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描述公元800年至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兴衰: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为牛顿万有引力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狂飚运动中兴起的伟大文学家歌德、愤世嫉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这是作者“崇敬”的一面: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攀登人类文明高峰……。古代条顿族首领、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臭名昭著的纳粹头子希特勒……这是作者“很反感”的一面:凶残野蛮,背信弃义,怯懦狠毒,野心勃勃,妄想征服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原名《德国人》(THE GERMANS),副标题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Double History of aNation),显示作者力图用心理学上的“人格分裂”为理论框架,描述日耳曼民族“内心分裂”的历史。本书作者Emil Ludwig是西方强调人物个性与心理之“新传记派”的享有国际声誉的代表作家。本书作为作者的“最后一部巨著”,凝结了其数十年间撰写众多德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传记的经验,不仅成为“新传记派”传记文学的典范,更代表了德国人自己反思自己民族之“野蛮”历史的最高水平……

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原序

楔子

第一卷 统治世界之梦

 从卡尔大帝到古腾堡(800—1500)

第二卷 教义的斗争

 从路德到开普勒(1500—1650)

第三卷 国家与精神的分裂

 从大选侯到歌德(1650—1800)

第四卷 世界公民及民族主义分子

 从贝多芬到俾斯麦(1800—1890)

第五卷 衰落

 从威廉二世到希特勒(1890—1940)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些日耳曼贵族,容克地主的先驱,是勇敢的。他们知道如何去死,他们不惜牺牲。但是起初效忠领袖只限于在战场上,后来,效忠的内容改变为要求战利品或者所谓的封地,也就是说,要求财富了。让那些不答应贵族要求的首领倒霉吧!他们是他的剑,他的矛,他的匕首,他不得不担心这些被他看成武器的人会反过来反对他。中世纪日耳曼国王与首领之间的历史充满了诸侯阴谋篡位造反的故事。为什么日耳曼人对效忠不渝并且直至今天一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其理由在于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真正忠诚的人是罕见的。日耳曼贵族家庭的历史是一部血腥残杀和背信弃义的历史,以后他们日渐稳定下来,残杀就日渐减少,而讨价还价,谈判就日益增多。为了把自己的权力传给儿子,他们经常担心受怕,有时不让步,国王的私人回忆录里充满了悲哀怨恨。的确,这些国王常常表示愿意到民间去寻找安宁,而后来普鲁士的容克地主,也就是这些古时诸侯的后裔,却挑战似的把所有其他阶级都掌握在他的支配之下,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今天。

缺乏统一,不仅构成了日耳曼历史的悲剧,也使这部历史充满了魅力。这一弱点,来自日耳曼人的强烈的个人主义,即使在历史的早期,也表现出了它的严重后果,它要求每个亲王对自己的家族负责,而同时少数亲王又要对整个王国负责。因而新的法兰西国家遭到不断的分裂,再分裂,开始是克洛维斯,后来是他的继承人。分裂削弱了这个国家,也推迟了它的统一的来到。

在部落家仇斗争与分裂的纷争中出现了一位勇敢的王室总管家,他自己宣称为国王。但在他冒险地发动“政变”前,他得到了上帝的祝福。他曾向那时即以教皇自居的罗马大主教打听过,对一个只知享受,漫不经心,无所事事的国王他应该做什么。那时的情形不像今天,少数留下来的君主,被独裁者或大臣们像傀儡似的保护着。

教皇查哈里意识到与一个日益强大的大国结盟,对于他未来的一千年之内的接班人来说,可能具有无可估量的好处。查哈里决定对这个具有世界历史重要意义的问题作出答复:新领导人丕平必须由教皇赐以涂油礼。

这里我们看到了德国悲剧的开始,它曾是如此严重地损害了日耳曼民族。自愿服从教会力量,欧洲最勇敢的领袖就是如此地放弃他们的权力的,这样就在国家权力方面形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来自日耳曼人灵魂的深处,而且从此永远消灭不了了。

丕平只不过是许多接受教皇涂油礼中的一个,他谎称:“我并不以任何人的名义,而只是以圣彼得的名义外出去作战,因此我的罪孽也许可以得到宽恕。”这是典型的日耳曼人的自我利益和虚无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丕平就是用这种充满感情的歉意来为他的“政变”辩解的;他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日耳曼人的心里话,为他们的暴行冠以美丽的辞藻。告诉条顿人一个神圣的目的,让他们望一眼挂在刀剑上面的救世主像,他们将立即感到自己成了圣·米歇尔(《圣经》中庇护以色列人的大天使。——译注)。即使在掠夺别的民族时,他也相信自己的使命是崇高的,从此丕平成了一千年以来德国德高望重的征服者。甚至今天的德国人还在利用上帝、荣誉或国家的名义,从事他们的口蜜腹剑的活动。

P13-14

序言

本书叙述的是日耳曼人的历史,而不是德国的历史。和作者所有其他的作品一样,本书的叙述也着重于人物心理的剖析。即便如此,也难以通过一部书来概括整个历史。而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作者选材的技巧。一些无关紧要的德国皇帝,本书连他们的姓名都没有提及,因为作者不想用繁琐的人名来塞满读者的头脑:而是提供少量性格完整的人物,感染读者的思想。对于很多战役及外部事件,作者认为,它们的现象犹如抛物线的顶点,关键所在却是弹头的起火点及其打击对象,也就是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及其所导致的后果。作者在全书字字句句中无不希望通过对德国人性格的剖析来解释人物的活动及历史事件的因果。作者从德国人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世代以来迄未变化的德国人内心的分裂现象出发,叙述德国人两千年的历史。

除了百科全书,没有一部历史书是真正客观的。本书也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区别本书与其他作品的不同。各个国家都有某些教授,俨然像个最高法官,他们精通拜占庭摩西法典,但对自己生活和命运对其作品的影响,却避而不谈,这既欺骗了读者,也欺骗了自己。一个作者如果把自己的处境及生活的时代掩盖起来,往往会使读者迷失方向,并对你争我夺的历史事件感到厌烦。特别是对那些与今天一样的充满斗争的党派争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的关系更是如此。没有一位历史学家,即使是伟大的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赫(P1utarch,希腊作家,历史学家,生于公元46年,殁于公元95—125年,著有46部希腊人和罗马人传记。——译注),如果他是在一百年前或一百年后写作,能和他当时所写的作品一样。卡莱尔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布克哈尔特则受俾斯麦时代的影响,即使他们的作品叙述的时代相距甚远,但均受个人经历最深事件的影响。用时代的镜子反映另一个时代,这恰恰是帮助作者和读者的最好方法。

我从20岁开始,就在不少的戏剧和传记中描写德国人的性格,从乌尔利希·冯·胡登、格林瓦尔德到歌德、贝多芬、韦伯、瓦格纳,以及从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到俾斯麦、威廉、兴登堡,我对德国思想精神人物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但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很反感。德国思想精神界人物同国家与政治的脱节现象,使得德国的历史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当这个国家强盛的时候,其思想精神总是遭到涂炭,反之,思想精神就得到发扬。这本新书的目的就在于试图摆脱德国人个人的命运,而阐述德国民族的性格。从阿尔明尼乌斯到希特勒,这是一部不断重复充满悲剧和嘲讽的历史。一个培育了歌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怎么会一再走上野蛮主义的道路?全世界的人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本书将对此提供一个答案。德国的统治阶级从来不能代表德国的文化,德国文化是被统治阶级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在这个有着双重性格历史的国家里,一部分人几乎从来不受另一部分人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日耳曼人的复杂的神经质的性格。本书准备沿着这条线索,从恺撒大帝最原始的森林开始,直到贡比涅森林结束,撰写其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这个国家的历史就像一辆双层公共汽车,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有着各自的发展道路,上面一层乘客极目远眺,饱览旖旎风光,但不能影响汽车的方向,因为坐在下层掌握方向盘的司机根本无暇顾及他们。

除了上述这个特点外,本书也将叙述曾经使得全世界如此憎恨与恐怖的德国政权,是如何从北部(后为普鲁士)逐步演变而成的;而曾经使德国扬名天下的精神和艺术又是如何从西部和南部发展过来的。曾给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德国文化宝库是普通人民创造的;皇室贵族带给世界的不过是暴力而已。对于少数深深根植于德国人民的皇室例外人物,本书则作了重点介绍。

对于世界来说,即使把所有的德国皇帝和首相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莫扎特和舒伯特,比不上丢勒和科隆大教堂;没有任何一次德国的胜利能与她的艺术、绘画相媲美。对于作者来说,描绘出这一武士民族的精神世界要比介绍它的各次战役重要得多,介绍它热衷于战争的精神因素及其后果要比描写战争本身更有意义。  最后,本书还将说明希特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于机遇,而确实是一种德国现象。一切怀着善良愿望的人们,试图说明希特勒与德国人的性格有所不同,这就错了,他们没有抓住要害。希特勒的思想和性格读者在本书的一开始就能找到它的缩影。如果按页数计算,那么在全书82节中只有两节是写他的,这在今天来看,似乎太少了;但从两千年的历史看,他所占的席位似乎应该更少些。本书不准备用德文出版,因此作者大量压缩了有关中世纪的历史情节。作者试图采用一种曾经使他十分激动的新的叙述方法。读者将看到,那些著名的历史事实,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介绍,而对那些内在的发展因素,作者作了精心的剖析。由于战争和事变一再改变新建立的秩序,并因此带来无数议会决议、战役、领土的重新划分等等,对此,作者都把它们放在次要的地位,未予十分重视。

但对于历史事件的精神因素和后果,导致出现这些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以及与今天的时代相比较,对这三个问题作者则十分重视。历史主要不是由经济力量造成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因素决定的。每个时代都一如既往在这些历史背景中通过人的活动得到反映。

作者出生在德国,接受了这个国家的以贝多芬和歌德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但在青年时代就感到德国这个国家与自己殊多迥异,所以在25岁时,就离开了德国到自由的瑞士定居,以后多年一直是瑞士的公民。此书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上一个最可爱的地方,作者当时生活在德国音乐和哲学气氛之中。

                   艾米尔·路德维希

                    1941年3月

                  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巴尔巴拉

后记

本书是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于1941年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本书通过刻画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来阐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向读者展现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探讨了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也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而在作者笔下的德国历代统治者无一不怯懦狠毒,凶残野蛮,背信弃义,野心勃勃,妄想征服全世界。

作者在全书字字句句中无不希望通过对德国人性格的剖析来解释人物的活动及历史事件的因果。作者从德国人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世代以来迄未变化的德国人内心的分裂现象出发,叙述德国人两千年的历史,展现这个民族的性格。

本书由中围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杨成绪先生和潘琪于1988年10月翻译完成,于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以其为底本,现由东方出版社再版,归为“吾土吾民”系列丛书。再版过程中,为了方便读者,原书中的误植,径改;通假字及异体字,径改;有的地名区域已不符合现今情况,作了括注;原文中,译者可能由于外版书本身造成的不合适或不准确的提法也作了括注;数字用法,为了体例上统一,也作了调整:选配了二百多幅的图片,以飨读者;其他一仍其旧。  若有不当舛误之处,万望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0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艾米尔·路德维希
译者 杨成绪//潘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6642
开本 16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516.1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