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
内容
编辑推荐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共分上中下三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珍贵的照片。上辑收入了木心先生的丧仪文本和乌镇、北京两地追思会长篇实录。中下辑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属、挚友、学生,及海内外读者的多篇纪念文章,还有木心从未发表的《狱中手稿》对话和致读者信。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的内容并非“温故”,而是一组当下的实录。虽然木心先生是已故的老人,他的创作与思想,却是簇新的遗产。本书由刘瑞琳著。

内容推荐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与艺术史中,木心先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例:他的几乎全部创作生涯,鲜为人知,直至他79岁那年,他的文学著作始得陆续在他的祖国大陆出版;到他逝世为止,木心著作被阅读的时间,仅仅6年;在他逝世之后,他的有限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才有机会来到他身边,向他致敬,与他告别。可以说,木心先生真正被重视、被尊敬的过程,仅在过去一年,刚刚开始。《木心纪念专号(温故)》的内容并非“温故”,而是一组当下的实录。虽然木心先生是已故的老人,他的创作与思想,却是簇新的遗产。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共分上中下三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上辑收入了木心先生的讣告、桐乡告别仪式的悼词、乌镇与北京两地追思会的长篇实录。中下辑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属、挚友、学生,及海内外读者的多篇文章,还有木心从未发表的《狱中手稿》对话和致读者信。本书由刘瑞琳著。

目录

【上辑】

木心先生讣告

木心先生灵堂音乐曲目

陈向宏悼词

陈丹青悼词

木心先生乌镇追思会

木心读者北京追思会

【中辑】

邱智敏/哥伦比亚无倒影

王韦/为文学艺术而生的舅舅

童明/木心酒神祭四首

春阳/摘花高处赌身轻

李静/最后的情人已远行

陇菲/木心的姿态和木心的沮丧

邹震/以马内利

赵鲲/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

郑阳/忆木心先生

钟立风/念木心: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

王渝/木心印象

张宏图/三十年前与木心一起修骨董

贝罗、斯丹伯格/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陈丹青/守护与送别(上篇)

陈丹青/守护与送别(下篇)

【下辑】

木心v.s.童明/关于《狱中手稿》的对话

木心/《狱中手稿》节录

木心/木心致台湾读者信

木心等/木心答豆瓣网友

梁文道/文学,局外人的回忆

曹立伟/回忆木心

陈子善/岂止“可以看看”

顾文豪/文学是一场自我教育

李静等/《文学回忆录》来信选摘

木心/《文学回忆录》章节摘引

木心/《文学回忆录》最后一课

试读章节

女读者:我叫沈晓玉,是乌镇的工作人员。今天中午在大堂时有个女士着急过来问我,她说木心先生今天是不是有追思会?在哪里?我告诉她在昭明书院,两点钟开始。1点半钟我来了,那位女士已经坐在这里,激动地跟我说,她来自台湾,十六岁开始读先生,后来周周转转,踏遍整个世界,终于觉得有资格来跟先生见面,可是来到这里,还是错过了。她一直觉得先生至少可以活到九十九岁,她来得及见到先生。她在意大利定居,后来第一次回台湾,机缘巧合,说她在以前给先生的一封信里写,如果给读者排个序,她可不可以称之为最佳读者。先生回信说:可以啊,你是第一读者。她今天1点钟到这里,坐了一个小时,她说,这样就够了。她的名字叫林慧宜,她给了我她和她女儿的照片,说:你一定要读先生。她是以先生的思维教导她的女儿。她说一定要让很多人读先生,可以得到智慧,感觉到真实——我想说的是,今天来到这里的,大家很幸福,很幸运,很多很多人没有来到这里,但心里一直有先生,他们在世界各地,都爱着先生,木心先生没有离去,他活着。但是这位女士还是很难过、很遗憾,她没有尽早来乌镇见先生,她希望大家,如果你心里有爱,或者想要去见一个人,就要赶紧去!谢谢。

读者:大家好,我是来自武汉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来之前我很紧张,我在微博上问陈向宏先生,他回了话给我。我下午有重要的课,专业老师说你不能走。我把书一丢,抱着木心先生的几本书,对我最重要的七本书,直奔乌镇。我坐了十五个小时的火车,那趟火车整个车厢没有人,就我一个。我4点钟上车,一直读先生的几本书,10点钟熄灯了,我躺在床上,一直哭,列车员发现了,他问怎么了孩子,我说家里有位老先生去世了。第二天早上到了先生故居,看见陈向宏先生布置的灵堂。我到得很早,路途上很多坎坷,不去说了。我十七岁,高二的时候,2006年5月,我读到先生的第一本书,后来一直读其他木心的书,很多段落能够倒背。我只是想讲我心中的两个景象:全国有太多这样的读者!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没有先生的文字来到大陆,没有先生这个人来到大陆,我们这一代人就会很悲哀。这六年来,我因为读了先生的书,对我个人而言——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改变得那么大。我是学建筑艺术的,我想到以后的某种景象:全中国的读者都知道木心先生,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先生是乌镇人,是个大诗人,大家都要去美术馆看他的作品。还有一个景象,我很老了,有孩子了,甚至孩子也读了先生,并不是我强行要他读的,他读了,会激动地跟我说:爸爸,木心先生怎么怎么……我会慢慢地跟他谈木心先生的故事,还有两位陈先生。我谢谢两位陈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太多太多……

读者:大家好,我来自上海。是一个没有编制的老师。木心先生对我来说,就像另外一个父亲。我跟学生说,你的一生中总会有缘分遇到一个神奇的人,他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他跟咱们并不像,但是他影响你的一生,影响整个人的方向,包括你所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我相信我们都是有缘分的,木心先生在我的心里。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木心先生去世,所以从晚上到凌晨一直没有睡着。一早我就一个人开车过来。我实现了一个真实的、具象的梦。走到灵堂门口,我看到木心两个字,眼泪流下来。我平时从来不落泪。因为木心对今天在这里的所有朋友来说,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力量,就像光芒,一直在那个地方,我们不会忘记。昨天晚上,我突然感觉到这股力量在呼唤我,我知道会有一群人在等候,不论来自哪里,不论贫穷或者富有,没有权力,也没有地位,没有任何其他阻碍,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真诚、坦诚,甚至有点理想化的聚会,我相信木心先生在他的世界会很开心,有这么多人难得这么纯粹地聚在一起,想念他、怀念他,感慨我们每个人和他的故事。只是我们可能很害羞。我非常感谢在这里遇到各位,最感谢陈丹青能够给大陆年轻人认识这位前辈、学长、老师。谢谢。

读者:我是香港中文大学读宗教的。21号上午我得知木心先生去世,当时很吃惊,因为在我想象里,这一天至少还要过十年吧。其实我很早就想来乌镇。没想到这么早!我产生那个愿望还不到一年,我就来到这里。我想感谢陈先生,因为您的介绍,让我在大学有一个自我启蒙,真正让我对文学,对艺术有自信、有信仰,虽然木心先生不喜欢信仰这个词,但是,我觉得,让我对艺术有兴趣、有自信,是因为木心先生。木心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要拿哲学当文学读,拿文学当哲学读。木心先生还说,要像读人一样读书,要像读书一样读人。我会记住木心先生的话。

读者:我对木心先生的爱,非常私人。就像先生说的那样,是那种“小步急跑去迎接一个人的快乐”。读书是一种态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生活。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懂艺术,或者懂文学,但是我读木心的书,有一种感动。我感到特别遗憾,他生前的时候我没能来。我是特别会照顾人的,可以把他照顾得很好。但是21号,他去世了,“木心”这两个字给我的感觉,好像他会长命百岁,至少活到九十九岁,不知道怎么,他就去世了,特别突然。

读者:我是一个风水师。之前看到木心先生的画册,很感动,在当代水墨画里,看不到这种东西。我今天想问一个问题:艺术可不可以学?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讲到艺术是不可以学的,但是艺术可以启发。木心先生有一种悟性,相比之下,我们都很有限,但这种无限对比有限,才把有限变成更大的可能。木心的精神在接下来哪个年代会大放异彩?未来的三十年木心先生真正的精髓会出来。P22-24

序言

去年12月21日,是木心先生逝世周年。本社原拟推出两本书:一是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一是《温故》木心纪念专号。由于前者工程繁浩,后者不能与《文学回忆录》同期面世,遂定于今年2月14日,亦即木心先生生日这一天,出版刊行,以志纪念。本辑专号共分上中下三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珍贵的照片。上辑收入了木心先生的丧仪文本和乌镇、北京两地追思会长篇实录。中下辑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属、挚友、学生,及海内外读者的多篇纪念文章,还有木心从未发表的《狱中手稿》对话和致读者信。因篇幅有限,难免有所取合。我们相信,不少木心读者的纪念文字,尚未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到,这是一份郑重的纪念,更是一组历史的见证——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与艺术史中,木心先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例:他的几乎全部创作生涯,鲜为人知,直至他七十九岁那年,他的文学著作始得陆续在他的祖国大陆出版;到他逝世为止,木心著作被阅读的时间,仅仅六年;在他逝世之后,他的有限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才有机会来到他身边,向他致敬,与他告别。可以说,木心先生真正被重视、被尊敬的过程,仅在过去一年,刚刚开始。

因此,本辑的内容并非“温故”,而是一组当下的实录。虽然木心先生是已故的老人,他的创作与思想,却是簇新的遗产。对我们来说,整理出版木心遗作的过程,也才刚刚开始。

在木心诞辰之际,本社谨以这份见证,敬献于木心先生,敬献于他的读者,以及,未来的读者。

2013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瑞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3855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