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一场基于正义与秩序维度的考量)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讲义,共分为四编十二讲,从四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考。本书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尽量拓展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视野,在学界既定的“制度史”与“思想史”之外,另作一种横截面式的文化剖析。其二是尽力以今日法学的“正义”与“秩序”等概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做出法理学意义上的解读;换句话说,这是一场贯通中国法律史学与法理学的努力,以期真正把“以史为鉴”“文化自信”的道理落在中国当下法学与法治建设的实处。 作者简介 袁瑜琤,法学博士,任教于烟台大学法学院。著有《讼师文化解读:一种法律工具主义的样本》(2011年)、《走在拐角:我的台北纪行》(2014年);译著有《法律与革命(第二卷)》(合译,2008年)、《论英格兰的法律和政制》(2008年)等。 目录 导论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意义 编礼仪之邦 讲家——我们的起点和归宿 第二讲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传统的正义追求 第三讲礼崩乐坏——一个困扰我们几千年的难题 第二编思想源流与交汇 第四讲儒家的法律思想——以《论语》和《孟子》为中心的解读 第五讲法家的法律思想——以《韩非子》为中心的解读 第六讲杂糅流俗与正本清源——从荀子、董仲舒到黄宗羲 第三编制度传统与实践 第七讲典章源流——以《唐律疏议》为高峰的发展历程 第八讲循吏与讼师——传统法律工具主义情势中的对垒 第九讲天高皇帝远——乡土社会的自治与契约文化 第四编激变与文化清源 第十讲宪法秩序——一个期于移风易俗的政治学说与尝试 第十一讲六法如何体统——兼论大变局背景下的“权利”话语问题 第十二讲中道而行——法律人,认真打量这世间的道理 写在最后的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全书索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一场基于正义与秩序维度的考量)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袁瑜琤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1575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41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92 |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12 |
| CIP核字 | 2020162864 |
| 中图分类号 | D9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