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长江人文馆
内容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特殊字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建筑是什么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类型
中国体系的建筑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中国建筑师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致梅贻琦的信
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谈“博”而“精”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曲阜孔庙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的民族形式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
精彩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9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P1-4
导语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本书是梁思成笔下的建筑、历史与艺术——一本让年轻人都能读懂、爱读的关于中国古建的书。
内容推荐
这是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经典通俗读本,一本让年轻人都能读懂、爱读的关于中国古建的书。梁思成先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本书通过精心编排和挑选,让读者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有整体的印象和了解的同时,更能体味到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与美学,以及一个建筑大师,对于建筑美学、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与追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建筑的特征/长江人文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思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0214006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20-06-01
首版时间 2020-06-01
印刷时间 202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344
CIP核字 2019265340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8
153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