二 徐光宪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叶青、黄艳红、朱晶。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内容提要:本传记基于口述访谈和实物采集,以史实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真实反映了徐光宪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他本人立足国家需要、多次转变科研方向并相继取得重大成果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此外,徐光宪院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徐院士曾说“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从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老科学家的虚怀若谷、朴实无华,而这也是本传记书名的由来。

编辑推荐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叶青、黄艳红、朱晶。

徐光宪,男,1920年生,浙江绍兴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量子化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徐光宪与合作者在量子化学领域中,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xcπ结构规则和分子的周期律、同系线性规律的量子化学基础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编著的《物质结构》被授予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他创建“串级萃取理论”,并与严纯华等合作者,深入发展这一理论,并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使我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对外贸易占到全世界90%以上的份额,取得国际领先水平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青//黄艳红//朱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2798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3000183
中图分类号 K826.13=7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