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精)
内容
内容推荐
阿道司·赫胥黎著的《卢丹的恶魔》记录了欧洲历史上一件巨大的冤假错案。事情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当时法国小城卢丹的教区长名叫于尔班·格兰第,此人博闻强识,仪表堂堂,只可惜他同时也是一枚情种,暗中欠下许多风流债。这些丑闻令他在卢丹与很多人结仇,敌人们决心要报复他。
不久,当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魔鬼附身”,并声称全是因为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使群魔来到中间与她们荒淫无度,才令她们被污鬼附身。经过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审判,格兰第被判有罪,不仅身体受到非人的酷刑,最终还被火刑烧死。
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这一真实事件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了严肃缜密的推论,推翻了修女们被魔鬼附身的说法,同时点出了十七世纪法国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赫胥黎在写作这本书时,语气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行文奇特,读起来相当有趣,尤其是用大篇幅对修女们的淫乱行为、驱魔人的驱魔仪式、普通民众的野蛮无情进行的记录。
目录
正文
导语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精)》是英国文豪、《美丽新世界》《知觉之门》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晚年井喷式写就的大案纪实作品。他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法国神父附魔案”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详实、精密、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件足以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柱上的真实事件。
法国历史上的巨大污点:究竟是俊俏的风流神父与17名修女之间因荒淫无度,引来魔鬼附身,还是被权力精英阶级嫉妒,故而栽赃陷害?身临其境地看一个人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并在酷刑后被活活烧死。赫胥黎用400页文字带领我们走入那个狂野荒蛮的时代,并分析了“卢丹冤案”对此后300余年来欧洲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市面上罕见的、详细纪录了人类历史上容易被学界忽略的一段时代——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之后、大革命的曙光来临之前,那个荒蛮与文明、蒙昧与进步并行于世的怪异时代——的精妙著作,堪称法国版《叫魂》,比孔飞力早了近40年!
书评(媒体评论)
“用真实的史料曝光了法国教会内部在处理‘
卢丹附魔案’时的腐败和勾心斗角,对愚昧的群众
也做了最独到的点评,是赫胥黎最好的作品。”
——《卫报》
“像是一本奇怪的历史小说,但它的描述却基
于坚定的事实和艰苦的研究……赫胥黎敏锐锋利的
写作技巧、他重现那个消失时代气味和味道的能力
无可匹敌。这无疑是他写作生涯的*峰。故事听起来
像小说,但它不是。”
——《纽约时报》
“《卢丹的恶魔》让就连不喜欢历史(尤其是
法国历史)的读者都兴奋万分!作者的博学和活力
同样让人着迷。”
——《泰晤士报》
“通过这次臭名昭著的附魔冤案,赫胥黎将宗
教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了
与众不同却令人信服的历史画面。”
——《华盛顿邮报》
精彩页
1605年,讽刺作家、未来的主教约瑟夫·霍尔①初次踏上了佛兰德斯②的土地。他写道:“我们一路看见,不知有多少教堂遭焚毁,只剩下残灰余烬以告知路人,虔诚与仇恨曾并行于世。天啊,战争③的步履何等残酷!……令我惊讶的是在教堂纷纷倒下之时,耶稣会④学院却遍地兴起。每一座城市都有这样的学院,或在修建中,或在运营中。是何原因?莫非对宗教的虔诚不如现世政治要紧?一如我们形容狐狸的那样,耶稣会里都是些愈挫愈强的人。本来世上并无人像他们那样自轻自贱,也无人像他们那样遭人仇恨,更无人像他们那样被我们抵制,但不料这些邪恶的种子最终还是生根发芽了。”
耶稣会的壮大,理由其实很简单,也很充分:民众需要他们。
霍尔和他那一代人再清楚不过了,耶稣会的神父们视“现世政治”为首要宗旨。他们之所以建起学校,目的只是在于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力量以对付其敌人,即那些“自由派”以及新教徒。耶稣会希望通过教育创造出一个有知识的教友阶层,并使这一阶层愿意全心保障教廷的利益。按照切瑞蒂①的说法(这一说法曾让义愤填膺的米什莱②歇斯底里)便是:“我们将婴儿的四肢包裹在摇篮中,是为了塑造他们健全的形体;如此说来,人从幼时开始,就有必要约束他的意志,以保证其一生顺从、幸福并且健康。”只是,耶稣会想要控制民众的动机虽然足够强烈,但他们布道的手段却未免太过柔弱了。耶稣会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虽然其意志受到了种种束缚,但最终还是逃离了学校,成为了自由的思想者,甚至有些人像让·拉巴底③一样,转身成为了新教徒。可见,从“现世政治”的角度考虑,耶稣会的这套体系,从未像其始创者期望的那般高效运转。
民众对政治不感兴趣,他们只对好学校感兴趣,因为男孩们可以在其中学到所有该学的知识——一位绅士照理是要掌握这些知识的。与其他绝大多数教育机构相比,恰恰是耶稣会满足了民众的这一需求。
伏尔泰曾写道:“在耶稣会的屋檐之下,历经七个寒暑,我究竟观察到了什么?我观察到的是一种追求自控、勤奋、有序的人生观。神父们用尽一整天的时间,要么致力于传授知识给我们,要么严格按照入会的誓言自我苦修。成千上万像我一样受其教育的人,都能为我作证。”伏尔泰的回忆证明了耶稣会的教育方法确有其卓越之处,可伏尔泰的一生却恰恰印证了耶稣会政治目的的破产。要知道,耶稣会的教育方法,原本就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而设立的。
在伏尔泰求学的时代,耶稣会学院是很常见的教育机构。更早一个世纪,耶稣会学院的种种优点看起来似乎是积极的,并带有变革的意味。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教员对一切都是外行,却唯独善用桦木条鞭打学生。相对而言,耶稣会学院里的训练方法就人性化多了。学院的教师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接受了系统的培训。神父们则教授非常优雅的拉丁文,最新的光学、地理学、数学知识,以及“戏剧”(学院期末的“戏剧演出”相当有名)、礼仪、虔敬(对教廷的虔敬,至少在亨利四世改宗①之后的法国是这样)和对皇权的服从。因此,法国上层阶级中的模范家庭对耶稣会学院颇为青睐:那些心软的母亲们,一想到自己的心肝宝贝要受到老式棍棒教育的折磨,就不寒而栗;那些博学的神父舅舅们,则关心自己的外甥是否能得到纯正教义的熏陶,从而培养出西塞罗②式的风格;最后,还要归因于那些父亲们,他们身为爱国的官吏,自然赞成君主制,同时作为精明的布尔乔亚,他们又指望“耶稣连队”①的人脉可以帮助自己的儿子找到一份工作——或是在法庭上拥有一席之地,或是得到一个清闲且报酬丰厚的神职岗位。举个例子,鲁昂市的高乃依先生,一位皇家律师,和他的妻子玛莎·勒·佩桑,相信他们的儿子皮埃尔②定有远大的前途,于是决定送儿子到耶稣会学院去求学。还有雷恩市议会的参赞,约阿希姆·笛卡尔先生,1604年,他带着幼子勒内③——一个聪明的八岁小家伙——到拉弗莱什市新开的耶稣会学院就读,该学院由皇家捐赠建立。大约在同一时期的桑特市,博学的加农·格兰第先生有一个侄子名叫于尔班,于尔班的父亲也是一名律师,虽不如高乃依和笛卡尔那般显贵,却也很有名望,受人尊重。当时,于尔班十四岁,极其聪明,理应接受最高明的教育。想在桑特市附近获得最好的教育,唯一的选择就是位于波尔多的耶稣会学院。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译者:庄蝶庵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25685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82
CIP核字 2018191255
中图分类号 I561.55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1
3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