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朱江所著《老广州旧时光》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
图书 | 老广州旧时光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朱江所著《老广州旧时光》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 内容推荐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沉淀和积累了丰厚的史料传闻和旧事杂忆。朱江所著《老广州旧时光》作为一册史海钩沉类的小集,将广州晚清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历史时段中的市井百态、珍闻杂忆、风土人情一一道来,有着绵密的内容和珍贵的价值,兼顾时代背景和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幅浓淡相宜、沧桑妙趣的岭南历史画卷。 目录 市井百态 广州长堤南拓旧事 西关大押老当铺 致美斋当年的风水铺面 旧时牙医馆垂“牙帘”接诊 旧广州的街头草药摊 广州城最后一家马匠铺 “精益眼镜”的名人顾客 旧广州人以群分上茶楼 “食在广州”的诗歌咏叹 “竹升面”传入广州 旧时过年“炸狮子”盛况 手提式灭火器进入广州 东濠涌风情旧忆 民国广州婚嫁费用三六九等 民国广州公立名校亦时兴赞助 清末粤省科考严查替枪 清代码头华洋水手技能竞赛 清末洋人青睐珠江水上游 清末洋人来穗首次表演热气球升空 八旗子弟在广州“再就业” 捞“水浮财” 东郊摸蚌人家 街边有个“捉蛇洪” 捉甴曱射果鼠 观“香牙蕉”巧捕水蛇 乱难岁月 名刹长寿寺清末被毁始末 骇人龙卷风曾席卷白鹅潭 往昔广州城防炮战操演 一间不寻常的兵工厂 清代顺德人温瓞园捐资造军舰 引起外交风波的维多利亚酒店炸弹案 伶仃洋上蚕茧船旧忆 土匪闯入广州市区“绑羊” 广九铁路火车劫案 广佛水道女贼剪径 “飞贼”入屋禁上天棚 沙河瘦狗岭曾沦为匪巢 小军舰桅顶机关枪震慑江匪 旧长堤驻防军与“摩罗差”驳火 何异骊山烽火 旧军人拒种“牛痘”开枪互击 一锅“杂烩药”放倒八士兵 广州城曾闹“柴荒” 旧广州骑警捉贼 清末一起“仙人跳”骗局 七千民兵与日军的一场血战 广州版“拉贝日记” 岭南大学“广寒宫”忆旧 “文革”中的石室大教堂 珍闻杂忆 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斗狗趣闻 南海里水金山寺旧闻 蟋蟀在羊城 珠江趸船的前世与今生 水井之城旧闻多 广州清末曾禁端午赛龙船 罗浮山曾严禁洋人狩猎 西江码头攀塔摘剑花盛况 大塘名果“胭脂红” 最是美味“炖咸鱼” 阳江豆豉的美味之忆 光怪陆离的“过疯”传闻 广州石围塘的一次离奇地陷 民初中山大学曾参与西沙鸟粪开发 省督夫人空运“纸包鸡”宴客 往昔广州近邻虎闻 目击打老虎的回忆 昔日羊城上空的鸟 后记 试读章节 广州长堤南拓旧事 “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东西贯通全城的珠江河,一江两岸,带给华南名城一道秀美的水岸线。尤其北岸,旧称“海皮”,绿树榕荫,笔直的花岗石堤,历来都是广州的风景名片之一。不仅风景名胜众多,兼且沿江商铺酒楼林立,老字号高楼和名店扎堆。旧广州市民所熟悉的就有:全城最古老的天字码头、因“海珠石”得名的海珠花园、海珠大戏院堪称“戏院之王”、先施百货公司专售顶级靓货、天台游艺场、新亚大酒店、大三元酒楼、大同酒楼等等。旧长堤人流熙攘,灯红酒绿,水陆两旺,豪华邮轮直通香港、澳门、南洋槟城和新加坡。美名“水上王宫”的花尾渡穿梭往返顺德、江门、三埠(台山、开平、恩平)、容奇、梧州等沿江名镇,甚至抵达西江上游的柳州和南宁。入夜更号称“乐而未央不夜天”全国唯有上海外滩能与之媲美。去“海皮”行街购物睇风景,无论达官贵人或布衣百姓,乃市民一大乐事。当年有句俗语:“没到过‘海皮’就等于白来广州。” 然而,这一片全城屈指可数,流金溢银的沿江繁华旺地,并非仅仅一年半载的成就和积累,由于历来受到市政当局和商家的青睐,旧长堤近二百年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填土开发,向江心要地。早期的北岸海皮,一度仅局限于一德路,甚至惠福路一线,退缩至广州旧城墙的墙脚之下。放眼前方,五六百米宽阔的“海面”,烟波浩渺,是名符其实的海。寸金尺土,伴随着每隔五六十年就来一次的向南拓展,一如所愿,新河堤向“海面”延伸,为政府和商家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给市民大众新辟一片生活和出行的空间。 向江面要地,广州旧长堤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南拓,史载发生于1929年初,工程堪称浩大。西起太平南西濠口,经海珠花园,东抵维新路口(今广州宾馆)。河道填土面积,东西全长一千两百米,平均宽七十米,最宽处为一百二十米。据当年工部局的计划和预算,历时三年,耗资一百四十四万银元。一旦竣工,政府通过售地一千九百二十井,除去成本,可获利二百五十万元以上,当时“海皮”地价,沿江一线每井平均四千银元。事关重大,经当年主政的广东省政治分会核准后,立即动工,政府每月第一天拨款四万元,全年共达四十八万,三年无间断。所差费用,当局登报发行总额达二百万元,利息六厘的建设公债补足。名曰“珠江新场建设公债”,面向广大市民,分为百元、十元和五元三种,前一年半即可领取利息,三年期满全额归还本息。由于手续简单,获利甚丰,公债发行当天,市民闻讯而来,发行点人头攒涌,不到一周便已售罄。市政当局为了取信于民,还登报划出沿江几块余地做公债发行保险抵押。动工初期,即已从香港购入最新型英国挖掘机,以便加快工程进度。新场填土需要大量余泥,结合疏浚珠江河道,平整市内山冈和招倒余泥,“三管齐下”得以妥善解决。一片平坦的新堤,取直原本弯曲的河道,三年后终于现身珠江北岸呈现在市民眼前,还沿江建起了一道美观的绿化带。 此后,即有海珠桥、五仙门发电厂、胡文虎永安堂(旧省总工会,今省儿童图书馆)、海珠酒楼、省银行大厦和爱群大厦等旧广州引以为傲的著名建筑在此崛起。解放后更先后落成了华侨大厦、出口商品交易会陈列馆、广州解放纪念碑、二轻展览馆、新爱群、广州宾馆等熠熠生辉,闻名全国的城市地标性著名建筑。几十年过去,长堤海皮擦亮扮靓了“南国名都”广州的亮丽水岸线。 P03-P06 后记 近年来,把自己完成的一百多篇有关羊城旧闻的零散文稿,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整理结集,著书出版,一直是心中的一个愿望,就如把散落一盘的珠子一颗颗捡拾起来,穿成一串,使之变成熠熠生辉的项链.完成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兼且方便保存,防止日久散失。友人把我介绍给花城出版社,当今华南地区最著名的文学类出版机构。在富有经验且专业内行的张懿主任的鼓励下,自己有幸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编书立著的机会。 虽然这一摞百多篇涉及羊城近代旧事,从清末切入,直至“文革”前夕.有关社会珍闻和民生百态方方面面的文稿,都是自己往昔亲手所撰,当中的片段和情节,早已烂熟于胸,但如今接触和抚摸,一页页翻开,依然感受到这坛 “名城旧事”的陈年佳酿,时时逸出缕缕醇香。重新阅读、挑选、修改和编排,时光倒流,仿佛又一次把自己带回了近代史上,号称“千年古都,二百年商埠”的旧羊城那色彩斑斓的后花园。历史并不遥远,重温历史,和岁月对话的一份感觉油然而生。篇幅所限,百多篇新旧文章将近一半要被整理取舍,仅保留六七十篇,有时真的深感为难,不忍割舍,不少篇章直至最后时刻才决定放弃。仿佛古人将送游子远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此情此感不时涌上心头。日积月累,虽然文稿和图片大多数早已在自己手头案边,电脑存档,但若然要编辑成书奉献给读者,虽非严谨正史,散篇汇集而已,也当须精益求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有个颇有名气的媒体记者兼朋友梁先生得知信息后,深知“出书难”.及时送来了他的祝愿和建议“静心一年,精雕细琢”,这的确是饱含真知灼见的一句经验之谈。 精选出来的文稿合共约十三万字,力求图文并茂,配上充满自身独特鲜活感染力的历史旧照。这些篇目大多数是近五六年来,经两任《羊城晚报》“羊城沧桑”专版主编的指导,大量浏览早年《广州民国日报》《申报》和《广州文史》,涉足广东中山图书馆文献馆和报刊室、羊城晚报资料室,沙海淘金,伏案翻阅检索拍照,历经寒暑,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执笔成篇。 全书分成数个主题,每一主题都选配约二十个故事,或长或短,力求使广大读者从多个侧面和层次,在阅读和鉴赏当中,感受和品味近代旧广州二百余年,作为粤港澳和珠三角中心城市,绵长精彩,深邃厚重,奇趣曲折的历史。这诸多文稿的撰写过程可说得上殚精竭虑,凝聚了自己多年业余写作的心血。其中绝大多数,也已经在近年广州的主流报刊《羊城晚报》晚会“羊城沧桑”版上陆续发表过,作为一份精神食粮,曾经带给了广大羊城读者许多茶余饭后的悠闲和消遣,如:旧时过年“恭狮子”、蟋蟀在羊城、珠江“趸船”的前世和今生、旧广州斗狗趣闻、旧广州曾经禁上“天棚”……原汁原味的广府风情,颇受读者好评。更有不少篇章当时属首次面世和披露,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反响。如《一间不寻常的兵工厂》.提及中共早期多位著名领导人,曾先后在此领导工运并建立党组织,甚至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到此涉足。有当今在此旧址办校的某院校领导阅报得知,即派人联系作者了解文中所提及的周文雍是否历史上“刑场上的婚礼”的英雄主角。答案是肯定的,遂成为该校校史上一个引以为傲的亮点。再如,《七千民兵与日军的一场血战》一文在《羊城晚报》刊出后,便有从小在广州长大,生活了五六十年的几个朋友对我说:“以前只知道曾有广州三元里乡民不畏强敌,奋勇抗英的彪炳千秋英雄史诗,原来距此地仅十几公里远的江高镇,一百年后,又爆发过一次完全没有正规军参加,七千多北郊民众自发抗击日寇近半个月的壮举,代代相传的广州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传统,的确给我们补了一课。”还有《清代顺德人温瓞园捐资造军舰》一文见报后,即有温氏族人致电报社,进一步获悉详情,了解这段引以为荣的宗族历史。 发掘历史,还原历史,旧广州充满了时尚和奢华,也不乏壮丽和悲愤,一两处翔实的点滴都有可能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反响。本书所汇集的这许多名城历史中的陈年旧事,当中一部分也许只属于往昔被尘封和遗弃的“边角材料”,雪泥鸿爪而已,因种种原因,游离于目前存世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的正史之外。汇集成书后,历史的解读往往能围绕这些鲜活的点面,更显得有血有肉,精彩绚丽。如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如此感受,唤起人们对这座南粤名城的记忆和怀念,或者更进一步,由衷地产生一份对名城的自豪和热爱,这将是本书作者的最大希企,也是最完满的成功和最好的安慰。 由于本书所收入的近代史料时间跨度长,猎涉面广,加之年代久远,难免有所错漏,特此敬请读者和专家原谅并指正,更热切欢迎提供意见和资料与本人交流。 2014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广州旧时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7182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5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2014165338 |
中图分类号 | K296.51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