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赵元成日记(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试读章节

七月初一日丙寅(8月24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阅各科文牍。在耀藜处听刘君云亭鼓风琴。午后到会议厅,学使莅,议公所经费等事。散后偕澄渊至军医局晤燮康、宾卿,略谈。复往诒远堂访振贤并晤润之,俄爱理亦来,谈良久,薄暮回署。夜间复篑卿一书。阅《北江诗话》,乡先辈洪稚存先生著。先生邃于经史词章之学,著作等身,自评其诗“如激湍峻岭,殊少回旋”,洵属定论。论诗上下千古,目光如炬,绝无浮光掠影之谈。向时先六世祖瓯北公有《七家诗话》之著,持论尤具卓识,于查初白推崇甚至。先生颇不谓然,然在当时同负盛名,至今大江南北言诗者无不奉为圭臬焉。

初二日丁卯(8月25日)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先在,与烈侯谈公所地址辖辐事,旋散。午后阅《北京日报》、《北方日报》、《帝京时报》、《京津时报》、《神州日报》各数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回署,雨。夜间阅《日湖渔唱》一卷。

初三日戊辰(8月26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先在,议预备咨议局开会交议议案。午后阅《神州日报》三纸。浴于增盛泉,逢南琴。回署阅《日湖渔唱》一卷,至上房久坐。

初四日己巳(8月27日) 晴。晨起阅《日湖渔唱补遗》、《续补遗》各一卷,宋词章,陈君衡永平①著。西麓词和平婉雅,为词中之正轨,沈郁不及碧山而清旷过之,迢逸不及梦窗而婉雅过之,亦南渡后一大家也。集中颇多和清真之作,知其渊源有自,惟就表面观之,则迥不同耳。午后为澄渊书屏条四帧,录旧作八律。夜间阅《秋笳集》一卷。接篑卿书。

初五日庚午(8月28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先在,议改良教育官报,旋散。午后到科办事,阅《神州日报》二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回署。夜间复梦醒一书,阅《秋笳集》一卷。

初六日辛未(8月29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先在,讨议一切。午后到科办事,雨,回署批习字卷。傍晚至水巷访爱理,谈良久。复至通顺巷万亿兴取钱,归已上灯时矣。灯下阅《秋笳集》一卷。

初七日壬申(8月30日) 阴雨。晨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阅各科文牍,学使莅,议检定教员办法。旋散,阅《北方日报》、《国风日报》各数纸。午后到科办事。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与子安闲谈。回署,阅《秋笳集》二卷。

初八日癸酉(8月31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莅,议预备出省查学。散,阅《国风日报》、《京津时报》、《帝京新闻》各数纸。午后偕澄渊至宁化府访静山,渠正午餐,略谈,并以近作《送翁瞍甫廉访人觐诗》见示。柬约螭初,寻来,即成局,十二转终。在该处夜膳,回署读《秋笳集》。  初九日甲戌(9月1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阅各科文牍,学使莅,议筹设浚华书局分发行所。散后到科办事,阅各种报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至帽巷购物,步行返署。夜间致篑卿一书,阅《秋笳后集》一卷。

初十日乙亥(9月2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会议厅,学使先在,讨议一切。散后到科办事,南琴邀至其家手谈,未刻偕往。静山先在,澄渊继来,遂成局。夜膳后回署,阅《秋笳集》,国初吴兆骞撰。集中诸作气体雄壮,格凋苍老,多作变徵之音。盖先生负旷世才,数奇沦落,万里投荒,备历艰险。昔贤谓不如此则无《秋笳》一集,其人恐不传。天之厄之,正所以传之也。其然乎?其不然乎?先生字汉槎,吴江人。

十一日丙子(9月3日) 阴。早起阅《绛云楼书目》一卷。午后霁。至上马街践澄渊之约,静山、螗初、芸荪先在,遂作手谈。伯平来,旋去。十二转终,即在该处夜膳,膳罢偕芸荪、蟥初至小巷同庆班小坐,晤爱理,略谈,回署已十一时矣。接任弟纽约来书。

十二日丁丑(9月4日) 晴。晨起至学务公所。是日学使赴省外查察学务,偕南琴至火车站往送。各科同事先后莅止,八时开车。澄渊邀至渠家,稍坐,同赴公所。午后致若愚一柬,阅《神州日报》、《国风日报》各数纸。四时至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至军医局晤筱轩、少卿诸君,知若愚已往三府,匆匆雇车返。同若愚至上房为外祖母暨龙弟诊脉,立方而去。夜间阅《绛云楼书目》一卷。

十三日戊寅(9月5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实业、普通两科办事,阅《帝京新闻》、《北方日报》各数纸。午后接北京盛梦醒书,知师范毕业生录用中书各员,由内阁奏定改用小京官,大约公部④后尚须入都一行也。又得上海王蕴章书。至鼎臣处闲坐,承以其赴归化纪游之作见示。汉垒秦关,寒沙晓角,塞垣风景,描写无遗,惜气体尚欠雄浑耳。回署阅《绛云楼书目》二卷。得爱理缄,覆之。夜间接篑卿里中来函。为某君书便面,录《石洲诗话》一则。在外祖书斋久坐。

十四日己卯(9月6日) 晴。早起至学务公所阅各科文牍。午后至军医局访筱轩,并以梦醒函交阅,旋往中区师范学堂授课。课毕至南校尉营访听彝丈,待良久始归,略坐即与辞。途经诒远堂,晤振贤、润之,谈一时许,上灯时回署。阅《绛云楼书目》一卷。

P1-3

目录

前言

凡例

赵元成日记

 卷一辛亥日记(1911)

 卷二壬子日记(1912)

 卷三戊午日记(1918)

迟云簃诗草

 目录

 卷上

 卷下

日记人名字号音序索引凡例

日记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赵元成、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著的《赵元成日记(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编辑推荐

赵元成、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著的《赵元成日记》,三卷,稿本,现藏复旦大学图书馆。《赵元成日记(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收录了民国官员赵元成1911、1912、1918年宦游于太原、上海、常州、北京四地时所撰写的日记三卷,末附作者所撰《迟云簃诗草》二卷。书中记录了民国初年山西起义、清帝逊位、南北议和、宁赣兵变、议会党争、俄国入侵新疆、总统选举等事件的发生与进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赵元成日记(外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元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21251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5-05-01
首版时间 2015-05-01
印刷时间 201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5057119
中图分类号 K825.4=7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5
150
15
整理 倪春军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