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封建王朝的兴起(张传玺说秦汉)/大家说历史
内容
内容推荐
张传玺著的《封建王朝的兴起(张传玺说秦汉)/大家说历史》收录张传玺教授的重要论文十五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诸多方面,从宏观上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秦汉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张传玺,山东日照人,192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重点为秦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契约史、中国铁器牛耕史等,对中国历史地理、邮驿制度、民族史等也造诣很深。著有《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代契约粹编》等。本书收录张传玺教授的重要论文十五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诸多方面,从宏观上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秦汉的历史图景。
目录
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
秦始皇赢政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与推行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
论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
从“授民授疆土”到“衣食租税”
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
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
两汉大铁犁研究
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
——读翦老《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
旷古奇才、文理兼备的张衡
附录 张传玺教授履历及治学方法
序言
代序 怎样研究秦汉史
秦汉史包括秦、西汉和东汉的历史,时间共有
四百多年(公元前221-公元189年)。这段历史在我
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是近年来,
有不少青年同志不愿研究这段历史。主要原因有三
个:一是秦汉史的有关文献的文字太深,阅读不易
;二是有关秦汉史的史料太少,深入困难;三是秦
汉史“人人通”,难成专家。这些看法虽不能说完
全没有道理,但总的说来,是很不正确的。所以如
此,是由于对秦汉史的研究不甚了解。应当说:秦
汉的文献史料是比较完善的;文字也比较简明易懂
,至少并不比清朝的王船山、黄梨洲和民国时期的
章炳麟等人的著作难读,可能还要好读一些;秦汉
史料在文献之外,还有极其丰富的考古资料;秦汉
史上有待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者并不多,人力
很不足。因此,我认为有志于秦汉史的青年同志完
全应当抛弃顾虑,大胆地参加到秦汉史研究者的行
列中来。只要肯下苦功,就能够深入下去,大有作
为。
应当怎样研究秦汉史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
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有各自的经验或体
会。但总的说来,大家的认识是不会相差很大的。
我谨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应当了解研究意义,明确研究目的
研究任何一段历史,都应当了解研究这段历史
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研究秦汉史也是这
样。
1.要了解研究秦汉史的意义,也就是要了解研
究秦汉史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秦汉史在中国古代
史上的地位。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大转
变的时期,许多问题在学术上都是重要的课题。例
如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问题就很重要。近来五
十余年,在我国长期进行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
会历史问题的论战及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
,无论哪一派或哪一家,几乎没有不把这一问题作
为重点进行探讨的。仅就此事,已足以说明秦汉史
的重要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是我国由春秋、战国
时期的封建诸侯割据混战走向统一,并建立起了多
民族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时期;这
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也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期,
土地国有制瓦解,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发展,文学、艺术日益兴盛。这一时期产生的许
多重要制度和政策,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或出现的
重要人物,对当时和后代都有或都曾发生过或大或
小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以
来的历史文化的总结和升华时期,又为此后两千年
的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因为这样
,所以不少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不论其为研究先
秦史、魏晋、隋唐史,研究明清乃至近现代史,甚
至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史、中华民族形成史等,都
必要也应当对秦汉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研究将
难深入,或会遇到不少困难。这就是为什么秦汉史
会成为所谓“人人通”的主要原因。可是,所谓“
人人通”并不是说人人都是“秦汉史专家”,只是
说不少人对秦汉史有些了解,实际是以这段历史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人为数并不多。至于堪称“秦汉史
专家”的人,那就更少了。正是因为这样,直到目
前为止,秦汉史的研究水平并不很高,许多重要问
题并未深入研究,还有不少重要问题长期无人问津

2.明确研究秦汉史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研究秦
汉史是为了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工作者
,研究任何问题,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
不要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更不应为了谋
取个人的名利而研究;而应当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为了繁荣、发展祖国的学术而研究。研究
秦汉史也应是这样,应当是为了建设祖国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例如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
规律,可以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研究
这一时期的制度、政策、人物等等,总结其经验教
训,可以为今天的建设提供借鉴;研究这一时期的
文化、艺术,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可以丰富
发展今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有些人的研究是专门为了
自己的名利,而是说研究者应当明确研究目的。因
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很多,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
的有价值,有的无甚价值,或很没有价值。在研究
上采取避难就易、避重就轻的态度是存在的。要真
正解决点儿问题,尤其是要研究一些有重要价值的
问题,要做出点儿开创性的贡献来,不付出相当的
代价,不做出必要的牺牲,是不行的。因此,这就
要在学术研究的态度上,提倡事业心,提倡共产主
义的献身精神。
研究意义了解了,研究目的明确了,研究的动
力也就产生了。只要精力集中,方法对头,就可以
做出成绩来。
……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努力改造旧思想旧
观点;其次,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要学习
基本原理,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
济学等。进而选读专著,包括基本理论和史学名著
。读了这些著作,不仅可使我们提高理论修养,获
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习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如何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
社会历史、有关事件和人物,做出正确的论述或评
价。
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研究
读书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计划,按照计划进行
学习研究。书要分出主要和次要,所谓主要和次要
,对史料来说,是以史料价值的高低为标准。主要
的书应当先读。读书不要单打一,要“精读”与“
浏览”相结合。如“四史”,必须精读,而且要“
熟读”,通过这一方法掌握有关秦汉史的基本史料
。翦伯赞同志“八读《汉书》”一事,在燕园(北
京大学校园)传为佳话。容易阅读或史料价值不很
高但必须要读的著作,可以“浏览”,以求在较短
的时间内,或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涉猎较多的书籍
。这样做,可以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情况,扩大知
识范围,或为进一步精读做准备。如清人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
的《廿二史箭记》等,都可浏览。学习理论也可采
用这样的方法。
进行科学研究也要有计划,选题就要慎重,题
目要有意义、有价值,大小得宜。对秦汉史来说,
研究任何具体问题,都要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甚
至应当穷尽已有的资料,包括文献和考古资料;还
要尽可能多地查阅一下前人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或专
著,要尊重前人的劳动,虚心接受前人已有的成果
,在前人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导语
本书系“大家说历史”丛书之一种,由秦汉史研究 《封建王朝的兴起(张传玺说秦汉)/大家说历史》由专家张传玺教授十五篇重要论文的集结而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政治方面共六篇,论及商鞅、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人物,还论有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改邮为置”;经济方面共六篇,论及土地制度、盐铁政策、国营手工业和铁犁;民族关系方面一篇,论述了王昭君的问题,即汉与匈奴的关系问题;科技方面一篇,主要讲了张衡,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精彩页
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国的疏远贵族,原姓姬氏,名鞅,亦称卫鞅、公孙鞅。后在秦国以功封于商,史称商鞅。文献记载,他少好刑名之学,曾任魏国名相公叔座的中庶子,很得公叔座的赏识。虽是这样,文献并未记载他在魏国有什么建树;而他的建树是在后来的秦国。他在秦国发动并实行的变法,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时长达十九年,成效巨大,可称之为历史性功绩。他的变法不仅使秦国由弱变强,而且还为秦日后连败关东六围,并最后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的这项功绩,在中国四千余年的古代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实在不多。可悲的是,商鞅虽有巨大功绩于秦国,却被后来秦国的国君杀掉了,而且还杀掉他的全家,这真是历史上少有的悲剧。
以往对“商鞅变法”的研究,就事论事者居多。对变法的背景,尤其是对自春秋至战国,包括关东各主要国家的情况在内的这一大背景,联系、分析甚少,因之,叙事孤立,所论不深,对商鞅个人的才智、品德及应如何看待商鞅所遭遇的不幸,更少谈及。本文拟将“商鞅变法”一事,在时间上纳于自春秋至战国这一大时代之中,在空间上置于自关中至关东这一大范围之内,比较全面、深入地进行考察;对商鞅个人的聪明才智及其政治品德做出适当的评价;对他个人的历史悲剧亦做出必要的反思。
从春秋到战国,一个全面的社会大变革时代
从社会发展来看,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封建领主制向发展时期的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原有的属于封建领主制性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或速或缓地走向没落、瓦解;新兴的封建地主制性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则在或速或缓地产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变的大时代中,各诸侯国的国君及其主要谋臣们何去何从,将关系到他们的国家在激烈的斗争中,走向强大还是走向衰弱,能够生存还是渐趋灭亡的重大时代抉择。有些统治者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前因循保守或不知所措,他们本人乃至于其国家都曾陷入困境,或为历史所淘汰;有些统治者则适应了历史形势的发展需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使他们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富国强兵之路。当时改革的情况大致如下:
1.关东各大国的两次改革——自春秋初到战国末(前770~前221年)的550年问,关东许多大国前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改革是在春秋中期进行的,时间约集中在前650至前530年之间,改革的重点是经济制度。第二次改革是在战国前中期进行的,时间约集中在前400至前310年之间,改革的重点是政治制度。 改革前的经济制度,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经济。这种制度的基本特点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国有,就是王(天子)有。“王土”“王臣”就是土地和臣民都属于周天子。周天子将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农奴分封给王室的卿大夫和各地诸侯,这些受封者再将受封土地和农奴分封给他们的臣属,如低一级的卿大夫,以至于士。土地由农奴耕种,实行劳役地租制。史称这种剥削关系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这种土地制度史称“井田”制,井田中的公田,由农奴服劳役代耕。
可是这一制度至春秋中期,开始没落。当时,社会生产力有新的发展,许多人不满足于已有的井田制度,而在边远地区开荒耕种,其中有中小贵族,也有农奴。开荒地不向官府登记,亦不缴纳赋税,称之为私田。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农奴们日益不安于在井田上劳动,他们反对领主贵族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生产中消极怠工,或相率逃亡。井田中的公田,野草丛生。《诗·齐风.甫田》日:“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甫田”就是“大田”“公田”。这种情况说明了井田制已难再维持下去。这首民歌发生在齐国,说明了齐国的这一情况最为严重。为形势所迫,第一次改革就开始了。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封建王朝的兴起(张传玺说秦汉)/大家说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传玺
译者
编者 张怡青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62352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82
CIP核字 2018022236
中图分类号 K232.0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52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