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坛风云(我的采编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教坛风云(我的采编人生)》是一部纪实性采访实录。作者金正扬以一个记者的教育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或专访一位位教育大家,聆听他们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捕捉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或以“历史追忆”的方式,回顾过去岁月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生的值得回味的历史事件;或以“访谈”的形式,倾听一位位校园领军人物畅谈上海二期课改新理念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或直接走进名师课堂,以生动的文笔,形象而又准确地再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和风采;或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站在上海基础教育的转折点上,直面教坛“风云”,发表评论和见解……

内容推荐

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打开金正扬编著的《教坛风云(我的采编人生)》这部纪实性的采访实录,十一位教育名家的人生故事里,有你追求的梦想;八位教坛名师的教学档案里,有你要取的“真经”;十三位校园领军人物的治校方略中,有你要寻求的办学“秘诀”;还有那记者笔下的“采编故事”和“申城教改纪事”,更会给你以智慧和力量……

目录

序/吴立岗

自序

第一编 采编岁月:讲不完的故事

 机遇:从教师到记者的人生转折

 追寻已故“大家”,学做记者、编辑

 我采编人生中掘得的“第一桶金”

 在锤炼语言文字的征途上……

 笔力,在咬“文”嚼“字”中提升

 在采编中写就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前行的脚印,难忘的情谊

 十年“磨”一“刊”

 我担任《上海教育》主编的不寻常岁月

 从“作者与编者”到成为人生至交

 准时的生物钟:凌晨三点

 一份未曾用过的“讲话稿”

 难忘的“2001年全国教育期刊社长总编辑会议”

 震动全市的“世博心语日记本”传递活动

 笔走“长三角”,挥毫写春秋

第二编 教育名家:照片中的记忆

 人人敬重的“左校长”——回忆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左淑东

“我的校长室是门虽设,却常关”——老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治校风格

“三角赵”和南洋模范中学——一代名师赵宪初印象记

一份专为“访谈”而准备的提纲——采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

在接受采访之前……——采访著名科学家、上海工业大学钱伟长校长

一幅珍贵的题词——在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家里作客

新中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与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教授相识的一段难忘时光

一代名师的情怀——走访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母校浙江新昌中学

“我是一个兵,我的岗位是教育战线”——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书房里

一份我为之保存了近30年的发言稿——我和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的几次交往

他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在全国著名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刘元璋手下工作的岁月

第三编 教坛风云:笔端上的精华

 历史追忆:申城教改纪事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一个响遍全国的十二个字教学指导原则

培植·引领·示范——我所参与策划组织的几次大型教改活动

一项跨世纪的育人工程——我记忆中的“上海一期课改”

活动课: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门全新课程——从我主编的《中小学活动课系列资料》说起

“《上海教育》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难以忘却的“上海市小学十佳青年校长评选”活动

在改革大潮中诞生的《教育参考》——一本柳斌为之题写“几句真心话,一个群言堂”的教育内刊

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之时……——《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专刊》诞生记

 教改范例:记者笔下的时代“弄潮儿”

为了使新生的嫩芽能活泼地成长——上海一师附小研究发展学生智力的“33331”活动纪实

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设“桥梁”——访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来自“三湾”的报告——普陀区中朱学区“办好每所小学”的经验

美在“蕃小”——上海市闸北区蕃瓜弄小学美育科研纪实

愉快教育:一项面向21世纪的前瞻性实验——愉快教育20年回眸

第四编 名家名师:采访路上的足迹

 例文回放:走近教育界的“活化石”

为了未来——访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

 例文回放:聚焦于漪

语文教学的艺术——记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

节奏·容量·未来——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走近一代名师于漪

 例文回放:袁蓉和她的徒弟殷国芳

走自己的路——记上海市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蓉

她和语言文字打了50年交道——写在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珞80华诞之际

向导——铭刻在殷国芳心中的袁珞

成功在于探索——访全国优秀教师殷国芳

 例文回放:臧慧芬和她的语文组

“阅”有范围“读”有指导——上海一师附小特级教师臧慧芬和她的语文组课外阅读指导经验

 深度采访:走近贾志敏

听贾志敏讲“真语文课”:阅读与作文教学——由王旭明《终于,听了一堂真语文课》一文引起的采访

 深度采访:直面新一代“教育名家”

行进在外语教改的征途上……——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朱浦

教育传奇:从“代课教师”到“正高级教师”——记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吴中区

苏苑实验小学校长高本大

第五编 校园春秋:校长访谈录

精彩人生,从每天的“一二三四”起步——走进吴瑞莲校长创办的七宝外国语小学

讴歌“长江”——写在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小学百年华诞之际

研究,从“课堂观察”开始——访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曾小妍

一个“傻”校长的“新生态学校”之梦——记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校长陈益志

梦想,从这里起航——钱文静校长畅谈中原路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成功在于体验——访上海市交华中学“双特”校长赵凤飞

梦的追寻——记上海市奉贤区洪庙小学校长李祖康

在创建理想学校的征途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特级校长朱学清

30年追梦纪实

他在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好校长”的深刻内涵——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特级校长盛裴访谈录

从对“有声世界”的探究,到为“无声世界”而奔走——记上海市语协会员、语文教师何靖华

“贤文化”教育在“齐贤”——访上海市奉贤区齐贤学校校长、“贤文化”教育开拓者高安平

研究,从“三条假设”开始——访上海市长宁实验小学校长潘宗娟

留住历史根脉,构筑现代文明——记金山区廊下小学校长朱保良和学校创始人后裔何顾继德

第六编 教育评论:来自学校的感言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育专论”

教育科研要重视数据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实验

教学与面向全体

学校目标管理提要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育时评”

抓紧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

在学校和农村之间架设“桥梁”

要多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以老带新,培植新人

要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探索研究

要重视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四化建设需要体魄强健的一代

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学习借鉴,改革教法

办学,要有一股“磨”劲

“沉下去”——闸北的一条好经验

认真学习《教育法》,大力宣传《教育法》

大力办好普通高中教育

大胆的尝试,可贵的探索——喜读《让校长都姓“教”》

加强活动课教材建设

“长桥教育工程”的启示

要革新,先革心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育随笔”

学校要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才

莫把学生教成两脚“书橱”

资料室的利用率为什么有高有低

要重视这块被遗忘的阵地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学评论”

语文教学管见

加强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研究

 例文回放:记者笔下的“教育专题研究”

郭申元的“野性的学习”与传统教育的比照——从“假如我是教育局长”到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的思考

教育叙事: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

附录一:四方人士评《岁月留痕》

坚守职业精神的生动画卷/王自立——金正扬《岁月留痕》读后

《岁月留痕》启思录/王慧

读《岁月留痕》,赋七律一首/张民权

岁月留痕显才气,笔耕教育新天地/沈原梓

喜读《岁月留痕》肼守青

“三尺讲台”上的师生情谊/邹人娴

附录二:主要作品一览

后记

试读章节

咬“文”嚼“字”,这是编辑的基本功。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章;这里的“字”,指的是语言文字。一个有经验的编辑,一篇稿件到手,往往能很快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文字上分出优劣,“咬”出取舍或加工修改之处;“嚼”出文中不规范或差错的地方。这就是一个编辑的功底。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谨而又细致的工作,是“水磨”的功夫,要靠深厚、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我在学做记者、编辑的过程中,首先是见“机”就学。学习那些优秀作者在来稿中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如何在主题确定后谋篇布局、叙事论述的。但他们的这些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技能与技巧,往往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作为编辑,需要去“咬”,去“嚼”,大而化之,草草率率,那是很难学到其中真谛的。

中小学中,特别是高校中,有不少教师出手的文章,内容精当、精到,文字修养也很好。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不但课上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读来如饮甘露、美酒,令人回味无穷。清新优美的语言,处处蕴含着真知灼见。我每次读她的文章,都能在咬“文”嚼“字”中深感其文章写得精妙,特别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方面,值得我们今天做编辑工作的人效法。

善于见“机”就学,这是提高编辑水平的一个方面,但编辑驾驭文字的高超技能与技巧,更多的还是从长期精心编稿的艰苦磨炼中获得的。

编辑每天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来稿,这些来稿水平差异很大,有的通顺流畅,读来还有一种轻松之感;有的佶屈聱牙,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也得硬着头皮去“沙里淘金”。不过,这“淘”的过程,也是增长才干的过程。如今,不知怎的,长文特别多,似乎不长,质量就不高。当然,有的长文,质量确实不错,也有指导性,但限于版面,必须浓缩。此时,作为编辑就要敢于“动大手术”,使稿件以最少的文字,包涵最大的容量。

有一篇稿件的处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20年前的事了。一次,我从教育主管部门拿来一篇稿子,很长,一万多字,讲的是中小学整体改革。总的来讲,写得不错,起点很高,也有指导意义。但作者出于工作需要,为求全反而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不够。于是,我便根据组稿要求,毫不留情地给文章动了个“大手术”。该删的地方,大胆地删;该打磨的地方,重新“组合”加工,花去了我整整一个晚上。经我这一番“伤筋动骨”,文章改得不但短了,缩减到五六千字,而且也突出了我们刊物所要宣传的主旨,可读性也增强了。

但作者总有些“心痛”。几年后,我与他又一次见面。在饭桌上,他还不忘提起这件事,开玩笑地说:“老金,你手中的这把斧子,够厉害的!你还记得吗?上次我的那篇文章,你足足给砍了一半。”  “不好意思,请原谅!”我也笑着回答。

可他哪里知道,编辑、改稿,对一个编辑来说,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磨炼过程。为不至于随便乱改他人之作,尊重作者的劳动,求得尽善尽美,在改稿中,我绞尽了多少脑汁,花费了多少心血!在那从业的日子里,一个个不眠之夜,往往就是在这样的不懈追求中度过的。

咬“文”是这样,嚼“字”那就更费功夫了。

我在几十年的编稿、审稿中,遇到的大量问题,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这里,有正误之分,也有优劣之别。作为编辑,其职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语言文字的表达准确无误,尽善尽美。

我们知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不仅饱含意蕴,而且奥妙无穷,并富有魅力。有些常用字、常用词,我们常会写错、用错,从根本上来说,是在于我们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缺乏了解,特别是对有关字、有关词涉及的典故、传说,以及怎样演变过来的,还知之甚少。

比如,“您”这个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你”的敬称。但对于这个字,不少人在用时往往要出差错。比如,在公交车的屏幕上,我们常会看到,广告语中,为表示多数,常在“您”字后面加上“们”,合成“您们”。殊不知,这一加,就加错了,因为“您”本身就表示多数。

P22-24

序言

这是资深教育记者金正扬同志用近40年心血写就的又一本很有份量也很有价值的著作。她与两年前出版的《岁月留痕》相辅相成,可谓“姐妹篇”。

金正扬同志也是教师出身,曾在上海市向明中学教过书,但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我和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相识了。那时,他在《上海教育》杂志担任教学组组长,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选题,研究文章。当时,市教育局领导也常邀请我们上海师大搞教育科研的同志深入到中小学中去,指导教师搞专题实验研究。因此,作为市教育局的机关刊物——《上海教育》杂志的编辑、记者,同我们联系特别紧密,金正扬同志也经常约请我们写文章。

记得1981年初,金正扬同志听说我在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三年级开展作文“课内素描”试验,很有兴趣,觉得这是个好选题,很值得推广。于是,他立刻放下手中其他工作,深入到虹口三中心听课、采访,仅用一周时间就写了一篇长达5000多字的通讯,刊登在《上海教育》1981年第3期上。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要想事业有成,一是要有所追求,要有人生的渴望;二是要勤奋,勇于跋涉攀登。对一个记者来说,要创造人生的辉煌,还要具备腿勤、口勤的好作风。亲见亲历,这是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至关重要。记者只有深入下去了,“沉”到了学校教师中间,才能从教育第一线挖掘到鲜活的生动报道资源。金正扬同志也正是以他对事业的强烈渴望,以他的一贯勤奋、刻苦和作为一个记者应有的职业敏感,才写就了一篇篇内容深刻,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金正扬同志从事教育新闻工作40载。这40年中,他走过无数城市和乡间的学校,访过许多教育大家和教坛名师,写过不少治校有方的校园领军人物;同时,他作为《上海教育》主编,更亲历了上海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撰写了不少反映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好文章。这本60万字《教坛风云》和她的“姐妹篇”——《岁月留痕》,既是他40年来教坛运笔的结晶,更是他对上海3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历史见证。

《教坛风云》是一部纪实性采访实录。作者以一个记者的教育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或专访一位位教育大家,聆听他们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捕捉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或以“历史追忆”的方式,回顾过去岁月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生的值得回味的历史事件;或以“访谈”的形式,倾听一位位校园领军人物畅谈上海二期课改新理念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或直接走进名师课堂,以生动的文笔,形象而又准确地再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和风采;或从一个记者的角度,站在上海基础教育的转折点上,直面教坛“风云”,发表评论和见解……这不同的侧面,分散,是一个“点”;汇总,就是一个“面”。这样由“点”到“面”,可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上海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坛风云》虽不是在写“史”,但却是一部活的、立体的,并实实在在地反映上海教坛30多年来变化和发展的极为生动的教育发展史。

《教坛风云》和《岁月留痕》,对广大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名师大课堂”。作者笔下的名师,有从幼教的赵赫,到小学的袁珞、倪谷音、顾家璋、贾志敏,再到中学的于漪、高润华、陈延沛、张景新和朱浦等,前后加起来有20多位。老师们都可从这里取得“真经”。其中,作者对著名特级教师袁珞的深度采访——《走自己的路》,详尽地写了袁容的成长道路和她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还有“聚焦于漪”,作者从三个不同时期,分别有侧重地写了于漪老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凡此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学习和借鉴。特别是那篇《听贾志敏讲“真语文课”:阅读与作文教学》,更发人深思。它告诫人们:我们的许多传统做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教学经验,远不是一些人想象得那么落后,而是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要特别慎重,不要把我们过去做法中的许多精华当作改革的对象而予以丢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金正扬那“采编岁月”里“讲不完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无不蕴含着人生的成功之道。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细细品读,更可从中获得不少启迪和教益。它告诉人们,一个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有所追求。人生不能没有梦,有梦才会有追求。只要认定一个目标,长期坚持不懈,就会事业有成,就会梦想成真。

《教坛风云》洋洋60万字,是作者近40年教育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大一笔精神财富。读者透过这一篇篇无声文字的字里行间,我相信一定会从名家名师的教诲和实践经验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顾问)

后记

这本从2013年6月底就开始构思、动笔的《教坛风云》,经过近两年的辛勤笔耕,终于完稿。

喜悦与辛劳,常常是相依相随的。如今,当我回过头来再细细阅读那过去写就的文字,那已排好版的近60万字的书稿,我感到这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因为,过去两年,那在一行行文字中洒下的汗水,使我了却了一个心愿——就是写一写自己的平凡人生。

人生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在这个社会的大变革中,站在上海基础教育的转折点上,我作为一个从事40年教育新闻工作的记者,曾见证变革,并亲见亲历了不少有价值的人和事。特别是那些教育大家、名师对教育的真知灼见,那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我觉得应在有生之年,把它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是一本纪实性的采访实录。书中所写到人与事,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所亲见亲历到的。如书中写到的这些“教育名家”,那都是因为记者身边有他们的“照片中的记忆”。但即便这样,这些“照片中的记忆”,由于记者教育视野的局限,在所写所记的人和事中,尽管经过多方查证过,我估计还可能有与事实出入之处。特别是那些“历史追忆”,因年代久远,写时也可能有疏漏的地方,甚至与事实有不完全相符之处。这里,记者诚请读者鉴别与见谅。

拙作在成书的过程中,荣幸地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名字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首先,接受采访的教坛名师为我采访做了精心的准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并为采访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袁珞、倪谷音、臧慧芬、殷国芳、贾志敏、朱浦、高本大等。还有近两年来,为反映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貌,我先后采访了十多位校园领军人物,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详实的书面材料,而且还陪同我召开了各类座谈会,有的还因采访需要而补写了新的材料,如吴瑞莲、曾小妍、陈益志、袁菲、钱文静、赵凤飞、李祖康、朱学清、盛裴、何靖华、高安平、潘宗娟、朱保良等校长,以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顾继德先生。

其次,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吴立岗先生为拙著写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陈如江编审为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退管会的梁凤梅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查找、复印历年在《上海教育》《上海托幼》《教育参考》等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此外,我还要感谢俞薇女士,她为此书的排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同时还得到了沈洁、卢乾俊、巨克鹏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他们的鼓励、鞭策和关照,我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报社会,感恩他人——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金正扬

2015年4月1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坛风云(我的采编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正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8449
开本 16开
页数 6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28
CIP核字 2015095673
中图分类号 G527.51-53
丛书名
印张 4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1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