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杭州/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五)南宋覆灭 昔日辉煌失色

南宋杭州的繁荣,反映了都市经济在整个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就城市的基本特征来说,杭州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消费城市,其本质是脆弱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亚洲城市的兴旺,完全与政府的消费有连带关系。一旦南宋王朝覆灭,全国性大都市的繁荣立即烟消云散,皇室贵胄和中央政府军政人员全部被驱往北方后,剩下的地方政府消费能力势必大幅下降。于是杭州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其集聚功能、工贸功能、旅游功能和辐射功能,全面削弱。最具体表现是这个古代世界最大城市的人口遽降;手工业品产量下降,商贸衰退,市场趋于冷落。旅游业的主要游客赶考的学子没有了,朝山进香的香客明显减少,来京述职的官员没有了,外国来的外交使节也不来杭州了。随着商业中心地位的衰落,商贾稀少,当年首都的繁盛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此后近七百年,杭城再没有恢复到南宋城市化的高水平。

元初,杭州由首都降为江浙行省治所,那时省区辖境尚包括今浙江、福建全部和江西东部、江苏南部以及安徽南部,杭州作为江浙行省省会所在地,尚不失为中国东南部的区域性都会。元末面临战乱,原江浙行省分出福建道,别立福建行省。明初又分出江西东部、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别立一个江南行省。至此江浙行省变为浙江行省,缩为11个府,面积不及元初江浙行省的三分之一。加以连续发生兵灾、火灾,尤其是元末的农民战争,明代的倭寇侵扰和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都给杭州带来巨大损失,最严重时城市人口仅剩两成。另外,明清禁海,“寸板不得下海”,海舶断绝,扼杀了外贸互市之利;运河日淤日浅,故道堵塞,内河运输远不如宋代便利。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是杭州城市遽然衰落、一蹶不振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蒙古游牧文化的南下冲击,实施民族歧视,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杭州人概被划入“南人”,列于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科举停废时南方文人处境更类同乞丐,城市文化遭受到彻底摧残,严重影响了社会进步。

城市的衰落,牵涉到西湖也遭凌虐。元政府错误地认为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佚乐湖山,把西子湖当作误国殃民的祸水,对它废而不治。蒙古贵族本来就重车马而轻水利,《元史·河渠志》对西湖只字不提,从来未加疏浚。经百年荒废,西湖堤岸坍毁,湖中长满青草,湖底大部朝天,变为平田、野陂,任人分割开垦,几至湮没,呈现极度荒凉景象。

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他排除万难,对西湖发动大规模整治,拆毁湖中田荡3481亩,重新把湖底挖深,结合修复名胜古迹,将苏堤填高三丈,拓宽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桃柳,恢复“六桥烟柳”,保存“苏堤春晓”。同时利用挖起的污泥在西里湖筑起一条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堤上自北而南建造环璧等六座石桥,合苏堤六桥称为“西湖十二桥”,后人称这条新堤为“杨公堤”。经此番艰苦整治,才挽救了西子湖的秀美容颜。

此后西湖又几经湮没,几番兴治,清代最大的疏浚工程要数李卫的两次抢救,还为湖山添加了一些景点。但从总体而言,西湖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据地质资料考察分析,宋代西子湖为9.3平方公里,明清时减至7.4平方公里,清末至民国以后湖面继续缩小到5.6平方公里。

至于点缀于湖山间的上百个豪华园林和密布的民间小园,那是南宋建都特有的历史条件所造成。历史不易重铸,元、明、清至民国的几百年间虽有零星建树,而总的看来园林毁多于建,“半是湖山半是园”的风貌难以维持。

13世纪末期以后中国城市化之趋于迟缓,除了杭州首都沦陷的特例以外,还带有全国性的普遍趋势。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是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5年后的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杭州沦陷。美国城市史专家埃尔文在《中国往古的模式》中认为,蒙古人入侵和明代前期实施锁国主义对外极其保守的政策,是这两三百年中国出现城市化倒退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东南地区影响最为严重。他说:“大约在1300~1500年间,由于某些迄今多半还是无法清楚地做出解释的原因,中国经济衰退了,此后恢复得很缓慢”,直接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宋亡以后整个中国都陷入城市化的倒退和经济萧条时期。直到明朝中叶以后政策调整,经济有所回升,部分城市才有所复苏。此后,杭州一直盘桓于40万~60万人口的规模,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其中破坏最惨的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在战后的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杭城人口一度只剩下十多万人。以后靠外来移民(来自温、台、宁、绍、徽诸州)补充,才逐渐恢复到三四十万人口的规模。

相比之下,邻近有些城市却赶超上来。例如江南地区政治中心为南京所取代,它是明初的首都,永乐后的陪都,清代两江总督驻地,政治上的集聚功能远大于杭州。经济地位则被后起的扬州所超越。扬州作为漕运、盐运中枢,资本雄厚的盐商木客汇聚,商业繁荣,消费水平高于杭州。进入近代,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天津、大连、汉口等城市相继辟为通商口岸,尤以上海租界形成十里洋场,呈现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天津、广州紧随其后迅速发展,把杭州远抛在后面。更不用说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为全国龙头,城市发展遥遥领先。遥看国门之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型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以及国际政治性大都,大批诞生,相形之下杭州昔日的辉煌黯然失色了。

P34-36

后记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杭州》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一卷,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建设发展掀开了崭新的篇章。进入21世纪,杭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杭州这块热土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为杭州建设和发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开拓者,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永留史册的壮丽篇章。杭州的发展,令人振奋;杭州的成就,世人瞩目;杭州的今天,来之不易;杭州的未来,更加美好。全市人民正朝着“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阔步迈进。

本书旨在宣传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杭州优秀的人文精神,展现杭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彰显杭州城市个性特征,提升杭州城市整体品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本书立足于杭州实际,以杭州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功能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城市的区位功能、人文精神、基础设施和布局、主体经济功能、综合管理体系等特定内容着手,在简要总结杭州城市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前城市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思考,并对21世纪杭州城市发展远景作一前瞻,力求具有一定的“资政”和参考作用。同时,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能发挥互相交流的作用。

本书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得到了当代浙江研究所的热忱指导,得到了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档案局、杭州研究发展中心、杭州城市建设科学研究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尤其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同志为本书作“杭州寄语”,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唐合俭、陈捷同志为书稿审阅把关,浙江省编审指导委员会的金延锋、王祖强、文军、王永泰、张晓红五位同志悉心指导帮助,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同时,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市档案馆等单位以及政协杭州市委员会蔡卫平等同志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

本书由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当代杭州研究所牵头,特邀杭州市有关部门的领导、知名的史学者、城市问题专家和从事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X-作者负责编纂工作。本书共分三篇,前言部分由邹身城执笔。历史篇第一至五章由邹身城、邹晓苋执笔。专题篇第六章由李子松、张楠楠执笔。第七章由朱金坤、沈悦林、陈洁行、梁旭执笔。第八章由陈明钊、郑胜华执笔。第九章由钱朝霞、钱文海执笔。第十章由钱朝霞、赵斌执笔。第十一章由李子松、张楠楠、严向军、曹文彪执笔。展望篇第十二至十四章由江成器、许红执笔。全书由沈悦林统稿。特约编辑龚勤、吴其川。叶建新、王克平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定稿。所有编纂人员都怀着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敬业求实的精神,以严谨执著的文风,不辞辛苦,潜心研究,勤奋笔耕,精益求精。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们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深厚感情,凝聚着作者们为杭州城市发。展研究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众手采撷,同心协力,克难攻坚,终于迎来了本书的成功问世。本书的顺利出版,是杭州党史部门实行“开门办史”方针、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党史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为杭州城市发展研究所做的努力,同时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此之际,我们谨向所有为本书编写出版给予关心、支持、指导、帮助的领导、专家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城市发展研究是一本未尽的书,是一首隽永的诗。由于本书成稿于2004年,因此主要内容和数据截至时间为2003年底。本书经多次修改,终于在2007年9月定稿。这期间,中共杭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奋斗目标,从而使杭州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课题层出不穷。面对杭州城市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实难概全。再加上本书涉及的年代跨度较大,内容非常丰富,难以涵盖杭州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难免挂一漏万。又因当代杭州研究所成立不久,“资政育人”的课题尚处于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编写人员来自各方,写作水平参差,其疏漏和不妥之处,祈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课题组

2007年11月

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杭城的历史丰碑/4

一、良渚文化孕育杭城雏形/4

二、吴越开府确立城市地位/12

三、南宋建都营造都市繁荣/26

四、民国初显现代文明曙光/36

第二章 解放初期的恢复性发展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45

一、革故鼎新中成果初现/45

二、“大跃大进”中出现大起大落/60

三、“文革”干扰杭州发展/68

第三章 在改革开放中前进/77

一、经济改革促进杭州繁荣/77

二、城市建设改变杭城面貌/90

第四章 解放思想加快发展/98

一、建设城市发展旅游/98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2

第五章 新世纪新篇章/124

一、跨江发展塑造新世纪杭州/124

二、经济提速,生活美满/135

专题篇

第六章 城市功能与定位门50

一、城市功能的现状分析/150

二、城市功能提升模式的选择/160

三、城市功能定位/165

第七章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169

一、城市建设发展战略/169

二、城市形象定位/176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182

四、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途径/190

第八章 城市旅游休闲与国际接轨门96

一、城市个性特征与城市旅游休闲/196

二、旅游休闲与国际接轨的若干问题/208

三、旅游休闲接轨国际的途径和发展对策/220

第九章 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236

一、杭州工业发展的现状/236

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243

三、“工业兴市”的对策措施/246

四、营造工业化发展的环境/258

五、处理好工业化的相关问题/261

第十章 城市管理体制/264

一、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264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269

三、建立城市管理开放和创新体制的途径与对策/280

第十一章 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290

一、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290

二、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振/297

三、举全市之力建设文明城市/309

展望篇

第十二章 21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318

一、世界发展局势与城市发展/318

二、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城市发展理论/321

三、经营城市的理念/324

第十三章 杭州城市发展的基础与挑战/327

一、杭州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327

二、杭州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330

三、杭州城市发展潜伏危机/331

第十四章 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与展望/333

一、文化名城/333

二、国际旅游城市/336

三、生态城市/338

四、学习创业型城市/340

五、现代化城市/343

附 录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简介/347

后 记/372

序言

杭州寄语

我们在这座天堂般的城市祈梦,曾经的灿烂、现在的繁华和未来的辉煌,祈祷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我们的家园,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诞生:大禹治水在这里驻足登岸,秦皇巡南凭此地依石缆船,钱王纳土于江南故国,南宋繁华择吴越江山;千年弹指,沧海桑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杭州,终于织就如此迷人的锦绣画图。

我们梦想着,这座城市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多彩,孩子健康成长,老人颐享天年,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深厚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积叠,辽阔的未来在这座城市展开,这里是生活的天堂,这里是创业的天堂。我们希望中国为有杭州这样的城市而自豪,我们希望杭州能为中国争光。我们希望每一个中国以外的朋友,都知道中国有一座名叫杭州的城市,都来我们的家园做客,我们希望当人们提起世界上那些伟大城市——巴黎、伦敦、莫斯科……包括我们祖国的北京、上海、西安的时候,也同时大声地呼唤我们这座城市的名字——杭州!

我们在这湾静谧的湖畔遐想,古往今来,每代人都不断地在圆着西湖之梦。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西子。我们梦想着西湖这颗天堂明珠,闪耀在每个人的眼前,所有被她的光芒沐浴过的人们,终生都不忘这难以抗拒的魅力。我们希望,到西湖来驾一叶小舟,领略湖光山色,重温人文历史,成为所有人的梦想;我们希望,当所有的人提起瑞士的日内瓦湖时,也大声地宣告,还有中国杭州的西湖!

我们在这座英雄的山脉励志,三台山浩荡着庄严的天地正气。

杭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们选择杭州为他们长眠的地方,他们的英魂在湖上注视着我们,是他们启迪着我们的梦想。我们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秉承了英雄们正气、勇敢、坚毅的人,是世界上最勤劳、智慧和善良的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能够在这里的人们身上折射出光芒,而面对世界开放的胸怀和眼界,又能够在这里充分体现。我们希望,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这座城市的市民们,都能够无愧于杭州西湖古往今来的英雄们的名字,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之外的中国人,只要来过这里,都会由衷地称赞:好!杭州人!而所有来过杭州的外国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称赞:好!中国人!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一座叫做杭州的城市的梦想,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努力吧!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平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权威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书、工具书,也可以起到城市名片的作用。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各卷的写作班子,一般应是由当代史、地方志的学者,城市各方面问题的专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的三结合的写作队伍。每卷书在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在展望城市发展的远景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立足国情市情,尊重城市规划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的意见,并力求吸收和借鉴当代国外有关城市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以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本书旨在宣传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杭州优秀的人文精神,展现杭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彰显杭州城市个性特征,提升杭州城市整体品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本书立足于杭州实际,以杭州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功能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城市的区位功能、人文精神、基础设施和布局、主体经济功能、综合管理体系等特定内容着手,在简要总结杭州城市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影响当前城市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思考,并对21世纪杭州城市发展远景作一前瞻,力求具有一定的“资政”和参考作用。同时,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能发挥互相交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杭州/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杭州课题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768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