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戴建业博文随笔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戴建业博文随笔集》作者戴建业用诚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希望用犀利的文笔唤醒每个人的诚实面对。

诚如作者所言,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英,那么多啃食国家大梁的官员,那么多要将手里的微弱权力发挥到极致的“公务员”……要获得体制内的工作和官方的奖励,只能无条件地“赞成”“热爱”“拥护”,在不交出灵魂,就得不到体制的好处。在这样卑微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在绞尽脑汁讨嗟来之食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坐下来,静静地思索尊严和诚实的意义。

内容推荐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戴建业博文随笔集》是作者戴建业的一本杂文集,是作者第一次用笔介入当代的文化精神生活——不留情面地品评人物,一针见血地针砭教育,犀利尖锐地批评文化,书中的人、物、事,无一不生活和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为什么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不能诚实面对?如果只有少数人不诚实,那是个别人的人品问题:如果一代人不诚实,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或体制问题。大众起初是心怀恐惧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渐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情实感;起初因害怕而不诚实,逐渐就习惯了自己的不诚实。

目录

自序:诚实

当代教育之殇

 北大校长的底气

 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

 能不能不折腾博士生?

 “买”文凭与“混”文凭

 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怎样使自己学习“上瘾”?

 辨才:教育的起点

 经典重读

 碰巧

何不换一种活法

 人生难道是一场赛跑?

 食不知味

 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雅量与矫情

 人情世态与“屌丝”姿态

韩寒代笔之争

 骡乎?马乎?

 韩寒现象与偶像崇拜

 盲点与疑点

 常理与奇迹

 求真与求胜

 学术打假与商品打假

 自证·他证·心证

 私人空间与天下公言

 易中天先生,请爱惜自己的羽毛!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神来之笔”与“天纵之才”

 韩寒:从“神话”到“笑话”

 除了真相,还是真相

 谁在装?

 有事说事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

 “虚实之间”

 快乐的愚人节

 分配不公正与机会不均等

 挑战命运

 假如李娜没有夺冠……

 这样的广州,你爱吗?

 城市,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镇远:不游也罢!

 黄果树瀑布:生命的启迪

何为文化软实力?

 文化战略:美国文化与商业合谋

 艺术:不是“一流”就“不入流”

 理论批评:消解文化的等级观念

 体制:施展拳脚与束缚手脚

 春晚杂感

 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此心安处即为家

 人情味

 在台湾南部农家作客

 台南市走笔

 佛光山上的忧思

 “故乡无此好湖山”

沁园春

试读章节

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年大学生毕业典礼上因大量使用网络“潮语”一炮走红后,很多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都纷纷效尤,一时间,“哥的犀利”、“姐的狂放”、“让子弹飞”、“童鞋们”、“有木有”、“泪牛满面”、“给力”、“神马”、“浮云”、“伤不起”成了校长们毕业典礼致辞的常用语,“根叔”、“凤哥”、“晓红哥”、“纪宝宝”成了最叫座的“艺名”。

我看了李培根先生去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文大量使用网络“潮语”,贴近大学生心理,迎合大学生胃口,总之,使尽一切招数来煽情。据说十几分钟的演讲,博得了毕业生几十次掌声,赚得了毕业生无数的眼泪,获得了毕业生极其窝心的称呼——“根叔”。不知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李培根校长闯出一条迅速“走红”的终南捷径。这么轻易就在中国教育界“走红”,让中国许多大学校长“眼红”,于是从最牛的北大校长周其凤、清华校长顾秉林到普通大学的校长们,在毕业典礼上都竞相使用网络“潮语”,竞相“扮小”“装嫩”,竞相与毕业生套近乎拉感情,好像谁能挤出毕业生的眼泪谁就有本事,谁能赢得更多掌声谁就是好校长。套用萧统《文选序》的话说,“踵其事而增其俗,变其本而加其厉”。

我原来以为只有通俗作家喜欢媚俗,没想到一些著名学府的校长也热衷媚俗,而且媚俗的样子比通俗作家更加难看。去年“根叔”的毕业演讲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诸如“母校是自己可以骂几十遍,但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明显是以煽情赚眼泪。一个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就像一个正要出嫁的女儿;前者往往对母校依依不舍,后者对父母更一往情深。尽管平时对父母常有怨言,对母校更常常牢骚满腹,但要离别的时候却容易肝肠寸断,这个时候如果像“根叔”那样一煽情,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肯定泪如泉涌,那些容易激动的青年学子肯定掌声如潮——这是典型的投其所好和哗众取宠。

如果说去年“根叔”的毕业演说还只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今年“凤哥”、“纪宝宝”等人东施效颦的毕业演说就让人反胃。古人说“一之为甚,岂可再乎”?稍懂点古代文学的人就明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对象要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在毕业典礼上发嗲,既浅薄又俗气,校长降格,听众肉麻。

由于自己是大学里吃粉笔灰的教书匠,我偶尔也看看我国过去大学校长、西方和日本著名学府校长的毕业演讲。这些演讲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其主旨基本都是献身学术,其风格基本都很庄重典雅,都具有一种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我们国内大学“根叔”、“凤哥”、“纪宝宝”这类毕业演讲,从内容到风格都俗不可耐。其实,我并不讨厌通俗文学,也喜欢听通俗歌曲,有时也看一下进口的肥皂剧和冯小刚那些搞笑电影,那些追求商业利益的文学、歌曲、电视,它们必然要迎合大众口味,必然要看重票房价值,它们通俗和媚俗都可以理解,但一个著名高等学府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嗲和媚俗,却叫人难以接受,更叫人无法认同。

记得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任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学子要立志引领美国和世界的科学技术潮流,麻省人要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这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期望自己的毕业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成为科技界的领袖和精英,他强调的是一个著名学府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精神和学术雄心。2002年哈佛大学校长H萨默兹毕业典礼的演讲题目是《从“拿”到“给”,走向独立》,他说毕业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即将从向社会“拿”和“吸收”,转变为向社会“给”和“奉献”;从依赖家庭和老师,转变为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萨默兹校长演讲的主题是“独立”与“奉献”。在他通篇的演说辞中看不到一句“哥的犀利”、“姐的狂放”这类轻佻的字眼。

自从大学创立之日起,法、德、英、美、日、俄大学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通常都非常庄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绝不会用“哥的犀利”、“姐的狂放”、“让子弹飞”、“童鞋们”、“有木有”、“泪牛满面”这类网络“潮语”来赚得毕业生的泪水和掌声,就像这些大学校长不会穿着运动鞋和牛仔裤参加毕业典礼一样。一位耶鲁大学校长说,耶鲁人明白自己肩负的学术重任,请求校友和社会贤达不断批评耶鲁的错误,督促耶鲁人奋进。他说自己常常回顾耶鲁的过去和思索耶鲁的未来。可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却说:“母校是自己可以骂几十遍,但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什么人都可以媚俗,但一个大学校长不能媚俗,因为一个国家的顶尖学府,代表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高度,引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每一个民族都有俗文化和雅文化,雅俗之间最好取得某种平衡。不过,只有雅文化才代表这个民族的文明水准,象牙塔里那些发明创造才代表这个民族的智力水平。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看世界著名学府校长的胸襟、志向和眼界,再看看我们这边校长们的做派、谈吐和趣味,我们能对自己的大学有什么奢望呢?人家的大学校长是顶尖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我们的大学校长是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你叫“哥”如何“犀利”?让“姐”如何“狂放”?

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肉麻!

2011.7.6

P13-16

序言

诚实

在自己曾经出版的书中,不管属于文学还是文献,不管是独著还是主编,形式上大多属于时下所谓“学术著作”,论述的全都是1200多年前的古人古书。

这本《假如有人欺骗了我》随笔杂文,是我第一次用笔介入当代的文化精神生活——不留情面地品评人物,一针见血地针砭教育,犀利尖锐地批评文化,书中的人、物、事,无一不生活和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在所有署名“戴建业”的书中,我最喜欢这本,也最看重这本书。写学术著作必须价值中立,要尽量感情淡化,而写这杂文随笔不妨“笔端常带感情”,无须有意掩饰自己的好恶,既不需要引经据典,也用不着查找文献,全部文章都是一挥而就,有感想时一天可以写两三篇,最高峰时一天能够写上万字,称心而谈、纵意挥洒,往往兴会淋漓便下笔不能自休,它们不仅真实地展露了我的气质个性,也真切地表现了我心灵的诚实。

其实,以往我是个精神上的软蛋,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打从念小学起,历次政治学习和大会表态,我都尽可能沉默躲闪,偶尔还言不由衷。

记得“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小学所在的班级吃“忆苦思甜”饭,大家吃的是野菜米糊,那时我家里也常吃这种东西。那顿饭没让我“忆”起旧社会是如何“苦”,也没让我“思”念新社会有多么“甜”。回家后妈妈问吃得怎么样,我随口说“和家里吃的差不多,我看万恶的旧社会也不见得那么苦”。话音刚落,脾气暴躁的父亲马上给我一巴掌,一向护着我的妈妈也骂我瞎说。此时父亲动不动就戴高帽挨批斗,外人要是听到我这样胡说八道,他岂不更要罪加一等?晚上父母都神情严肃地警告我:“在外面一定要说旧社会劳动人民当牛做马。”父亲还特地告诉我说,政治学习不能抢先发言,大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隔三岔五父亲都要提醒我:“抄写马恩列斯毛语录,千万不能颠倒了句子和写错了字,写完后要反复读几遍才能拿出来见人。”从此,无论家庭里,还是学校中,抑或社会上,我都不敢表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敢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怀,更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中小学时的作文不是批“工贼”刘少奇,就是批林批孔批邓,再不就是感叹自己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如“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茁壮地成长”,又如“我们的生活像倒吃甘蔗——节节甜,我们的日子像上楼梯——步步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我出生不久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上小学后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到东方的“红太阳”落土之前,我一直饱受饥饿的折磨,十几岁看着想吃的东西还直流口水,莫言先生写过他早年的饥饿感,道出了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共同感受。别说什么“茁壮成长”,能活到今天就算是“福大命大”。不过,当时称自己的生活“节节甜”,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也不觉得有什么别扭虚伪,周围同学的作文都这么写,他们口头上也都这么说。

起初是心怀恐惧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渐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情实感;起初因害怕而不诚实,逐渐就习惯了自己的不诚实。参加工作后这二十多年来,所在单位每年都要交一次个人年终总结,我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开头“政治表现”那一栏里,差不多填的都是“赞成……”“热爱……”“支持……”,像小姐叫床一样,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我至今也没有见到有谁填过“不满”或“反对”,但我私下常常听到很多人对时政骂娘,可见“赞成”“热爱”云云并非都是发自内心。这一方面表明很多人被精神强奸,另一方面表明被强奸者比较配合。人这种动物与鹦鹉相去不远,你反复向他强行灌输什么他就会说什么,时间长了便习惯成自然。尽管有时心里对上面的说教不以为然,但嘴上照样与“主旋律”保持一致。六十多年来,这种心口不一的撒谎,成了中国读书人的潜意识或下意识,所以大家对自己的不诚实,没有“道德的焦虑”,没有人格分裂的痛苦。

如果只是少数人不诚实,那是个别人的品性问题;如果是一代人不诚实,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或体制问题。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那么多精英都不诚实,上下都在糊弄撒谎,连弱智也清楚症结何在。要想获得体制内的工作和官方的奖励,就只能无条件地“赞成”、“热爱”、“拥护”,这是行政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上交的“精神纳税”——不交出自己的灵魂,就得不到体制的好处。在这种卑微的生存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为如何乞讨嗟来之食而绞尽脑汁,还谈什么诚实,还讲什么尊严?

去年我在论文集《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的自序中说:“从识字的时候起,我所看到的文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在唱赞歌,所读到的论文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为长官意志辩护。我们学校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当年在课堂上给我们大讲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国家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之后,他又在我们文学院教师大会上大讲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明朝张溥感叹‘文人何常,唯所用之’,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稍有道德感的人一旦撒谎,一定会长期受到良心的折磨,而一个学者一生都言不由衷,大家居然都自我感觉良好。”

罗素曾这样评价莱布尼兹:“他最精妙的思想要是不能给自己博得声誉,他就会把记载这些思想的文章锁在抽屉里,他所发表的都是蓄意讨王公后妃们嘉赏的东西。”尽管他具有常人勤勉、俭朴、节制的美德,尽管他是“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但他这个人并“不值得敬佩”。用罗素这个标准来衡量,神州大地上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大多数所谓教授专家,岂止“不值得敬佩”!这些年来学术界和艺术界拿出来露脸的,大多是“讨王公后妃们嘉赏的东西”,而且学术界、艺术界也只擅长于“讨王公后妃们嘉赏”。我们既没有创造“精妙思想”的才智,也没有精神上的勇敢,更没有思想上的诚实。

“诚实”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先儒将“诚”提升到了存在本体论的高度,《大学》《中庸》多次强调“诚”之于人的重要性:“诚于中,形于外。”“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诚”而“明”也好,自“明”而“诚”也罢,“诚实”不可能通过教化来实现。就每一个体而言,“诚实”来于高贵和尊严;就全社会来说,“诚实”来于公民意识的觉醒。这二者又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公民意识的觉醒必然带来尊严感的增强,臣民则一直与奴性连在一起,而奴性正是我们不诚实的根源。公民社会的公民才敢对强权说“不”,专制社会里的大臣被杀时还得喊“谢主隆恩”。撒谎拍马和阿谀奉承,主要是奴才的生存技巧,是内心怯懦和恐惧的外现,诚实和坦荡则是免于恐惧后的自由,是勇敢精神和高贵人格的结晶。

我在这本随笔集中敢于袒露精神的诚实,不是我内心有多么强大,多么勇敢,首先应该感谢我们时代的进步,不管你承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里公民意识在逐渐萌芽和不断觉醒,有些人再也不屑于当“应声虫”了。其次应该感谢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赐予所有人微博、微信、博客,让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说真话不会给本人带来危险,不会给亲人带来麻烦;只要撒谎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诚实”就会像春天的燕子一样,回到你我的心灵里来筑巢。

近些年来世事让人憋得心慌,过去只是发发牢骚。三年前张三夕兄请我上他的新浪博客,发现在博客中多少还可以说几句“人话”,后来我自己也跟着开了博客,慢慢在博客上写杂文随笔上瘾。没想到近两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玩命似的一鼓作气写了三百多篇,个别长文让我通宵达旦,从晚上七点写到清晨七点,内人有一次半夜四点起来看我还在敲字,骂我是个“不要命的疯子”。由于我生性容易激动,写这种文章偏又易于动情,加之打乱了长期的作息习惯,弄得自己严重失眠,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短期的记忆障碍,以致与内人聊天常常突然忘了自己要说什么东西,讲课和开会也常常突然记忆短路。这几个月我暂时停止写时政杂文,一不批评时政就“吃饭倍儿棒,睡觉倍儿香”——看来,我爱国,更爱命。

随笔集中第一辑谈那些有辱斯文的人与事,其中《逗你玩: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一文,发表后很快便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新闻30分、新闻会客厅,都做了采访和报道,《光明日报》也连续三天就此展开了讨论。该文曾给我校相关领导带来虚惊和困扰,多谢校、院领导的理解和宽容。《人情世态与屌丝姿态》是应凤凰网编辑之邀而写的,后来因此文还被请到两个单位去做过演讲。第二辑是韩寒代笔质疑中的一系列杂感。代笔是职业上和人格上双重的不诚实,这种行为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如果由于代笔而骗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那更可能涉嫌商业欺诈。这十几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海外《星岛日报》(美洲版)进行了连载,香港《文汇报》也作了大篇幅报道。最后一辑选了一篇约两万多字的长文——《碰巧——大学毕业三十周年随感》。该文是在王泽龙兄的催逼下仓促成文,在网上发表后被多家网站推荐到博客首页,科学网甚至排在官网的头版头条,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篇回忆文章不仅受到朋友们的热情鼓励,还能得到社会上各行各业读者的好评。书中不少文章都在海内外报刊网站转载过,有些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些仍在读者朋友中广为传诵。随笔集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都属于广义的文化,体裁大多属于随笔小品。我试图用犀利泼辣和机智优美的语言,论文化纷争,聊教育病态,品人生百味,侃大众文化,表学术心迹,尽可能做到有情、有识、有味、有趣。这本文化随笔集中的文章,表达了我的爱憎,也凝聚着我的心血,它们曾惹一些人叫骂,也让很多人叫好。既然愿意将文章公之于世,我自然希望有更多读者给它们鼓掌,同时我也能坦然地接受广大读者朋友向它们吐槽。

拙著原定于去年国庆前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社里将版式和封面设计都已准备就绪,由于“你们懂的”原因最后未能付印。这次我又对原先的选目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可能让某些人觉得“碍眼”的社会评论,编入另一本杂文集《瞧,这世道!》中送到海外出版,收入这本书中的文章都是谈文化教育的随笔,对文化教育的评论也都谨守分寸——大多数批评属于温和的建设性意见,偶尔激动也没有超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所谓“尖锐而不极端”这一批评准绳。即使用马列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现在这本文化随笔也堪称“思想健康”。

书中谈及的任何人事,提出的任何观点,所有议论全是我的心里话,自然也全由我一个人负责。

感谢澳门大学教授、著名词学家和词人施议对先生,他在博客上读了我的随笔杂文后,到处为我这些文章逢人说项,并向他在港澳出版界的朋友热情推荐,还特意为拙著付梓填来贺词。《文艺研究》主编方宁兄曾极力向国内出版社推荐我博客上的随笔杂文,谢谢他多年来对我的真诚帮助。感谢曾为我的杂文随笔出版而奔波操心的所有朋友!

尤其要感谢海南出版社副总编辑万胜博士,是他读了我的文章和论著后,先通过“爱思想”网站总编郭琼虎先生与我联系,接着他本人亲自来武汉与我洽谈出版事宜。我和万博士过去素昧平生,事后才知道他早年在武汉大学法语系求学,并在武汉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难怪相见一面便倾盖如故。他思想既敏锐,感受也细腻,对拙文拙著的评论入木三分。真诚感谢他为我出版随笔、杂文和论著系列,万分庆幸拙文巧遇难逢的知己!  “戴建业博客”荣获网易博客评选“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称号。朋友,如果你在博客中读我这些文化随笔觉得很“爽”,这本装帧雅致的文化随笔集,一定会让你读起来更“爽”,不信你拿一本读读看!

戴建业

2015.3.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假如有人欺骗了我(戴建业博文随笔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建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59849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201509697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9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