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河纤夫--周恩来在黄河抗洪前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纪念总理诞辰105周年的文集,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1958年七、八月间两次来到郑州黄河抗洪前线的动人情景。全书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当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崇高品德,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教材。

内容推荐

1958年7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黄河中下游。在这事关千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危的关键时刻,在这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祸福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及时飞抵黄河岸边,亲自指挥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他不畏艰险,广泛听取专家意见,集思广益,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作出了不分洪、不决口的救桥保堤的决策。

周总理在深入调查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加上豫鲁两省的200多万抗洪民众和部队官兵的团结奋战,这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化险为夷,安然人海。这是黄河防汛斗争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是一座划时代的治黄抗洪丰碑。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黄河岸边指挥抗洪的详细经过,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当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崇高品德。本书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教材。

目录

序曲

伟大的决策

当代“大禹”趟着黄河水

拉着船来啦

周总理亲临黄河大桥查勘

总理在黄河古渡口召开诸葛

亮会

总理坐阵黄河边,发动专家

打破神话

总理亲访罩渔周

总理破釜沉舟

总理在黄河花园口大堤上彻

夜未眠

总理的厚爱

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渔花子和共和国总理的一段

往事

三创“人间奇迹”

黄河上的“今古奇观”

黄河滩上的“国宴”

后记

试读章节

周总理乘坐的专列于7月18日晚10点钟来到黄河南岸车站。

总理出站后,和陪同的同志一道沿小街北上。小街是黄河滩上人们长年走出来的一条路,后来起名小街。由于当夜急需投石护墩救桥,向桥头附近运片石的人过多,站外小街出人意料地时堵、时通,不易穿行。作向导的黄河大桥工段党总支书记闫华,只好带着大家向东多绕远,再向西,由于人多,走走停停。总理和陪同同志冒着雨,踏着黄河漫滩水和雨水穿行。

大家很快被雨水、河水浇溅成水人、泥人。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卫士赵行杰发现漫滩水下坑坑洼洼,一些人不注意跌倒在水里,他们忙去搀扶着总理涉水前行。

总理谢绝了卫士的好意,他振奋精神,对成元功和赵行杰说:“谢谢你们!这是新的长征路,我得走!”说着用手帕擦掉脸上的雨水,迈出健步继续前进。

成元功异常机敏,又想出保护好总理的新办法。他抢在总理前边作向导,先用脚探明地上有无坑洼。若有坑洼,就喊:“有坑洼”,若没有坑洼喊声:“好”。

总理满意地说:“唔!我们有向导了。”说着转过身告诉身后的赵行杰注意坑洼的地方。

总理身后的卫士赵行杰也向后面的陪同人员通报有无坑洼。

跟在总理身后的专家王化云、秘书李岩,这时也紧紧伴随在总理左右。郑州铁路局政治部干部负责总理安全的袁恭稳、闩华等也护卫着总理,向前赶路。

王化云不注意险些滑倒在漫滩坑中,总理忙伸手拽住他。

王化云说:“我年轻,没事。”

总理说声:“没事好!”随后就和王化云手拉手并肩向前赶路。

泥泞路上,大家精神饱满,士气振奋。

18日夜,运片石很紧张。王化云让防总办青年于部派出一两万抗洪人员支援黄河桥运片石。抗洪大军来到工地后,因缺少工具,只好因陋就简,有的在漫水滩上背运片石至桥头;有的在漫滩上运片石至黄河边,然后将片石装上木船、伐,再用木伐运往西运至桥头附近。这时,拉运片石木伐的纤夫们,出现在总理和陪同同志身边,或前或后。总理乘势顺手时不时地拉上纤绳,走一段。

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山西文水县人,30岁,身体壮实,给人以淳朴沉稳机敏干练的感觉。作向导的他发现总理拉上纤绳,也随即伸出手和总理一起拉上纤绳,紧紧地贴护着总理。赵行杰年轻,机敏活跃,见状也和总理一起拉上纤绳,向前走。

负责总理安全工作的郑州铁路局政治部干部袁恭稳同志和大桥工段书记闫华等人不由得也顺手拉}:纤绳,紧紧地跟随、护卫着总理。

看着总理拉上纤绳的身影,使人立即联想到报纸上刊登的总理1958年6月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建库劳动时的拉小车的照片,他在劳动时讲过一句话:“这里没有总理,我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当时在黄河上,为降伏洪魔而奋战的人们看上去全是清一色的“泥人”,他们拉着纤,走一段路后,靠近了灯光,不知是谁先看清周总理也在拉纤,惊呼:“周总理!”

船工罩渔周和两个老船工,闻声定睛一看,眼前果然是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总理出现在黄河滩上,是出乎他们所料的。他们还亲眼看见总理和纤夫一起拉纤,忙弓腰止步呼喊:“周总理!我们拉。”

“我们一起拉嘛。”总理亲切地应道。

罩渔周和几名船工淌着脚下的水,向前一步激情地说:“周总理!这是我们黄河纤夫干的活。”说着,拱手要求总理松开手中的纤板。  “这里没有总理!我们都是黄河上的纤夫。”总理拉着纤绳的手没有松开,而是与拉上纤绳的罩渔周等一齐前进。

罩渔周出生在黄河古渡口,艄公世家,如今已年过花甲。他亲眼目睹周总理脚踏黄河漫滩水,头顶倾盆大雨,’手拉纤绳,来古渡口指挥治水,拯救黄河两岸父老乡亲,激动万分。几千年来,黄河船家祖祖辈辈传颂的救民于水火的“大禹”,今天果然来到古渡口。他事后告诉记者说:“当时,我在古渡口一下子将周总理看成‘大禹’,当今的‘大禹’,禁不住高呼:‘大禹来啦!’”

“‘大禹’来啦!”在场的纤夫们跟着罩渔周,齐声

这一声呼喊宛若黄河上的一条爆炸新闻,即刻传遍古渡口河谷,传遍千里悬河上下。

在千里悬河上的两百多万抗洪大军,淌着兴奋的泪水,激昂地传递着:

“大禹来啦!”

“大禹来啦!”

两岸父老乡亲们欢呼着奔走相告:“大禹来了,共产党的‘大禹’,百姓的‘大禹’——周总理来啦!”

40多年后,当笔者拜访当年和周总理在一起的随行人员时,他们谈起总理在黄河上拉纤的情形,仍是激动不已。令人遗憾的是,当年没有摄下这一感人的场面。然而,这些动人的时刻,已经在大河上下传为佳话,在黄河上永远流传。P12-17

序言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

广阔壮美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以其丰饶的物产和伟岸的气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孕育了悠久的华夏文明,为民族的进化和国家的繁荣做出过极为重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几千年封建体制的局限,黄河自秦汉有史记载2500多年以来,几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频繁泛滥,又给黄河沿岸的黎民百姓、给中华民族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曾几何时,黄河又被看成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害河”。

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诞生,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在党的重视、关怀和领导下,黄河儿女开始了全面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黄河上宽河堤固,面貌为之一新。

1958年7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黄河中下游。当时的情况是,从济南市以西,黄河任何一处决堤都要有千百万人口受灾,若郑州市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后果更不堪设想。尤其可怕的是,一旦黄河洪峰时期决口,黄河还可能有大的改道,中原将出现沙漠地带,黄、淮、海大平原生态环境必将失去平衡。那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极其深重的大灾难。

在这事关千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危的关键时刻,在这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祸福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及时飞抵黄河岸边,亲自指挥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他不畏艰险,广泛听取专家意见,集思广益,发动群众,群策群力,作出了不分洪、不决口的救桥保堤的决策。

周总理在深入调查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决策,加上豫鲁两省的200多万抗洪民众和部队官兵的团结奋战,这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化险为夷,安然人海。这是黄河防汛斗争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是一座划时代的治黄抗洪丰碑。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黄河岸边指挥抗洪的详细经过,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当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崇高品德。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教材。对教育广大干部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实践“三个代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本书能够给广大读者以历史的启迪和教益,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并自觉以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为振兴中华贡献聪明才智,我们将欣慰之至。是为序。

2003年1月

后记

在周恩来总理105周年诞辰之际,《黄河纤夫——周恩来在黄河抗洪前线》一书终于付梓出版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1958年的七八月间,周恩来总理两次来到郑州黄河抗洪前线的动人情景。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周总理当年的嘱托:“你们全是历史的见证人,建议你们一定要写我们的水上英雄。”随后,在黄河大桥工段党总支的领导组织下,开始了《黄河纤夫》一书的撰写工作。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稿经历了四十多年才得以问世。其间,得到了郑州铁路局原党委书记贾松茂、郑州铁路分局原党委书记乔荣光的全力支持;原铁道部领导李森茂、韩杼滨非常关心,直接过问此事;原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和冯国斌、吴书森、陈赞廷等同志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竭尽全力地帮助我撰写书稿。为此,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王化云、周家鼎、李岩、成元功、赵行杰、耿振林、闰华等老同志给予了热情地支持和帮助。尽管他们年事已高,却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把关,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建议和意见。同时,王洪应、苟良、壬怀安、孙友三、徐连山等同志也为这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深切地敬意。

《黄河纤夫——周恩来在黄河抗洪前线》一书能够出版,也得到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全力扶持,他们为此专门组织了以雒国栋为主编;邵长喜、李合群、刘富德、马玉林、张廷清、陈平山、王遂庆、刘国甫为编委的编委会,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书中的照片除黄委会、黄河大桥局提供之外,还要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李清平同志,他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

由于我的水平和学识所限,疏漏或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3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河纤夫--周恩来在黄河抗洪前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13321
开本 32开
页数 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3-03-01
首版时间 2003-03-01
印刷时间 200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3: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