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作者林墨在西班牙生活了十八年,现如今他居住在北京,在宋庄有自己的画室。本书记录的是关于他在西班牙年的故事。如果想再多了解作者在西班牙的日子,就看一看这本书。

内容推荐

这本《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作者林墨,是九十年代第一批去欧洲的画家之一。当年他满怀梦想去欧洲留学,寻找当代艺术的出路,一住18年。在西班牙的18年中,他用两本字典闯荡欧洲,成为华人预选市长第一人,遇到过欧洲的黑巫术,近距离接触塔比埃斯等艺术大师。在巴塞罗那、法国卢浮宫等多地举办画展。《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以画家在欧洲多年游历中的点点滴滴为线索,以随笔的形式、诙谐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海外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欧洲寻梦的艰苦追求与乐在其中的融合,并于此间探讨了中西艺术领域的常态。

目录

达利的那点事

拿着曲尺的安东尼奥?高迪

一个骷髅头骨的故事

欧洲买古堡记

东方式维修

古堡幽灵

死后还在探险的哥伦布

午夜巴塞罗那

再也回不去的中国士兵

我的同学巴布罗?毕加索

慕名塔比埃斯

祭山楂树

那波里的大理石

毕加索的少年

爽约爱丽舍宫

永远的玛利亚

蒙马特高地的中国画家

奔跑在卢浮宫里

中国来的街头画家

“偷渡”比利牛斯

中国来的诗人

和癌决斗的贝纳多

用一种乞讨的方式活着

两个半人的意大利行

面目不清的卖花姑娘

一个字的餐馆

蜜月岛的杰洛妮亚

在彼岸观望

两本字典

当代西班牙艺术

久违的马德升

扇扇子的舞娘

建筑史里的灾难

长在圣?特罗佩的蘑菇

北纬40度

狂走安达卢西亚

西班牙吉他大师

被三毛忽悠来的台湾女孩

他乡夜话

飞跃疯人院

另一种伤害

会听中文的狗

写实是一种反动

爱一刻就是永恒

客串导游

圆明园的自行车

我的好哥们儿多巴

住在我家里的外国房客

阿尔塔米拉的惊叫

我卖出的第一张画

预备“阿拉嘎拉登”

半途非洲

地中海钓鱼

印象派的瓦伦西亚

西班牙女艺术家

土洋土洋地

安东尼奥?洛佩斯的《比利牛斯山梨》

艺语

地狱的第四个出口

西班牙,让我更中国

试读章节

达利的那点事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Catalonia)自治区,一提起达利(Salvador Dali),所有的人都神采飞扬地述说自己的理解:他是一个变态狂,疯子,同性恋者,唯利是图的财迷,好色之徒,崇尚集权的艺术大骗子。达利让这个民族疯狂地进入了每个人的超现实想象,到了达利的家乡菲格拉斯(Figueres),人们就进入了一个不再现实的世界,那里的天空,那里的空气,都是异样的凝固,阳光下的人脸都是超验的而不再具有真实。小镇很小,定时能听到教堂的钟声。镇上人人吃的是达利设计的像一坨狗屎一样的面包,配上这个小镇特产的紫洋葱,更有超现实的味道。

达利美术馆的土红色外墙上,也是有规律地镶嵌着这种像狗屎一样的面包。这是达利的达达式的玩笑,来调侃他的乡亲,也给他的家乡带来了无限发达的旅游经济。小镇百分之七十的GDP来自世界各地来“朝圣”达利的游客。

我在达利美术馆对过餐厅用餐,和老板闲聊。他说,他母亲是达利的初恋情人,因他爷爷对青年画家的鄙视而拆散了这对隋侣。这个老板带着一脸惋惜和我说:“我差一点就是达利的儿子了,都怨我那狗爷爷有眼不识艺术。”我安慰他说:“这个小镇都是达利的儿子,是不是达利生的都没有关系,反正大家都活在超现实里嘛!我看你长得就很超现实嘛!”

达利的家境和杜尚(Marcel Duchamp)的相似,父亲都是公证员,家境殷实。这俩是好友,同时都运用绘画、装置艺术手法和现成品。但他们的精神所指不同,杜尚的是混淆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而放弃架上绘画,在艺术之外反艺术进而下了半辈子国际象棋,和达利正相反,在艺术里一不小心走到艺术外面去了,有时采用科学的理解来阐释绘画没有涉猎的表达。达利的母亲认为小达利是他死去的哥哥转世,他爹给他起的名字和他死去的哥哥一样,还叫Sarvador Dali,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救世主,达利”。这个够有想象力的,一个灵魂两次投胎到同一个女人的超现实肚子里了。达利已然认为自己就是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他认为神出门不应该带钱,自己身上也永远不带一分钱,在菲格拉斯买东西也从来不付钱,以致那里的很多商家到现在都是达利的债主。

菲格拉斯离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东面100多公里,有沿着汹涌海岸(CostaBrava)的火车相连。这一段海岸是世上最超现实的旅途,沿途的风光,是一处处的天体浴场隐藏在地中海松柏和岩石后面,让我这个东方来的“好色”之徒,进入了想入非非的“情色”兴奋。这就是通往超现实的必经之旅,在天海和肉欲间穿行。列车基本是倾斜着前行,因为,所有的乘客都把身体和目光投向了有情色的车窗一边,在一路的倾斜中挺进超现实主义圣地菲格拉斯小火车站。

达利美术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夏季开到夜里十一点的美术馆,即使夜里也是大排长龙。美术馆原是这个小镇一家歌剧院,因为一场无名的超现实大火而毁,镇政府最后很便宜地卖给了达利。它是达利青年时第一个个展的地方,现在既是达利基金会也是达利美术馆,顶层常年陈列达利家族的世交之后、现任达利美术馆馆长的作品。画面是长满青苔的石头组成的人体,刻意而不失好看。

美术馆也是达利长眠之地。达利的安葬方式,也是达利生前就设计好的一件作品,达利的墓地就安在地下室女公共厕所的后壁。这可是隔墙有耳,死后也满足了他生前的偷窥欲望。我想假如那些如厕的美女,知道达利就躺在自己的屁股后,多半会吓个半死。和杜尚的《泉》异曲不同工,加入互动的行为,我们把这件达利死后的作品名,暂定叫《泉水叮咚响》吧。绕过女厕就进入了昏暗的墓室,达利就躺在这两墙夹缝里。在墓碑前,常有世界各地来的朝圣者,长跪于此,痛哭流涕,这里又是一个怪异的世界,说白了达利是用意识臆造无意识幻境的高手。

离菲格拉斯20多公里远的海边有一个美丽的白色小渔村,叫嘎达盖斯[(Cadaques)“嘎达”是这里的岩石,“盖斯”是长在岩石上的一种当地的树]。达利的家Portlligat就在渔港边,白墙红瓦,现为达利故居博物馆,收票。一件达利的作品就展示在房前岸边,一棵四五米高的松柏冲破小渔船底而指向天空。这个渔村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超现实主义流浪汉、艺术家、画家、音乐家和作家,码头上有一尊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达利塑像,是绝对能把达利气活了的水平。看来哪里都有拙劣的该毙的公共艺术家。

海岸的礁石上生长着硕大的海胆,勾起了我的超现实主义食欲。在有围栏的海边餐馆叫来跑堂,点一条大粒盐煽鲈鱼,饕餮在有夕阳的超现实影子里。这里是我自愿和被迫而来的最多的地方,每有朋友来访,达利是不能错过的选择。吃一坨狗屎面包更有必要,起码让我们东方现实主义者的胃口,能消化一天超现实主义的时差也好。

达利的生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的方式。他的生活行为和作品都有具体的细节,可是细节和细节之问的关系呈现的是荒谬、怪诞和神秘的。这更形象地体现在他和卡拉的婚姻上——完全是形式上的华丽表演,婚姻是为了掩饰世人对他同性趋向的猜测。卡拉是俄国人,曾是一位法国诗人的老婆,在疗养时和达利私奔了。她一生的愿望,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文艺复兴式的田园里生活。达利为了留住她,在加泰罗尼亚的赫罗纳省(Cirona)给她买了一个叫布堡(Castell de Pubol)的中世纪古堡,连同这个堡的公爵爵位也继承在达利的身上。在距菲格拉斯南部十多公里处一个隐秘的小村庄里,用来陈列他们俩的超现实主义婚姻,按卡拉的身体范本设计了一件件华丽的晚礼服。古堡花园异样的邪念都是达利的手笔,最后把他的超现实的老婆也安葬在布堡里了。整个布堡成了他们婚姻的随葬,一匹风干的标本马,把头探出楼板见证了一切。现在的布堡成了俄国人的朝圣地,怀着现实的骄傲和粗俗来来去去。

达利一生都在演戏。一次在高迪(Antonio GaudiCornet)的圣家教堂的广场上走过,身后的超现实主义拐棍,随手在沙土上留下一幅向高迪致敬的图案,让所有在场的和电视机前的大众惊叹。这就是达利,能把现实演绎成超现实的故事——一个极具表演欲的疯子在死后还活着。P001-005

序言

听林墨说过他要写一本书,是关于他在西班牙年的故事。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写完了,拿来样书给我看,并希望我能给他的书写点什么。画家写这类书我见得少,林墨会写得怎样我不知道,不过我看这类的书倒不太在意其中故事的真实性,我觉得只要文字写得有意思,内容有趣,写得能让人看下去就算成了。但没想到林墨写得还真不错。我说的不错当然是指他用文字讲故事的能力,也包括书中丰富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人,时有机智时有幽默。

西班牙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国家,我喜欢那里的建筑和街道,那里的绘画和各类艺术,当然还有那里的风土人情。总之,那是一个你去过还想再去的地方。我第一次去是在1988年,当时我正住在法国巴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高顿先生是最早把我的诗翻译成英文的人之一,因为他是爱尔兰人,他们学院正好成立中文系,便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开班典礼。那时林墨还没在西班牙,等我再次去时是几年以后,他已在巴塞罗那开了_一家名为“尤’的中餐馆。我和林墨最初认识是在他的家乡哈尔滨,他那时在一家公司是个设计师,冰天雪地的季节他一头长发带着我半夜里四处去找酒喝和买食物,令我记忆深刻。后来也就是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他来到北京住在我家,他把我家的客厅贴上了一种颜色发黄的壁纸,那壁纸时间久了再加上那时我家来的朋友很多,大家抽烟熏得那屋里像土窑洞似的。林墨干起活来很麻利,就像他画画一样,但他只管干他的不管别人,记得贴壁纸时他站在高处,我在下面帮他打下手,他把切下的壁纸还沾着胶就往我的头上扔。这也许是他的风格,他只管他自己干好就行了。这也许就应该是他做为一个艺术家的风格,他只要把他的画画好就得了,无需去管其他。

林墨最初到西班牙的事情我知道得不多,看看他写的书便能了解一些。我后来去西班牙都要在他开的餐馆待上些日子,我们一起吃喝一起去游玩挺是快活。当时令我吃惊的是他开餐馆居然是自己炒菜,而且他跟我说他会做—百多种菜!我心想他在我家住时只会吃喝不会做呀,看来人到了_一定的时候本事会被逼出来了。

一晃林墨在西班牙生活了十八年,现如今他居住在北京,在宋庄有自己的画室。我们时不时能见上一面偶尔聊—下往事,如果想再多了解他在西班牙的日子,就是看一看他写的这本书,书名叫《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芒克

2011.10.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2694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