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红楼梦中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挂帅,蔡义江、张俊、段启明、孙玉明等多位资深红学专家参与撰写。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的普及性读物。

与曾经热闹一时的“揭秘”“正说”“妙解”《红楼梦》不同的是,这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曹雪芹、高鹗的家世与生平、《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情节结构、《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红楼梦》中的戏曲、《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大观园的建造、存在与毁灭、红楼梦中的游艺,同时还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曾经热闹一时的“索隐”、“揭秘”、“正说”、“妙解”《红楼梦》不同的是,这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本身,从“作品”出发,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着意于《红楼梦》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阐释,详尽分析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真正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对《红楼梦》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

目录

上 编:概论

01  倩谁记去作奇传——曹雪芹的家世、生平/004

02  字字看来皆是血——《红楼梦》思想意蕴解读/013

03  淡极始知花更艳——《红楼梦》语言艺术漫谈/028

04  情节结构行云流水/045

05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056

06  红楼人物纷繁有序/072

07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079

08  戏曲奇葩盛开红楼/096

09  借得山川秀,添米景物新——话说大观园/104

10  《红楼梦》中的游艺活动/114

下 编:人物论

01  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

02  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闲谈林黛玉/140

03  随分从时的薛宝钗/151

04  脂粉堆里的英雄——王熙风(附巧姐)/160

05  风流袅娜秦可卿/172

06  红楼二尤/180

07  一贫一富两老如(——刘姥姥与贾母/193

08  彤象、主题、结构的三重性:甄士隐与贾雨村/203

09  难掩精华美香菱/213

10  辉映钗黛的两个贵宾——湘云和妙玉/229

11  贾府“四春”元迎探惜/245

12  心志高沽命运多舛——说鸳鸯,话晴雯/258

13  贾府中三个温柔的人丫鬟——平儿、袭人、紫鹃/264

14  箕裘颓堕有罪魁——记贾府的仨老爷/274

15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l在宁——记贾府的少爷们/287

16  贾府的奴仆:焦人、赖嬷嬷、林之孝夫妇等(附十二戈伶)/301

17  贾府的太太和姨娘:邢夫人、王夫人、赵姨娘/317

18  贾府的少奶奶:李纨、尤氏/326

19  贾府的亲戚/336

20  贾宝玉的同性知己:秦钟、蒋玉菡、柳湘莲(附北静下)/350

试读章节

绝世情痴作主人

暴露黑暗固然可敬,追求光明尤为可贵。曹雪芹在抨击邪恶势力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新鲜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这是《红楼梦》高于《金瓶梅》等其他世情小说的地方。曹雪芹在小说开卷处就曾申明,本书的特点是“大旨谈情”。作为“礼”的对立面,“情”在书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是作品的灵魂,集中代表了曹雪芹的理想追求。小说着重表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痴”心态,也刻意展示了薛宝钗的“无情”气质。据脂砚斋透露,小说结尾原有“警幻情榜”,给贾宝玉的评语为“情不情”,即指其用情的特点是对无情之人及无知之物皆有怜悯爱惜之心。正因如此,甲成本第一回有脂批说,作者实际上是选了一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尊重年轻女性,是贾宝玉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逗人。”因此,他用情的主要对象,是纯洁清净的青年女子。这份痴情,在大观园里得到了尽情宣泄的机会。太虚幻境能够短暂地投影并留驻在人间,主要就是“情”维系的结果。贾宝玉“情不情”的意识无视官方价值取向,无视宗法等级制度,无视传统尊卑观念,甚至还把这些关系颠倒了过来。这是贾宝玉的个性独立意志的基础。因为“重情”,所以“不重礼”;因为喜欢恣情纵意,无拘无束,所以拒绝功名利禄,嘲笑“文死谏、武死战”之类的愚忠行为;因为喜爱天真清纯的女儿,所以厌恶世故势利的男人;因为爱读《西厢记》之类的“杂书”,所以对正经书的代表“四书五经”倍感头痛,因为体贴关怀弱势的女儿群体,所以才扰乱了上下、男女之间的贵贱尊卑关系。陈蜕《列石头记于子部说》云:“《石头记》一书虽为小说,然其涵义,乃具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想家之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为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语虽夸张,但确属灼见真知。贾宝玉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一种个性张扬的自由生活,一种和平、公正、富足的社会理想,一种有尊严、有道义、有激情、有诗意的生命形式。这种有价值的生存状态,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太虚幻境,然而又是人类永远都不甘心放弃的伟大梦想——因为其中蕴含着一个根本性的神秘答案,即人生的意义。此为《红楼梦》思想的精髓。仅此一点,它就足以超越时空界限,并且具有思想上永恒的感召力。

林黛玉的感情心态,同属于痴情一类,但与贾宝玉的“情不情”有所不同。据脂批,她在情榜中的评语是“情情”二字,指用情十分专一,亦即追求完美。对她来说,世间唯有爱情最可宝贵。她的全部自我,完全沉浸在爱河情海之中。她的一切,包括思想感情、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都是从爱情里酝酿生发出来的,其间不掺杂任何世俗的计较。她的天性是聪颖、敏感、柔弱和诚恳的,贾宝玉的理解、薛宝钗的容忍与紫鹃的忠诚是有力的证明。她的娇情妒意,是爱的排他性的必然反映,是她清纯率真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她为情而生,因情而死,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情情”的痴心少女,是美的化身情的精灵。吴宓《论紫鹃》说“今夫《石头记》一书所写之理想精神,为美与爱情。而此理想与此精神实完全寄托于林黛玉一身。林黛玉者,美与爱情之结晶也。”林黛玉的爱情是贾宝玉坚持个性独立意志的最大动力,也是其最终“悬崖撒手”的主要原因。爱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而没有爱的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显然,曹雪芹想通过林黛玉形象告诉读者,爱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生意义的根基与生存意志的源泉之所在。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唐诗是对薛宝钗形象的绝好说明。在对待“情”与“礼”的态度上,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恰恰相反,她重礼不重情。这与世俗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要求完全吻合,所以在压抑个性的现实环境中,她没有任何窒息不适的感觉,反而如鱼得水。她明白人情世故,善于获得群体的好感,向来都是自觉地按照正统的道德规范来说话行事。她不仅时时处处都在以“礼”约束自己,同时也真诚地要求别人。由于她做得太标准了,简直无可挑剔,于是便丧失了李卓吾所珍视的那颗“童心”。她懂得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往往也显得虚伪做作了。薛宝钗最“无情”之处,是对自己“无情”,即对自我的感情漠不关心,或竭力压抑控制。为了顺应环境的要求,为了合乎礼法的规范,她已经把自己磨炼为清心寡欲的淑女,素有成人之美的心,决无夺人之爱的意。至于嫁给贾宝玉为妻,只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而已。如此典型的淑女,必定是那个社会的宠儿,即便无心插柳,也可柳暗花明,春风得意。薛宝钗最后遭到丈夫贾宝玉的抛弃,事实上也成了宗法社会无辜的牺牲品,殊可悲叹。

《红楼梦》中的其他少妇少女,大都也有深刻寓意。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被套上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重重枷锁,无权无势。尤其是年轻女性,完全没有人格的独立性,只能任由男人来安排自己的命运,乃是人数众多而势力最为薄弱的一个群体。无论是皇妃、贵妇还是小姐,无论是姨娘还是丫鬟,无论入世还是出家,无论天赋、性情、容貌、才华、志趣如何,她们统统被无情的厄运吞噬掉了。她们的悲剧,既是对苦难人生的由衷慨叹,是对极权专制的宗法制度的严正控诉,也是对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与大声呼唤。

就经济条件而言,康乾盛世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富足的时代。但生逢盛世的曹雪芹却没有体验到人间喜剧,而是“忧患潜从物外知”。这是因为,愈演愈烈的文字狱令儒林噤若寒蝉,生命力萎靡:科举制度让士人普遍沦为犬儒,思想顽固保守。由此造成整个社会创造力衰竭,危机四伏。《红楼梦》悲剧的根本原因也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贾府财力不支是进取心锐减的结果,并非悲剧的主要成因。大观园基本上没有物质匮乏之虞,但其精神内核遭到现实理念的粗暴否定,所以才成为悲剧的中心舞台。精神悲剧还必须在精神上寻找根除之道,以“情”为代表的大观园理想世界,便是曹雪芹精心营造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尽可能充分地实现这种人文理想,乃是避免各种悲剧的根本出路。

(张俊沈治钧)

P26-27

书评(媒体评论)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讲人生、讲爱情、讲情感的书,我们的红学研究,只能以一种文学的眼光和文学研究的方法,去挖掘《红楼梦》深邃的思想艺术内涵,而不能用索隐的方法把《红楼梦》变成清宫秘史或是别的什么秘史。学术就是学术。不能娱乐化,更不能戏说!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拍摄顾问 张庆善

红楼选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选出最美、最好的演员。不仅如此。这个活动对《红楼梦》的普及大有裨益。中国红学会编写的这本书应运而生,适逢其时。

——著名作家 二月河

最有影响力的评委就是曹雪芹了!他是权威,也是最大的标准。演员和书中人物形似是大前提,其次就要求神似了。所以演员们一定要熟悉《红楼梦》一书。

——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 张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红楼梦中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红楼梦学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10936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9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