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棉塑/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棉塑的主要材质是棉花、布和丝绸。由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桑蚕业和棉花纺织文明的发展,为棉塑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造就了文化多元化。这种文化内涵所形成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品格,在中国女红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样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经过数千年的延续、衍化,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并成为社会礼教及风尚的文化象征。这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独特现象。

棉塑工艺制作的材具与缝制技术较为专一,以手为巧、以技为美是最高的追求,棉质的本质也可解为其质地就已表达了品质的质朴和诚信,质朴的本色和率真,单纯、朴素的形式是质朴的,所以任意棉的一种材料也能在手里因材而施艺,将内心世界和想象力的种种诉求,做出充分的表达。各个阶段的技艺传授以手对手的言传身教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尚书》《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我国植棉和纺棉的记载。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目前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臬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清末,中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替代了质量不好产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亚洲棉。现在中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棉花花朵呈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等。

“棉塑”人物从内到外采用洁净天然高档环保材料,采用药棉,它洁净、丝长,滞涩不光滑,容易捏和造。肌肤有弹性,人物可随意重新变姿造型,又不易损坏很有亲和力。棉花作为传统的保暧材料,由于棉纤维细度较细有天然卷曲,截面有中腔,所以保暖性较好,蓄热能力很强,且不产生静电。纯棉花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棉花纤维的弹性恢复,伸长,纤维中蓄热能量多。因此,经过太阳照射后的棉塑机体厚度会明显增加饱满,摸起来非常柔软,棉花使人感觉贴身、贴心的温暖、柔软,伴着淡淡的太阳的味道,让人很有亲和力。无寄生病菌,自然环保。棉花是纯植物纤维,无营养成分,不易滋生细菌。绿色环保,低碳环保,纯天然的可再生资源。

棉是纯天然材料,无异味,大多数人能接受,特别是纯棉的,不伤皮肤,手感好,柔软舒适,缩水性强。全棉的质感让人能亲手触摸到温暖呵护,棉质布艺的触感轻柔,都能让人感受到最温柔的呵护,舒适贴心。棉质的装饰物,可以让整个卧室变得丰富、舒适。纯棉针织都是棉线纤维进行纺织而成,而且纺织方式是针织(纺织方式有针织和梭织两种),斜纹棉是织物组织的一种,其他的还有平纹,缎纹。斜纹的比平纹柔软,光泽也好于平纹,但牢固度稍差。精梳棉是一种纤维,是去除棉纤维中短纤维而留下的长的纤维,做纱线用的,织出来的东西,手感好,光滑,轻薄,而且质量比其他的要高。棉类混纺,是指棉和其他混合,比如棉涤,棉和涤各占一定比例。混纺的手感及特性要看成分。用棉花塑人体所包含的内在活力,体现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微妙变化方面,优于任何其他材质。成分不同手感就不同。不同的材料表现的质感不同,大胆选择,要看表现效果需要。

P108-111

后记

棉塑是将传统闺房女红发展为民间工艺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旧时广大妇女长期在家穿针引线将自己的心事和向往用独有的针线活来表达。棉塑致使闺房艺术走出家门,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及人文精神。使它融入新时期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中。也算是将自己的感受,智慧与心血创造人物的一种举动和创新。作为中国女红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以独特的面貌立于民族艺术之林。

在长期的摸索与创作中,深深地体会到,艺无止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按此说法诗词的意境没有优劣之分,却有大小之别。如引申开来大境界以质朴、雄浑、壮阔的感受;小境界柔媚细腻秀美情感,民间艺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天地。只要你敢想敢干有着很大的空间,只要你肯用心实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在民间美术的创作中锻炼了意志,开阔了思路,增强了信念。致使生活中每遇到困难,也都能设法克服和完成,不管是大小境界都表达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最真诚的认识与感受。在我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才疏学浅又文笔驽钝,仿佛我交出此稿件不是书稿而是考卷。因多方因素收集素材不一定是最全面的,但也具有最虔诚的心寻求突出的地方代表性素材和人物,那句“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俗语壮着我的胆呢,真是应了那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说辞。

民俗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潜性文化,一直与文人文化呈现出对立与互补的态势,并实际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歌德说:艺术并不从宽度和深度方面胜过自然,它胶着于自然现象的表面。但它有它自己的深度和力量,透过它们之中认知了合法的性格,和谐比例的完美。美的顶点,主义的威严和情感的高度,它结晶了这些肤浅现象的最高契机!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总是力求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追求过程中,产生了悲、喜、雄伟、崇高等不同的心理感受。于是,时空意识具有了审美性质,成为人类审美观念的主要内容。中国民间美术中反映时空,宇宙意识的图式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常以别出心裁和出人意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宇宙时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和理解。棉塑用特殊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对生命、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这个时代更能让其呈现出独特色彩并挖掘传承下去,也要做到绵延然后创新改变,延续的关键就是要尊重老一辈如“活化石”民问艺术家的成绩。正如雕塑大师万兆泉告诫年轻人的“创作一定要多思,这是艺术从模仿到创作转变的关键一步,一个雕塑的内涵不是技艺娴熟后就能提升,每个艺术家都会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融合,变成一种美学投射在作品中。”在这更广阔的空间里不断地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艺术源于生活,脚踏实地的观察、体验、了解生活,尤其是少数民族,边疆、农村生活、深入基层、深谙历史,定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以女性独特视角独有手段细微观察来反映的社会生活。世态百相彰显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女红手工的创新技能。它倾注着广大劳动妇女的纯真、善良的心意和聪明才智。用灵巧的双手以针线谱写别样人生。

有句话说:“在这个时代不懂创新没戏,不懂传统没根。”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不要丢弃传统的内在文化精神,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只有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研究学习民间传统,才能真正把民间文化精华化为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中的血液。热爱民间美术技艺的人士只有用智慧和情感努力让棉塑表达内在精神、气质和性格,做好女红的实践者,保护者,我们记录的同时也并不是意味着让它停留在时间的某一刻度上,也不意味着拼命挽留住一些与现代生活方式极其不协调的艺术形式或文化形式,“保护”并不仅仅是“保留”,应该是“保育”,也就是我们需要留取和留存这些传统民间文化中的某些精神或因素,并让他薪火相传,永远不要在现代文明中失落,而且发扬光大。铭记历史的记忆,点点滴滴的努力使普通民众了解认识后也能成为延续和传承传统民间美术基因的传播者,获得快乐。

中国艺术家只有先立足于东方本土文化,以表现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为己任,同时又有勇气大胆地吸收外来艺术优秀的成分,这样,中国的艺术就有希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民间文化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文化意识自觉的阶段,它表明中国文学艺术家已经走出了从政治和道德角度艺术的局限,审视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于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因为创造美的事物来自本性的天然追寻和孜孜不倦的顽强求索。

那么,让我们有梦且不断追梦吧!

目录

前言

壹、概述篇

 1.艺术特性和风格

 2.从艺者所需的艺术准备

贰、历史篇

 1.图腾崇拜——忉发期的棉塑

 2.礼仪必备——继发时期的棉塑(一)

 3.民俗——继发时期的棉塑(二)

 5.民间艺术——成熟时期的棉塑

叁、造型篇

 1.巧塑风韵

 2.施色竞风流

肆、工艺篇

 1.制作材料

 2.制作工具

 3.制作流程

 4.工艺技巧

 5.制作要则

伍、名人名作篇

 肖 英 历史人物棉塑

 赵翠仙 袖珍型棉塑

 赵素珍 虎头鞋

 曹风英 井秋红“曹氏香包”

 丁维桂 敦煌和少数民族棉塑

 黄肖琴 广西绣球

 李俊英 山两民俗棉塑

 王振霞 民间“娃娃王”

 丁维平 微型“动物园”

 杨雅琴 山西“摇又狮”

 李晓雯 乡土福娃娃

 许月芹 虎头鞋、帽

 王桂安 “鹤”专业户

 张 宁 山东布老虎

 单秀梅 新疆“龟兹情”

后记

序言

棉塑,是我国民间女红(gong,音义与“功”同。妇女纺织、缝纫之事称女红或女工。)手工工艺丛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以棉花、麻、布、绸、绢、缎、化纤等织物为主要原料,施以女红针线技法,经手工缝制、塑造、刺绣、绘染、定型等造型和成胚多道复杂工序集成的软雕塑,辅以不同装饰、服饰于一体塑成,同时配以不同场景立体表现人文景观。棉塑往往以民间百姓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俗于一体,以工艺独特,民族、民俗风情清新朴拙为主要特色。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乡村里的街口巷尾,小孩子多玩闹的地方,每天都会飘来“卖棉人,棉鸡——”的叫卖声和棉塑玩具鼓的“卟啷啷”声,那是棉塑艺人挑着货郎担,载着一片浓浓乡情,到孩子们聚集的地方摆摊销货来了。五颜六色的小棉塑玩具齐整整地排列在货架上,周围站满了观看的大人小孩,偶尔有一个两个攒有零花钱的儿童买上几个,货主便趁着人多兴浓,手脚麻利的缝制几件,手捏口唱,观望的人群中荡起一片喝彩声。粘缝这些玩具时,艺人的那种灵巧,那种悠闲,足够人回味萦怀的了。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粱杆和少许的胶水。这是在最早棉塑的形态,用低廉成本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粱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塑出不同形状。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发展,文明程度提升,民族、民俗风情变化,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棉塑不仅仅“就地取材”,“因才施艺”。更是在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发展服装及其配件,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得丰富多彩、精美别致。

棉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属立体造型的软雕塑。它的主体造型为立体人体或物,是用棉花塑造而成的,然后穿衣戴帽装饰,成为一件在空间中创造视觉、触觉可感的立体形象艺术品。由于棉塑的制作者主要为女性,因此,棉塑也是中国女红工艺的一朵奇葩。棉塑,与其说是用针线塑造的立体艺术品,不如说,是一首中国女性自吟自唱的生命赞歌,更是一组寓言故事,表达女性隐约的情思和柔美的意趣。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棉塑以民间百姓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散发着创造者内在的善良、质朴、率真、热情等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当一件成功的棉塑作品,进入您的眼帘时,它那瞬问定格的神情与呼之欲出的动态,具象得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独特艺术魅力。塑是最根本的艺术手段,而衣裙鞋帽则需手工缝制,配饰挂件、相关道具也得选择制作。这不仅要有一手高超的剪裁缝纫手艺,还得掌握各种刺绣针法,同时也得具备绘画技巧与印染工艺,用以描绘人物的五官、衣着纹饰,使其栩栩如生。因而,棉塑是综合数种民间工艺技法和造型手段来完成作品的。其制作过程繁杂细微,工艺要求很高,因每完成一件作品费神、耗力、熬时,所以从业者人数较少。有史料可供考证的知名人物,更是寥若晨星。要梳理一部清晰的棉塑发展史,其难度可想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棉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工技艺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毕竟棉塑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好多技艺绝活是母女,婆媳闺苑、闺房、闺秀的闺技艺,还须认真挖掘整理。棉塑所用的图案中所包含的纹样符号大多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物,其构成方式具有明显的中国民间文化特色,表达了棉塑的深层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求平安、幸福的吉祥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吉祥祈福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映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风貌、民族观念以及美学观念等。因此,本书对棉塑的研究有助于传播和继承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棉塑工艺,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美术以及民俗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本书的写作,本着探索的精神,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更多的喜爱棉塑艺术的人士去较为全面的了解、关注和支持该艺术;面对现代生活的急速变革,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棉塑,更需要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实践。

内容推荐

罗晓琳编著的这本《棉塑》重点介绍了棉塑的历史、工艺、流派、名家、名作等,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故事、惟妙惟肖的图片、精心演绎着传统闺中的女红艺术,使之走近大众的视野,登上国际的舞台。

编辑推荐

罗晓琳编著的这本《棉塑》是对我国传统的民间国粹艺术中用手工工艺的棉塑艺术的完整解读。它以工艺独特、民族、民俗风情清新朴拙为主要特色。文章分为:概述篇、历史篇、造型篇、工艺篇、名人名作篇五个篇章。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棉塑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体现了造型艺术的精巧与神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棉塑/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晓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02237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5203865
中图分类号 J52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