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
内容
试读章节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五百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五百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僻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象构思完成的。”

  在现场提问环节,当一位大学生请莫言谈谈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家乡高密成了旅游胜地,游客们摸他家的砖墙、拔他地里的萝卜,想沾沾他的“仙气”,对此他怎么看时,莫言十分淡定地表示:“这很正常,我完全理解。因为中国还有一种造神的传统,得了诺贝尔,就成了天才、文曲星之类,我觉得很荒诞。不错,每个人都想成名,这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望;但如何成名却很有讲究,如果你是因为才华和勤奋出名,是应当支持和鼓励的。”

当被问及获奖前后心态有何变化时,莫言答道:“没太大变化。作家的名声是建立在自己的作品之上的,最高荣誉是读者的口碑。如果你的作品不仅当下的读者满意,将来的读者也满意;不仅本国读者满意,翻译出去外国读者也满意,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让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了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我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91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晰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以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谬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开讲啦》先行一步,第一次让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走上讲坛,发表他们对事业和人生的感悟。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它就像一簇思想和智慧的火花闪烁夜空,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和启示。P18-21

书评(媒体评论)

电脑不会代替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不会代替传统的传播方式,也不会把图书送进历史。

——冯骥才

作家的名声建立在自己的作品之上,最高荣誉是读者的口碑。

——莫言

每个“圆梦”过程都与时代息息相关。很多年前,很难说大家有什么梦想,因为个人梦想都被一个集体的梦想覆盖了。改革开放就是把“梦”还给个人的过程。

——白岩松

我已经不需要为了钱而拍戏,拍摄爱国、爱文化、爱地球的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成龙

艺术有无深度,往往要看你的人生积淀有多厚,文化修养有多高。

——蒋大为

女人活得漂亮是一种本事。

——刘晓庆

结婚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与之对应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前者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后者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者不可偏废。

——陈数

一个国家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是多么幸运的事。我们是一群幸运的人,幸运的人要帮助不幸的人。

——姚晨

后记

我的名字很平常,但如果去掉一个“华”字,就响当当了。的确,熟悉我的人都这么称呼我——杜仲,是药店里常见的一味中草药,取材于杜仲树的树皮,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能制成杜仲茶、杜仲糖等对人体有益的滋补品。我常想,如果我也能像这种中草药一样,通过自己手中的笔,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启发和慰藉,也算不枉来一世了。

我从小爱画画,常于家中小楼地板上涂鸦,偶得亲友夸奖,便有些飘飘然。从小学至中学,均为学校文艺骨干,朗诵,编写黑板报,虽辛苦却自得其乐。初三时,模仿达·芬奇之法,画蛋以习素描,画艺大增,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未及毕业,“文革”骤起,学业荒废,只得弃画从文。幸而生性好静,得以披阅大量书籍,从当代散文到文艺理论,从西方美学到苏俄小说,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写作兴趣。1974年开始为报刊撰写文艺评论文章,在《天津日报》发表三千多字的影评《潘冬子,革命小英雄——评(闪闪的红星)》,受到时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李夫同志赏识。1984年,李夫组建《今晚报》时,将我调入《今晚报》社。

1997年9月,我的第一本书《明星大聚焦》出版后,题赠李夫一册请他指正,第二日便收到他的回信,是用毛笔字写的,笔迹潇洒劲健,被我当做书法作品收藏至今一

杜仲华同志:

今天收到您送我的《明星大聚焦》,一是甚喜,二是感谢,三是祝贺。

我向来自信识别人才的眼力。早在一九七二年,我在日

报文艺组,见您与李声玉稿件往来,就注意了您。当时,我

就很看重您的美学造诣和文笔功底。您那举止儒雅、语调平

和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才子印象。所以,后来才有了同

事的事实,以及您送给我一个瓶子,我非给您一块八毛钱不  可。十四年,晚报的十四年,您竭力进取,取得今日如此辉

煌业绩,真是不易。当然,成就并未终结,时正中天,我相

信并预祝您今后取得更大成就,载入天津新闻与文艺史册。

问您好,问您夫人好!

李夫,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

对我而言,一生中最大的梦想,莫过于将自己的兴趣与工作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而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一定的机遇和赏识你的“贵人”。

李夫就是我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

我的第一本书《明星大聚焦》,是冯骥才为我联系出版社、作序并出席首发式和签售活动的。在《写写杜仲华》这篇序文中,他一开始便为我画了一幅肖像:

杜仲华是个知名的文化记者。但他不像记者,像个书生。在通常的印象中,记者都是机敏、快捷,反应神速,长耳长腿,有缝就钻。但杜仲华却举止儒雅,语调平和,哪怕再急迫的采访任务,他依然不紧不慢地倾听着被采访者不着边际的海阔天空或云山雾罩;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安稳姿态,好像在等待拍照。然而,从他身边匆匆而过的中外文化名人们,哪个也休想逃脱他那笔的捕捉。他的笔比他本人机灵和厉害,这可是个奇妙的现象和形象。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冯骥才对我人物采写的视角和写作上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翻一翻收录在这本集子中被采访的人物:影视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歌星、笑星、剧作家……无一不是当今中国文艺界最响亮的人物。这本书几乎是一个足本的当代文化名人录。然而,杜仲华却不关心他们头顶的光环与手中的奖杯,不仰视他们,也不带着世俗的好奇钻到幕后偷觑他们一眼。

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这位书生式的记者从不从你身上搜索珍闻,更不会采询私密,追逐花边。他热衷于与你探讨艺术。他的兴趣显然是在被采写人物精湛的艺术上。艺术家身上最神秘的是艺术的神秘;名人的名气并没有多少分量。这样,他自然就要关心这些艺术成功的秘密,以及艺术家非凡的经历、非凡的劳动和非凡的人生追求。于是,这些采访便成了一种挖掘、一种提炼、一种宝贵的价值观的弘扬。比起如今泛滥于报刊中那些轻薄和媚俗的报道,自有一份难得的珍贵。

这些采写看上去不像报道,而更像一种文章。我想,这印象多半来自他笔下的那些思考、探究、发现,还有十分斟酌的散文化的文字。应该说,他坚守着一种人物采写的文化风格,这风格就是注重人物刻画,思想开掘,以及美文。

2006年5月,冯骥才在我的新书《驿动的音画》首发式上发言,又一次感动和激励了我。他说:

《今晚报》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名报,能成为名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批才子和才女,他们不仅文字好,修养好,气质好,而且知识结构也好,很有艺术感觉。这一点,从杜仲(华)的书里可以看出来。今天,我不仅参加首发式,一会儿还要帮助杜仲(华)签名。因为平时杜仲华是专门给别人做嫁衣的,今天我们大家也要为他捧捧场。今天我帮他签名,比给自己的书签名还要高兴。

说心里话,我真的佩服冯骥才,他对采询私密、追逐花边的轻薄媚俗报道的不屑,对宣传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成就,挖掘和弘扬人物宝贵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至今仍不过时,仍是激励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

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和社会——虽然记者和作家一样,都是以个体劳动为主的。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诸多领导和前辈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没齿难忘。  2006年,在我的新书《驿动的音画》首发式上,天津市老领导张再旺为我题字“人品崇峻,兰竹清新”;老领导陆焕生、新闻界老前辈石坚出席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2013年6月,石坚在读了我的新书《名人还有光环吗》和《独家星闻》后特意写了一首《赞杜仲华》:“记者杜仲华,文坛跨骏马,一年两部书,同行人人夸。图文并茂美,文风大众化。祝君效先辈,立志当杂家。”信后还附一备注日:“这里的先辈,是指新闻界的邓拓、安岗、魏巍、华山、杜鹏程等。”殷殷之情,催人奋进;溢美之词,令人汗颜。

还有著名媒体人、时任《今晚报》社长兼总编辑贾长华,正是他力主开辟的“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将我写作的兴趣和才能发挥到极致;而他的继任人鲍国之、刘凤山、朱康文等,也一如既往地热情支持和鼓励着我的写作。

此外,文学评论家黄泽新、张春生、刘连群,《今晚报》评论作者朱大平、夏凯等,也多次撰文对我的新书给予热情评价。

“纵笔写名人,俯首谢知音”,是我为一位热心读者写下的一句话。这位读者将我每周刊发在《今晚报》“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的文章剪贴下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外加封套,上面写着《杜仲华文集》。我的“粉丝”中也不乏年轻人。如中国民航大学学生会的一个女孩,就曾多次邀我到学校讲座,题目都拟好了,就叫“我与名人那些事”。

名人和明星,在任何时代和国家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大众需要了解名人,名人也需要了解大众,而媒体便是联结他们心灵的桥梁。记者工作的意义即在于此。

人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有些珍藏在自己心灵深处,有些则可与众人分享。而媒体人所做的工作,大约天生就是要与人分享的。

那些年,那些名人明星,曾是我追踪采访的对象。作家、画家、学者、影视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歌星、笑星,最当红的和最顶尖的,只要找得到的,一个也不能少:我努力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艺术观念和最新行踪。

那些年,那些名人明星,曾像走马灯一般来到我的面前——不是为了见我,而是为了走进天津这个戏剧大码头,开个大party,让自己宠爱的“孩子”见见世面,任由观众和评论家们品评、褒贬一番。而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和见证者。

于是,这些采访,这些见面活动,有的已变成文字和图像,见之于当年的报端、视频和网络,有的则留存于我的记忆里,珍藏在我的相册中。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三十寒暑,竟如弹指一挥间。偶然梳理思绪,捡拾记忆的碎片,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画面,竟又栩栩如生浮现眼前,颇为有趣、颇值玩味。它们既是我的私人珍藏,又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见证。从三十年前的黑白照片,到如今的高清摄影,真实记录着我所结识的每位名人明星的艺术足迹,还有形貌上从年轻到衰老的渐变过程。

我确信,能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交往这么多名人明星、写过他们、为他们组织活动并与其中一些人成为朋友的个案是并不多见的,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阅读价值,所以,我决定把与名人交往的这些难忘瞬间和历史碎片连缀起来,公之于众,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图片中的名人故事”。

本书得到了一些艺术界朋友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例如新加坡绘画大师程亚杰,他是第一位力挺我出这本书的好友,并欣然承担本书的视觉策划。我采访的好友旅澳作家武立、旅荷艺术家张蝶、雕塑家刘鑫、评剧艺术家曾昭娟、画家曹雪蓉、张胜等人的文章,均因篇幅所限,未能收入书中,谨是遗憾。图片摄影曹彤、高山、刘筝、王津、张立、左山、宁柯、田丕津(以及佚名的作者)、工作室兼职助理李剑等,也对该书出版给予了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衷心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合作与支持。

杜仲华

2013年7月

目录

第一辑 我与作家、学者

 冯骥才:电脑不会把图书送入历史

 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对话易中天:光环下的困惑与无奈

 严歌苓:一个女性美的歌者

 对话汪国真: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第二辑 我与“国嘴”们

 对话倪萍:画画的日子最快乐

 对话赵忠祥:娱乐精神是不分年龄的

 我与王刚:演反派只为“打鬼”,现实中本分做人

 对话白岩松:“圆梦”,不能脱离时代

第三辑 我与影视剧导演

 我与谢晋:《启明星》在夜空闪烁

 我与陈凯歌:最大的电影市场在中国

 我与冯小刚:面包车里的《编辑部的故事》

 李安:制造视觉奇观的高手

 成龙:成功缘于“超人”勇气

 周星驰:“喜剧之王”的草根色彩

 我与张纪中:“大胡子”是怎样由黑变白的

 我与郭宝昌:《大宅门》剧组来津记趣

 对话尚敬:正能量与嬉戏搞笑的杂糅

 对话宁财神:《龙门镖局》是为微博时代打造的

 对话田沁鑫:我骨子里是个戏迷

第四辑 我与影视明星们

 我与刘晓庆:女人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对话范冰冰:演员是一群“精神分裂者”

 对话姚晨:我随性又追求完美

 对话秦海璐:智慧能让一切变得美好

 对话韩雪:为艺术才能突破底线

 对话张歆艺:我喜欢不假修饰的美

 我与陈数:陈数、赵赵胤胤的文化意境

 邬君梅:这个“辣妈”是奇葩

第五辑 我与音乐家们

 对话郎国任:郎朗是怎样炼成的

 对话郎朗:用神奇十指征服世界

 对话蒋大为:音乐也要接“地气”

 我与关牧村:让爱的阳光普照家庭

 对话郑绪岚:生命为音乐而燃烧

 对话谭晶:让中国声音从“鸟巢”飞向世界

第六辑 我与笑星们

 马三立:一别十余载,仍在“逗你玩”

 赵本山:重回春晚为哪般

 姜昆:最大享受是精神

 我与牛群:不甘寂寞一“疯牛”

第七辑 我与画家们

 韩美林:“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对话何家英:少女在他笔下生辉

 程亚杰:一个艺术朝圣者的传奇

后记

内容推荐

《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收入了资深文化记者杜仲华对40余位名人明星的深度访谈,文字中闪烁着缤纷的思想火花,图片里蕴藏着有趣的名人故事。

全书分为“我与作家学者”、“我与‘国嘴’们”、“我与影视剧导演”、“我与影视明星们”、“我与音乐家们”、“我与笑星们”、“我与画家们”七辑,采写对象多为中国文化艺术界领军人物和当红明星,如冯骥才、易中天、汪国真、冯小刚、陈凯歌、倪萍、赵忠祥、王刚、白岩松、张纪中、田沁鑫、姜昆、韩美林、郎朗、蒋大为、关牧村、谭晶、郑绪岚、刘晓庆、范冰冰、姚晨、韩雪、陈数等。文章采取叙述、描写和对话的方式,记录了每位被访者的艺术观念、人生感悟、创作经历及幕后花絮等,探索了其光环背后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作者多年来探索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的相互借鉴、融合,追求真实、生动、简洁、流畅和具有现场感的文笔文风,并尽可能在有限的文字容量里凸显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编辑推荐

资深文化记者杜仲华的彩色图文书《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收入了作者对40余位名人明星的深度访谈,文字中闪烁着缤纷的思想火花,图片里蕴藏着有趣的名人故事。

书中配发了160余帧名人明星写真照、艺术活动照、影视剧照,包括一些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聚焦新时期文艺界若干精彩事象,以数十位中国顶级名人明星为号召力,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积极向上的美文读物、一部启示人们如何成功地做人做事的典雅时尚的励志图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仲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9575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201406183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