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邀请梅子涵、阿甲、朱自强、彭懿、王林、徐冬梅等中国儿童文学界六位著名的学者、作家,就当前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内容推荐

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本书根据讨论、对话整理而成,充分保留了现场感。附录部分是各位专家的独家推荐书目和精当点评。本书对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家长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梅子涵和朱自强两先生为本书作序。

目录

1 童年阅读

2 丰富的书

3 儿童文学

4 好书坏书

5 读文读图

6 讲述故事

7 亲子阅读

8 班级读书

9 语文阅读

10 推广之路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 童年阅读

梅子涵:阅读的渴望应该属于人性自身安排好的,而不是谁给人类的。这种渴望和能力当一个人在母体里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存在了。不然的话,一个母亲在孩子还是胚胎的时候,她(母亲)听到的声音,孩子怎么也听见了呢?

一个母亲朗读的那些诗、那些文,怎么会变成一个生命诞生以后的一种气质、一种目光?

朱自强:我觉得梅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在西方学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东西。比如说对语言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平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其实就像语言是本能一样,阅读也是一种本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关于童年阅读。我觉得在讨论儿童的阅读前,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什么?其实人类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有些阅读是非常有广义性的:比如,农夫会阅读土地、阅读天气,然后播种;而渔夫阅读海洋,然后去撒网;小孩子也阅读,他不会读文字的时候,阅读父母的脸色,决定这个玩具我什么时候要,这件事我什么时候做,而父母不会发怒,这也是阅读。再到所谓文化的阅读,比如诗人阅读,他看天空的时候,他会决定这朵云是在流浪还是在回家。

在这些阅读里,其实有些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会“阅读”。比如说棕熊。大麻哈鱼到一定季节要洄游到它出生的河里产卵,这个时候棕熊也会阅读河水的水温,然后决定在什么时间来等待,什么时候大麻哈鱼会洄游,我就会有吃的了。

这些其实都是所谓动物的本能,跟我们人类相同。但有一样阅读,是动物不会的。动物没有语言,也没有语言的这种阅读。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语言印刷成文字的书籍的阅读,当然后边可能还会讨论到“讲述故事”、“读文读图”这样的话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谈阅读的时候,其实就阅读本身来讲,有两个面向可以选取:一个面向就是对阅读比较体系化的研究,或者是理论的研究。比如,像语言心理学家古德曼有两本在台湾印刷的、也是国内学者很了解的书,一本是《全语言的全在哪里》,另外一本是《谈阅读》。他研究的是语言的运作机制和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普遍性的寻找规律的研究,我们说这是学理性的研究。比如,他认为不管是哪种语种,阅读的过程都是一个,只有一种方式。

我觉得我们在探讨儿童阅读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性的或者是体系化的建构,可能会渗透到一些话题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面向,就是凭着我们自身的感性经验,一种直接的对阅读的接近。这种接近,像德国作家莱辛,他就说过“书本可以解释人生”,他这种认识完全就是自己直觉性的东西。另外写《阅读史》一书的加拿大著名作家曼古埃尔,他说“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这也就是刚刚梅老师谈到的,“我要活在书堆之中”。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活在书堆之中”。这种表述都是直觉性的、感性的、经验化的表述,像说阅读就如同呼吸一般,金庸也说过,“我不需要钱,但是我需要书,我蹲大牢也可以,只要给我书看,我就可以”。美国学者爱默生说过,“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其实也是把阅读用简洁的话感性地加以阐述。我们往中国古代推的话,宋代的大词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其实也是说直觉上阅读的功能和重要性。我个人觉得我们关于阅读的会谈的话题,其实一个是分析思辨的、建构体系的取向;另一个是我们个人的直觉的、经验的、感性化的接近。这两个面向都是可以采取的。  徐冬梅:我觉得刚才梅老师和朱老师试图探讨的,是阅读跟儿童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来说,首先一个儿童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命体,也就是生理胚胎的发育一定伴随着精神胚胎的发育。精神胚胎的发育有两个方面,对一个孩子来说,阅读跟他是什么关系,其实是完全顺应他生命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他想关注,除了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外部还有些什么,他会去考虑。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他所看到的。就像朱老师提到的,棕熊探测水温,但是动物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生活以外的东西。而人可以借助阅读知道“除我以外的”,这样就可以不止“生一世”,甚至可以经历“万世”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阅读经验对我们的直接体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延伸。第二个就是,阅读是很直接的,很多童话书表现的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关注“我是谁”,“我怎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关注外部、关注人自身,这个时候他必然产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从个体的角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阅读是个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阅读是把除了个体的生命发展必需之外,还是一个把个体的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人类的洪流当中去的过程。不仅仅我想知道,我还要知道我这个民族、我这个“类”所应该知道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阅读是个文化传承。

朱自强:我对这个话题做一下补充。阅读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它绝对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奇迹,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文化。

刚刚徐冬梅讲到了个体和群体。比如说群体,出现了印刷书籍的阅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完全改观了,西方学者特别是媒介研究者,谈到向现代转型、印刷机的意义,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使阅读成为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宗教改革对现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宗教改革如果没有大量印刷的《圣经》摆在很多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餐桌上的话,我觉得宗教的历史就会难以进行,它就完全会成为牧师的垄断体制;阅读是内省的语言,它促进了个人主义的生成。因为面对阅读的时候,特别是书籍的印刷、文字的阅读,会促进自我意识的产生。这点我们从儿童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看得很清楚。

彭懿现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民间童话。民间童话,它是集体性的东西,但是发展到安徒生为代表的创作童话之后,就变成了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安徒生的语言是书面语;而《格林童话》——当然在出版过程中也有很多润色在里面——但它取自的最初文本是口头的语言,不是印刷的语言,不是在书籍中、在页面中向我们传递,而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这种语言很难呈现个性化。我觉得在我们从群体的角度探讨阅读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的时候,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也是不言自明的。

对个体来说,个人的经验,感性化的、直觉的东西,也可以使我们接近阅读本身。我想到童年时候的阅读。那个时候,大家知道在“文革”期间,很多书都是禁书,文化是被囚禁的。但是只要能找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那个时候阅读的东西其实对我的一生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阅读,我不是今天的这样一个人。当然没有阅读,这个人比现在更好还是比现在更坏都很难说。

梅子涵:在一个生命之初,在眼睛、鼻子都还不具备的时候,他会在母体里面聆听,而这个聆听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阅读。分娩出来以后,眼睛一睁开就开始看,这也是阅读。

这样一种欣喜的、慌慌张张的、模模糊糊的张望本身是来自一种本能。所以你如果仔细去看这个孩子一睁开眼睛时的这种张望的阅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唯有来自本能的,他才会那么慌慌张张,那么热情。  我们现在说儿童阅读,一个人的童年需要阅读。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在向儿童发出一种号召一样,好像是把这个东西安排给他们。其实不是,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一个人诞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缺少一种从阅读四周、阅读门前的景色到渐渐进入阅读书本、阅读文学的推进,甚至缺少机会走进文学、走进童话。所以我们要强调阅读,要把这样的机会安排给他们。他们的生命里有渴望,所以把机会安排给渴望的心就是一件人性意味很强的事。

安徒生的那个童话《癞蛤蟆》里说,癞蛤蟆的头顶有一块闪闪的绿宝石,所以它总想飞翔。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的头顶也是有这块“绿宝石”的,它叫“渴望阅读”,它叫“阅读的本性”。P3-6

序言

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这几个人。我们这一些人。为了中国孩子的阅读。我们乘飞机,乘火车,乘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我们经常在一个地方遇见。经常在一个地方告别。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又在哪里再见。我们每次遇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可是我们问候得简洁,告别得也匆忙。童话都不是匆忙的,可是我们却是匆忙地行走在童话播种的路上。我们无法慢腾腾。心里的焦急不知从何而来,没有人让我们焦急,是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我们的家里都有阳台。阳台上都有太阳。但是我们没有坐在那里喝茶。我们要拉上箱子出发。我们把最好的儿童文学,最漂亮的图画书装进包里,背着走了。那真是有些重的,可是我们呼吸得很轻盈,我们到了一个地方,把它们拿出来,只要一念诵,一扬起,就注定洋溢了,注定弥漫起诗的呼吸,诗的呼吸是轻轻的呼吸。

我们都不到花婆婆的年纪。可是我们的确已经在做花婆婆的事情。我们都是有自己职业的人。我们的职业都不是儿童阅读的。所以我们这已经走得很远的路是《花婆婆》里说的第三件事情。我们不想等到头发花白了,坐在漂亮的床上时才想起第三件事。如果那样,那么又会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多少孩子又会不知道什么是童话,童年就光剩下功课功课考试考试,今天的童年反而不如从前的童年了。

今天怎么可以不如从前。

今天的童年是多少成年人的最大的惦记。

这个惦记在他们的日子的当中,心情的当中,一年四季的当中。那本优秀的《万花筒》里,老木匠埃利告诉六岁的安绍尼,一棵树拦腰截断,那一圈一圈的木纹是它的年轮。安绍尼说,那么他有六个年轮!可是我们仔细看看,看看天下的孩子,看看现在中国孩子的那个树身,绝不是只有一圈圈的年轮的,还有多少惦记,多少心思的纹线!

把很多的好书,很多的童话给孩子,是让这些惦记能满意地实现,能安心地搁下,而不是总悬在那儿。惦念和爱总是悬着不好,它们盼望的是实现,是搁下。

我们没有更大的本领来做第三件事,但是我们很相信我们做的这个第三件事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种下的鲁冰花非常美。我们已经走的路其实还不远,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们的第三件事和播种还要继续。即使很多年后我们真的已经纷纷到了花婆婆的年纪,我们还是不会只靠在漂亮的床上。我们撒鲁冰花种子的力气总还会有,我们每天晚上对坐在膝前听故事的孩子们说“长大以后还要做第三件事哦”的力气总还会有。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朱自强

彭懿

阿甲

徐冬梅

王林

梅子涵。

献给纪秀荣

献给天津的新蕾出版社

献给夏天一点儿不热的美丽的北戴河。

我们就是在那儿,慢慢地说出这本书的。

后记

2000年11月,曾有一次不平凡的聚拢。

五位儿童文学界的学者,怀着对文学的虔敬和执著,一起谈论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文学书。这些睿智的话语凝结成了一本有分量的书——《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在世纪交替之际,这本书被誉为“对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的书。

2007年8月,又是一次不平凡的聚拢。

我们邀请六位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炙手可热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阅读推广专家,聚集到北戴河。和七年前相比,中国儿童图书市场已经活跃和丰富起来,面对丰富的资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如何阅读,如何推广阅读,应该是现在最应该理清辩明的事。正如梅子涵老师所说,七年之后的中国社会需要这样的一本书,这次聚拢的本身十分让人看重!

此前,专家们明确了应该辩明的十个论题,同时也明确了谈论的风格和基调:大家在讨论中要互相促进,谈话要热烈而丰富;要做出一本大气的书,不要局部的经验;谈话既不那么学者庄严,能亲近读者,又要具有高度;这本书要提供有价值的想法,要将还不太成熟的东西努力辩明。

就这样,开始了四个昼夜的讨论。六个不同的声音,六种不同的风格——在谈话中常常激动得站起,讲故事讲到眼睛湿润的梅子涵老师;总是给谈话注入理论高度的朱自强老师;在讨论中常常提出“朴素的思考”的彭懿老师;永远用真诚的心来品读、推荐童书的阿甲;个子小小却蕴涵着无限能量的徐冬梅老师;还有憨厚又充满激情的王林老师。有时争执,有时应和,有时逗趣……大家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热情谈论着。因为虽然身处夏日游人熙熙攘攘的北戴河,我们的会场离海边只有一个斜坡那么远,老师们却只在第一天的晚饭后走到海边。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讨论的话题仍不离阅读。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我们在谈论中感受到的,几位老师对推动儿童阅读有一种使命感。没有使命感的人不会如此热情,如此孜孜不倦。为了把最真实的现场感、最全面的信息带给读者,同时将思路梳理得更加清晰,使他们每一句灵光闪现、妙语连珠更加熠熠生辉,我们在经过录入整理后,又请老师们对文稿进行了细致的阅读和修改,对于书中大量的书名、作家进行核对。由于是根据现场录音后期录入文字,所以,文稿经过了多次整理。现在,这部沉甸甸的书稿终于要付梓印刷了。感谢几位老师辛苦付出的同时,我们也被他们深深感动,被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热情所打动,对他们不遗余力、不计代价为推动儿童阅读推广尽最大努力的精神而感动。

在政府、学校、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的当下,作为出版人,我们不仅要提供可阅读的优秀资源,还要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给予方向上的指导,推动阅读理论和方法的总结。从《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到《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新蕾要做儿童阅读标志性的事业。

孩子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阅读走在路上,我们将永远走在推动阅读的路上。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梅子涵

从根本上讲,对阅读的选择,关涉到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预设和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前瞻、更加建设地推广儿童阅读。我想,这个“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只是儿童阅读研究的一次上路,而路,会相当漫长,更会相当泥泞、艰难……

——朱自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子涵//朱自强//彭懿//阿甲//王林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743317
开本 其他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2.1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7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