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10-13共4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目录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宋武帝永初元年~宋营阳王景平元年(420~423)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

卷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苍梧王元徽三年(471~475)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宋苍梧王元徽四年~宋顺帝升明二年(476~478)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79~483)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齐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 齐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

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 齐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

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 齐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

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

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

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齐和帝中兴元年(501)

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 梁武帝天监元年~三年(502~504)

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梁武帝天监四年~六年(505~507)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 梁武帝天监七年~十三年(508~514)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十七年(515~518)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

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

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

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

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

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

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

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

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

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陈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

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陈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陈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陈宣帝太建三年(567~571)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陈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陈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陈长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祯明二年(584~588)

试读章节

高祖武皇帝

永初元年(庚申,420)是年六月改年号为永初

1.春,正月,己亥日(十四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宫中。

2.西秦王炽磐立他的儿子乞伏暮末为太子,自己仍兼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弘。

3.宋王(刘裕)想要接受晋帝的禅让,即皇帝位,但难以开口,于是召集自己的朝臣,宴会喝酒,从容地说:“桓玄篡位,而使政权被夺,而我首唱大义,要复兴晋朝,经过南征北伐,终于平定天下,成就功业,而蒙受宋公九锡的封命。现在我年将衰老(当时六十五岁),而地位竟如此的崇高。凡事、物都忌讳太盛太满,这是难保长久安好的,因此,我现在要退还被封的爵位,回到京师(建康),退休养老。”臣子们都向他歌功颂德,但不知他说话的用意。傍晚,散会,中书令傅亮出了宫外,才领悟,再转回宫,而宫门已关,傅亮就敲门求见,宋王开门接见,傅亮进门只说:“臣该暂时回到京师。”宋王了解了他的意思,不再说其他的话,只说:“要多少人护送你?”亮说:“几十个人就可以了。”说完马上辞别。傅亮出宫时,天色已晚,看到拖着长尾的星(彗星)贯穿在天空,他手拍着大腿长叹说:“我常不相信天文的征兆,现在才知应验了(表示刘裕应天命即帝位)。”傅亮到建康,夏,四月,就(以晋帝之名)征召宋王入京辅政。宋王留下儿子义康,为指挥豫司雍并四州军事的都督、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义康还年幼,以相国参军南阳人刘湛为长史,处理府、州政事。刘湛从小就有管理事情的爱好,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广泛涉猎群书、历史,但不写文章,不喜谈论。宋王很倚重他。

4.五月,乙酉日(初二),北魏改谥宣武帝为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计谋在外叛变,司马文思告密。庚戌日(二十七日),魏主杀国璠、道赐。并奖赏文思,封他为郁林公。国璠他们的事牵连到平城豪族因而被杀的有数十人,章安侯封懿的儿子玄之也受连坐。魏主以玄之是燕朝的旧世族,要宽免玄之的一个儿子。玄之说:“我弟弟的儿子磨奴,年小时就没有父亲,请能保全他的性命。”魏王就杀玄之的四个儿子,而宽宥了磨奴。

6.六月,壬戌日(初九),宋王到建康,傅亮暗地指示晋恭帝禅位给宋,并备禅位诏书的草稿呈给恭帝,要恭帝抄写。恭帝欣然执笔,向左右的人说:“桓玄的时候,晋司马氏已经失去了天下,而重新由刘公所延续到现在,已将近二十年;今天让位的事,本是我甘心的。”于是把诏书写在红纸上。

甲子日(十一日),恭帝逊位于琅邪府第,百官拜辞,秘书监徐广悲痛哭泣。

丁卯日(十四日),宋王设置受禅坛在京师南郊,即皇帝位。典礼完毕,从石头城乘法驾进入建康宫。徐广又悲感哭泣,侍中谢晦向他说:“徐公有些过分了吧!”广说:“你是宋朝的辅佐,我是晋室的遗老,悲伤与欢乐两事,本来就不同。”广是邈的弟弟。

武帝到太极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初。犯有批评当政议论名教的人,也洗去罪名,给予更新。

◆裴子野论说:古时重华(虞舜)嗣位,驱逐了四个坏人;武王攻克殷纣,把顽劣的殷人迁到洛邑。因为天下的坏人是相同的,民间的批评和议论也加以赦免,是错的。◆

7.尊奉晋恭帝为零陵王;优待的礼遇,都仿效晋初司马炎对待魏陈留王曹奂的方法,设王宫于旧秣陵县,派冠军将军刘遵考率兵防卫,并把褚后降为王妃。

追尊皇考(刘裕的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皇妣赵氏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萧氏为皇太后(指继母)。皇上(刘裕)事奉萧太后从来就很敬慎,到了即帝位后,年纪已大,每天清早入朝中见太后,从未错过时间。

下诏书称晋朝所封爵位,当随政权转移而改变。只设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但把爵位降为县公和县侯,用以来奉承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五族的宗祀,至于在义熙时出力同患难的人,仍同本阶级,不必降级。

庚午日(十七日),以司空道怜为太尉,封为长沙王,追封已死的司徒道规为临川王,而以道怜的儿子义庆继承道规的爵位。其余的功臣徐羡之等人,升官进爵,都有差别。

P1-3

序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任命龙图阁直学士侍读司马光领衔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命在崇文院内设专门机构,允许司马光任意挑选官吏参加编纂,下令龙图阁三馆珍藏秘籍任由编纂者借阅,编纂所需,尽由库钱支出。

治平四年(1067),刚刚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赵顼,认为司马光等所编史志,记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记载有议论精要的话言,天人相通的分际,美恶诸事发端的征兆,权柄福泽盛衰的原因,良将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断邪曲正直的标准,政事治乱的关键,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进资治通鉴表》,《资治通鉴》完成,历时十九年。

在司马光之前,历代史书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体裁各异,布衣尚且“读之不遍”,日有万机的人君更是无暇周览。司马光因之属意于编纂一部编年通史,意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以方便君王大臣阅览、借鉴。后遇英宗皇帝下诏令编写,得以遍选当时优秀史家相助,因缘际会,乃成此三百余万言大著。

司马光一生勤学博读,对经史尤有心得。编纂《资治通鉴》时,年已近五十,已是当时文史大家。他年仅二十即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历任地方、朝廷官职。中国历代史家所长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属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众史家襄助,编纂之时,正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改革年代,也是他与王安石等变法派盘旋相抗的十数年,这种际遇,历代无两。他领导当时史家刘敛、刘恕、范祖禹等,历十九年枯坐,所编《资治通鉴》兼具历代史家之长,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铸史事之政治眼光,则是其他史家所缺乏。

司马光主持编纂之《资治通鉴》,其意在于“治道”,故对史事裁选,极为明确: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为世范、与国休戚的人物,都叙述详明,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的借鉴。而于骚客吟咏、隐士高蹈等无关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记载,故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这等隐士高才,均不见采。

《资治通鉴》贯通历代之书,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两晋、南北朝学者所篡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续古今的大编年史,为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作。后代史家所作,仅能得其一体,或为专史,或为断代,气具规模,已判然不如。

《资治通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朱熹语)“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语)

但《通鉴》成书,至今已九百余年,当时司马光等所用书面语言,于现下盛行的白话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过多个全译本,遍览这些译本,大致存有如下遗憾:

一为译文以现代人眼光为务,务求译文之通俗和逻辑之“通畅”。如此则尽失原文风味,读之有嚼蜡之感。

二是译余再做指点评说,信手所指,皆关黑白。或指斥为酱缸,或指斥为糟粕。此种译文至少对如下四种情形缺少体察:不知现代人读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两不俱,俯仰逸兴,不独以“才子学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来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时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则《通鉴》编纂者均守春秋笔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传数千年,如今一脚扫开,专务指点,作而不述,与作者之意大为相左,文却同列,令人难以适从,此其三也。司马光深通文、史,尽有实干家之经历、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一时便成之文字,难以与之相称,此其四也。

本书所选译文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合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将这部大著译出。意在“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台静农语)是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

本书译文以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为原则,紧扣原著,逐字逐译,“信”“达”“雅”兼顾,而尤以“信”为第一要务。在保证行文通畅的同时,力求保留原文之质朴简练。不擅作发挥,不平添枝叶,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为大家之举。

有如下事项,尚需向读者一一说明:

一、为方便读者阅读收藏,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决现代大多数读者因原著文字古朴所带来的阅读困难,又能让读者直接接触原典。

二、全书原文三百余万言,白话译文五百余万言,共八百余万言。

三、由于全书规模巨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四、为方便读者计,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供阅读时查对。

五、原文间或有司马光等人评论,排版时前后各空两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区分。

六、本书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本书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本。因现代语言表述与原文言结构有别,致白话译文句式与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两者标点略有出入,请读者明察。

七、本书白话译文段落,与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对应,完全一致。

八、本书译文所涉及的具体原则,可参看黄锦铉先生《资治通鉴译序》,对此有详细说明。译文中圆括号内内容为译者所加注释。

九、关于本书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为准,尽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编辑处理时以中华书局版为依据。个别常见地名则参酌当今地名演变,在文言中一仍旧名,白话译文则译成当今通用的规范名,不强求文白形式的统一。如地名钱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话译文则为钱塘。

十、整理古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煌煌如《资治通鉴》者尤是。因学力有限,时间仓促,本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宋]胡三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10-13共4册文白对照全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司马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0216
开本 16开
页数 14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0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1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
丛书名
印张 93.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65
194
9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