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重庆(民国趣读)
内容
内容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老重庆(民国趣读)》收录了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与小买卖、动荡年代的风云流转、忘不掉的鲜香麻辣、道不尽的逸闻轶事、苦中作乐的重庆人、巴渝印象……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重庆及老重庆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目录
第一辑 山城寻踪·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
魏仲云:“江流砥柱”临江门
冯庆豪:兵家必争的通远门
冯庆豪:车水马龙东水门
魏仲云:大坪七牌坊
唐维华:历史丰碑解放碑
冯庆豪:古建筑珍宝湖广会馆
刘英: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魏仲云:名噪巴蜀的天官府街
胡昌健:成渝古道必经之处——佛图关
胡人朝:罗汉寺古佛岩摩崖造像
达应建、顾卓娅:东华观藏经楼
魏仲云:登云顶寺,可览巴渝全胜
朱俊:远眺菩提金刚塔
赵子明:重庆南温泉纪游
张礼旗:巴渝名胜歌乐山
唐维华:巴蜀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
袁守荣: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
第二辑 名人旧居·散落在大街小巷的流年碎影
钱棱:张恨水的“待漏斋”
魏仲云:于右任挥泪别“小园”
陶昕:鲜英与“民主之家”特园
曾传宜:闻名海内外的林园
唐维华:沈钧儒的良庄往事
魏仲云:冯玉祥故居——抗倭楼
曾小红:冰心的“潜庐”情缘
隆准:老舍闹中取静写巨著
李薇:傅抱石寓居巴县赖家桥
曾小红:臧克家在歌乐山
杨筱:戴笠及其公馆趣闻
杨筱:刘湘早期故居
王薇:王缵绪将军及其公馆
魏仲云:马寅初和歌乐山旧居
第三辑 弦歌不辍·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
张宗:复旦大学迁往重庆
邬冬梅:复旦名师的讲座
罗光毅:为发行《新华日报》的斗争
孙志慧、许军:大轰炸中的《新华日报》
肖鸣铿:重庆有家《四川日报》
寇思敬:卖报声中有深意
刘宗宽:重庆《大公报》被查封的真相
伍子玉:重庆大学的两次“拒长风潮”
杨乔:从“民主讲座”到“社会大学”
唐维华:中国话剧的圣殿——抗建堂
伍子玉:不畏空袭,弦诵不绝
李传道:白雪国乐社独树一帜
刘恺:章太炎万州留校训
易光烈:张伯苓入渝赋诗
红水:张书旂与抗战名画《百鸽图》
张义富:周敬承的《抗日金钱板》
曾传宜:话剧《保卫卢沟桥》轰动重庆
汪赫孚:在重庆听京剧
韩丹: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
宗文:朱自清沙坪坝留背影
张静澄:“史学巨子”张森楷
张仲:邹容的“雷霆之声”
张宗:文化战士孙寒冰
邬冬梅:戏剧大师曹禺
杨耀健:茅盾在雾都的日子
高冰锋:深居简出的陈独秀
裴国锋:艾芜在重庆大学
老魏:叶君健白天遇“鬼”
邬冬梅:“红教授”洪深
杨耀健:叶圣陶与开明书店
第四辑 人来人往·大生意与小买卖
刘光华:马达一响,黄金万两
陈兰荪、孔祥云:繁荣的新生市场
於福海、於虎:邮商云集,各显神通
曹庞沛:泰丰——从钱庄到银行
杨耀健:棉花街上的棉货交易
陈宗树:轿行的发家之道
俞少庵、萧宇柱:冠生园内迁重庆
吴光夏、刘祖向:卷烟传入重庆
朱俊:电力工业的蓬勃发展
於福海、廖阿媛:重庆挑花刺绣业
茅盾:拍卖行,并非“拍”而卖之
方文博:荣生昌的榨菜,久销不衰
吴安:群林商场,一开业便门庭若市
董振武:留真照相馆,顾客盈门
第五辑 动荡年代·山城的百年风云流转
伯乔:重庆光复
衡元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摇篮
老田:国民政府大西迁
张志凡:为抗战而生的汉渝公路
杨筱:斯诺笔下的重庆大轰炸
伍子玉:重庆大学的抗日救亡活动
伍子玉:中共重庆大学支部的成立
丁艾:女子乡村服务队的抗日宣传
甘文峰:救死扶伤的僧侣救护队
刘光华:1941年的大隧道惨案
钟永毅:江津五岔场的抗战歌声
杨耀健:欢庆抗战胜利
刘原:重庆解放,山城迎来新曙光
第六辑 地道川昧·让人念念不忘的鲜香麻辣
吴洛加、廖清鉴:重庆火锅,香飘全国
向道坤:北泉银丝面,风味独特
吴络加:有口皆碑的担担面
唐沙波:老四川的“三汤”
沈智敏:别有洞天的“小洞天”
卢延辉:春卷好吃,春卷皮难做
沈智敏:丰富多彩的早晚点
唐沙波:颐之时的菜肴,川味十足
沈智敏:“白玫瑰”的特色枣糕
邹元良:鸿园餐厅的坛子肉
陈兰荪、孔祥云:吃西餐的风气
沈智敏:名扬山城的“星临轩”
吴络加:驰誉重庆的“王鸭子”
吴络加:九园包子,皮薄馅丰
沈智敏:“陆稿荐”,正宗苏州菜
沈智敏:罗汉寺的素斋,遐迩闻名
张恨水:江苏人的小吃馆
谢向全:川菜的风格
吴络加:巴山汤圆,油润甘纯
邹元良:土沱麻饼,香甜可口
吴络加:别具一格的燃面
谢向全:各地美食,汇聚陪都
张恨水:螃蟹每只四千元
沈智敏:“心心”咖啡厅,名扬亚美欧
杨耀健:以“醉”字命名的酒馆
第七辑 苦中作乐·坚韧乐观的重庆人
陈未云:难忘的跑警报
淦康成:防空洞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杨耀健:行帮茶馆,多如牛毛
张恨水:茶肆卧饮之趣
张恨水:自制沱茶,色香味均佳
杨耀健:吃闲茶,摆龙门阵
杨耀健:老茶馆里盛行“吃讲茶”
何瑞瑶:“吃茶不忘救国”
朱自清:短便装风行
杨耀健:江湖杂技班的真功夫
杨耀健:河边码头的
导语
韩淑芳主编的《老重庆(民国趣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民国老重庆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味珍馐、文化百态、烽火岁月、娱乐休闲、名人轶事……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精彩页
魏仲云:“江流砥柱”临江门
历史名城重庆是一座两江环绕,有着鲜明个性和特有气质风貌的山城:两水夹一山,沿江为池,凿岩为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城垣雄踞半岛之巅,居高临下,自成天险,天造地设,气势雄伟,自古为巴蜀形胜之地,军事防守之要塞。古重庆城包括临江门在内共开城门17座。自古就有“开九门,闭八门,九宫八卦十七门”之说。临江门属于开九门,保留通行的九门之一。
最初的临江门是个什么样子呢?即使健在的古稀老人,也说不清楚了。临江门拆除已77年,前人既没有留下图形照片,也没有描绘的资料可供查阅。我们只能从零星史料中,窥知其形状,遥想其昔日的雄姿。
临江门坐落在山城北部嘉陵江岸,隔江与江北刘家台相望,是重庆城面临嘉陵江三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比干厮门和洪崖门的规模要大)。建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为守城将领戴鼎承建,迄今已有628年历史。
该城门和城垣系砖石结构,城门高十丈,城垣依山环绕,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史料载:“从江上遥望,城门邈在天际。城堞圜阓,廓外千舟竞渡,蔚为壮观。”城门门额上书“江流砥柱”四个醒目威严大字。城楼有清末诗人吴恭亨撰写的楹联:
好容易搜出诗来,写点江山景物。
不得已推将天去,让它楼阁峥嵘。
从古城门的题额和楹联,我们亦可遥想临江门的雄姿和秀丽风光。从城门俯瞰江北,肯定是览秀环翠,江上百舸争流,帆影点点,“干顷波汇东流,雄吞江涛入胸中”。
昔日的临江门内外是山城人口密集、商业繁盛的水陆码头。过去的重庆交通主要靠两江水运,临江门既有舟楫之便,城门外地势开阔,城门距江干河床较远,17座古城门中只有临江门和南纪门城门外有此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形给临江门商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河坝的开阔,来自嘉陵江沿岸和渠河、大宁河、保宁河流域的农副产品在此中转集散。除了正码头、大码头外,还有石灰码头、新码头、粪码头等。
自明末清初以来,城门外空旷的岩坡上就逐渐形成街巷纵横、市井繁华的城郭市街。城门外有临江正街,城门内有临江横街、临江顺城街和瓮城等市井喧嚣的街道。城门进出的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常年担粪桶的农民涌进涌出,城区大量的粪便从此运出到粪码头粪船上,转运向小河沿江农村。临江门城外人口密集、商贸繁盛是当时其他城门外街市无法相比的。
《老重庆的街巷》
冯庆豪:兵家必争的通远门
通远门,位于城西七星岗街道的中山一路侧,古为渝城陆路通往成都等远地的唯一大门,故称通远门。城门建于明洪武初,此门形势险要,位居重庆城最高的山脊之上,门前是陡峭的深沟和埋人的荒地,旁无左路可寻,依重庆半岛的地形看,恰处咽喉要道。通远门由条石砌成。据清张云轩《重庆府志全图》示:原为内外门组成的瓮城,即城外之城,又名月城。《武经总要前集·守城》:“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唯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旧时的外门北向,门额刻“通远门”三大字,城上有门楼等,惜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修公路时拆毁外门。故我们现在看到的城门是原刻“克壮千秋”四字的通远门正门,又因年代久远上述四字早已不存,近年复修通远门正门时,在正门上改刻“通远门”三字。正门西向,略存旧貌,双层拱形门洞,两门洞间隔有便于采光的天井。门上原有的重檐歇山顶门楼等不存,两侧尚见当时的残城墙百米许。城墙下的两隧道看似门,其实不是门,它是20世纪40年代修的汽车通道,名“和平隧道”。
重庆的九开门中尤以通远门最险,三面悬崖,一面接陆,是陆地入城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其军事价值极高。它与水路的朝天门一前一后遥相呼应,数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张献忠就是从此门攻入重庆城的。
清末,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也与通远门相关。革命党人朱之洪奉杨沧白之命,出城迎接夏之时的革命军时,即是由通远门出去的,只不过是跳墙而出的。1911年11月22日,革命党人况春发,乘中午守城清兵吃饭之间人少之机,与留守的士兵周旋,相机将通远门城上大炮的保险针卸下,以配合夏军的到来。此时,朱之洪率领的体育学堂学生军,手持假炸弹鱼贯而至,逼退清兵,破锁开城。下午5时,夏之时率领的革命军数百人,手执“中华民国”“复汉灭满”大旗与三门火炮一道,列队入重庆城。当晚,重庆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告成立。
1927年3月31日,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也发生在通远门附近的打枪坝。
《通远门史话》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重庆(民国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淑芳
译者
编者 韩淑芳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05680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76
CIP核字 2018225453
中图分类号 K297.1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6: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