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焦亚东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立足中西文论的对话关系,在生成原因、外部表现、内在机制、阐释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特征,揭示古典诗歌文本关系存在的普遍性、生成的必然性、表现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所具有的批评学意义,为深入思考“源与流”、“摹与创”、“同与异”、“常与变”这些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一份具体的个案参考。
作者简介
焦亚东,1966年生,河南西平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宁夏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台湾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学、比较诗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目录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范围
三、主要内容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秘响旁通”:互文性的中西对话
第一节 互文性的提出与发展
一、从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
二、结构主义路径
三、解构主义路径
第二节 互文性的多重内涵
一、基本观点
二、建构维度
三、批评学意义
第三节 互文性的中西互释
一、传统文论中的互文性
二、诗文注疏中的互文性
三、类书中的互文性
第二章 “摹拟”与“暗合”:互文性的生成原因
第一节 摹拟与暗合现象的广泛存在
一、“有心而相仿”
二、“无心而同思”
第二节 摹拟现象的产生
一、语言的遮蔽
二、影响的焦虑
三、类书的作用
第三节 暗合现象的产生
一、诗人情思的相通
二、诗语诗材的有限
三、集句的互文性
第三章 “网”与“链”:互文性的外在表现
第一节 语言痕迹的辨析
一、发现相似性
二、细读与判断
三、求同与求异
第二节 关系图示
一、显性图示与隐性图示
二、偷语偷意偷势
三、著迹泯迹
第三节 诗歌的谱系
一、文本的网与链
二、网与链的结构及意义
第四章 “转换派生”:互文性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摹与创
一、“创造性背叛”
二、“欲新必须学古”
三、“更深刻地模仿”
第二节 摹拟手法
一、“骚人之利器”
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三、“反其意而用之”
四、其他手法
第三节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我手”难写“吾口”
二、“化书卷为性灵”
三、“妙得规摹变化之诀”
第五章 “非线形阅读”:互文性的阐释策略
第一节 在众声喧哗的背后
一、“非线形阅读”
二、“视域融合”
三、“现象直观”
四、“破执除障”
第二节 双重语境下的文学阅读
一、“衍射效果”
二、“文下之文”
三、“伏采潜发”
第三节 “分析文学性的关键工具”
一、“手握试金石”
二、“掎摭病利”
三、“居于艺术最深处的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性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焦亚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64853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38
CIP核字 2018206803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