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
内容
目录

绪论

一 发现文化大传统——明代民歌

二 明代民歌批评的演化

三 晚明民歌批评的研究趋势

四 撰写思路及必要说明

第一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语境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社会语境

一 朝纲弛解,政治黑暗

二 经济繁荣,世风迁化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文化语境

一 思想基础:个性思潮涌动

二 文化土壤:俗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概貌

第二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表述者

 第一节 眼光向下的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

一 晚明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描述

二 坚持采诗观风传统的理想主义者

三 走向民间的诗学突围者

四 粉墨登场的民歌批评实践者

五 吕得胜、吕坤的儿歌批评

 第二节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先行者

一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群体

二 民族志写作的情感态度

三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代表张岱

 第三节 民间声音的代表冯梦龙

一 以“情教”为理论基石

二 以“真情”为批评标准

三 摸索出一套民歌搜集整理与批评的方法

四 冯梦龙民歌批评的生成土壤

 第四节 过渡性的小结:立足于批评文本

第三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本体建构

 第一节 论民歌的本质与特征

一 释名章义:歌、谣、曲

二 民歌的本质

三 民歌的特征

 第二节 论民歌的体制

一 民歌为诗之变体、为俗体

二 论山歌

二 论小调

三 论民谣及其他

 第三节 论民歌的功能和地位

一 论民歌的功能

二 论民歌的地位

第四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多重文化视野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意识

二 南北民歌的比较批评

三 东西民歌的比较批评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意识

二 国族意识下的胡乐汉音批评

三 南方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批评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意识

二 民歌是民众生活的“信史”

余论

一 通过民歌批评促进俗文化评价机制的生成

二 俗文化引领“时尚”潮流

三 雅俗文化观的对立与消解

四 “晚明”作为文化原型符号的跨代思考

附录1 明人搜集整理的民歌辑本一览表

附录2 明代南方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民歌习俗一览表

附录3 图证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是一部全面考察晚明民歌批评的专著。民歌批评向为正统诗学所忽视,而本书的资料正是来源于“寄生”在明人各类著述中的只言片语,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充分发掘整理,还原了一个丰富的晚明民歌批评语境。从研究范式上看,本书坚持重视实证研究的策略,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批评文本细读等多种研究方式揭示了晚明民歌批评的广度与众多维度。由于抓住了“礼失而求诸野”这一关键思路,本书研究的对象从文坛中心到社会底层,扩展到帝国边疆,并广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广阔的研究视野与细致的研究纹理紧密结合,加上作者柳倩月对民歌体察入微的细读,读起来常让人拍案叫绝。本书会让读者对丰富的晚明民歌批评有了然于胸之感。

编辑推荐

作为俗文化传统评价系统的文化批评方式,由隆庆至崇祯末年的晚明民歌批评尤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柳倩月编著的《晚明民歌批评研究》以“礼失而求诸野”所揭示的文化大传统观念作为思想基础,引入文化学话语理论,将晚明的民歌批评视为知识分子的话语活动,以确立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文学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著作以一个主轴问题贯穿全文,即“语境→谁在说?(说话人)→说了什么?(文本)→为什么要说?(阐释)”。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有利于较全面、较系统地呈现晚明民歌批评的基本面貌,揭示其理论内涵、文化特质和社会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倩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56070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1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2015037457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