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精)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
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
——茨威格
要进入里尔克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光得读他的诗
,更应该读读他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
才诗人艰难的成长,他的孤独、寂寞和彷徨。——《
书域》
目录
正文
精彩页
我现已完成几乎所有的准备工作,就是说,大量的信债已经偿还。您想想,我写了——今天早上数了一遍——一百一十五封书信,没有一封信少于四页,许多写了八页,甚至十二页,字迹很密。(当然我没有把已经寄给您的也算在内,那不是书信,那是通过笔管的呼吸。)好多的书信!这样多的人对我有所期待(期待什么,我不大清楚):帮助,出主意,而我自己正一筹莫展地面对生命最紧迫的要求。虽然我知道,他们搞错了,误会了,但我仍然觉得——我并不认为这是虚荣心——有必要告知他们我的一些经验,我长期孤独的一些成果。既有年轻的女人,也有年轻的姑娘在她们的家人心中遭到唾弃。少妇们对自己的遭遇惊恐不安。还有这一切年轻人,大多是革命的,他们走出国家这座监狱却找不到任何方向,于是逃向文学,创作迷醉和尖刻的诗歌。我该告诉他们什么?该怎样安慰他们绝望的心灵,该怎样塑造他们难以定形的意志,它在时代风暴的强制下接受了一种借来的、纯属临时的性格,现在他们身上装着这样的意志,如同一种陌生的力量,但几乎不知道如何运用。
马尔特的经验有时使我承担起一种义务:回复陌生人的这些来信。他会这样做的,只要有一个声音传到他耳中……
此外,正是他使我负有继续承当这种牺牲的义务,是他要求我,以我的全部爱的能力去爱我想塑造的一切事物。这是不可抗拒的强力,他将其使用权留给了我。您可以想象一个马尔特,假设他在这个对他如此可怕的巴黎有一个恋人,甚至有一个朋友。这样的话,他会一度如此之深地取得事物的信任吗?因为您企求再现其本真生命的这些物(在我俩的几次亲密交谈中,他常常告诉我)首先会问您:你是自由的吗?你准备为我献出你全部的爱吗?你能否与我共眠,就像圣朱利安——那好客之人与麻风病人睡在一起,给他那种极度的拥抱,那是以寻常和敷衍的邻人之爱绝不能做到的,毋宁说它必须靠爱来驱动,全部的爱,可以在大地上找到的一切爱?要是这样一个物看见(马尔特曾经这样告诉我),要是它看见你正忙着,哪怕只忙于你感兴趣的一行字,它就不会理睬你。它或许以一句话施舍给你一条规则,给你一个小小的略显友好的暗示,但是它拒绝把它的心交给你,拒绝告诉你它忍耐的本性和它那星辰般的恒定——几乎可以等同于天宇的星相。
为了让一个物对您言说,您必须在某一段时间把它当成唯一的存在,当成唯一的现象,它发现自己已被您的辛勤而专一的爱置于宇宙的中心,天使那天[每天]都在那个不可比拟的地方侍奉它。您在此读到的,我的朋友,正是马尔特为我所讲授的那些课程中的一章,在充满痛苦和诱惑的许多岁月里他是我唯一的朋友,而且我发现,在谈论您的素描和油画时,您所说的绝对是同样的话,这些画似乎有价值,在您看来也只因这种您所钟情的义务:以画笔或铅笔去拥抱,去痴情占有。我在上一封信中用了“命运”这一表达,您别为此感到惊异。我以命运指称一切外部事件(例如包括疾病),它们难免会发生,并且中断及毁灭天生是寂寞的精神素质和教养。塞尚清楚地懂得这一点,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他远离了能够把他“紧紧绊住”(他的表达)的那一切,他那样虔诚和忠实于传统,但是他放弃了参加母亲的葬礼,以免失去一个工作日。当我知道这个时,仿佛一支箭将我射穿,但那是一支燃烧的箭,它穿透我的心,同时在心中留下了感悟的炽烈激情。在我们的时代,只有几个艺术家懂得这种顽强,这种极端的固执。但是我相信,没有这个人们始终待在艺术的边缘,当然此边缘已足够丰富,我们可望有一些愉快的发现,可是我们停驻于此,就只像一名赌徒守在绿桌旁边,他的“冒险之举”偶尔也会成功,但他并不因此而少受偶然的摆布,他不过是被法则操纵的、好学和灵巧的猴子。
我常常又必须从年轻人手上夺走马尔特的笔记,禁止他们阅读。原因在于,这本书似乎倾向于证明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可以这样说——与此相反地读它。若是书中带有愤恨的谴责,那也绝不是针对生活的。相反,它们只是确证:由于缺乏力量,由于精神涣散和遗传的缺陷,我们几乎完全丧失了本来准备赐予我们的无数尘世的财富。
您不妨尝试一下,我最珍爱的,以这种精神去考较这些书页里的丰盈内涵。这样不会使您少流泪水,但对此不无裨益,给您的所有泪水一种更清澈的、可以说更透明的意蕴。
P10-13
导语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精)》是莱内·马利亚·里尔克晚年在穆佐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共收集了九十三封书信,时间从1921年到1926年底。在书信中,里尔克常常谈论自己的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种种经验、思考和感悟,涉及苦难、爱和死亡这三大主题。
序言
一九一二年初,在亚得里亚海海滨的杜伊诺城堡
,里尔克写出了酝酿已久的《杜伊诺哀歌》的部分篇
章。同年五月他离开城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不
定的生活。其间虽然也续写了一些《哀歌》断片,但
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及至大战后期创作已陷入枯
竭。为了完成《哀歌》,他尽量尝试恢复自己的状态
,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要拆除战
争年头的障碍,一块一块地抽掉围墙的砖石——这堵
墙好像将我与过去,也与本可到来的一切隔绝开来—
—这还一直是我的不大显眼的工作。”恢复得靠有利
的条件,正如里尔克的女儿露特在本书的编后记中所
言,此时他需要十分渴求的“配备旧物的乡村房子”
,尤其是孤独,以便达到承纳恩赐所必需的极度的专
注。好像真是天意,就在他已打算离开瑞士另寻住地
之时,一次旅行中他偶然发现了穆佐小城堡。那里是
瑞士的瓦莱山区,群山环绕,气势恢宏,他最喜欢的
西班牙与普罗旺斯如此奇异地融合于当地的景色之中
。城堡坐落在罗纳河畔一条开阔的山谷里,独处一隅
,周围十分幽静。里尔克在信中写道:这个古老的小
城堡,一座塔楼,楼体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搁栅平
顶和部分设施(橡木桌、椅子、箱子)出自十七世纪
。城堡的上层有一间古老的小祷告室,门框仍是中世
纪的,纯哥特式风格,门楣上方嵌着深浮雕,居然是
一个大大的“卐”字,让素有东方情结的里尔克怦然
心动。在他看来,穆佐的出现无异于一个“奇迹”,
他在此如愿以偿,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像当初在杜伊
诺城堡,这般孤独“如同一个囚犯”。由此可见,有
时候环境对于一个诗人犹如空气和水对于一个生命。
里尔克的三个创作阶段大概也可以用几个地方来命名
:俄罗斯(早期),巴黎(中期),杜伊诺——穆佐
(晚期)。他在此取得了何等惊人的成绩呀!《致俄
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果园——瓦莱四行诗》(法
文诗),大量译作(尤其是瓦莱里的诗文),当然,
最重要的是《杜伊诺哀歌》。正是以此哀歌,奥顿说
,“他对一切做出了交待”。难怪在写完哀歌的当夜
,他走出穆佐,久久抱住“像一条老狗似的”城堡(
奥顿的诗句)。
冯至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曾有好几年总是随身带
着一本书,那就是《穆佐书简》(1935年初版)。的
确,此书也是里尔克在穆佐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这
里收集了129封书信(实际数量大概要超出许多倍),
时问从发现穆佐的一九二一年直到诗人逝世前不久的
一九二六年底。里尔克的诗歌颇难理解,晚期的两部
代表作更是给人以“如读天书”的感觉。而在书信中
,里尔克常常谈论自己的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种种经验、思考和感悟,涉及苦难、爱和死亡这三大
主题,语言直接,表达清晰,这种夫子自道自然是解
读作品的相当可靠的依据,对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大有
裨益。例如:第14封信谈到爱或信仰,从中可以了解
他对基督教颇有微词,其道理何在;附录第14封谈上
帝,解释他对神的起源的看法;附录第17封专论生与
死的统一,死与爱的关联,这是《哀歌》的重点,是
他最深奥神秘的构想;许多评论家认为《布里格手记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里尔克对此加以否认:“人们
没有多少理由把《布里格》当成一座传记材料的矿山
来开采。”(第13封信)值得关注的还有第106封,
回答波兰译者对《哀歌》提出的一些问题,填完问卷
之后,里尔克似乎兴犹未尽,又用附页深入阐释《哀
歌》和《十四行诗》,详细地论述人的此在和爱的问
题。
……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
,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写信的笔记录事实,主
要为朋友讲述自己的生存境况,它是非抒情的。这也
正是《穆佐书简》的语言特点,质朴无华,平实却不
平淡,信笔写来而又老道厚重,一种很醇的味儿,读
起来特别舒服。难怪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
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
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在传统书信已几乎
绝迹的今天,当年从穆佐寄出的一封封信札好像仍在
寻找新的收信人,想对他表白,对他倾诉,于是更让
人觉得弥足珍贵。这样的文字翻译起来,自然难度甚
大,比人们想象的艰难得多。况且翻译得先读懂原文
,揣摩作者的用意何在,而书信多是与友人笔谈,许
多事情(如背景和前因)都不用交代,此时译者就好
比侦探解谜;如果前面的信没有搜集进来(并不少见
!),凭空冒出一纸信文,译者则须绞尽脑汁,根据
蛛丝马迹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便非得有福尔摩
斯的本事不可。因此,译者虽尽量避免,本书里面也
难免出现一些冤假错案,如附录的书信,几年前翻译
时时间仓促,做得有些粗糙,现在发现了一些错误和
许多不准确之处,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恳切请求读
者原谅并给予指教。
二〇一〇年四月于成都北园
内容推荐
1921年,经历了十年漂泊的莱内·马利亚·里尔克来到瑞士,偶然间发现瓦莱山区的穆佐城堡,一见倾心,定居于此。在穆佐,里尔克迎来了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完成了《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等一批重要作品。同时,在湖光山色之间,他也写下了众多书信。
里尔克说:一个诗人手上必须有两支笔,一支写诗,一支写信。二者不能混用。
于是他用写信的笔,记下了自己在山间的生活,描述了自己头脑里的所思所想,向友人倾诉困惑,也给出自己对外部世界问题的解答。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如他的诗一样,穆佐六年间的书信至今仍让人心动、让人流泪、让人叹息。有人说,要是把里尔克的文字比作一件华丽的衣袍,那么书信就是衬里,这衬里实在精致,叫人有时忍不住翻过来穿。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精)》是里尔克的这些书信的汇编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译者:林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71945
开本 32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90
CIP核字 2017278530
中图分类号 K835.215.6=5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4
136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