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名字。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改变了民族的命运,没有冲锋在战场上,却指挥千军万马战胜强敌,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他的一生与科技结下不了情。他曾广泛涉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他特别尊重、爱护科学家,与科学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科学家们对毛泽东充满了敬意,对毛泽东充满哲理的科学预见十分重视。本书记叙了毛泽东和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钱学森、陈景润等科学家们的故事。
图书 | 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名字。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改变了民族的命运,没有冲锋在战场上,却指挥千军万马战胜强敌,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他的一生与科技结下不了情。他曾广泛涉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他特别尊重、爱护科学家,与科学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科学家们对毛泽东充满了敬意,对毛泽东充满哲理的科学预见十分重视。本书记叙了毛泽东和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钱学森、陈景润等科学家们的故事。 内容推荐 毛泽东的一生与科技结下不了情。他曾广泛涉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同时他特别尊重、爱护科学家,与科学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科学家们对毛泽东充满了敬意,对毛泽东充满哲理的科学预见十分重视。毛泽东和科学家、科学家和毛泽东之间的情缘极其深厚。本书记叙了毛泽东和科学家们的故事。 目录 绪言 毛泽东的科技情结 毛泽东与地质学家李四光 毛泽东与气象学家竺可桢 毛泽东与化学家侯德榜 毛泽东一农学家金善宝 毛泽东与桥梁工程学家茅以升 毛泽东与地理学家黄国璋 毛泽东与数学家汤燥真 毛泽东与中医临床学家施今墨 毛泽东与病毒学家李振翩 毛泽东与物理学家周培源 毛泽东与化学家传鹰 毛泽东与数学家苏步青 毛泽东与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 毛泽东与遗传学家谈家桢 毛泽东与数学家华罗庚 毛泽东与性病和麻风病专家马海德 毛泽东与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毛泽东与核物理学家钱三强 毛泽东与医学家姜泗长 毛泽东与物理学家葛庭燧 毛泽东与物理学家扬振宁 毛泽东与物理学家李政道 毛泽东与数学家陈景润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52年8月,李四光被任命为国家地质部部长。 一天,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接见李四光。交谈中,毛泽东颇有兴趣地问:“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给我讲一讲?”李四光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毛泽东这样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李四光更加努力地研究地质力学。 毛泽东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泽东明确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泽东又强调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为国家建设准备好矿产资源。 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各条战线你追我赶,迈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步伐。不过毛泽东却心存一份担忧——中国真的“贫油”吗?我们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石油? 12月的一天,毛泽东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 无疑,毛主席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当时,不少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资源抱悲观的看法。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肤施一带一连打了7口深井,花了300多万美元,结果是无获而归;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莱尔·威尔德教授再次到中国调查地质,归纳了3点中国贫油的原因,感慨地提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并发表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报》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将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步伐。鉴于此,中央有些领导同志甚至提出,如果真的没有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将要考虑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途径。 李四光应邀来到中南海。陪同这次会见的还有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 毛泽东见精神焕发的李四光径直走来,站起身迎上前,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谈话间,毛泽东将石油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比作人吃饭一样重要,他不无担忧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教授,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 周恩来总理和在座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把目光集中到李四光身上。 李四光平静而自信地向毛泽东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根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所建立的地质构造体系理论,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驳斥了“中国贫油”的错误论调。他指出,我国辽阔的地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的勘探工作。李四光同时还提出了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建议。 毛泽东和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一边静静地听着李四光的陈述,一边不停地点头,脸上都渐渐露出了笑容。这笑容既是对李四光地质理论的肯定,也是对李四光的鼓励和信任! 走出中南海,李四光更加感到自己身上担子的分量,他的脑际时时闪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期待的目光。 如何在辽阔的领域内确定可能含油的地区,对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提出了具备或基本具备优质油田的4个地质条件,强调找油的关键在于对地质构造的正确认识。 1954年初,苏联石油代表团来到我国进行学术方面的帮助。他们看过西北、西南等地之后,回到北京,提出希望听听李四光教授的意见。李四光应约到石油管理局,向苏联专家和石油管理局同志作了报告,报告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在报告中,李四光指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3个,详细分析了这三大石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应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长达一天的报告后,激动地说:“像李教授这样的报告,是第一次听到,内容丰富而深刻。” 然而,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是个涉及面很广的艰巨工程,需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在李四光的积极建设和推动下,1956年3月26日,由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的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作为全国石油地质的咨询机构。就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地质普查大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经过3年的普查,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地,找到了几百个油矿点,并在柴达木油砂山、冷湖、马海等地质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刚刚动完手术的李四光,多次找到地质部石油地质局的领导了解工作情况,抱病与地质部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如何打开战局。1959年9月16日,李四光亲自会见松辽石油普查大队技术负责人韩景行等,对他们说:“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的领导同志,对石油非常关心,把石油比作像吃饭一样重要。”并鼓励他们说:“松辽出油,别开生面……”李四光这次谈话,极大地鼓舞了松辽石油普查大队的全体同志,大庆油田大会战吹晌了进军号角。 1961年9月底,李四光根据自己获取的地质资料,为进一步分析我国东部油田的分布规律,给地质部党组写了一封信,谈到“最近石油勘探工作的进展,令人感到振奋。华北和华中若干钻探地点多层油砂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系沉峰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是正确的。……不过肯定一个油区的范围是一回事,圈定一个油田另是一回事”。为此,在后来的地质部石油地质图集编委扩大会议上,李四光提出油区及油田勘探开展指出油区、选定油田、圈定油田、评价油田7个工作步骤,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地质科学勘探指明了方向。 P4-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游和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3212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首版时间 | 2006-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2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