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的燕园
内容
编辑推荐

夏自强、郑必俊编著的《一生的燕园》是燕京人夏自强的散文随笔集,燕园伴随了作者的一生,也见证了作者的一生,《一生的燕园》成为夏自强先生对燕园最本真的情感表述。《一生的燕园》让你了解燕京大学的历史与教育理念,让你领略燕京杰出人物的才情与风范。

内容推荐

燕京大学从1919年创立到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存世时间不过短短的三十三年,但却人才济济,先后培养了50位两院院士,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

燕大追摹英国书院式教育管理方法,注重师生间的日常交流、情感互动,营造出校园内亲如一家的温馨气氛。这种精神与情感的洗礼,也凝结成为燕大学子一种人生的底色。

郑必俊编著的《一生的燕园》是夏自强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围绕燕大的历史展开;第二辑是燕大人物志;第三辑论说、忆述燕大师生;第四辑则述及1949年转折期的燕大往事。

燕园伴随了作者的一生,也见证了作者的一生,“一生的燕园”成为夏自强先生对燕园最本真的情感表述。

目录

序 / 夏晓虹

魂魄入梦:同为燕京人(代序) / 郑必俊

燕京大学概述

燕京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科学严谨的史学方法

——燕大历史系的办学特色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读《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与

《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两书后

杰出的爱国学者和教育家

——对陆志韦先生的再认识

胡适在燕京谈“做梦”

一生的燕园

燕京大学人物志

孟昭英/刘承钊/黄家驷/李连捷/谈家桢/

沈元/蒲蛰龙/关肇直/翁心植/裴文中/

葛庭燧/金建中/阎隆飞/钦俊德/陈垣/

郑振铎/陈寅恪/翦伯赞/俞大/洪谦/

钱穆/谢玉铭/赵萝蕤/陈芳芝/程应镠/

董晨/象岑/

至当为归的聂崇岐先生

不知疲倦的“大眼睛”

——怀念念高

老而弥坚锐意求索

——怀念费孝通老学长

出类拔萃的燕京传人

——《怀念林孟熹》前言

真情的孟熹

送别新《燕京学报》的三位老编委

悼念张芝联教授

我们这一辈人中的骄傲

——怀念张世龙、吴文达、孟广平好友

沉痛悼念雷洁琼老师

怀念苹芳

在王平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四个第一”的洪君彦

喜庆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

怀念一良先生

我所经历的燕京大学的解放与新生

从解放到新中国成立

毛主席为燕大题写校名

附录夏自强:亲历燕京学生运动 / 陈远采写

送别爸爸(代后记) / 夏青

试读章节

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正是中国人民新觉醒的年代。从此,中国人民的爱国、民主、争取独立的斗争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燕京大学正是伴随着这个伟大斗争而成长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大的燕京师生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至牺牲。

1919年5月7日,在司徒雷登主持的第一次毕业训章典礼(讲道)上,燕大学生因去欢迎五四运动释放被捕同学而几乎无人与会。司徒雷登对此感触颇多,在以后写给美国托事部的报告和友人的信中,一再表示:“中国学生运动是这个动荡国家的一个希望,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希望。……它将成为反对外国侵略和卖国官僚的有力武器。”①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燕大师生立刻发表公开宣言,抗议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对爱国学生的镇压,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司徒雷登对燕大师生的抗议表示支持。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和1928年的“五三”惨案的抗议活动,燕大师生都走在前头。

在激烈的斗争中,1923年燕京大学有了第一名共产党员戎之桐,②1925年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支部,这在全国高等学校是建立最早的一个。①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同志领导下,他们多次参加北平人民反帝示威大游行。“三一八”惨案当场有魏士毅同学光荣牺牲,戎之桐右手中弹致残,另有郭灿然等三位同学负了重伤。此后,除了短期(1934年1月一1935年11月)组织停顿外,党组织一直活跃在燕京大学。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努力。他们善于做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包括司徒雷登,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使得许多人(其中有不少著名人士)成为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的枪声震惊了中国人民。9月22日,《燕京大学全体学生对日本侵占东北宣言》发表,燕大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先后成立了“燕大学生抗日救国委员会”、“抗日战士后援会”等组织。全校师生即刻动手做卫生包,支援抗日将士。1933年3月17日,以大约三天的时间完成卫生包33,300个,送交红十字会;并捐赠钢盔10,000顶,同时派出代表团赴古北口前线,慰问将士,赠送钢盔。

1935年年底,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燕大学生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带头骨干作用。燕大学生高名凯为十校学生自治会起草了《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宣言内容深刻,文笔犀利,有很强的感染力。随后成立了北平大中学联合会。陈絮、张兆麟、黄华、陈翰伯、龚普生、龚澎等成为运动的中坚,燕大学生成为游行队伍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中间不少人参加了南下扩大宣传,并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员,有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燕大师生还组织了慰问团,由雷洁琼任团长,到绥远慰劳在百灵庙打击日寇的傅作义部队。他们深入到战士中,到医院、到蒙古包,共庆百灵庙大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燕大在校园曾升起了美国国旗,成了一顶保护伞,将日军拒之门外。司徒雷登一方面与日本占领当局周旋,一方面通过关系,秘密掩护爱国师生前往国民党统治区或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具体工作由当时在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工作的侯仁之负责。这时,燕大也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沦陷区的爱国青年,一批不愿接受日本奴化教育的青年学子抱着“燕大存在一日,华北一日不亡”的信念报考燕大。一些著名教授如张子高等也到燕大任教。1941年9月,燕大学生注册人数达到了创记录的1128人。可是不久,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曰军侵占燕大。司徒雷登和一些著名教授共27位师生被捕入狱,投入铁窗生活。他们不低头,不媚寇,表现出高尚的气节。燕大也随之在成都复校。广大师生坚持读书不忘救国的传统,在陋巷、在破庙,在食不果腹的困难环境下刻苦求学。同时,积极组织和参加“大后方”的爱国民主运动,被社会各界誉为“民主堡垒”。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人们欢欣鼓舞。燕大以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效率、抢时间,在日军还没有完全撤出校园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恢复招生上课。可是,这时中国向何处去已经尖锐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日趋明朗。抗议美军驻华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风起云涌,燕大爱国师生又一次走在斗争的前列。而这时美国帝国主义已经取代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对手。他们日渐撕下了中立的伪装,站在蒋介石的一边,支持内战,镇压人民。

P8-9

序言

老伴儿夏自强匆匆而去,似水流年,一别永生。坐在他的书桌前。对着他面带微笑的照片和他写燕京的这本书稿,我的思绪骤然飞回到了从前。

夏自强和我同为燕京人。他1947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我是1950年进入燕京大学心理系,1951年我转入历史系时,他正好毕业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从此消逝,我们两人都被转入北京大学。1953年我调到团委工作后,我们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同窗、师生变成了同事; 由相识、相知、相爱而结合。一路走来,脚步匆匆,不觉已是六十多年。在这看似漫长却十分短暂的人生里,无处不留下燕大学习生活的印迹。以燕大校训“因真理,得自由, 以服务”为内核的燕京精神,始终是我们的人生信念和做人准则。我们热爱燕大,为是燕京人而骄傲。

燕大师生亲如一家,老师、同学都管夏自强叫“小宝”,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才改称“夏宝”,这一叫就是一辈子。他纯洁善良,激情似火,参加“高唱队”、组织“火炬社”,忘我地投身学生运动,和革命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在地下工作中,在“兄弟们向太阳向自由, 向着那光明的路,你看那黑暗已消灭,万丈光明在前头”的歌声里,仰望黎明,迎接解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心中充满了希望。一年后。也就是在解放前夕的1948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意味着,他比我更早就已经把燕京精神融入入党誓言,并随时准备为创建一个自由、民主、人民幸福的新中国贡献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十七八岁青春年少时铸就的梦,无不与燕京大学、燕京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他之所以一生难以割舍燕京情结的根脉和深爱燕京的理由。

最近重读了他写的《胡适在燕京谈“做梦”》。他说,胡适“所说的‘做梦’,讲的是理想,比喻人要有理想的追求,特别强调要有实现梦的勇气”。联系到他一生坚忍不拔、忠贞不渝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离休之后全力以赴地写燕京的这些事儿,我想这就是他在“追梦”、 “续梦”。

夏自强这个人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 自强不息,只要是他认准了的事就会心无旁骛,一股劲儿地干下去。他从燕大到北大再到教育部,做的是同一件事一一中国高等教育。这是他一生的主题,为此他默默耕耘奉献了一辈子。 自60年代后,他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可是骨子里仍然保持着我们那一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特点,居家不问家事,在外不懂社交,把行政工作当学术研究;尽管有时不免碰壁,却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直到病重似梦非梦中,他还在大声疾呼: “要加大投入对留守儿童和女童的教育经费。” 因为他深知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根基。而这也让我看到,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和他所挚爱的事业融为一体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还不肯松手放弃。  在他离休后的岁月里,除了继续在高教工作中发挥余热外,很多时间是花在燕大的事情上,这也让我渐渐地感受到他对母校的爱有多深。这种爱,体现在他对燕园一草一木、一塔一湖的眷恋,洒满在对老师、同学的关爱和追思怀念文章的字里行间。情系燕京还表现在他为了燕京校友会、研究院的工作奔走呼吁,废寝忘食,为了赶写怀念同学的文章而突发脑梗。凡此种种,他都认为是应该应分、理所当然的。

他是一个非常沉着、含蓄、理性、不轻易动感情的人,而燕京的一人一事却往往会牵动他的喜怒哀乐。我说他“爹亲娘亲,不如燕京亲”,他只是一笑置之。有些工作难以推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说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他不听劝;我刺激他说,那是没有希望的工程,他依旧一如既往。这当中反映出来的应该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但是他从不表白,也不争辩。我们同为燕京人,我当然也很爱燕京,然而彼时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更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所以经常发牢骚说,这个人就是“一根儿筋”。

在他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一直没有放弃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燕京大学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运用自己人文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几十年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燕大的办学历史、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反思,写了许多文章,并组织编写了包括全校教职工学生在内的519人的《燕京大学人物志》。在他最后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所作的报告“燕京精神的承续、融合和发展” 以及《燕京大学办学特色》一书中,特别提到燕京精神和燕园文化的陶冶,在学生品德素养、人格情操的教育塑造上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燕京大学在当时的确如校歌中所说“人文荟萃, 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正是在这样一所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的著名大学里接受到了现代化的教育,所以燕京学生的确是“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尽忠”。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 向往自由,热爱人民,忠诚于所从事的事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魂魄与风格。夏自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对燕大办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理解,能对自己终身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当他在病重时听说北京大学将要拨给燕大校友会一些房子时,真是由衷地高兴。那天夜里,他急切地叫我,说是有话要说,让我一定要记下来。我以为他要留下关于家庭和个人的遗言,哪知他气喘吁吁说的竟然是“关于建立燕京大学校史馆的五点意见”,却没有一句关于家庭、个人的话。这不正是一心痴迷于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夏自强在弥留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和至死不渝的人性大爱吗!可是当时我真是不理解,已经病到这种程度,怎么还不罢休呢?现在冷静下来,我想也许用李商隐的名句反其意:“春蚕到死丝未尽,蜡炬成灰泪不干”,方能表述其魂之所托、魄之所依。

遗憾的是,当我真正理解他的时候,斯人已去,他那无限求真求善求美的魂魄已在梦中飞升,这怎能不让我伤心痛惜不已!现在所要呈现的这本书,应该是他留下的最后一份教育研究成果,也是他作为一名燕京大学学生最后的一份答卷。

燕园伴随了我们一生,也见证了我们的一生。《一生的燕园》是和我相依相伴直到永远的生命伴侣一一燕京人夏自强的追梦、续梦之作。愿君之梦入我梦,“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傍”。

后记

我亲爱的爸爸夏自强,在2014年5月16日的清晨离开了我们。我们失去了至爱的亲人,感到无限的悲痛!

今天,我们全家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为他老人家送行。

爸爸于1947年17岁进入燕京大学历史系读书,18岁在燕大加人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燕大校训就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从1951年在燕大留校任教开始,他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直到病重期间似梦非梦中还大声呼吁:“要加大投入对留守儿童和女童的教育经费。”在病榻上得知北京大学将要给燕京校友会一些办公用房时,他在一个深夜,严肃而急切地对妈妈说:“我有几点意见要讲,你一定要记下来。”妈妈以为他要留下关于家庭、个人问题的遗言,结果他气喘吁吁说的却是关于如何建立燕京大学校史馆的五条意见。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他特有的轨迹,而爸爸就像宇宙中一颗永远闪光的恒星,有他不变的位置和方向,那就是他一生热爱并全身心投入的教育事业和情有独钟的燕大情结。

爸爸生病对我们全家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始终和爸爸一起,坚强、乐观地与病魔做斗争。在这二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撑,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爸爸吃着我们为他制作的饮食经常报以微笑,说:“我很幸福。”我们一家在受难中,依然享受着一种别样的天伦之乐。在爸爸住院的一百多天里,妈妈始终夜以继日地陪护在他的身边。一个84岁的老人,坚持精心地照顾着自己85岁的老伴儿,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感动了身边所有的医护人员。5月2日,爸爸、妈妈在病房中相依相伴地度过了他们59周年的结婚纪念日。当时爸爸已经非常虚弱,他只轻轻地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真是不容易!”在爸爸被病折磨得非常痛苦时,妈妈心疼地哭了。爸爸却让妈妈“不要哭,要坚强”。当妈妈为他的病紧张、害怕的时候,他就反复对妈妈说:“要冷静,平静,安静,镇静。你要管好你自己!”

爸爸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永远自强不息,在病重期间还在唱《歌唱祖国》、吟诵古诗词。尽管我多年远在国外,但每次回到他的身边,都会受到有声和无声的教诲。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次与他日日夜夜相处中,对他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爸爸曾经搞过地下工作,我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为了祖国的解放。”爸爸平时的一个座右铭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是默默耕耘,从无怨言。我问他,你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为什么始终沉默?他说:“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何必计较别人怎么说!”爸爸心地善良,朴实无华,永远是那样心平气和。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我爱人晓恩说,在她陪护爸爸的一个深夜,不由得想到了匈牙利著名爱国诗人裴多菲的《鹳鸟》诗中所说的:“为什么我们没有翅膀,终日在大地上挣扎。世界无限广大,人的足迹可以到达海角天涯。然而理想却在向我召唤:不是去尘世的远方,而是奔向那神圣的自由天堂。”晓恩说,在我们很多人还在为这样那样的私利而迷茫、矛盾、挣扎甚至争斗的时候,爸爸却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羁绊,他的追求是天下为公,他的理想是大同世界。这些就是我亲爱的爸爸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地默默,不尽千言万语!回忆爸爸的一生,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全家都是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能有这样一个家,是何等的幸运!我为能有这样的爸爸而骄傲。爸爸选择了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刻,回归到光明的大宇宙中去了。爸爸,你用最后的生命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神圣的课。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嘱咐,坚定、坚持、坚强地生活下去。

我们在爸爸生病期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还来自于至爱亲朋的关怀和鼓励。尽管爸爸还是走了,但是,你们给予我们的爱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爸爸的崇高、美好并不是一个特例,他只是那一代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们当中的一分子。他们是那样纯洁真诚,宽广豁达,光明磊落;他们不谋私利,脚踏实地,没有一丝浮躁;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求回报,他们的真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精神、思想、道德的光芒,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践行并书写出了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代人众志成城,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祖国的蒸蒸日上和美好明天。他们是我们后辈人心中永远的太阳。

爸爸没有离开我们,他的精神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送别他,一起为他祈福!

最后,感谢各位长辈几十年来对我们家庭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各位挚爱亲朋今天来为我爸爸送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的燕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自强
译者
编者 郑必俊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56688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7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507281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