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知不觉让头脑变聪明的小习惯:日本头脑研究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让大脑开挂
内容
亮点展示

前言/序言

“头脑聪明与否”由习惯来决定

● 因为太忙而忘记他人交代的工作。

● 会议上的发言往往抓不到重点。

●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从资料中找到要点。

● 早上仅仅回复完邮件一项工作就已经无力继续下面的工作。

● 有人来征求意见也说不出所以然。

迄今为止,你在工作中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叹:“要是在这件事上能做得更好一些就好了……”与此同时,你脑中会闪现过工作小能手某某同事的形象——“聪明的××(同事名)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如此循环。

“唉,归根结底,是因为大脑的构造本来就不一样吧,还是不要痴心妄想了。”

难道,你没有这样劝过自己死心吗?

但,此刻放弃还为时过早。

“头脑聪明与否”,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聪明的大脑其实是由习惯构筑而成的。

并且,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训练,即可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举个例子。在工作会议上,你经常能看到记性好的人会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重要的记录。

几乎所有人都会简单地认为,“他是怕忘记才做笔记”,“他是想回顾记下的东西,所以好多信息才会记得住”。

但事实上,记笔记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训练短期记忆力的一种极高效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决定了此人大脑的灵活度。而记笔记与不记笔记——这两类人大脑的灵活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请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会议:

会议上,领导正在发言。而此时的你,不可能用与发言者语速相同的速度记下笔记。

于是,我们通常会采取先将领导的发言吸收消化,再写到笔记本上的方式(即从记忆中提取内容)。

而这一过程给大脑增加了负荷,因此成为一种对于短期记忆力极其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随手记录”的日积月累下,形成的就是“那个人的记性可真好”“Ta真聪明”等决定性的差异。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记笔记不仅仅能用来回顾,更对提高记忆力本身有着促进作用。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上班途中,你乘坐的公交车上有一幅有趣的海报出现在眼前。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这广告挺有意思的”。

然而,几乎所有人的思考都会止于此。如此一来,对大脑是不会增加任何负荷的。

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在午休的时候会和身边的人分享道:“对了,我今早坐车看到一幅特别逗的海报……”

上述的这种行为,同样是一项对提高记忆力至关重要的训练。因为这一行为的发生,是在“储存记忆再提取”的基础上,经过一段空白时间后实施的。

也就是说,“将清晨上班途中的所见所闻在午休时同大家分享”——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同样可以促进记忆力的提升。

可见,“头脑聪明与否”,并不在于遗传因素,而是上述这些“日积月累的训练”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个规则并不仅仅适用于“记忆”领域。“理解”“归纳”“专注”“发散”等领域亦同理可证。

例如,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无意识地进行着“提升发散力①的训练”。

如此一来,瞬间给大脑增加负荷→提高大脑灵活度→进一步提升发散力的良性循环便形成了。是否在潜意识中进行这样的训练,会使不同的人的发散力产生巨大的差异。

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并未注意到上述训练的价值。也正因如此,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去进行这样的训练。如此一来,“头脑聪明程度”的差异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作者简介

[日]园善博

在日本京都府出生。他曾患有阅读障碍症,后来运用独创的记忆机制学习法克服了自己的障碍。32岁起开始大量读书,用13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上百本包括日语、英语在内的商务、经济、心理学领域相关图书。继而,他凭借这一经历,创办了速读·速学培训班,来向大众传授以大脑科学为支撑的记忆机制学习法。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著作有《让大脑变聪明的魔力速学法》、《立刻让大脑变灵光!“超速”学习法》。

精彩书摘

“记住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记忆的三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章中,我将会围绕“记忆”,介绍其基本构造以及训练方法。首先,请回答一个问题。

“记住了”“储存在记忆中”,是怎样的状态?

首先我们要把这一点搞清楚。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听到“记住”“记下”等词时,大脑会默认是一种“输入”的状态。

然而事实上,是否确实已经“输入”,这是谁都无法确认的。我也一样无法做到。究其原因,记住与否,在进行“输出”之前,是无法判定的。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究竟达到何种“输出”程度,才能称得上“记住”了呢?

在认知心理学上,将唤起记忆分为三种程度:

①还原

②再认识

③再构成

还原,是指能够将“自己经历的事”“记下的事”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比方说,考卷上的填空题,当被考查到单词的拼写时,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作答。

再认识,是指记忆力可以识别出“自己所经历的事”的程度。比如,虽然你无法提取记忆来复述经历,但当被问及事情原委时,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果我们再用考试来打比方的话,就相当于可以解答涂选的程度,大脑中还留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再构成,是指“将记忆中已成为过去式的信息组合并重现的状态”。比如,回答历史考卷上的论述题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用自己的话规范作答”。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输出”“唤醒记忆”,其实也有着形形色色的种类。

本书所涉及的“记忆领域”,主要包括“还原”和“再构成”两类。

记忆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再构成”,但如果是记忆英语单词程度的内容,那么达到可以“还原”的程度即可。

归根结底,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能够完美“还原”的程度, 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再构成”清晰流畅地说明情况。

“①还原”“③再构成”与“记忆”是直接相关联的!

①还原……可以提取记忆

(例)能够回答试卷上的单词填空题

②再认识……通过他人的提问能够唤醒记忆

(例)能够勉强答对试卷上的涂选题

③再构成……能够重新组织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说明

(例)能够解答试卷上的论述题

“记忆”“归纳”和“理解”的关联性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一章所讲解的“记忆”,同第二章的“归纳”和第三章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这是因为,想要达到“再构成”(清晰流畅地说明情况)的程度,归纳和理解力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越是事先做好了“条理清晰地归纳并储存到记忆中”的工作,输出越会顺畅,“还原”程度也就越高。

序言中已经提及,为了进行更高效的训练,本书会对“记忆”“归纳”和“理解”进行分章讲解和介绍。

现阶段只需领会“先分别进行训练,最终相互结合时, 会收获叠加后的效果”。

“寻找关联性”才是最强的记忆手段

通过趣味记忆法输入信息

现在,让我们稍稍调整角度,关注一下“记忆内容” 本身。

我们已经讲过,记忆从长短上划分,有“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类型。

其中,“长期记忆”,也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仍旧可以被唤醒的记忆,又可以分为“趣味记忆”和“内涵记忆”两类。

简单来说,“趣味记忆”是指基于趣闻、故事或者亲身经历的记忆,利用记忆和“过去发生的事”以及“事件发生场所或发生时的场景”相关联。

“内涵记忆”,则是指与事物的含义、知识相关的记忆。像青蛙是两栖类动物,“书”的英文是book等,就属于内涵记忆。

就趣味记忆与内涵记忆而言,更容易停留在大脑当中的,自然是趣味记忆。

备考时,无论是英语单词还是历史年份,都需要通过内涵记忆的方式来死记硬背,所以会备感痛苦。

此时,你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比如寻找事物的关联性,尽量采用同“趣味记忆接近的状态”来记忆的方法。

比如,在记忆历史年份时,尽量避免没有规律的记忆法,可以采用年代的谐音法,通过寻找某种韵律上的关联,来轻松记忆。这样的方法,我想大家都应该尝试过吧。比如,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我们可以利用谐音想到“一个武器”。

如果记忆中进而伴随着场景,像在记忆重大历史事件时脑海中伴随着画面想象,如果能画下来更好,这样的信息会更有利于转变为长期记忆。

寻找信息间的关联性是关键

当我们仔细探究趣味记忆和内涵记忆的区别时就会发现,想要提升记忆力,存在一个重大要素,那就是:“如何寻找信息间的关联性。”

如果只把想要记住的事物当作“单一的知识或信息”对待,那么就只能靠“内涵记忆法”来记忆。很显然,这种记忆比较费事。

而善于记忆且记忆力极佳的人,他们擅长为一件事物多方寻找关联,让自己进入便于“登录记忆系统”的情景中。

比如,当你在面对空白的地图时被问道“天津在哪里”时,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一个大致区域,“差不多就在这附近吧”。

这时候能够帮你明确目标的,正是“关联信息”。

·天津市位于北京市的东南方向

·天津市东临渤海

·天津市区有一个摩天轮

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就会很容易从空白地图上锁定天津的位置。

目录

序章 如何调节出高效的“大脑状态”

高效吸收信息的大脑的构成 / 3

不要让“情感”左右大脑的运作 / 8

大脑无论多少岁都可以继续成长 / 15

让“疲惫的大脑”恢复的方法 / 18

第一章 记忆力——锻炼大脑的基础

“记住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 25

让记忆停留—“手写笔记”的魔力 / 29

“寻找关联性”才是最强的记忆手段 / 35

留存的记忆长短,取决于信息同自身的“亲密度” / 41

通过“目的”和“大背景”进行笼统的记忆 / 45

“趣味记忆力”的训练 / 49

动用感官,让你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 55

第二章 归纳力—让你沉着冷静不慌张

导致信息混乱的“三大元凶” / 63

想要掌握归纳能力,先来收纳桌子吧 / 68

了解信息“等级”,有助于提高说服力 / 71

寻找“共同点和相异点” / 77

第三章 理解力—让知识惠及每个人

“知道”和“理解”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 85

来测试一下你的理解力吧 / 90

为了强化理解力而“想象” / 96

调整框架,让“想当然”不再“理所当然” / 101

改变说话的“方式”和“措辞” / 108

第四章 专注力—帮你节约收获成果的时间

专注力低下?身体可以感知到 / 115

周围环境带来的“必然性”专注 / 119

时间越紧迫,效率会越高 / 125

当专注力妨碍到你时…… / 130

在“设定条件”下,让你“心无旁骛” / 133

一分钟集中精力的大脑训练法 / 138

第五章 发散力—让你体验灵光一现的快感

有趣的想法不“喜新” / 144

持有不满,能助你产生新想法 / 148

被禁止时,大脑会寻求“出路” / 151

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155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预测力训练法 / 158

词典是发散金点子的宝库 / 162

问题意识萌发新发现 / 166

寻找属于自己的“储备方式” / 170

内容推荐

生活中你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太忙而忘记他人交代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往往抓不到重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从资料中找到要点。”“有人征求意见却说不出所以然”……

难道“头脑聪明与否”真的由遗传或者资质来决定吗?NO!想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生活中的小习惯就可以搞定。

本书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训练,利用在“记忆”“理解”“归纳”“专注”“发散”五大方向的不断练习,借由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小习惯”,通过极其简单且易操作的小训练锻炼你的大脑, 无论是谁,都可以实现大脑能力的提升。

编辑推荐

日本脑科学界大咖教你如何利用“生活小习惯”,拥有聪明的大脑!

记忆力、理解力、归纳力、专注力、发散力1个月就直线飙升!

性价比超高的学习宝典,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干货满满。

1. 不灌鸡汤,不玩套路,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记忆力、理解力、归纳力、专注力、发散力五个方向分析让大脑活力四射的方法。左右脑联合作业,脑力劳动效率翻倍!

2. 让大脑从此告别混乱、告别拖延、告别空白。从现象—解读—实例,循序渐进找出轻松训练大脑的日常方法,实用性很强,受益匪浅。多种锻炼模式供挑选,笔记、阅读、会议、演讲、工作、休闲全适用!

3. 内容轻松,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帮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你,轻松找到让大脑“变聪明”的方法。即使任务繁重,也能精力充沛;即便压力再大,也能乐观解决。

4. “好习惯训练法”更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甚至忽略的小习惯,就可以找到训练大脑的方式,将训练潜移默化融入到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感知大脑的变化。丰富、有趣的试绘案例,并示范应对方法,在充分的练习中,夯实所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知不觉让头脑变聪明的小习惯:日本头脑研究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让大脑开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园善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27599
开本
页数 174页
版次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21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