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
内容
编辑推荐

茱茱编著的《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是一本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纪实访谈。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来到香港这个自由之岛,就忍不住诉说着心中的欢喜与哀愁。

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庸众的质疑,对法治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不满,对愚昧的伤感,反复出现在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许知远、陆川、冯唐的叹息与抱怨里。他们不只是文人,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

或许这些声音并不能改变什么,无物当道年代,总得有人说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冀。

内容推荐

茱茱编著的《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参访了多位知名文化人士,包括韩寒、冯唐、毛尖等,在香港这座岛屿,他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创作的历程,对时事和文化现象的评论。几位受访谈者还介绍了自己的个人生活,以及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印象。《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契合当年关注文艺的年轻人阅读。

目录

推荐序一 毕飞宇 VII

推荐序二 毛尖 X

自序 XII

壹 说故事的人

 不洁的上帝─毕飞宇 2

 当神实照进现实─阎连科 10

 万里无寸草─施叔青 26

 流浪的岛屿─苏伟贞 35

 作为宿命的写作─王安忆 52

 成为张曼娟 60

贰 不如临渊羡鱼

 小是小宝的小,宝是宝爷的宝 72

 岁月单薄须尽欢—访毛尖 80

 冯唐的葫芦 88

 群山之上,大地深处—盖瑞·施耐德 95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沈鉴治 104

 玫瑰色的你─张悬 112

 一个导演的突围─陆川 132

 中站,香港─钟玲 144

 野生巴奈 152

叁 无物之阵

 单向街上的旅人─许知远 164

 对话韩寒 175

 启蒙与传统的回归─资中筠 183

 没有英雄的年代─张铁志 191

 吐露港的夜与雾─周保松 206

试读章节

毕飞宇:不洁的上帝

第一次见毕飞宇是两年前的四月,那时候他刚来过香港参加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的颁奖礼,同时入围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他没想过自己会拿奖,提早买了次日回程的机票,结果旧作《玉米》获得年度文学奖,他很是意外。而后来香港参加中文大学的作家邀请活动。眼前的毕飞宇依旧是平头,留着青葱的发际线,面目轮廓分明,像极了萤幕中的正派小生。他找了可以抽烟的露台,又挑了一个可以吹散烟尘的风向位置坐下,点燃一支烟,到访问结束,烟缸里齐齐整整插了五只烟蒂。他的风格是清谈式的,就着一杯茶,天上地下好像能说到天荒地老。说到底,天生是说故事的人。

毕飞宇不用手机,他的理由是“实在用不着”。每天安坐家中写作,电话就在手边,打家里电话基本都能找到他。找他访问,得先找在中大的黄念欣老师。七月来书展演讲,跑前跑后不方便,主办方只好专门给他配了手机。两年过去了,他微博粉丝已经8万,墙里墙外又拿了几个奖,还在大学教起了书,手机还是没有。

没有故乡的人

毕飞宇在苏北兴化的乡下长大,兴化是水乡,也是施耐庵及郑板桥的故里。他小时候住过一条竹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他常看着那些手工业者在巷里劈竹子,劈里啪啦砍下去,很是欢腾。长大后才知道,擅于描竹的郑板桥,旧居就在他家附近,文化的传承远非想像中神秘,只是耳濡目染的渗透。毕飞宇的父亲1958年被打成右派发配下乡,同母亲一起做了乡村教师。父亲是一个无根的人,从前姓陆,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那个姓陆的爷爷也不是生父,毕家只有两代人。

年少的毕飞宇经常看着同学去给祖先磕头、上香,而他面对着茫茫土地,却没有一块可以跪拜。他的小说大多以苏北乡村作背景,却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他也问过父亲自己的家族史,问不出结果,这种缺憾感和对生命源头的追溯欲望却成为了最初写作的动力。他写哺乳,写血淋淋的生育场景,全然出自对血亲关系的寻觅,直到拿鲁迅文学奖的小说《玉米》,女主角玉秀未婚先孕,他第一稿安排的结局是惨烈的死亡:孩子死了,文革期间怀孕无疑身败名裂,玉秀破罐子破摔,淹死在放满菜籽的粮库里,尸体第二年春天才发现。然而死亡只是悲剧的结束,却非开始。他想起了父亲,埋头写第二稿:玉秀所生的孩子不见了,无影无踪。在小说里,玉秀就是他的奶奶,那个消失的婴儿就是他的父亲,这样的结局更加伤痛,仿佛寻着了生命的脉络,他满足了。

有五六年的时间,毕飞宇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紧张到不说一句话。父亲很寡言,他的黄金岁月葬送于政治,深谙人生凶险,对“因言获罪”的恐惧驱使他极力反对儿子的写作。何况那个年代,讲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他升大学以及大学之后,父亲一直不能答应他写作这条路。长大后他觉得,父亲像康德笔下的浮士德。“这是个标准的出作家的家庭,因为神秘、波折,有冲突、有戏剧性,当然也有压抑。站定,仿佛一场仪式,也仿佛一个暗示。这幅画面令他莫名兴奋,此后将其写进了一篇短篇小说——《写字》。后来他去扬州的大学读中文系,寒暑假回家,父亲很沉默地站在门口,看到他,身子往后退一步,让他进门。他知道父亲在等他。

与“石头一样”的父亲相反,母亲却是一个“生动”的人,长得漂亮,嗓子也好,很有表现欲望,人也活络,父母截然相反的性格在毕飞宇身上时隐时现,这种微妙的碰撞也在他的笔下跳动,他自认自己的小说偏压抑,但到过分沉重时会夹杂一些俏皮,添一丝华美,快飘起来的时候又会把调子往下压,“所以我的小说不会让人笑出来,就在心里笑一笑。”

父子二人开始和解是在毕飞宇结婚以后,真正如好友般相待却是自己儿子的出生,新生命的降临重新串起了三代人的血脉,“养儿方知父母恩,我爱儿子的方式与父亲对我差不多,表达得不多,做得很多,对儿子的爱甚至超过对父母的爱。”出版《毕飞宇文集》的时候他特地为父亲写序,告诉他生命是漫长的河流,爱是一代代传递,却非相互的过程。

剥洋葱

毕飞宇说自己是个成熟很晚的人,刚结婚那几年在南京教书,每天惦记的就是下午要踢的那场球,傍晚进家门,太太就知道今天的球是输了还是赢了,若是赢了,临睡前还要回味一番,“那个时候苏童已经成名了。”

从写《青衣》开始,2年以后毕飞宇的小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开始写实,《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时,距离这部小说的创作已有十年,四十多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时期,这一点上毕飞宇绝对算不得“晚熟”。“玉米”成熟时,在毕飞宇心头也是自己的小说道路成熟之时。早年的毕飞宇写了很多诗歌,对语言的锤炼下了一番功夫,阅读体系也完善,初出文坛即给人起点较高的印象,“这些只是技术的熟练,与个人的脾性气质无关”,《青衣》之后的《玉米》与《平原》终于有了他“自己的嗓音”,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有批评家说:“《玉米》的发表,让整个中国文坛松了一口气,我们的小说终于瓜熟蒂落了。”长久以来中国作家都是吃洋面包长大,毕飞宇也吃,然而吃的过程也是把某些异质从自己的血液中一点点挤掉的过程,再拿起笔,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气力。《玉米》呈现的是2世纪7年代的场景,但彼时2岁的毕飞宇断然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这不是顿悟,而是一场漫长的修炼,他要感谢时间。

他常反复说自己的小说只写了一个主题:“疼痛”,他描绘个体的疼痛,出自于对人性之美的迷恋,无论怎样的痛楚,都夹杂着美好、尊严与希望。“玛丽皇后被押上了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刽子手的脚,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这个时候人性的美到了极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性的尊严更美。”所以他的小说甚少描绘风景以及外部环境,“那都是大家能看到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意义。”目之所及绝非真实,撇开海啸与风暴,他更专注于人物眼中的惶恐与心中的涌动,“我想写的是人力不可猜的那种可能性”,在他眼里,最大的悲剧是在人性的参与下经过自我选择走向悲剧,那才是切肤的实感。

这种过程写作者本身也是痛苦的,我们说起君特?格拉斯“剥洋葱”的比喻:“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他笑了,他说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像是自己说的,只是没来得及说而已。“小说家有时候真的是上帝”,他顿了一会,又说:“是不洁的上帝”。上帝可以肆意安排人的命运,掌控调配一切的权力,“没有一个人是该死的,也没有一个人是该受罪的”,他在写《玉秀》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种不洁,他是如此爱这个姑娘,想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给她,她不该被奸污,不该背负命运沉重的枷锁,何以至此,都是自己一字一句把她推到那个境地的。这样的写作过程很是折磨,“对小说家来说,把所有的不幸放在你最爱的人身上,这就是悲剧。”

这种对内的探射,最后的着力点却是外部,拨开浓雾,他想照亮的仍是时代,这是他刻意为之的笔法。成长于上世纪7年代的人无可避免还带着较重的意识形态情结,极权之手抹杀了一切个性与感觉,造成人的异化。“当一种力量超出人的忍受范围,人都会被异化。爱会让人异化,宗教也会,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人缘何疼痛,缘何被束缚,又缘何残忍,都出自外部世界的规训,他渴望将极权政治的残酷野蛮呈现给年青一代。问起他的“野心”,他摇摇头,文学永远无法改变世界,只能给人静悄悄地抚慰,他的心愿在于能用小说将自己一生完成得更丰满,“我希望一生就是一部一部的作品,每个阶段很完整,写到最后让自己变成一个标本,也许放在黑暗的仓库里,不要紧,我是个很完整的小说家。”

小说家的世界

他只说自己是个小说家,散文也极少写;他不爱旅行,旅行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工作地点就是书房,书房以外的部分就是家,他的世界很小,却又宽广无际。托尔斯泰说村庄即世界,在毕飞宇看来,两人就是一个世界。道家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从两人世界开始的,笔下的人物也不例外,“你塑造了这样一个人,再慢慢跟她相处,会知道很多”。写作正是这样一种逻辑性的梳理,也是一种幸福的领悟,个中的辨析、复杂与爱,在现实中无法找到。他写《青衣》里的筱燕秋,仿佛身旁有位顾盼垂首的梨园情人,然而他有的只是案头的一本《京剧知识一百问》,他为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写剧本,所有资料就是老谋子给的一本《上海滩秘闻》。写作的过程不是电脑机械的输出,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他将其看作一种修炼,“我的人情世故大多是从写作中悟出来的。”

有批评家曾说,当代先锋作家从马原、莫言开始,以及后来的余华、苏童、叶兆言,每个人的身后都站着一位国外的大师。“我背后没有”,他答得很肯定,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是曹雪芹。和很多同辈一样,毕飞宇年轻的时候受西方影响很大,然后到了上世纪9年代中期几乎全部放弃。在小说技能上,对其有影响的只是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同乡施耐庵,一个是曹雪芹。“施耐庵最了不起的能力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个人”,所以,毕飞宇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彩,而曹雪芹,则是“剥洋葱的高手”,他写风月、服饰、食谱,一步步退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繁华落尽,万籟俱静,仿佛结尾出家的宝玉在落雪的江岸消失,了无痕迹,“多么高明”,他惊叹。父母都是“红迷”,他读《红楼梦》的时候却已经三十好几,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文坛有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擅长描写女性的作家,都会被与张爱玲拉上关系,仿佛无一例外是承了祖师奶奶的衣钵,满口“张腔”,毕飞宇倒是一直幸免于此,“张爱玲是一个技术一流的普通作家,夏志清把她提高的很高,把鲁迅压的很厉害,张爱玲是一个技术主义作家,不太有信念;钱钟书对自己小说的人物是刻薄的,完全没有爱;而红楼梦里面,一个坏人都没有”那是曹雪芹的仁慈,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抢先一步读了曹雪芹,得了“祖师太爷爷”的真传。

要说小说的温度,在他的作品里,《推拿》算是温度较高的一部,他曾在南京特殊教育学校执教,后来写盲人推拿师,去推拿诊所和他们聊天。他很了解自己的写作特征,凡事刨地三尺挖到底,却不忍挖他们的内心,“用一种春秋笔法进入残疾人的内心,对我来说是一种不能干的事情,但我后来恰恰觉得这是一种尊重,你不把他们当初异样的人,这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有的,心里跨过了这个坎。”所以后来就有了推拿的结尾,所有盲人手拉手,从抢救室走去手术室,那一幕,他写得特别感动。

至于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他举例,小说就是一个管道,一个人物要从管道里面爬出来,通俗小说的管道式圆的,起点在哪,从哪爬出来;严肃文学从一头进去,从另外一个出口爬出来。“通俗小说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让人物成型。西方文学中有‘机械的上帝’,任何事情马上就能解决掉,情感很简单,人性很简单。”

拿了太多奖的中国作家,难免会被人问及是否觊觎诺奖,他自己的方式是不听不看不想,在脑子里永远将其回避,“那个和我没关系”。他是爱小说的,一如他狂热的迷恋运动,并为此一身是伤。两天前我发邮件问他是否在闭关写新作,他回信道:“我的写作从不闭关,写作是我一生的事,快乐的事,一闭关就成终身监禁了,那样的傻瓜我不做。”恍如二十年前那个在球场上掷洒汗水的一员悍将,他大概又在书房了开始了一个人的驰骋,畅快淋漓,没有目的。

P2-9

序言

毛尖

前年,到城市大学参加文学节,欢迎晚宴上,马家辉风姿绰约地过来说,“明天下午活动结束后,安排了一个美女采访你。

这样就遇到了茱茱。”

她不像记者,因为很沉静,也没有咄咄逼人的问题,但看得出,她有备而来,从我的第一本书,到我现在交往的朋友,她都能比我更快地说出名字,这让我收拾身心,用武侠小说的话说,知道自己遇到练家子了。

后来才知道,她在《明报》写人物专访,其实也就两三年时间。因为不是她的本职,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反而更尽心。比如采访王安忆、毕飞宇这样的作家,她会把他们的小说都拿来看一遍。快餐小时代,还有多少记者愿意做这样长篇累牍的功课?你看她写的毕飞宇,半是传记半是论文,既轮廓了毕飞宇,也梳理了毕飞宇的小说,这样结实的采访,让我简直有点替她抱不平:姑娘,你有这功夫可以写本《毕飞宇论》啊!

也是因为她全心全意吧,施叔青也好,沈鉴治也好,都没敷衍她的问题,而她,则慧眼慧根,能够从这些文化前辈的一句感叹或者一声大笑中,提炼出他们的红尘智慧舍利子。她没有记者习气,因而采访对象普遍对她不设防,她采访苏伟贞,三言两语直接把作家从大客厅带入小书房,说吧回忆说吧。她第一次访谈对象是小宝,看了她的采访,我暗暗惊讶,只见过小宝一面的茱茱能写出这么内面的小宝。我跟小宝相识多年,却似乎还没有茱茱看得透。

因为茱茱是美女吧,我想,所以宝爷对她掏心掏肺。可是,不是传说冯唐免疫于美女吗,怎么一被茱茱访谈,也剖膛开肚好诚恳?

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茱茱,她笑笑说,没有的事。她安静美好地坐在我对面,身上有一种特别朴素的东西打动我,让我想起自己的文艺青年时代,想起自己还有力气做梦的时代。花花绿绿的香港,人人来不及膨胀的年代,要守住自己的青春期已经很艰难,但她声色里不动,守着自己的少年梦。

也是差不多茱茱现在的年纪吧,我来到香港读书,一句广东话听不懂,半个月下来,才学会说“科技大学”,因为坐巴士得自己跟司机报站,否则开过站概不负责。抖抖索索第一次跟司机用广东话预报“科技大学”,老头看看我,说内地来的吧。当时的沮丧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后来也没坚持学粤语,怕被人笑。三年博士读完,马不停蹄便回了上海。

茱茱不怕别人笑,她学会了粤语,而且在香港生活了下来,这个美丽的姑娘身上有柔韧的质地,就像她留在香港不是因它繁华,而是这个岛屿让她自觉能厕身一个忽暗忽明但始终柔韧的文学传统,其中包括钱穆、萧红,还有她采访过的香港客和香港过客。也是这个原因吧,她的采访常常像一种致敬。也许不够麻辣,但是对于年轻的记者,从尊敬开始的写作,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读过茱茱的20篇访谈,我知道这姑娘前面的路长了去,她秉有的品质,用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马耳他之鹰》中鲍嘉的台词,就是: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

谨此,为她的第一本书写个开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物之阵(20位文化人物访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茱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87723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25181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