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闽北名镇名村
内容
编辑推荐

柯培雄编著的《闽北名镇名村》主要介绍闽北地区古民居分布面相对较广、布局保存比较完整且最具典型形态的六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下梅村、城村、和平镇、五夫镇、崇仁村、观前村等,分别从概况、形态、建筑特色、选址规划、建筑材料、结构形制、装饰艺术、公共空间、书院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与论述,以期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于闽北名镇名村古民居的整体保护与研究中来。

内容推荐

闽北地区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古村落,其中有3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是邵武市和平镇、武夷山市武夷镇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有6个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是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武夷山市五夫镇、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大坝一凤池村、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顺昌县元坑镇。柯培雄编著的《闽北名镇名村》主要选择其中分布面相对较广、布局保存比较完整且最具典型形态的下梅村、城村、和平镇、五夫镇、崇仁村、观前村作重点介绍。

这些古村落与建筑文化,是通过民居这个载体来讲述的。长期以来,闽北的古民居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和技术价值。据资料载,中国目前尚存古村落约3000个,与全国总计62万个村庄相比,不及百分之一。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个生命。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人类所共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文化瑰宝。《闽北名镇名村》力图通过研究传统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古村落的文化原生态,以唤起人们保护古村落的自觉意识。

目录

第一章 闽北的历史文化名镇与名村/001

 第一节 闽北国家级名镇名村/002

下梅村/003

一、下梅村的概况/003

二、下梅村的形态/005

三、下梅村的建筑特色/010

城村/014

一、城村的概况/014

二、城村的形态/016

三、城村的建筑特色/019

四、城村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020

和平镇/033

一、和平镇的概况/033

二、和平镇的形态/035

三、和平镇的建筑特色/037

 第二节 闽北省级名镇名村/040

五夫镇/040

一、五夫镇的概况/040

二、五夫镇的形态/043

三、五夫镇的建筑特色/047

崇仁村/050

一、崇仁村的概况/050

二、崇仁村的形态/052

三、崇仁村的建筑特色/055

观前村/061

一、观前村的概况/061

二、观前村的形态/065

三、观前村的建筑特色/069

第二章 闽北名镇名村的选址规划与风水/075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076

一、历史沿革/076

二、地理环境/081

三、名镇名村的构成/086

 第二节 选址规划/091

一、村落选址/091

二、兴修水利/094

 第三节 古村落风水理论/095

一、景观建构/095

二、风水意象/097

三、风水理论指导下的民居建筑/099

第三章 闽北民居的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制/103

 第一节 闽北民居的建筑材料/104

一、民居的木材、泥土/104

二、民居的砖、石/107

三、民居的瓦/109

 第二节 闽北民居的结构形制/110

一、民居的建筑结构/110

二、民居建筑的形制要素/112

 第三节 闽北传统聚落的民居建筑文化/116

一、民居主要部分的组成与功能/116

二、民居建筑的建造技术/119

第四章 闽北古村落的民居装饰与特征/121

 第一节 闽北古民居的装饰/122

一、民居的装饰材料/122

二、民居的装饰手法/128

三、民居的装饰题材与内容/136

 第二节 民居建筑的传统手工技艺/141

一、雕刻工艺/141

二、民居建筑装饰的个性化特征/152

第五章 闽北古村落民居的公共空间与祭祀/163

 第一节 村落结构与宗祠/164

一、村落结构/164

二、祠堂与祭祀空间/169

三、修撰家谱/173

 第二节 闽北主要的宗祠建筑/174

一、五夫镇的刘氏家祠/174

二、下梅村的邹氏家祠/177

三、和平镇的黄氏峭公祠/183

四、城村的宗祠/184

五、元坑镇的宗祠/189

六、峡阳镇的宗祠/192

七、南山镇的祠堂/195

第六章 闽北书院建筑的文化与环境特征/197

 第一节 闽北书院文化的勃兴/198

一、时代背景/198

二、闽北书院文化的兴起/199

三、从砖雕图案中体现出乡村百姓的科举梦想/202

四、武夷山村民子弟教育的场所/206

 第二节 闽北书院的选址与风水意象/208

一、书院的选址布局/208

二、书院的风水意象/210

 第三节 书院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212

一、讲学空间/213

二、祭祀空间/213

三、藏书空间/214

 第四节 闽北著名书院的建筑与环境/215

一、兴贤书院/215

二、和平书院/218

三、游定夫书院/221

第七章 闽北的公共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223

 第一节 闽北的宫观寺庙建筑/224

一、闽北的妈祖庙/224

二、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宫庙建筑/227

三、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小品建筑/235

 第二节 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开发/242

一、保护传统的建筑工艺/242

二、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开发/243

三、成立各级保护协会/244

参考文献/246

后记/247

试读章节

三、和平镇的建筑特色

和平镇城堡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更有近30C幢明清民居建筑,形成古建筑民居群。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和平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骚扰和掠夺,在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用卵石建成,周长1200米,城堡内古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城墙辟八门,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上建构谯楼,由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和城墙围威一个城堡式大村镇。现存的东、北、西三处主城门和东、北主城门上两座谯楼,均为木结构。

和平镇山川毓秀,胜迹斐然,而其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即是遗存,有创建于五代的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书院、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氏峭公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谢氏庄仓、占地400平方米的旧市义仓、“岁进士”牌坊、“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还有县丞署、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和平古镇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此外,还有司马第、郎官第、“恩光”宅、“贡元”宅等。

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清乾隆三十四年(1796年)设立分县时建造,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据说是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犯人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之一。

宗族祠堂、家庙众多也是和平古镇的特点之一,保存下来的就有岐山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位于北门的岐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建于清光绪间,为朝议大夫、州司马廖德昌(名维周,号岐山)的享祠,是其子传珍、传琼为纪念乃父而建。该祠原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请当时天津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采集大量优秀的园林建筑式样,再结合邵武地方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天津购来大量名贵花木种植,成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园林式建筑。现存单体建筑,单进,五开间,约300平方米,门楼前建石桥、泮池。祠内一株百年巨型茶花树,一到阳春三月,枝头便红花烂漫,幽香飘逸,沁人心脾。

和平古镇最有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有: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陈氏“贡元”宅和以李纲后裔聚居的李宅,清奉直大夫黄照壁宅第黄氏大夫第,清奉政大夫李春江宅第李氏大夫第,清朝议大夫廖传珍宅第廖氏大夫第等。说到大夫第,首推李氏大夫第。坐落于距古镇东门100米处的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第,此门李氏在清朝“一门九大夫”。李氏大夫第为清中期建筑,坐西朝东,三进厅,面开均三间,硬山顶,斗砖风大墙,穿斗式构架。门楼上悬挂着“大夫第”牌匾,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的八字门楼。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整个门楼气势恢弘,极为壮观。绕过专门为贵客;隹备的中门,便进了大厅。从厅堂的高大、牌匾的气派和门窗雕刻的精妙上,不难推断出房屋主人当年显赫的地位。挑檐砖质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砖雕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多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砖雕以大门的中间为中轴线对称展开,注重在对称中求变化。正堂上挂着一副对联:“天下一等好人忠臣孝子,世间两件大事耕田读书。”中轴线两侧画幅讲究对称美,只是画中的内容却不是一模一样的,但都风采动人、栩栩如生。在这里既可欣赏精美绝伦的砖雕,也可感受到历史的印迹。

和平古镇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及传统名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层出不穷。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遗存相当丰富,更有大量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筑和习俗中,还有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P37-39

序言

闽北地区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古村落,其中有3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是邵武市和平镇、武夷山市武夷镇下梅村、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有6个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是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武夷山市五夫镇、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大坝一凤池村、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顺昌县元坑镇。本书主要选择其中分布面相对较广、布局保存比较完整且最具典型形态的下梅村、城村、和平镇、五夫镇、崇仁村、观前村作重点介绍。

这些古村落与建筑文化,是通过民居这个载体来讲述的。长期以来,闽北的古民居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和技术价值。据资料载,中国目前尚存古村落约3000个,与全国总计62万个村庄相比,不及百分之一。一个古村落就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个生命。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人类所共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文化瑰宝。本书力图通过研究传统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古村落的文化原生态,以唤起人们保护古村落的自觉意识。

然而这个瑰宝,实在是被我们冷落了太长的时间,甚至因为经济的不发达而忽略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物质文明的“入侵”给古村落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每时每刻不知道有多少传统文化在消失。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逐渐消失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过,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我们现在担忧的是,自然生态被破坏,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同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文化生态被破坏和文化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

自从进入新石器时代,闽北地区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迁移,建筑形态从最初的干栏式建筑,逐步发展到“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构建的精美建筑。及至明清时期,村落营造已有了较好的规划,加上人文元素的注入,并受理学、风水术数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倾向、价值,反映出移民耕作方式、田园山水意境、退世隐居情结和自然情境。这些村落至今还保留着原住民,保存着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个文化原生态博物馆。

闽北古村落的原生态呈现出的朴实无华的美,从文化地理学的观点来看,‘集中体现了闽北地区包括古越文化的遗风、宗教文化的传播、朱子文化的传承、中原文化的交汇、海洋文化的融合等在内的多元立体的人文景观。闽北是福建古村落发育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同时还是福建境内最具代表意义的灰砖建筑的源起及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闽北古民居建筑大多分布在农业地区,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古民居建筑中有不少已受到严重的损坏,主要是其系统性遭到破坏,功能受到损失,而有的建筑则已消失。

闽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皖南、江浙一带较为接近,现存较好的“三雕”共计900多幅,也多具徽派特点,可列入徽派砖雕系统。古民居研究的困难,更因为它分布之广而增加。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因地而异,要了解它的区域特色和理解它们的差异,必须从当地的历史和民俗入手。

近年来,一些学者虽常想对闽北民居的“三雕”进行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迟迟没有进行。本书主要对闽北古村落的产生过程、历史演变、现状及区域特征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文中以实地调查的古村落实例为基础,对闽北古民居地方特色和营造技术进行了研究,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选择性地凸显出当地别具风格的地方特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视性。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与深入研究古民居“三雕”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有关福建古村落的民居,业内有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闽南的合院式民居、闽西的客家土楼民居等等,但是对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居特色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极少见的。闽北地区为数众多的古村落,都有着长期的历史传承,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相对稳定,而且各具特色和个性,呈现出各自特殊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村落文化的理想对象。古村落的文化形象和空间形态独具特色,它们既有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追求,也有诗情画意般的理想境界,成为联系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中介。

闽北古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象。民居建筑中的空间环境、建筑室内外空间,以及以建筑为载体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所折射的文化意象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闽北古村落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空间和“三雕”,都表现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和谐,这正是我们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闽北古民居“三雕”仅是明清时期砖雕艺术的一个缩影。现存艺术水平较高的闽北古民居“三雕”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境内的下梅村、城村、五夫镇等地,在闽北境内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当我们正在努力地学习西方的各种流派和主义时,却忘了本民族的精粹,忽视了从中国传统的古村落中吸取精华,而这些古村落的选址布局理念和文化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下梅古村落至今仍然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它有着独到的一面。当今的建筑师应立足于民族之根,这样才能传承时代的发展脉络。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旨在将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共同的目标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鉴于一时期来我们一直以单纯追求经济、粗放的发展模式进行建设,消耗了大量环境社会成本,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已十分突出,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发展而转型。这要求我们除了在理论战略方面作新的探索,还要在具体的、微观的层面有所推进,要努力以城乡为载体,在闽北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不同的观察维度和视觉坐标交叉构成立体全面的艺术呈现,并且从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闽北文化乃至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闽北古村落文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宜居的美好的居住环境,其意义之重大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条件的限制,古民居聚落的分类、比较研究还很不成熟,有待于继续进行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完整保存的原生态环境,对完成闽北古民居聚落的比较、分类研究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北古村落因它的主线脉络清晰、传承纵横有序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古朴、悠久、散淡、清丽的地方文化特色而显得魅力无穷。由此,及时开展有关闺北古民居聚落的系统研究,在古村落面临急速毁损的今天,就显得更加迫切。对一些早已名扬天下的古村落,我们为它们被过度开发后变得面目全非而扼腕叹息,如今见到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状态的闽北古村落,一种唯恐失去的意绪便油然而生。我们期盼能以此书的出版,唤起更多的人对近在身边的古建筑的珍视与爱护;或能以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居的整体保护与研究中来。

后记

从2010年“闽北文化名村名镇民居特色研究”课题的田野调查开始,可以说,我走遍了闽北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在闽北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努力地耕耘着,既尝到了工作的艰辛,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课题组在对已有的闽北传统古民居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选择了6个分布面相对较广、布局保存比较完整且最具典型形态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课题组成员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分多次集中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对象涉及闽北名村名镇的武夷山市下梅村、城村、五夫镇,邵武市和平镇,光泽县崇仁村,浦城县观前村等村镇,调查工作得到了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他们提供资料并派人参加,从而保证了历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调查,课题组成员除了对闽北名镇名村形成详细的文字及照片记录外,还对其中的重点及典型古民居绘制了平面、立面、剖面图等。全面的调查和细致的材料取证,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从事闽北古民居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有4个年头了。这几年来,我多次深入闽北,参与许多乡镇举办的各类活动,足迹遍布闽北的各个古村落。2009~2010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民间美术研究方向访学,并在导师吕品田教授的指导下主要从事古民居的研究。近年来我对武夷山民居、祠堂、书院等传统建筑与环境有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当前主要是对闽北南平市的峡阳镇、南山镇和顺昌县的元坑镇等古村落进行研究考察,并对闽北深厚文化中的民间美术和古代传统美术做一个梳理和收集的工作。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学中,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这一切都要深深地感谢吕品田恩师对我的关心、帮助和培养。

感谢福建省社科联、武夷学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经费支持!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肯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闽北名镇名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培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68227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84
CIP核字 2013236185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