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三极(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奥秘就藏在郭新编的《第三极》里。

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除了序言和后记,核心内容包括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儿女等六个部分。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

内容推荐

郭新编的这本书是CCTV4(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等多家视频网站热播,并获得视频网络高度追捧的央视开年大作《第三极》图文珍藏版。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基因”,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最高处人类生存的30多个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情况,体现了独特的高原社会风貌、自然风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充分表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本书文字清新,配图精美。加入了纪录片的延伸阅读、拍摄花絮、观众评论集萃、专家研讨会述要,以及《第三极》推荐自驾线路等信息,丰富了内含,弥补了电视片载体难以体现的不足。赠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是给广大读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序一 张颐武

序二 曾海若

一 生命之伴

二 一方热土

三 高原之歌

四 上善之水

五 大山儿女

六 高原相遇

幕后故事

 一 第三极里的美女

 二 最阳光的笑脸

 三 最萌的动物

 四 第三极推荐的自驾游路线

 五 何处不修心

 六 专家解析《第三极》

 后记

试读章节

土地给人的想象:田长多杰的开耕节

海拔4500米以上,几乎是所有农作物的禁区。但这里的人们依然种植着一种最顽强、也最重要的高原作物——青稞。青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古老作物,现在已经有了70多个品种。

一位老者面对当惹雍错清澈的湖水,正在虔诚地膜拜。当惹雍错是古老苯教的最大圣湖,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著名的象雄王朝的核心地带。这里的海拔虽然有4500多米,不过,宽阔的湖面和湖边的山,却营造了一片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在圣湖边的一小片土地上,分布着几百块农田,这些农田每块都不大,每块农田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如“狐狸尾巴”“月亮升起的地方”等,可见主人们对田地的珍视。

土地如此宝贵,关于耕作的一切都需要精打细算,于是村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位——田长。田长多杰的父亲是田长,爷爷也是田长。

一早,多杰走到村里一间老屋前,用手仔细寻找某个特殊的坐标点。靠在这个点上,他望着山顶的阳光,看向另一个点。

根据古老的历法,多杰在脑中运算着,然后选定了一个重要的日子。田长最需要管的是水,虽然面朝当惹雍错,但它是圣湖,也是咸水湖,无法用来灌溉田地。整个村子的用水,都来自山上的融雪。

开耕节是多杰的村子春天的盛典,是开犁和播种前的庆祝和祈福。这天早上,人们精心地梳洗打扮,穿上节日的盛装。各家都把自己的青稞酒集中起来,人们坐在村子的蓄水池里,听着多杰总结上一年的情况,再说说来年的打算。

多杰说:“我们有260多亩地等着浇灌,要一步一步来。”

多杰给乡亲们汇报完,人们就将混在一起的青稞酒洒向天空,狂欢开始了。大家品尝着美酒和美食,还要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看看谁能把巨大的石头放在蓄水池中间。人们用一块块大石头垒成一个石柱,再系上哈达;人们还向田长身上抛撒糌粑,为来年祈福。孩子们也和大人一起,泼洒着水渠里滚滚而来的清澈雪水,尽情地玩耍嬉戏。

开耕节的第二天,蓄满水的池边,祭祀仪式还在继续。节后开闸放水,种子也再次回归土地。

土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哪怕是在狭窄的山间。

善念是最好的陪伴:八十岁的双胞胎姐妹

多杰田长村子里的人们还在狂欢,80岁的措姆老人却睡着了。她的心思已经跑到自己的双胞胎姐姐那里去了。

措姆的姐姐名字叫旺姆,是她最牵挂的人。旺姆是一个虔诚的修行者,自从20多年前,她独自来到圣湖当惹雍错边修行后,只回过村子一次。旺姆住在山上的一间小屋里,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了,腿脚也不太好,走起路来非常吃力,但她每天都要围着湖边、神山转一圈儿。  姐妹俩上次见面是在半年前。听说最近姐姐身体不好,措姆放心不下。她一早起来,给姐姐做了油炸果子等吃的,来到山上看望姐姐。

措姆问姐姐:“还好吧?”

“快过来。”姐姐旺姆忙说。

姐姐发现有人扛着摄像机在拍她们,就问妹妹:“这是播放的?”

妹妹告诉她:“是在拍摄,拍完后会播放的。”

“老人有很多,为什么就拍咱俩呢?”姐姐又问措姆。

措姆回姐姐:“因为咱俩是双胞胎,年龄又很大。”

姐姐喃喃道:“就是这样的。”

“生的时候是一起生的,老的时候两个人还在一起。”

姐妹俩聊着。

“我的眼睛现在看得不太清楚了,你怎么样?”

“我在山上看那个羊已经看得不太清楚了。”

“反正我因为看不清新闻里边的文字有些发愁,不过心里在想,这把年纪了,该修心而非修身了。来,吃吧,尝一尝。怎么样?”

“你也吃一点吧。”

“我不吃,再说,牙齿也嚼不动。怎么样,好吃吗?可以吧?”

“好吃,这个放了白糖,特别好吃。”

姐妹俩一起在湖边散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姐妹俩对各自的生活都很满足。

旺姆现在已经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她告诉妹妹:“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有了善念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

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主要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几乎占西藏粮食作物的一半以上,有些高寒地带甚至达到80%以上。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人们在锅庄、山歌、民间故事等表现形式之中对青稞进行赞美歌颂的同时,也对青稞的来源传说、青稞的播种、青稞的收割、打青稞、薅青稞、青稞面及青稞酒的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在藏区流传着许多有关青稞种子来历的神话、传说、歌谣等,内容多为记载狗、鸟、鹤等动物带青稞种子到人间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录入《藏族文学史》里的神话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有一个名叫阿初的王子,从蛇王那里盗来青稞种子,结果被蛇王发现,罚他变成了一条狗,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又恢复了人身。他们辛勤劳作,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做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人们在每年尝新青稞做成的糌粑时,都要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以感激狗给人们带来青稞种子。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青稞可酿制青稞酒,也是藏族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

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是青稞。糌粑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加上适量的青稞粉,用手不断搅匀后捏成糌粑团,即可食用。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藏族牧民出远门时习惯于把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里携带,同时带上油、茶、盐及木碗,只要有热水就可以美餐一顿。

青稞做成的糌粑营养价值高于稻谷、玉米和一般,J、麦粉。它不仅是藏族人的传统食品,现在也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P85-93

序言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公众的观看和议论的热潮。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被视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的范例。它在电视台播出激发了诸多关注,在网络播出更是引起了观影的热潮,而在国际传播中也已经有了重要的成果。可以说是打通了电视与网络、国际与国内传播,形成了不多见的关注点。它的意义值得我们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加以思考。

对西藏的表现其实这些年来一直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焦点议题。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部分,西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热爱者。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的神秘魅力,这种魅力和当下的现代生活之间的对比和反差都让人心往神驰。但对于西藏的表达,往往是力图凸显其神秘性,或是刻意地强调其历史的特殊性,这些表达往往形成了对于西藏的表现的一种固定的模式,也容易构成某种刻板的印象。我们往往刻意凸显西藏生活和其他地域的差异,而缺少对于此时此地的西藏的真切的体察。实际上,如何让西藏的当下的人们在自身环境下的真实的生活有具体的呈现,仍然是一种对于我们的挑战。《第三极》通过艰苦的发掘和探究给予了我们对于西藏自然和人的一次“再发现”。

《第三极》这部以西藏为对象的电视片让我们感到了和以往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大有不同。它虽然只有五集,但却是对于西藏的日常生活的样态的“深描”,异常具体地呈现了西藏的普通人在其生活中的具体的情态,把他们的“故事”用摄像机具体而感性地加以记录,缓缓移动的摄像机所展现的是异常真实的西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在这环境中生存的具体的人。这部电视片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把西藏的普通人在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活方式做了具有人类学上的精确性的表达。在这部电视片中,在高原的极限的生态环境下,藏族人民所拥有的独特的、和这种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的真切呈现让我们好像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西藏的独特的魅力。《第三极》的主题很大,但入口很小。主题是第三极的整体,入口却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由此把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表现得非常充分。在极限的环境里面人找到了自己最佳的生命状态,表达在平常中却有非常惊心动魄之处,让人置身其间,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伟大、人的伟大。这是人的高歌,也是自然的高歌。

这部电视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探究了在那个独特的环境之下,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也是中国社会向上提升的一个最主要的主题。正是在真实的记录中也应和了我们时代的主题。我们在追求一个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怎样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如何“顺自然而丰富自然”都是时代的课题。《第三极》用镜头来观察,讲人在自然环境里用自己的创造对自然进行丰富,但是又是顺着自然的样态和脉络来丰富它。其中也还触及到现在国际上正在关注的“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等这些新主题。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真实而多样的探究。在《第三极》里,自然和人都是主角,我们一般拍片子都是人是主角,但在这里人和自然是如此地不可分割地一同展现在我们面前,自然因人而具有了活的生命,人因为自然而具有了更高的境界。随着中国经济30年来高度的成长,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上,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精神上提升的内在要求已经形成了。人们开始从工业化生活的固定模式探究生活多方面提升和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中的发展。而西藏提供了这种提升的一个参照。对全球来说我觉得也是认识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的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这里的几个具体的故事,虽然是具体,但却具有着自己的不一样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其意义既是中国的,也就有全球性。

这部电视片是用一种全球性的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它的表达方式和语码都有国际纪录片的共同性。用这种共通的表达当然有助于更好地跨越在表达中的“文化折扣”,用最真实的表达来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在具有国际表达方式中,却始终强化中国的“主体性”,强化中国的西藏的真实的价值。西藏故事,正是中国故事的一个部分。用全球容易理解的镜头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这个故事,正是这部电视片的独到之处,也是它的特殊的传播价值。这些都让这部书和这部片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能够赢得更多的国际观众的理解,把世界和中国,全球和西藏联结得更为紧密,最终也为中国故事赢得了更多的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把电视片《第三极》的丰富内容编纂成书是很有价值的。这部书不仅仅是电视片的书面记录,而且是它的扩展和丰富,既有电视片的真实的记录,又有制作过程的种种,也有关于西藏自然、历史文化的更多的阐释和解说。电视具有的,这里也有了,更添加了电视难以表达的丰富的文字内容。使得这部书成为了既可以作为电视片的一个成果,也具有独立价值的新的文化成果。

这部片子和这部书让我们感受了西藏的天之高远、山之宏伟、生灵之活跃、人之坚韧和美好。

是为序。

张颐武2015年5月8日

后记

《第三极》摄影师孙少光专访——谈纪录片创作

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第三极》最近正在热播中。

《第三极》摄影指导兼主摄影师孙少光,是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纪录片摄影师,曾担任《归途列车》《千锤百炼》等纪录影片摄影师。其作品曾获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伊文思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等。

以下采访内容由《第三极》的调色师——HOMEBOY电影调色公司调色师黄千和孙少光的采访录音整理完成。

黄:首先我们谈谈摄影机的问题,拿到第三极的拍摄素材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通篇的光比很大,涉及的环境极端而复杂,前期是否有过设计并在摄影机的挑选上做过比较?在实际拍摄中,画面的呈现又是否符合预期呢?

孙:关于摄影机的选择,首先导演的要求是4K标准,可以实现升格,预算要合适。2013年底开拍时,就当时市面上的4K摄影机来说,有F55,Red,C500这样的机器,虽然F55是很好的机器,但是当时它没有固件可以让我做升格拍摄,C500呢,它需要一个外挂的记录仪,而且Raw格式的存储和后期流程也比较昂贵和复杂,并且没有升格能力,所以也被排除了。虽然F65和ALEXA这样的机器画面表现很好,但不易于纪录片拍摄的操控,所以也不现实。最终我们选择了Red。

虽然在今天来看很多机器都已经更成熟,Red可能已经不是最适合拍这部片子的机器,比如它没有内置ND,需要加滤镜、加遮光斗,使得整体机动性变得很差,而且西藏光线特别强,我们把ISO开到最低,还是会出现过曝的情况,所以当镜头的光圈设到最小,比如22-30时,会出现衍射,导致画面清晰度下降很多。此外还存在比如高光偏品,低照度表现差,1600的情况下画面噪讯巨大,虽然西藏光线强,但一旦进入到屋内就暗得不行,拍纪录片我们又不可能实现复杂布光,而且有些地方是没有电的,就是火堆或者很小的节能灯,这些都是影响画质的因素。而且Red还有一个弊病是,CMOS前面没有保护镜,恶劣环境下容易进灰尘,在西藏的时候,我们使用氮气来吹,但高海拔的地方,气化不会太完全,也会比较容易污染CMOS,所以换镜头的时候,会格外小心。

但在当初,Red成熟的RAW后期流程和升格能力来综合考虑看,还是不错的选择。其实后期标准对机器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会参考剪辑师的建议,他会告诉我这个编码的经济性能好不好,存储以及剪辑效率的相关问题,再就是调色师的意见,素材给到他,他马上会告诉你调整空间有多大,画面存在什么样的质量问题,你就可以快速判断机器的性能是怎样的。如果今天的话,我可能会考虑Amira、F55这样的机器。轻便、镜头选择又灵活,机动性强,环境适应力好,音频功能完善,这些陛能都会为纪录片拍摄带来方便。

黄:在片花中我看到一些现场拍摄的花絮,也有更换镜头的部分,那之前您是否在画质和其他方面对镜头进行筛选和测评?

孙:经过反复考量我们最终没有选择PL口,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变焦而不是定焦头。PL口的变焦尺寸是不能满足肩扛拍摄需求的,而且费用和人员配比会拉高,而制作效率会降低很多。所以最后还是主要使用Canon EF口镜头,拍摄野生动物用到了Sigma 300-800mm的长焦,5D用来拍摄一些逐格画面。虽说照相机镜头不像电影镜头那样能提供平衡统一的画质,不同品牌之间会存在微妙跳跃,但它有适合纪录片的独特优势。因为相机镜头性价比和便携度与机动性都很高,恶劣环境下,即便损耗,也方便进行补给。对于西藏来说,最难的是天空的处理,因为天空过亮,极容易出现过曝,所以我们在能够控制的情况下,使用渐变ND压一下,或者是通过角度选取遮挡一下,尽量避免过曝。但对于纪录片来说,内容总是最重要的,所以综合以上,我觉得画面有所损失是可以接受的。

黄:其实,作为一名在纪录片领域屡屡获奖的资深摄影指导,在拍摄过程中,您和导演之间是以什么方式配合工作的呢?

孙:实际上,在前期和拍摄中,我们都沟通过关于镜头的感觉之类的问题,比如导演他更喜欢宽广安静的感觉,然后我们每天也会在一起观看素材的回放,讨论是否需要调整。其实,纪录片的摄影师相当于一个分镜头导演,而在拍摄中,更多的是基于本能和直觉。另外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事情,就是个人性格会比较凸显,这是—把双刃剑。我觉得,导演是信任我的工作的,所以给了我很大创作空间,通过交流,我对他的想法也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当他阐述一个感觉的时候,我会尽快转化为视觉符号。

黄:《第三极》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这期间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孙:从摄影上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海拔较高,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各部门分工明确,会大大降低精力和体力上的牵扯。再一个就是,环境恶劣,我们当时就遇到过因为太冷,线断掉了,然后开车4个小时去找电烙铁。包括飞行器也会因为高海拔的气压问题,出现故障。所以在极端环境下进行拍摄,一定要提前了解设备的适应温度范围。

黄:就现今而言,胶片的时代面临终结,数字技术大行其道,那关于数字与胶片的取舍,您是怎么看的呢?

孙:当数字技术初现的时候,我们有过预言,认为像素不够,粗糙程度高等等,但很快,这种观点就被推翻了,而后,胶片巨头相继倒闭。所以我认为,也许当下胶片中因化学反应产生的特质,数字没有办法实现,但是在未来会有所突破,在技术更新的路上,我们永远不能固步自封,勇于尝试才是王道。而且正是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胶片的垄断,才让一批新的摄影师有机会进入到这个行业。总的来说,我对数字技术还是充满信心的。

黄:由于一些原因您没能亲自过来和我们一起进行最终画面的调色,那么对于数字时代摄影师与调色师之间的配合您怎么看呢?

孙:摄影师是需要参与到调色过程中的,他可以还原现场拍摄的一些感受给调色师,但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调色师进行创作,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往往会收获超出想象的惊喜。我本人对RAW格式是比较熟悉的,RAW在白平衡、色温等问题上,是解放了摄影师的,也给后期留有很大空间。对于纪录片拍摄,其实两三档色温就够用了,5500或6000多在阴天和晴天时,3200或更低在灯光范围内。至于一些时候的偏色,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色彩是有情绪和时间特征在里面的。而且高码流的编码其实是方便做一些矫正的,唯一重要的是对层次的保护。在现场监看使用Red gamma3时,我并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层次上,而是以直方图为准来做曝光参考。现在调色师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拍摄中来了,给导演和摄影一些关于画面的建议,这种后期前置,也是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

黄:做为业界公认的纪录片资深摄影指导,不知您在事业和生活之间是怎么平衡的呢?

孙:其实这是一份充满浪漫色彩的职业,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见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对世界也会有更丰富的理解。当然我也不排斥广告商业片,它能让我接触到新的创意、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也可以防止摄影技术的钝化,而纪录片的拍摄,更多是不可控环境下的一种挑战,是对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对我来说,摄影师就是不二选择。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就目前而言,我更享受已经得到的,其他的就顺其自然。

黄:最后,对于即将进入纪录片行业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想要对他们说的吗?

孙:其实目前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对于有故事能力又有画面掌控能力的摄影师的需求缺口还是很大的。纪录片摄影师经验越多也就越值钱。对想要进入纪录片行业的年青人来说,你需要更多的热情和耐心,来浇灌你的理想,这是一个漫长的、寂寞并快乐着的旅程。当然,也呼吁业界对于纪录片从业者给予更公平的待遇。

书评(媒体评论)

《第三极》非常能深入人的灵魂,打到人的神经末梢,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每看一遍,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张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

目前为止,这是我看到的最用心的、也是最好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

——李初初《西藏人文地理》主笔

@蓝宇心愿(印度网友):《第三极》是在给心找一个出口,给灵魂一次洗礼。

@VVVVsir:给你一颗善念的种子。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公众的观看和议论的热潮。这部书纪录片的扩展和丰富。《第三极》让我们感受到了西藏的天之高远、山之宏伟生灵之活跃、人之坚韧和美好。

——张颐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三极(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郭新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31632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2015103383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7: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