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货币哲学(古今丛编)(精)/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内容
内容推荐
西美尔著的《货币哲学(古今丛编)(精)/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出版于1900年,是西美尔为数不多的大部头著作之一,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本书并非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分析货币的社会经济机制不是西美尔货币理论的重点,货币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生活、精神品格的影响,才是西美尔货币文化-现代性理论的要旨所在。
目录
中译本前言:金钱、性别、生活感觉(刘小枫)
译者导言(陈戎女)
前言
分析卷
第一章 价值与赞币
第一节
§实在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范畴,通过之我们的观念内容变成了世界图景
§客观价值的心理事实
§实践中的客体性作为主观价值之统一体的标准化或保证
§经挤价值作为主观价值的客观化,对于直接享有[生活]的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化有影响
§[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类比
§作为距离化(通过辛劳、放弃、牺牲)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克服距离
第二节
§交换是克服对象纯主观的价值意义的起因
§在交换中,事物彼此相互表现其价值
§通过把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交换,对象的价值被客观化
§交换作为生活形式,作为经济价值的条件,作为主要的经济事实
§实用理论与稀缺理论的还原
§价值与价格:社会确定的价格是客观上调整的价格的最初阶段
第三节
§经济价值在一种相对主义的世界图景中的排列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世界田景的草田示范
§无止境地构建证据,和循环求证以确证彼此的合法性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的客观性作为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货币作为交换关系自主的表现,它将被需要的对象化为经济对象,并且建立了对象的可替代性
§按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发展与客观性,对货币性质的分析
§货币作为一般的存在形式的物质化,依据之事物从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中找到了其意义
第二章 货币的物质性价值
第一节
§作为货币度量价值的功能,货币具有一种内在价值表面上是必不可少的
§度量的问题
§有教货币的量
§货币有内在价值吗?
§货币之纯粹符号特征的发展
第二节
§对货币质料之非货币性使用性的放弃
§反对符号货币的第,个理由:货币与货物的关系——这将为过剩的赞币制造内在价值—一并不是可精确规定的;内在价值补救了这一缺憾
§反对货币仪是符号的第二个理由:货币符号之无限的可增性;相对主义对货币数量之绝对界限的漠然处之,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
§货币的供应
§现实性作为对纯概念相互的限制
第三节
§货币从物质到功能的历史发展
§社会互动及其结晶为特殊结构;买者、卖者与社舍统一体——作为货币空往贸易的社会学前提——的一般关系
§货币方针:经济社会的大与小、集中与分散之于货币的物质特性的意义
§社会互动与交换关系。货币的功能:使商业便利,作为价值尺度具有稳定性,使价值流动和浓缩化
§经济社会的大与小、分散与集中之于货币的物质特性的意义
§货币向其般职能特征的过渡
§货币之物质性意义的下降
§货币之价值意义的上升
第三章 目的序列中的货币
第一节
§作为主客体之间有意识互动的目的性行动
§目的论序列的不同长度
§工具作为被强化的手段
§货币:最纯粹的工具
§货币之利用可能性的无限性
§财富的自然增值现象
§等量的金钱数额,作为一笔大宗财富的一部分与作为一小笔财富的一部分之间的差别
§货币能使其纯粹的手段特征成为那些不被社会圈子所容的人的领地
第二节
§手殷变为目的的心理发展过程
§货币:手段变为目的的最极端的例子
§货币的目的特性倚赖于时代的文化趋向
§货币的目的论地位造成的心理后果
§贪财和吝啬
§奢侈
§禁欲式的贫困
§犬儒主义(Zynismus)
§乐极生厌的态度
第三节
§货币的量即为货币的质
§风险概率的主观差异
§由于量变的原因造成质的不同结果的一般现象
§经济意识的阈
§在经济刺激方面的差异感受性
§在货币领域中外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金钱]拥有者的人格统一性的意义
§形式与数量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关系
§事物的量与质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关系.以及金钱对此的意义
综合卷
第四章 个体自由
第一节
§自由与义务并存
§因义务而来的自由取决于义务是个人役务还是劳动产品而分级
§货币义务是与最大程度的自由协谓一致的形式
§产扳变更引入了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文化发展增加了人们可以依赖的人的数量,同时降低了对特定十人的人身依附
§货币是人与人之间不涉个人的关系的载体,且是个体自由的载体
第二节
§占有是行动
§财产拥有与存在
§借助于占有金钱,这种相互倚赖被解除了
§不自由是诸种心理序列
§不自由应用到从经济利益而来的义务中
§自由就是在对事物的占有中清楚地形成自我
§货币占有对自我的无条件及有条件的顺从
第三节
§个人与占有
序言
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有两条界线,在这两条界
线上思想运动不再精确且进入了一种哲学形式。认
知的普遍前提条件,像每个特殊领域中的公理一样
,不可能在认知领域之内被描述与检验,而是把对
前提条件的描述与检验转换成一门更为原则性的科
学。此门业已被置于无限之中的科学的目标就是:
不带前提地思考——这也是为各门具体科学自身所
拒绝的一种目标。因为具体的科学如果没有根据,
也就是说没有实质性的、方法论性质的前提的话,
将寸步难行。哲学就是描述与检验这些前提条件,
它本身也不能彻底地超越这类前提条件。在这里,
每一个认识的终点都产生了一种绝对命令以及对不
可明证性(Unbeweis-bare)的诉求,并且,鉴于可
证明性的发展进步,此认识的终点从来无法明确地
固定下来。如果哲学领域的开端在这里好像被标记
成精确的思想运动的底线,那么其上限就在于,实
证知识从来残缺片断的内容试图通过明确的概念修
补成一幅世界图景(Weltbild),并力图关联到生
活的整体。如果诸门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揭示出哲学
的认知模式是初级的模式、是以一般的概念对现象
的一种纯粹的概括,那么这一暂时的过程在遭遇到
某些问题——即那些特别是与精神生活的价值评断
和最一般的关联有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迄今
为止既无确定的回答、也无法摆脱——时,就是不
可或缺的了。的确,臻于完美的经验也不能取代哲
学作为对实在的一种意义阐释、着色与个人性的强
调,同理,对现象的机械复制术的日趋完善也不会
使视觉艺术成为多余。
从这一对哲学地位的一般性勘定出发,引发了
哲学对个别对象拥有的权力。倘若有一门货币哲学
,那么它只可能从货币经济学结束和尚未开始的地
方起步:一方面,它可以表现货币是在哪些前提条
件——它们被置于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实在与价
值的逻辑构造之中——下获得其意义及其实际的位
置。这并非货币的源起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属于历
史,而非哲学。并且,不管我们如何重视从某一现
象历史上的来龙去脉去了解该现象的好处,这一历
史演变内容上的意义与重要性通常取决于一种概念
性的、心理性的、伦理性的关联,这些关联不是时
间上的,而是纯客观的。这类关联当然已被历史力
量化为现实,但并没有被历史力量的偶然性所穷尽
。正义、宗教、知识之意涵、尊严及内容完全超出
于它们在历史上如何被实现的问题。因此,本书的
第一部分将从那些承载货币之存在实质和意义的条
件出发阐释货币。
在本书第二部分,即综合卷,我试图从货币作
为前提的诸种价值感、对事物的实践、人的相互关
系,研究货币的历史现象、货币的观念与结构对内
在世界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命情感、个体命运的连
结、一般文化的影响。这一方面涉及与货币的关联
,这些关联在本质上需要精确细微的研究,但鉴于
目前的知识状态无法如此研究,这些关联只能以哲
学方式来处理,即一般、大致的方式,把个别现象
与抽象概念相联系以呈现个别现象的方式。另一方
面是精神层面的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在任何时代都
是具有假设性意义的解释与人为的、从来无法彻底
摆脱个人色彩的重构。本书第二部分把货币原则与
内在生活的发展与评价相结合的做法远远居于货币
经济学之后,正如本书第一部分的问题域
(Problemgebiet)远居于货币经济学之前。本书的
第一部分试图从一般生活的条件与联系理解货币的
本质,另一部分则反之从货币的影响说明一般生活
的本质与构造。
本书的这项研究没有只字片语是国民经济学式
的。也就是说,那些国民经济学从一种立场观察的
估价与购买的现象、交换与交换手段的现象、生产
形式和财产价值的现象,本书将从另一个立足点予
以考察。这些现象中国民经济学感兴趣的仅仅是那
些最实际利益的,业已被彻头彻尾地研究过了的,
可最精确地表现的方面——仅仅这样人们似乎有表
面上的理由把这些现象只看作“国民经济学事实”
。但,正如某个宗教创始人的现象绝不仅是宗教现
象,而且也是心理学范畴,甚至是病理学、普遍历
史学、社会学范畴的现象;或者,正如一首诗并不
只是一种文学史的事实,而且也是一种美学的、语
文学的、传记学的事实;总而言之,正如一门单独
科学(它一向是基于分工的)的观点从来没有穷尽
一种实在的总体——所以,两个人互相交换其产品
的这一事实绝不只是一桩国民经济学事实而已。这
样一种事实,也就是说其内容可能被国民经济学对
它的表述穷尽的事实,并不存在。相反,这种交换
的事实可以同样正当地被当作一种心理学的、道德
史的(sittengeschichl|liche)甚或美学的事实
来处理。即使它被当作国民经济学的事实来考虑,
也并非到达了一劳永逸的终点,相反在国民经济学
形式的掩盖之下它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检验
它在非经济学的概念和事实中的前提以及它对非经
济学的价值与关系所产生的后果。
在这个问题范围里,货币不过是手段、质料或
实例,用以表现最表层的、最实际的、最偶然的现
象与存在最理想的潜力之间的关联,表现个体生命
与历史最深刻潮流之间的关联。本书整体的意义和
目的无非是:从经济性事件的表层衍生出有关人类
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一条方针。抽象的哲学系统结构
与个别现象,特别是与实际的存在之间保持着一种
距离,那哲学结构看来仅仅假设它们把现象从孤立
、非精神性(un-geistigkeit)甚至事与愿违
(Widrigkeit)中解救出来。但是,在本书中这种
解救唯有在货币这样一种情况下才得到证实,货币
不仅揭示了纯粹的经济技术的不偏不倚性
(I~leichgtiltigkeit),而且本身似乎就居中无
偏向(Indifferenz),因为它全部的目的意义不在
于它自身,而在于转化为其他价值。然而,因为两
方面的对峙,即最表面的、无质的东西同生活的内
在实体之间的对立,在这里达到了巅峰,所以,如
果这一个别情况不但(主动和被动地)渗透到精神
世界的整个范围,而且它自己显现为精神世界本质
的运动形式的象征,那么此种对峙必须达到最有效
的协调。因此,本书考察的整体并不在于对一种个
别知识内容的主张及其逐渐累积的证据,而在于寻
求那种可说明的可能性,即从生活的任何细节中寻
求生活意义的整体的可能性。艺术之于哲学的巨大
优势乃是,它每一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单独的、严
格界定其范围的问题:一个人、一道风景,一种情
绪。它从这些东西向一般性的每一次延伸中、从对
世界情感的宏伟特征的每一次增添中感受到一种丰
盈、恩赐、似乎受之有愧的幸福。另一方面,哲学
——其问题完全等于存在的整体——相比于它自身
习惯于约减存在整体的范围,且哲学所提供的比它
似乎应当提供的要少。相反地,本书的意图是将这
种问题看作受限制的小问题,以便把该问题扩展和
延伸到整体性与最一般性时公正地对待它。
就方法论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这一基本意
图:为历史唯物主义建造底楼,从而,经济生活被
纳入精神文化的原因这种说法仍保证其阐释性价值
,而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形式本身却被视为心理学
的甚至形而上学的前提的更深层评价和潮流之结果
。对于认知的实践,上述这种方法必须在无限的相
互关系中发展:依据某一经济结构对某一理念结构
(Gebild)的任何一种意义阐释必须导向这样的要
求,即反过来经济结构从更理念化的深度被理解,
同时对这些深度自身而言也要再度去寻求普遍的经
济下层建筑,如此以至于无穷。在概念上相互对立
的认知原则的这种轮替与交织中,事物的统一体—
—它对我们的认知来说似乎不可捉摸,但依然建立
起其关联——对我们而言是实际而生动的。
这里所提及的本书的意图与方法,如果它们不
能服务于哲学的基本信念的一种内容多样性,它们
就不得声称任何原则性的权力。将生活的细节、表
面事物同它最深层的、最本质的运动衔接在一起,
并且按照生活的总体意义可以把对它们的意义阐释
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上,一如在唯实论的基础上,
可以建立在唯理性的基础上,一如在唯意志的基础
上,可以采取一种绝对主义对存在的理解,一如采
取一种相对主义的理解。本书接下来的探讨就奠基
于这些世界图景之一上面——我认为这个世界图景
是对当今的知识内容与情感取向最为恰切的表现,
并且非常显著地排斥与其相反的世界图景——在最
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使它们沦为一个纯粹范例的角
色,即便它不符合客观的情况,也显示出它作为未
来正确性的形式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版所作修订丝毫不影响本书基本主旨。不
过,我试图藉由新增事例与讨论,尤其通过深入根
基,提高这一主旨为人理解和接受的更多可能性。
导语
西美尔著的《货币哲学(古今丛编)(精)/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将从另一个立足点予以考察。这些现象中国民经济学感兴趣的仅仅是那些最实际利益的,业已被彻头彻尾地研究过了的,可最精确地表现的方面——仅仅这样人们似乎有表面上的理由把这些现象只看作“国民经济学事实”。
书中共收录了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卷内容。
后记
200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国内第一本《货币哲学
》汉译全译本。此后12年的时间,国内的西美尔翻
译和研究都呈上升趋势。汉译本《生命直观》
(2003)和三卷本《西美尔文集》(2006)较为完
整地展示了西美尔作为哲学家的面目。此外,还出
现了两部西美尔研究专著《西美尔与现代性》(陈
戎女,2006)与《现代性和距离》(杨向荣,2009
),CNKI上更有数量众多的硕博学位论文以西美尔
为题。看起来,西美尔在21世纪的中国出版界和学
术界已经不算是一个“陌生人”。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著述中汉译复译频次最
高的一部,没有之一。全译本起码有三种之多,更
不必提各类节译了。这足以证明,在国人心目中,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最重要的经典作品。经典值
得一译再译,一读再读。华夏出版社和译者们决定
再版此书,是抱持着经典最能与时间抗衡的信念,
问世于1900年的《货币哲学》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
淘洗仍深得21世纪人的青睐,即是明证。
此次再版,除了个别的讹误修订,文字没有大
改。翻译中若有错误疏漏仍由译者负责,不当之处
请读者诸君指正。承蒙刘小枫老师惠允,将其旧文
《金钱、性别、生活感觉》作为全书序言以飨读者
,为全书增色不少,深表谢意。另外,由衷地感谢
华夏出版社的陈希米女士、马涛红女士一直不嫌麻
烦,克服各种困难,热情推动此书的再版工作。
陈戎女
2014年11月于北京
精彩页
人无法居住在“纯粹手段”的桥上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唯一一部结构完整的大部头论著,20世纪开头的那一年问世。不过,西美尔的基本思想已经反映在1896年发表的《现代文化中的金钱》一文中。文章的题目已经讲得很清楚:西美尔感兴趣的是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因此,自然要“从货币经济学结束和尚未开始的地方起步”。
西美尔并非不晓得货币首先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历史唯物主义的货币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触及货币“对内在世界——包括个人的生命力、个体命运与整个文化关联的影响”。它当然也有一套人的哲学,但在西美尔看来,恰恰是它的人的哲学(而非其经济哲学)过于肤浅。“只能用哲学方式来处理”现代货币经济与真正人的历史现象的关联,意味着要“从生命的一般条件和关系来考察货币的本质”。
西美尔的货币文化哲学也不是实证的经验社会学的货币研究。按照当今主流社会学界的“学统”观念,西美尔的货币研究就算不上社会学论著。西美尔当然看不起经验的实证社会学,如果要“从货币的作用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肌理”,仍然需要哲学思想,而经验的实证思想并不思想——其实也不分析。
货币古已有之,现代经济生活使得它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对于韦伯,这一变化的深远意义在于理性化机制的形成。对于西美尔,其深远意义首先在于:货币成了个人生命中“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
从前,人们渴求的人生目标——比如美好的爱情、神圣的事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期望或者追求的,金钱这样的人生目标却是人随时可以期望或者追求的。换言之,前现代的人生目标乃是一个恒定、潜在的生活目的,而非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如今,金钱成了现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标,成了“持续不断的刺激”。从前,宗教虔诚、对上帝的渴望才是人的生活中持续的精神状态。如今,对金钱的渴望成了这种持续的精神状态。所以,在西美尔看来,“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的说法绝非比喻。
就生活产生的生命感觉而言,以金钱为中心与以上帝为中心所产生的生命感觉有形式相似:上帝的观念超越了所有相对事物,是终极性的抽象综合;在上帝观念中,生活的矛盾获得了统一,生命中所有不可调和的东西找到了和谐。同样,货币超越了所有具体事物,显得可以调解一切生活矛盾。“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它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人们相信金钱万能,如同信赖上帝的全能。 西美尔又将金钱模拟语言。
语言不等于具体的富有特性和差异的言语,它本身没有特性和差异,但能让言语富有特性和差异。同样,金钱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没有独特性的力量,但这些力量仍然能够给生活添加各不相同的颜色”。金钱显得像纯粹的形式,使得具有质地的生活内容和方向产生质的变化。生活的各种因素通过语法形式而成为接触、冲突、交往的言语,金钱就是现代生活的语法形式,生活中“彼此尖锐对立、遥远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相互接触”,成为活的言语。
这种货币的上帝模拟论和语言模拟论并没有先设定某种对金钱的道德立场,相反,西美尔看到,金钱一视同仁地支持截然相反的生活品质道德诉求,平等推动“大相径庭的思想方向和情感方向”,就好像上帝观念可以被不同的人利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语法形式表达其道德偏好。
比如,货币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持续的个人自由主义诉求。原因很简单,在前现代的生活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明确、固定、人身化的;在货币经济生活中,人们很少依赖确定的人,每个人只依赖自身。人们固然依赖供货商,但人们可以经常随意更换具体的供货商——就像在现代货币经济生活中,婚姻关系仍然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形式,但货币使得人们可以随意更换具体的依赖对象。在前现代社会,人同他人的外在联系都带有人身的特征,货币经济生活结构能够使人的日常活动与其人身色彩——也就是其真正的身体自我显得不相干,人身自我能够退出日常关系,从而更关注自己的内在。人与人的联系固然极大地增多了,但人对他人的人身[Person]反而冷漠得多。所谓现代的自由,不过是货币生活为个体性和内在独立感带来的广阔空间。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货币哲学(古今丛编)(精)/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西美尔
译者 译者: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95691
开本 32开
页数 56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15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840
CIP核字 2018191684
中图分类号 F820-0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5
4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