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叔和医学全书(精)/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
内容
目录
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病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卷第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卷第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第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内容推荐
王叔和撰王旭东校证的《王叔和医学全书(精)/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收录了王叔和存世著作《脉经》,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未选录。《脉经》为三国魏至西晋间王熙(叔和)编撰,成书于公元245—255年,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98篇。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卷三以脉象合于脏腑经络,举其阴阳虚实,列出形证异同,为临证提供诊断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详述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至卷九均是脉证治疗,卷七以伤寒、热病病证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为手检图二十一部,但图已亡佚,仅存文字。全书内容广博,除了论脉之外,涉及脏腑、经络、生理、病理、证候、治则、治法、~护理、预后等中医学的大部分内容,汇集了魏晋以前医学典籍中脉学相关资料,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古文献中的内容。并且在文献汇聚的基础上,阐释脉理,结合证候,提出治则,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书首次将古代混乱的遍身诊脉法,简约成“寸口脉法”,并且首次将寸口脉的脉象厘定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脉,对每一种脉象的指下感觉进行了规范,提出“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之类的脉象形态标准,并指出所代表的病证,使临证有模板可依。还列举出八组相类的脉象,进行排列比较,以便体会和掌握。《脉经》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中医诊断学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中医脉学基础,使脉学形成独立而实用的科学。此后近两千年的中医诊断发展史上,《脉经》始终是所有脉学的学术源头。隋唐以后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日本、朝鲜都曾以政府诏令或律令的形式规定,将《脉经》作为医师考试的必读之书和必考科目。因此,《脉经》是中医诊断学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采用元天历三年(1330)叶氏广勤书堂刻本为底本。适合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爱好者、中国历史文化文献研究人员等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叔和医学全书(精)/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晋)王叔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50726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482
CIP核字 2018137420
中图分类号 R241.1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5
19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