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历史学家菲克·梅杰(Fik Meijer)在《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中别出心裁地讲述了角斗士的真实故事。他透过对希腊和伊特鲁里亚历史的研究,从墓志铭、墙上涂鸦、镶嵌画、壁画和石雕、庞贝火山灰下重见天日的艺术品,乃至古罗马作家的作品片段中取材,栩栩如生地复活了角斗场上腥风血雨的厮杀场景,读来扣人心弦。
《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是菲克·梅杰的代表作之一,史料丰富,文字生动活泼,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历史读物。
图书 | 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 |
内容 | 编辑推荐 荷兰著名历史学家菲克·梅杰(Fik Meijer)在《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中别出心裁地讲述了角斗士的真实故事。他透过对希腊和伊特鲁里亚历史的研究,从墓志铭、墙上涂鸦、镶嵌画、壁画和石雕、庞贝火山灰下重见天日的艺术品,乃至古罗马作家的作品片段中取材,栩栩如生地复活了角斗场上腥风血雨的厮杀场景,读来扣人心弦。 《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是菲克·梅杰的代表作之一,史料丰富,文字生动活泼,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历史读物。 内容推荐 角斗士游戏离我们的距离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要近。许多读者对角斗士的印象主要来自于《斯巴达克思》和《角斗士》这些影片。在本书中,作者希望采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文字,古代盔甲、武器等实物,以及通过镶嵌画、壁画和雕像等形式流传下来的艺术,尽可能清晰地再现角斗士游戏的来龙去脉。 本书重点是“大竞技场一日”。在那一章,作者将构想出角斗场上整天的活动内容。作为必要的铺垫,他将首先勾勒角斗士游戏的演变、历史背景、角斗士类型。此外,将描绘气势恢弘的大竞技场,解释珍禽异兽如何年复一年地从北非或亚洲运送到罗马。接着将讨论角斗士游戏如何“衰亡”,以及随后几个世纪大竞技场如何逐渐湮灭。最后,将对电影《斯巴达克思》和《角斗士》进行批判的审视。 目录 大事年表 序言 第一章 角斗士游戏的演变 双轮马车竞赛与戏剧表演 早期的角斗士之战 斯巴达克思 帝国早期的角斗士游戏 第二章 角斗士 角斗士的声望 角斗士的成分 角斗士的培训 角斗士的预期寿命 角斗士的爱情生活 女角斗士 角斗的代价 角斗士类型 第三章 角斗场 大竞技场的建立 安全性 舒适度 克隆竞技场 第四章 角斗场上的动物 第五章 大竞技场一日 上午节目:狩猎与斗兽 中午节目:行刑 下午节目:角斗 第六章 角斗士游戏中的海战 第七章 尸身 角斗士的葬礼 动物尸体:处理或吃掉 第八章 角斗士表演的终结 角斗士表演的反对之声 角斗士表演的终结 第九章 大竞技场的衰落 第十章 角斗士影片 《斯巴达克思》 《角斗士》 结语 术语表 圆形剧场名录 参考文献 原书索引 地图 试读章节 有些被处以极刑之人的尸体甚至还到不了山谷或台伯河。他们受刑、处死、“埋葬”,全都在关押野生动物的栏圈内完成。我们有足够证据表明,卡利古拉皇帝曾经下令将死囚当饲料喂野兽,并监督命令的执行。如果某一天发现证据,那些声誉更好的皇帝在动物饲料短缺的情况下也曾经出此下策,我们绝对不会吃惊。 那些虽然活着离开但最终死于创伤的角斗士,那些在皇帝和民众的呐喊声中光荣受死的角斗士,他们精彩的表演理应为自己赢得了一座墓碑。否则,他们也很可能被抛进万人坑,籍籍无名。今日仍然保存下来的墓碑看来都属于那些加入了某种类似于角斗士工会的组织的角斗士。这种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筹资,保障会员能够入土为安。成员的墓穴可能相当简陋,只要立碑刻上生平重要战绩就行。有些则共享墓穴,每个成员一个壁龛,骨灰装在瓮里埋葬。公墓的好处在于,同一个组织的角斗士的亲属可以结伴前来哀悼死者。 只有少数的角斗士才能享受隆重的葬礼。这从侧面折射出其生前的知名度。他们肯定都是最优秀的角斗士,为自己和经纪人赚了不少钱,亲友才为他们举办与罗马达官贵人一样的葬礼。他们的尸体被抹了香油,放入鲜花和花圈环绕的棺材,几日之后才火化,然后骨灰被按礼仪埋入预先买下的坟墓中,令成功的角斗士继续享受生前获得的殊荣。 动物尸体:处理或吃掉 角斗士表演要屠杀成千上万的动物。使用的动物越多,事后处理尸体的难度越大。重达九十公斤左右的动物尸体还能像人一样拉走。重达几百公斤的狮子和老虎的尸体就很难搬运,更别提体重更大的河马、犀牛和大象。不过,大多数动物的尸体跟角斗场上角斗士的尸体结局一样,要么抛下深谷,要么弃之荒野,要么专门挖坑掩埋。一些训练来反复表演的食肉动物正好需要食物,除了可以喂它们活的小动物外,还可以喂狩猎表演中被杀死的鹿、羚羊等动物的躯体。这可节约成本。如果皇帝主办的表演持续几天,有些特殊的动物可能还会在获胜后再次出场,这期间它们就需要进食,某些动物的尸体正好派上用场。 尽管做了事先安排,但若演出时间超过一周,动物死尸仍会堆积如山。清理这些尸体,要花大量的时间,因此许多都是临时乱放,其危害显而易见:腐烂生蛆,蚊虫叮咬,苍蝇横飞,疾病传染。组织者必须想尽办法减少尸体存放量。办法之一就是人们的消费。罗马富人当然不是潜在的消费者,他们每天都有钱吃上丰富乃至奢侈的美味。他们习惯参考阿皮丘斯(Apicius)的一本烹饪指南。该书精心收集了1世纪以来的菜谱,教人用各种方法烹饪鸵鸟、鸭、鹅、斑鸠、鸽子、孔雀、野鸡,烧制鹿肉、猪肉、羊肉、兔肉。这些富人犯不着要那点肉,只有普通民众才会想方设法带肉回家。为了一块肉,要手工艺人和自由职业者跟平民一样去排队,似乎也不太可能。这不是身份地位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有钱定期吃上肉。帕拉丁山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古代的垃圾场,这里埋藏着大量的猪、羊、鸡、鸭的骨头。这附近住了大批工匠,由此证明了我们的猜想,他们定期吃肉不成问题。 广大的罗马穷人生活环境各异。即便有份工作,也往往是短工,很难维持生计。他们要依靠政府的救济才能勉强温饱。皇帝和元老都意识到,他们是民众的衣食父母。于是,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并非出于对民众颠沛流离的命运有多大的社会责任感,而是因为怨声载道的政治风险实难逆料。他们竭力保障食品供应,避免粮食短缺。最穷的市民每月可领三十公斤左右救济粮维持生计。家境稍好点的可在公共市场上买到特价粮。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仅能补贴基本生活所需。橄榄油、酒等食品只是偶尔接济。多数平民吃得都相当简单,热量不够,蛋白质缺乏。他们的主食是馒头、富含橄榄油的大麦粥、作为调味品的鱼子酱,偶尔才吃上蔬菜和水果。 不难想象,这些平民能够带点肉回家会多么感激。肯定有许多人申请。当然,人们最喜欢吃小动物,如兔子、野鸡,不过,大动物的肉也照样受欢迎。这些动物都是在斗兽狩猎过程中被杀死的,不是病死的,可以食用。罗马平民的态度可能跟阿普列乌斯(Apuleius)的《变形记》中希腊人一样:在一次大型的角斗士表演前,熊等动物提前几天送到,但因为天太热,许多没有赶上开演就死了,尸体满街。尽管如此,用不了多久,饥饿难耐的市民还是纷纷涌上街头,饱食死尸。阿普列乌斯的意思可能是,人们把死尸分割了带回家去煮熟了吃。 主办者之所以决定将角斗场上的动物肉分给有需要的平民,是考虑到这对大家都有利。演出是以皇帝名义进行的,他把自己几乎不吃的食品分给民众,在演出结束之际能够再次证明他是人民的恩人。分得一杯羹的民众也因此而感恩戴德,暂时不去想他究竟是不是好皇帝。有些变态的卡利古拉皇帝就是证明,他死后许多人居然为他痛哭流涕。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写道: 许多妇人和青年的反应跟愚昧大众平时的行径没有两样。他们的心已经被他主办的戏剧、角斗士表演和偶尔送的两片肉给拐走了。P148-151 序言 四月的黄昏。明亮的太阳渐渐沉入大竞技场高墙的背后。金色的阳光渐化为粉红。坐在高高的看台,我禁不住神思恍惚。要是我在此连续坐上几个钟头,听着周围五万罗马观众欢呼呐喊,看着角斗场上演血淋淋的死亡游戏,我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会享受这种屠杀、恐怖、血腥和残酷吗?我会被紧张的气氛、雷霆般的尖叫声、跺脚声和掌声汇成的洪流裹挟,从看台冲向角斗场吗?或者,我激动狂喜的心,会因为厌恶这场残酷的血淋淋的游戏,突然感到窒息? 一个导游带着一队游客朝我走来,打断了我的清梦。他略微有些发福,气喘吁吁地在我旁边停下,简单地介绍起大竞技场中角斗士的历史。他说得有根有据,就在我们脚下,曾有过激烈的斗剑,有面对死亡的挣扎,成千上万的人被绞死,或死于动物的爪牙。但有一个游客的问题他没能回答清楚,那就是:为什么罗马人如此热衷于角斗士游戏,几个世纪来如此沉迷于嗜血的暴力狂欢?导游含混的解释是,社会下层民众的欲望本能必须用“面包和剧场”来满足,权欲熏心的罗马皇帝巧妙地利用角斗土游戏解决了这个难题。 导游带着游客已经远去,我继续沉思,为何他在该问题上会如此支吾。他似乎不想承认,或者说不敢承认,罗马人对角斗士游戏充满激情。事实上,角斗士游戏风靡的程度无与伦比——它不但是酒吧中的日常话题,而且关乎人们的赌注。 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导游,因为即使写下深入研究的著述的史学家对此问题也大惑不解。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对罗马人几个世纪来执著于如此有害的游戏非常愤怒。史书中将角斗场描写成鲜血淋漓的游乐场。在那儿,施虐的冲动信马由缰,凌空舞蹈,罗马人炫耀他们文明中最黑暗的一页。史学家认为,角斗士游戏丑闻密布,邪恶滋生,是仇恨、施虐、受虐的沼泽地。那些在众目睽睽之下引起疯狂尖叫的角斗、狩猎、斗兽、行刑,在他们眼中,正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大众娱乐。在开始叙述角斗士历史前,他们首先要表明的是个人的反感。一些史学家甚至走向了极端。最严厉的谴责和鞭挞出自于英国的古史学家格兰特(Michael Grant),在其著作《角斗士》的序言中,他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没有提供统计数字,没有进行任何具体的比较,就贸然宣称,角斗场上延续的残酷是罕见的,大竞技场和罗马其他圆形剧场中的表演可与纳粹大屠杀相提并论;成吉思汗(GenghisKhan)的暴行跟大竞技场中的邪恶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卡科皮诺(Jerome Carcopino)将大竞技场描绘成刑讯室和屠场;威尔(Georges Ville)认为“角斗士游戏简直就是丑闻……超乎想象的邪恶”;巴尔斯顿(J.P.V.D.Balsdon)称“残酷和冷漠渗透于罗马各阶层,根深蒂固,令人反感”。 这些史学家——该名单不难继续添加——都无法自圆其说,为何罗马文化中会包容这种令人发指的残酷。在其著作中,鲍里(Irlgo Paoli)对史学家把握该问题的难度做了令人信服的分析:“我们对此感到十分恐怖……只是谴责这恶心的习俗,实在是太轻了;我们也许从一开始就拒绝理解该问题。”史学家对角斗士表演的一切都有着生理反感,因此他们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理性的答案,解释角斗士的起源。经过许多努力,他们得到的答案各异。有史学家认为,角斗士表演源于用人祭祀这种罗马习俗,最早的角斗士游戏是悼念达官贵人之丧礼的组成部分。有史学家认为,角斗士游戏不过是罗马人战事的延续,角斗场上的风云变幻折射出罗马人的好战心态和帝国野心:最初把野兽和战俘纳入胜利的游行盛典,是用来欢迎凯旋的将军,举行角斗士表演旨在缅怀那些不畏艰险的战士,他们为建立罗马统治血洒疆场;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偃旗息鼓,血腥的角斗自然是最好的替代品。还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角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起到了安全阀的功能,屠杀带来的兴奋缓解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痛苦和压力;渴望抓住任何良机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罗马皇帝,操办豪华的角斗士表演,正好彰显了他们的权力。 今日人们对角斗场上的恐怖暴力心生反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判断标准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价值尺度。经历了漫长的文明进程,我们的价值尺度已经远远偏离了古罗马的价值尺度;古罗马人视为高贵合理的东西已经与当今社会大相径庭。以现代观念为准绳,极易谴责角斗士表演代表的嗜血冲动,指控产生它的那个暴力社会的价值体系。然而,脱离了具体的文化语境,仓促下的判断究竟有几分“公平”?对此,最先深入研究角斗士游戏的学者弗雷德兰德尔(Ludwing Friedlander)评论道: 古罗马人和现代欧洲人在感觉与思维上的巨大鸿沟,清晰地表现于过去和现在受过教育之人对圆形剧场中表演的态度。 偶尔涉猎史书即能发现,角斗场上公开展示的暴力时至今日仍以不同面目出现。自5世纪以降,基督教作家们放下身份,着力批判古代的角斗土游戏,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角斗场景却没有被呈现。在欧洲中世纪,决斗作为一种特殊的角斗形式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登场。虽然中世纪的决斗和古罗马激烈的角斗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毕竟决斗不是公共娱乐形式,毋须广而告之——但是,决斗本质上还是两人使用致命武器进行残酷对决,因此,跟角斗场中的搏杀还是有许多共性。 最接近于古代角斗的是历来被视为“神义”的公平决斗,即生死决斗。两个被控有罪之人决一死战,即便败者一息尚存,决斗之后也将被处死,因为失败就证明了罪该万死。角斗的另一个变体是骑士决斗。尽管骑士决斗的主要目的不是置对手于死地,但结果几乎都是同归于尽。自16世纪末,骑士决斗的传统逐渐衰落,一种新的决斗形式开始出现,这就是形式决斗,决斗双方将其视为适度暴力的形式化和仪式化。只要觉得自己受了侮辱,谁都可向对手提出挑战,用佩剑(后来发展到用手枪)来对决。决斗的双方要带上助手,助手的任务就是使主人相信,他们已经重创了对手。但是决斗者往往对助手视而不见,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不愿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对决。仅法国在1594—1610年间,就有至少八干名贵族和军官死于形式决斗。 作为角斗士表演组成部分的午间行刑与官方的公开判决并无什么区别。这种官方公判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很久依然在欧洲延续。正如罗马皇帝,中世纪和现代早期欧洲各国的君主,如英国的国王,通过举行公判仪式彰显权力。这非但没有遭到反感,反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国家垄断暴力的证据。跟英国一样,荷兰也不例外。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水坝广场(Dam Square)一年甚至四次立起绞刑架,处决重犯。直到18世纪末,公判才在欧洲绝迹。如今在伊朗等地,一些大的体育场仍要定期举行公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现在最糟糕的是阿富汗。众所周知,在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无数人打着“合法权威”的旗号干下了数不胜数的罪恶勾当。无论是北约军队还是塔利班武装,都犯下了严重的反人类罪行,他们都在公开场合施以绞刑、残肢甚至五马分尸。 中央集权的罗马帝国土崩瓦解之后,残酷的斗兽行为并没有随之终结。无论是在取代了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帝国,还是在本属于西罗马帝国组成部分的封建诸侯国,斗兽表演仍有组织地延续了很久。人们观看斗兽表演,从中获得极大的刺激。为了观众的兴趣,人们甚至从未间断努力发明新奇的斗兽方式。1689年,阿姆斯特丹当局迫于压力,颁布法令,严禁“在阿姆斯特丹市及其行政辖区内斗熊、斗牛、斗狗等一切斗兽行为”。出台这项禁令,并不是政府同情可怜的动物,而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直到18世纪,人们才开始谴责残酷虐待动物,公开抗议虐待动物的陋习。 猎杀动物是角斗士表演日上午的重头戏,今日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年,西班牙有千百万人观看斗牛表演。无论场面多么血腥,无论多少动物被杀害,无论多少斗牛士的悲剧发生,人们依然将优雅的斗牛士视为英雄。他们对任何批评嗤之以鼻,因为斗牛表演已为大众喜闻乐见,历史悠久。 虽然今日人们对过度张扬暴力普遍心生反感,但我们不能就此志得意满。在西方社会,我们仍能看到种种残酷行为跟古罗马有千丝万缕的渊源。形式载体尽管置换,但难以言喻的残酷仍然形影不离。血腥战争、黑帮争斗、街头暴力、谋杀抢劫、施虐受虐:这就是我们的影视题材。过去半个世纪,我们究竟拍摄了多少暴力电影?至少数以干计。每时每刻,总有电视频道在播放以暴力杀人为主题的节目。动作片血腥气味日浓。从林奇(David Lynch)和塔伦蒂诺(Quentin Tamntino)等导演拍摄的影片来看,消费残酷的狂热观众不在少数。 电脑游戏早就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藩篱。枪杀事件已经司空见惯。娱乐产业对此推波助澜。当然,你可说这是“虚拟游戏”,不是真实暴力。但在2002年4月25日,一个受了刺激的德国学生,身着电脑游戏“帝国反击”中主角穿的黑衣,冲进校园对准老师一阵扫射。就在那一刻,虚拟与真实的藩篱似乎突然非常模糊。悲剧发生后,各项研究成果纷纷出笼,证明每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中至少有一百个杀人镜头。然而,要完全禁止影视暴力,看来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观众太多,利润太大。纵然有研究表明,屏幕上的暴力导致了年轻人暴力行为的持续增加,但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推销暴力游戏软件之人,因为他们可以搞出另一套研究表明,电脑游戏非但没有加剧暴力倾向,反而起到了疏导暴力倾向之功。 许多肢体碰撞的比赛依然得到观众的追捧。人们随时准备半夜起床,观看世界拳王争霸赛。每一记拳头都煽动起观众的激情,尤其是一方耷拉在拳击台的围栏上饱受一顿老拳之时,更会赢得观众阵阵喝彩。那“致命的一击”会用常规速度和慢动作在屏幕上反复展示,传遍全球。纵然有人希望取消拳击赛事,发出反对之声,也如一粒石子入水,只激起微澜。拳手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拳击运动。2002年6月22日,泰森在挑战刘易斯败北之后宣称,只要有人给出与挑战赛同样的价码三千余万美金,他愿意跟狮子对阵。泰森准备师法古罗马角斗士卡波鲁斯,后者曾经在大竞技场将一头巨大的狮子打倒在地。 今人似乎跟古罗马人一样迷恋暴力。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影片《角斗士》大获成功就是明证。该片气势恢弘,耗资千万,创造了票房记录,与其说是由于主角马克西默斯从将军到角斗士的悲剧人生,不如说是由于电影对暴力的过分渲染。影片中“好人”马克西默斯随时准备不择手段反抗“坏人”罗马皇帝康茂德(Commodus)的不义,只有亲手血刃不共戴天的敌人,他才能够瞑目。 本书序言的主题是暴力,我拟借用基督徒奥古斯丁(Augustine,AD 354—430)讲的故事来结束。奥古斯丁生活的时代正值角斗士表演再度风行。角斗士表演一度隐入其光环背后的阴影,但仍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人们终究难以抗拒诱惑,一些人甚至公开宣称,角斗士游戏之外,可以一无所有。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叙述了埃利普(Alypius)的故事,这个来自北非的富家子弟是奥古斯丁寄予厚望的弟子: 他先我一步到罗马研习法律。自那以后,他莫名其妙地对角斗士游戏产生了兴趣,如同勾了魂似的。这的确非常奇怪,因为他一向厌恶那事,对之非常反感。但有一次在路上,他碰巧遇到几个吃完午饭的学友。他们软硬兼施,想引诱他去圆形剧场看一天残酷的死亡游戏。他起初坚决不干,最后还是抹不过。去前,他对朋友说:“哪怕你们拖着我去,逼我坐下,也休想把我的心思和眼睛系在那游戏上!我人去了,心不会去;我会征服那游戏,也会征服你们!”他的朋友把他的话当耳边风,无论如何都要带他去,或许也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倒想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他们到了圆形剧场,找好座位坐下。人们已经开始狂欢,场面十分恐怖。埃利普紧闭着双眼,神游于物外,拒绝目睹这肮脏的东西。要是他能把耳朵捂住该多好啊!因为角斗的紧要关头,都会响起观众震耳欲聋的吼声。震惊之余,他再也控制不住好奇,心想,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完全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于是,他骄傲地张开鄙夷的眼睛。顿时,他的灵魂似乎被猛地砍了一刀,力度之大远胜于他看见的角斗士所受到的那一击。他从精神的高台摔下,摔得比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倒下的角斗士更狠。观众的欢呼声刺破了他的耳膜,他目瞪口呆,目光茫然地落在他可能触及的地方。他的灵魂已经被倾覆,原本应该坚强的灵魂如今变得十分愚昧脆弱。正因为他相信的是自己,而不是如应该的那样相信你,我的上帝。随着血的出现,他畅饮了一大口非人性的酒。他没有回头,他继续看下去,无意识地加入了观众疯狂野性的狂欢,一饱眼福,观看这罪恶的游戏,沉溺于血腥的感官刺激。此时,他已经不复进场时的那个人,他成了那些拖他下水之人真正的同道。 呜呼哀哉!埃利普欣赏着比赛,欢呼,激情似火。他离开圆形剧场之时依然迷醉兴奋。这种心情刺激着他不断回来光顾。他不但和那些初次带他来的朋友一起来,而且他还比他们跑得快,拖其他人下水。 根据奥古斯丁,最终埃利普信仰上帝修成了正果。但埃利普的故事证明,角斗士游戏的魅力不可抗拒,即便是最排斥它的人,也难逃其诱惑。 本书的主旨是,角斗士游戏离我们的距离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要近。许多读者对角斗士的印象主要来自于《斯巴达克思》和《角斗士》这些影片。在本书中,我希望采用古希腊、罗马作家的文字,古代盔甲、武器等实物,以及通过镶嵌画、壁画和雕像等形式流传下来的艺术,尽可能清晰地再现角斗士游戏的来龙去脉。本书重点是“大竞技场一日”。在那一章,我将构想出角斗场上整天的活动内容。作为必要的铺垫,我将首先勾勒角斗士游戏的演变、历史背景、角斗士类型。此外,我将描绘气势恢弘的大竞技场,解释珍禽异兽如何年复一年地从北非或亚洲运送到罗马。接着我将讨论角斗士游戏如何“衰亡”,以及随后几个世纪大竞技场如何逐渐湮灭。最后,我将对电影《斯巴达克思》和《角斗士》进行批判的审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角斗士(历史上最致命的游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荷兰)菲克·梅杰 |
译者 | 李小均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8914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12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桂图登字20-2006-069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