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波编著的《不时髦的村上春树》是一本关于村上春树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祭奠青春的书。从这一点来说,本书的书名恐怕得改成《村上和我们的青春》。其实,叫什么不重要,我们是否因此而受到某种程度的触动才是紧要的。当我在高中时期与村上及其文学邂逅之后,我想这种触动将会是长久性的。
图书 | 不时髦的村上春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光波编著的《不时髦的村上春树》是一本关于村上春树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祭奠青春的书。从这一点来说,本书的书名恐怕得改成《村上和我们的青春》。其实,叫什么不重要,我们是否因此而受到某种程度的触动才是紧要的。当我在高中时期与村上及其文学邂逅之后,我想这种触动将会是长久性的。 内容推荐 王光波编著的《不时髦的村上春树》在叙述上或许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文中没有批判,没有攻击,更没有绯闻,只有贴着“村上读者”这一标签的我的感悟。时间能让感悟充满岁月的情调,也能让这种情调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从村上春树这个东瀛最具有文学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身上,我更看到“时间之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一起来翻阅《不时髦的村上春树》吧! 目录 一、太阳以西,遇见百分百的村上 1.国境之南的西化视角 2.60年代的孩子 3.爵士酒吧里的夜行动物 4.从酒吧老板到“群像新人奖”得主 5.村上味儿的意大利面 6.如果我们的生活像威士忌 7.作家和猫的生活 8.虚无中的舞步 二、且听风吟,跟着村上春树跑步 1.村上春树的模样 2.为什么迷恋村上春树 3.有书有音乐的天堂生活 4.看到他,就想买酒喝 5.27年的长跑达人 6.多面性的村上面孔 三、天黑以后,看村上和那些潮人花舞 1.当村上春树遇上村上龙 2.了不起的村上春树和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 3.村上春树与卡夫卡:心灵流浪者的别样风景 4.余华与村上:荒诞侧面的雕塑师 5.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生命摆渡者的另类航程 6.安妮宝贝和村上春树:香槟碰啤酒 7.王小波&村上春树:不期而遇的灵魂使者 8.村上春树VS王家卫:两个异变的“森林” 9.村上春树与岩井俊二:越美丽越残酷的青春吟唱 四、在日出国的工厂,倾听村上春树的音乐 1.村上春树的音乐部落格 2.村上春树与鲍勃·迪伦 3.60年代的日本爵士文化 4.村上春树与爵士乐 5.《挪威的森林》中的音乐秘密 6.《且听风吟》 7.村上文学中的音乐气质 五、和神的孩子,钻进村上的小说世界 1.遗落的青春:《且听风吟》 2.流着忧伤的记忆:《挪威的森林》 3.生命的寓言:《海边的卡夫卡》 4.村上春树与他的“羊” 5.《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众人的成长史 6.情有独钟的“弹子球” 7.《舞舞舞》:非主流的欲望图景 六、雨天炎天,远眺旅行中的村上身影 1.太阳以西有什么 2.从希腊到土耳其的人生漫步 3.罗马的足迹 七、和海边的卡夫卡,戏水村上春树现象 1.文化消费中的“我的村上” 2.穿上隐身衣的村上春树 3.村上春树是流行作家吗? 4.“神话”的当代写照 5.谁在谈论村上春树 6.都市的符号 7.不只是小资 八、在挪威的森林,素描我们的村上 1.当我在谈论村上的时候我在谈什么 2.留了几本村上春树的小说 3.摩羯座的男人和他的气质 4.爱上村上,爱上寂寞 5.后现代的唯美爱情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是国语老师,并且很爱看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儿子的阅读兴趣也在必然之想。能够大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无疑是幸福的。当然,所谓“喜欢的书籍”是将漫画和周刊杂志排除在外,只限于父亲允许看的正经书,父亲口中的正经书指的是当时家里每月向书店订购的世界文学全集,因此当时小小年纪的村上就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主要是欧美文学,而自己母国的文学村上基本没有涉猎,除了夏目漱石和极少位出色的文学大家。 关于这一点,后来名声已然响当当的村上说,自己至今的读书范围仍然限于外国文学,他感叹自己在阅读方面是或许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最初的环境决定了他的读书趣味。 儿时外国文学的阅读经历,是否影响了村上春树日后上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和阅读方向,这一点并不难作出回答,大学念的是西方戏剧理论和希腊悲剧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戏剧专业,而课外读物——这个词语活像八十年代的尖领花衬衫——则一律是西方政治和哲学方面的著作,广为人所知的就要数《资本论》了。这里插播一段小小的八卦新闻:坦言受村上文风影响的纯爱作家片山恭一与之相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学士和硕士论文写的都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连黑格尔也不放过,统统放进了自己的脑髓。这两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作家,对马、恩两位巨人不约而同地产生出强烈的兴趣,不失为文坛的一件趣事。 言归正传。西方文学的阅读经历,大学时期的西方戏剧的专业研究,与其说是两只不同品种的蜥蜴撞在了一起,不如按佛家的说法“因缘”两字来得更为贴切。虽然爷爷是和尚,但迄今为止,村上春树似乎还未皈依佛门。不管用什么样的说法,生长于日本关西地区,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关西种”的村上春树,以一种“西化”的视角来观察这个已经运转了46亿年的世界,从而描绘出西化的图景是跟呼吸一样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在走上文学的创作道路后,这种“西化”的视角影响了村上的价值观,影响了对事物的感受方式,也影响了他小说人物的喜好,小说里的主人公,不是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塞林格、赫尔曼·黑塞也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音乐只听西方的,古典、摇滚还有爵士,在这一层面,小说中的各色人等也不妨说是村上春树妙趣横生的化身。 小说是“文学撒谎者的高级游戏”,而村上以有别于传统的日本小说家的独特笔调描绘出了印有“很村上”标签的文学风景,从而获得了非凡的声誉,不能不说是西化视角的成功。而其中明显的欧化文体,欧美小说似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尤其是与日本私小说全然不同的隐隐绰绰的“疏离感”更是诸多村上粉丝爱之及狂的标志所在。而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村上及其小说的特质。 也正是以西方的视角来诠释自己的定位,村上春树才可能跳脱出母国的意识樊笼,以爱之深恨之切的严厉态度来审视自己的国家。这种审视很少带有“坐下来喝上几杯”的友好气氛,而是强烈的质疑和严厉的批判,以这种姿态出现在自己的小说中,就成了探索人性之恶的眼睛,如《奇鸟形状录》,如《海边的卡夫卡》,如《天黑以后》。 不可否认,村上中后期的小说变得越来越“重”,与这种以西化视角眺望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暴力和恶行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看到逃离炮灰命运的日本兵,看到了因为战争而疏散的孩子,也看到了因为战争而成为天涯孤客的女人,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是沉重而又不容忘却的。也正因此,很多评论者说村上春树是一个没有“身份感”的作家,这种“无身份感”是西化视角的外延,同时也是作为作家成熟的标志。简单说来,这种标志成全了其作为世界性作家的声誉。 村上的“西化的视角”是一次成功的“背叛祖国”的行为,不消说,从村上接触西方文学开始,无形中他就成了日本文化的“逆子”,正是他的“背叛”,作为读者,我们才有幸领略到了不同凡响的异样风景。风景中有摇滚巨星,爵士乐手,有很多现在还在四处忙于演唱会的流行歌手,也不乏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和西式美味,而在川端康成笔下经常出现的神社、寺院、艺伎、茶道等典型的日本式场景和道具则一概“拒之门外”。P4-5 序言 或许老了,喜欢简单、清净。平常若非要事,我已很少出门。那旧日的亲友,也疏于打听了。这并非我的薄情,只是生活,来来回回,觥筹交错,已然使我有些厌倦。我如置身喧腾的舞池,在一片光影迷离中,把自己弄丢了。 这种感觉,若在学校,是不会有的。那时我和光波,还有二三人,隔三岔五地聚在小酒馆里,放肆地高谈文学和女人。毕业了,大伙纷纷作鸟兽散。我也戒了酒,戒了烟,穿上西装,转身做了门客。而光波,则躲进阴陋的平房里,白天拥被而眠,夜晚纸上神游,构筑他的文字王国。这样大约过了几年,我们再次相遇,继续喝酒,但所谈已和文学无关。他大概怕我听得乏味,或者别有隐忧,我也正痛苦职业与理想的冲突,所以两人只顾喝酒、K歌,不复旧日的率性了。曲终人散,一晃三年,我和光波又在QQ上重逢。他说,最近写了本关于村上春树的小书,有时间就帮我写几句。我爽快地答应,并告诉他已退回书斋,然后愉快地作别。 但是,关于村上,我并不熟悉,感觉他骨子里永远的孤独着。日本人似乎颇为眷恋孤独,比如川端康成的孤独,是舒缓而唯美的;大江健三郎的孤独,有些灰暗、病态,甚至有扭曲的东西在里面,想嘶喊,却经常郁闷得逃脱;而村上是漫不经心的,“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卡夫卡),是一种把玩的孤独。他说:“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可能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在他看来“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这是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观点,所描述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人被异化后的精神畸态。 所谓异化,古语称为“物役”,是指人被自己创造的生产和产品所奴役。它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面临被扁平化、被同化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像丧失了故乡的冰男,或似无望地抱守旧宅的凯锡,他们工作着生活着,却似一群被放逐的幽灵,生活在别处。村上春树的触觉仅止于此,他没意识到,也不可能揭示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叔本华说,文学家比哲学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前者在描述世界的表象,而后者却力图揭示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马哲”课上常有人捧读村上春树,也无足怪乎,光波正是其一。也或因此,在村上笔下,孤独成了掩去内心恐惧的最好语言、全身之法。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沉没,但在沉没的过程中,却想要抵抗,任你怎么喊,都无人听见……村上所描绘的个体境况,与蒙克之《呐喊》一画有些近似。一百多年过去了,山谷陵夷,人虽非,但物仍是,只要异化的根源仍在,人内心的荒芜、孤独和焦灼不会改变,只会更甚。这也是村上总能引人共鸣的原因之一。 对待现实中的痛苦,宗教徒往往选择放弃今生,寄托于来世的天堂。至于阿Q,则通过精神胜利法,在内心找到了净土。那么,我们呢?!! 是为序。 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村上春树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祭奠青春的书。从这一点来说,本书的书名恐怕得改成《村上和我们的青春》。其实,叫什么不重要,我们是否因此而受到某种程度的触动才是紧要的。当我在高中时期与村上及其文学邂逅之后,我想这种触动将会是长久性的。 这本书在叙述上或许带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文中没有批判,没有攻击,更没有绯闻,只有贴着“村上读者”这一标签的我的感悟。时间能让感悟充满岁月的情调,也能让这种情调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从村上春树这个东瀛最具有文学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身上,我更看到“时间之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很多时候,忘却才能记住,离开才能相会。从学生时代到现在的新鲜社会人,社会给予我、或者我们的,更多是五花八门,充满各种名目的噱头和表演。当我们从沙丁鱼罐头般的公车里下来,回到可爱的家中,当我们静静地坐在公园的一角,看别人的缠绵悱恻,作为村上迷,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笔下再清晰不过的城市图景。如果没有想起什么,那我们能做的唯有寻找。 写这样一本书,很大程度上就是借着“寻找”的名义给自己的青春做一个有名有实的交代。也许这有点一厢情愿,但毕竟也是某种形式的与自己握手言和的方式。作为解读村上方式,能有寻找的“出口”也已足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村上春树,更是关于每个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的。 最后,由衷感谢郑鸣谦先生、付颖女士慷慨赐序。二位平日事务极忙,但当我希望他们就拙作谈点什么的时候,二话不说便应允下来。提笔相助之情铭刻于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不时髦的村上春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光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1012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2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313.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9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