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闵捷为多年从事文化名人报道新华社高级记者,她采写的《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收入中小学课本。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中采写的文化、艺术、科学界以及人文学者都极富影响力,像冰心、夏衍、杨绛、季羡林、金庸、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陈逸飞、李政道、杨振宁、厉以宁、林毅夫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记者亲历采访,有第一手的精彩故事呈现给读者。

内容推荐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讲述了作者闵捷独家采访过的40位科学文化大家的人生故事。他们有的是作家,如冰心、夏衍、端木蕻良等;有的是画家,如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等;有的是科学家,如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他们对中国与世界的思考,极其深刻而有意义,并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1992年开始,作为新华社记者的闵捷,开始采访这些曾经被仰望得像山一样的文化大师。这些在巨大的光环下生存的人们,其实与普通人一样也有各自的苦乐人生。在本书中,作者力图透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以全新视角勾勒出这些文化名流的独特成长历程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深远影响。书中还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若非当事人亲述可能很难为后人所了解。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人物,在后期写作中部分章节还增加了后记部分,将后来的进展及相关情况补充进去,尽可能让读者看到故事的全貌。

目录

序:宝贵的财富

自序:宁静与喧嚣

一 文学:感性的天空

 冰心:“繁星”消逝真爱长留

 文坛三老:世纪友情感动人心

 杨绛、钱钟书:情牵携手到白头

 老舍:丹柿小院的回忆

 夏衍: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蒙太奇

 曹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之比较观

 林徽因: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

 端木蕻良:默默走完人生

 杨沫:最后的烛光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的淡泊人生

 金庸:侠肝义胆一书生

二 艺术:想象的旷野

 吴冠中:“艺术混血儿”的辉煌人生

 朱德群:第九十四个春天

 赵无极:抽象画境里的“中国情怀”

 靳尚谊: 《晚年黄宾虹》创作始末

 陈逸飞:“大美术观”成就传奇人生

 刘国松: “新水墨”的革命性变革

 吴天明:一个时代的背影和省思

 张艺谋:璀璨的“八十年代”铭记吴天明

 贾樟柯:用镜头还原生活的本质

 叶小钢:音乐家心中的“大格局”

 戴爱莲:“中国邓肯”的传奇人生

 赖声川:“如梦之梦”的人生

 冯远:浓墨重彩绘就百态人生

 魏小明:一位雕塑家的生活美学

 许江:一花万果 “葵”如人生

 徐健国:从城市山水到世界“大同图”

 师恩钊: 作雄奇山水为时代立传

三 科学:遥望星河

 李政道:我给毛主席演示对称

 杨振宁:诺贝尔奖——谛听科学的足音

 丁肇中:寻找反物质的科学家

 吴文俊:从“零”开始蹉跎到辉煌

 路甬祥:算算我们的家底有多厚?

 袁隆平:这个名字值千亿

四 人文:智慧之海

 厉以宁:回头看十年 已海阔天空

 林毅夫:在世界讲坛剖析“中国奇迹”

 余立:世纪坛——解开中国人的千年情结

 李强:你属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

 关幼波:悬壶济世一代名医

试读章节

冰心:“繁星”消逝真爱长留

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文坛世纪老人冰心以她独特的方式与世人告别。

精心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空中回荡着在海边实地录制的海涛海浪的声音,间或还可以听到海鸥的呜叫……

冰心——这位“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最初以她的新诗打开文坛的一片晴空,在走过了一百年的人生旅程之后,又以如此诗意的结局落幕,堪称文坛佳话。

“人间的追悼会,是天上的婚宴”

1999年3月19日虽是北京入春以来最冷的一天,但清晨一大早,八宝山第一告别室门外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告别仪式开始前,很多人特意提前赶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岚清等也前来为冰心送行。

8点48分,灵车停在了告别室的门前。冰心的小女儿吴青手捧母亲遗照,含泪和姐姐吴冰、哥哥吴平走下灵车,每人的手上都捧着红玫瑰和满天星。冰心的灵柩被缓缓抬进了告别室。8点48分,冰心柔弱的身躯被轻轻安放在灵床上。吴青将母亲生前喜爱的蓝底白碎花头巾搭在了母亲头上。

9点整,在轻柔的钢琴声中,冰心的孩子们将无数红玫瑰花瓣撒在老人历经了一个世纪的身躯上。“妈妈”和“姥姥”不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们,孩子们流着泪轻轻地吻着冰心老人的额头。

“请再给我一枝玫瑰!”无数双手伸向前来。10点整,等候在大厅门外的千余名读者拾级而上,人们彼此分发着一枝枝红玫瑰。如怨如诉的箫声响起,伴着海潮声声和海鸥低呜,这位海边长大的女作家和她的读者们将见最后一面。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来自各民主党派,其中有些人已行动不便,但依然在亲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前来送别。

冰心老人的遗体安放在鲜花丛中,身穿一件青灰色的中式上衣,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身上撒满了玫瑰花瓣。照片中的冰心老人凝神远眺,双唇微启。正厅上方的横匾上,是冰心的亲笔手迹:“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巴金从上海送来的玫瑰花篮和冰心的子女们特意制作的“心”型花篮摆放在灵堂的显著位置。

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女,胸前捧着一束玫瑰花,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她叫彭轩,是北京第一百六十六中学(原贝满女中)的学生。她说,冰心少年时代就在她们学校读书,她生前还担任她们学校的名誉校长。这位12岁的女孩称,她最喜欢冰心的散文《笑》,因为文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爱意,恬静而安详。

89岁的林耀华是冰心丈夫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的学生,面对师母,林耀华在两位老同学的搀扶下缓缓鞠躬,愿师母走得平安从容。  将一生献给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伊莎贝拉·柯鲁克夫人说:“我和我的丈夫大卫·柯鲁克是冰心两个女儿在北外的同事。她们既有学问,又相当有社会责任感。从这两个女儿身上,我看到了她们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柯鲁克夫人的儿子迈克·柯鲁克曾在冰心的母校美国威尔士利学院教授中国文学。他曾在学院图书馆里找到了冰心当年翻译李清照的英文手稿。“冰心的翻译精妙无比。她是李清照诗词最理想的译者。因为作为女诗人,她们既有温柔的才思,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思。”

冰心一直看淡生死。她写道“我觉得‘死’是一种解脱,带病延年,反而痛苦。”她晚年曾为一位友人题词:“人间的追悼会,是天上的婚宴”,表达了她对死亡的达观心态。

值此“百年喜丧”之际,深知母亲心意的儿女们,决定一改普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别具匠心地为母亲设计了没有哀乐,只有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的葬礼。

院子里、大厅内挂满了中外人士的诗词悼文和白色挽联。“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这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挽联。

曾经将冰心的《关于女人》翻译成日文的日本作家竹内实写道:“听到冰心老师逝世,深感悲痛。老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时,我是学生。老师以言教、身教影响了当时的日本学生。”

他说:“中国文坛中,冰心老师是一颗明星,放出永远不灭的光芒。”

告别历史的悲欢离合“微笑着享受最后的安息”

1999年春节前就传来冰心病重的消息,心衰。肾衰,发烧不退,神志不清,脉搏一度低至每分钟20次。那时,她刚刚为萧乾祝贺过九十岁诞辰,并与巴金一起,三位文坛老人相约携手进入新世纪。不想,2月11日萧乾先行一步,最年长的冰心能挺过这一关吗?大家暗暗为老人捏了一把汗。

正月初一,冰心的大儿子吴平去看望母亲,带了老人家最喜爱的红玫瑰。冰心那天很清醒,吴平对她说:“母亲,恭喜您100岁了。”冰心笑了笑说:“还不到。”吴平说:“过了今天就算到了。”活到一百岁,这是她和家人、朋友的一个约定,虽然曾经有好几次她已然危在旦夕,但是最后都顽强地挺过来了。一系列的百年诞辰庆祝活动,都早已排进了今年的日程,准备在她百岁生日之际举行。这位与世纪同龄的文坛祖母,实在是盛情难却了。

2月26目,我与吴平通过电话,他说,母亲目前己处于昏迷状态,血压低至60到70,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但是人活百岁,已是世间稀有,百年之后,应是“喜丧”。所以大家现在心情也很复杂。

2月28日,冰心驾鹤西归,“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也是中国当代最年长、创作活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坛泰斗,带着她一个世纪积攒下来的亲情、友情和无限的眷恋,离开了她挚爱的人间。她生前曾经说过:生命的终结,就是“将历史的悲欢离合,交还了世界,自己微笑着享受最后的安息”。P2-4

序言

真的好像只是一转眼,当记者已经23年了。像很多职业一样,记者也是一份苦乐参半的工作。每当完成一次人物专访,都会有很多感触,仿佛间接地体验了一遍被访者的人生。这瞬间的浓缩,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人生体验,而且也希望尽快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读者。当我把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作为记者的幸福感也随之油然而生——那是一种介于不吐不快与如释重负之间的复杂感觉,是十分投入地工作之后的惬意与放松。正是这份写作与传播的快感,使我觉得一辈子做记者很值,因为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人生。

我的记者生涯两次都是以文学为入口的:第一次是从大学中文系到研究生阶段转到新闻系,第二次是从事新闻工作后做人物报道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忽然渐渐地清晰起来。

书中的很多人物,我都采访了不止一次。比如著名画家吴冠中,从1994年第一次采访他写了《吴冠中三度巴黎行》,到2010年他去世,16年间有过多次交往,他亦将好友、法籍华裔画家朱德群、赵无极陆续介绍予我,在他们回国办展时进行采访。2013年我还写了纪实文学《留法三剑客演绎画坛传奇——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的艺术人生》,刊载在《钟山》杂志2013年第2期上,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一路走来,积攒了很多文墨结晶也夹杂着一路风尘,正当觉得背负日渐沉重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将之前采写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结集出版,让对文化艺术乃至科学人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睹为快,也是一件乐事。

这本书里能感受到的时代,有百年的量级。我采访的最年长的文化人是冰心,她出生于1900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如果20年算一代人的话,这本书里记录了四代文化人的人生故事,有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的个人命运随时代的变化而起起伏伏,经历风风雨雨而始终初心不改,终于得偿所愿。这些文化人作为他们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代表人物,有所担当并有所贡献,令人钦佩。

如果说读一本书是跟随作者一起旅行,那么,在此我诚邀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和我一起开始一次愉快的文化之旅,透过那些人生里的别样风景,望见久违的诗意天空——如此遥远,却又似曾相识。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这些人物专访,贯穿一个主线,一种精神,一股浩然之气。所以真的集纳起来,较之单篇成文,又不一样了,成为一笔财富,不仅是作者给自己写作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或者是给这些人物的一个人生的大总结,更是给这个时代立传,成为我们巨大变迁的社会的镜子。所以绝不是简单的几十篇特写通讯。闵捷访问的这一个个的人,实在是撑起了中国当代文明的脊梁。

——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

韩松作序:《宝贵的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闵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20298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5215865
中图分类号 K825.41=7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