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8天
内容
试读章节

发现我了。

那群疯狂的野狗们发现我了!

这帮家伙对我紧咬不放,毫不松懈。

实际上,我并没有亲眼看见他们,也并未听见他们发出的声音——只是凭感觉,我就知道,他们已经发现我了。这种感觉,就跟动物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面临危机时的那种直觉类似:在荒野中,抬起头来,明明一点风吹草动都见不到,连天敌的影子也看不见,却很清楚灾难已快降临。我所身处的这处露天集市——这处对波兰人而言十分寻常的露天集市,他们在这儿购买日常蔬菜、面包、熏肉,还有日常穿的衣服。对了,他们甚至还在这里买玫瑰花。但是,对我这样的人而言,这里就好比是动物们栖身的荒野一般。在这里,我简直就被当成了一头猎物;在这里,我或许可能会死掉——当人们发现我是谁,或者,更准确点说——当人们发现我是什么身份之后。

好吧,现在不能走得太快,我在心里暗暗思忖着。走太慢也不行。对了,没准换个方向走走。噢,千万不要朝那群追踪者们的方向看。还有呼吸也是,不能显得不平稳……总而言之,会引起他们怀疑的事儿,一概不能做。

这是个暖和得出人意料的春日,相比在外面漫步,惬意享受阳光,轻轻松松地逛市场这件事,对我而言,简直难到不可想象。我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想要即刻逃离,可是,如果当真转身逃离的话,却又马上会引起那帮野狗们的警觉,印证他们之前对我的怀疑——我不是一个普普通通、刚刚结束集市购物之旅的波兰女人,不会带着满满的购物袋回家去向父母交差。恰恰相反,我是一个走私贩。

我稍稍往里站了些,假装正在从一位农妇的摊位上挑苹果,心里却在琢磨着自己是否应该回头看看,确认一下情况再说。要知道,即便是现在,也还是存在那样的可能性:一切都只是我的臆想,压根儿就没人跟踪我。可就算这样想,我全身上下的每一根肌肉纤维仍旧是不受控制地想要逃跑。要知道,我从很久以前就已经懂得,相信自己天生直觉的重要性。若不是如此,我又怎么可能活到十六岁呢?

如此这般,我终于还是决定要撤退了。主意既然已经定下,我就又开始慢慢走动起来。就在这时,那个胖得令人厌恶的卖苹果农妇(这个女人,她吃东西肯定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能吞多少就吞多少),突然在我身后呱噪了一声:“嘿,我卖的可是整个华沙城里最好的苹果!”

我觉得她没有说谎,因为,对我而言,每一个苹果都是最好的。对于大部分必须在高墙内生活的人们而言,即便吃烂苹果都是种享受。除了苹果,我的袋子里还有鸡蛋、李子,甚至还有黄油——这玩意儿在我们那边的黑市里,可以卖不少钱呢!

无论如何,在我找到返回墙那边的机会之前,首先必须得搞清楚,到底有几个人正在跟着我。他们肯定也不能完全确定我就是走私贩,否则早就逮捕我了。嗯,我还是必须先找到他们。而且,过程务必十分小心,确保不引起任何人注:卜不能再增加他们的怀疑了。

我的目光,落在脚下的鹅卵石路上:前方几米远处,有一块方形的下水道铁盖,上面有横开的入水栅口。就在这时,我脑袋里面突然蹦出了个好点子。一开始,我先假装平平常常走路,走到下水道铁盖上时,再假装自己那双蓝色高跟鞋的鞋跟卡在了铁盖栅口上就好。说到这双高跟鞋,它和我身上穿着的这件装饰有红色花朵的蓝色连衣裙,搭配起来简直完美无缺。每次出来走私,我都穿这身行头——它们是我们家里还有些钱的时候,母亲送给我的。除了这套衣服之外,我其余所有可以穿的东西,全部破落寒酸得要命,有几件,上面的补丁甚至多到数都数不清。试想,如果我穿那些衣服出来,在市集里走不出五米,恐怕就会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吧。只有我宝贝得不得了的这件连衣裙和高跟鞋,才是走私专用的工作服、我的迷彩、我的战衣。

我直直地向着下水道铁盖走去,故意将鞋跟踩进了栅格里。然后,我微微弯下腰,用十分夸张、戏剧化的语调咒骂道:“噢该死,真见鬼!”一边骂着,一边放下自己的购物袋,朝着被卡住那侧鞋跟的位置低下头,装出要把鞋跟给弄出来的样子。与此同时,我偷偷向着身后四下张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那帮紧追不舍的野狗。

我的直觉一点儿也没错,只可惜给出的信息不够慷慨,最终还是眼见为实。

一共有三个男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个穿棕色皮夹克、五短身材、没刮胡子的壮汉:年龄约摸四十岁,明显是这帮人的头儿;在他身后,紧跟着一个蓄络腮胡的大块头,壮得简直能够搬起大块岩石,再直直地扔出去;还有个年轻人,年龄跟我差不多大,也穿着皮夹克,戴了猎人常戴的扁帽,看起来就像是最前面那个头儿的缩小版本——莫非,那人真是这年轻人的父亲?不管怎么说,这个本该去读书的适龄青年,却没有去上学,而是大清早就跟着一群人在集市里四处晃悠,只为了逮住像我这样的可怜虫。P2-4

目录

活下去/Living

大搬迁/Thebigmove

向死而生/Bornto die

一墙之隔/One wall

城市之光/City lights

我,还活着/I,stillalive

现实与虚构——米夏尔·忒特贝尔格和

大卫·萨菲尔之间的一次对谈

序言

在欧洲居住时,我去过不止一次华沙。有次去时,甚至闲到在美人鱼雕像旁的咖啡馆外久坐一天,拿着炭笔给民居画素描,一杯接一杯灌咖啡的地步——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个相当悠闲的城市,浪漫倒不怎么浪漫,就是悠闲,生活节奏几近静止。华沙人都很和气,很少见到凌晨两点法兰克福街头笑得面容抽筋的醉酒青年,抑或奥斯陆四十岁上下派头十足的沉默绅士。西西里岛火车上满身海盐味的农民的淳朴倒也不像,也不似米兰人那般时尚,或者伊比利亚半岛的狂欢气,华沙统统没有。硬要去描述的话,大约是某种调和的、出世独立的孤寂感,但又不比布拉格那般冷淡、桀骜,而是温暖、温和的基调。反正,就我看来,坐在华沙街头慢悠悠耗尽一生也不至于可惜。

大卫·萨菲尔最新作品《28天》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华沙,但又不是我熟知的华沙——那是二战时期的华沙市。萨菲尔先生用第一人称视角,附身在一位名叫米娜的年轻犹太女孩身上,从她在露天市集走私食品进犹太居住区遭遇险境的惊险故事开始讲起,到试图从犹太黑帮首领手上谋差事,之后经历纳粹“搬迁”清洗行动,倾听集中营毒气室生还者口述等等事件,以虚构与史实辉映的手法:用一个虚构人物,串联起十多位真实经历过波兰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们的笔录或口述,复写、再现逝去的真实,并交织爱情、成长、民族认同等宏大主题,撰成这本有笑有泪有回味的小说。作为主角,米娜和以往大部分二战主题小说或电影角色不同的地方,在于她的真实:并非《辛德勒的名单》或者《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那种尽显悲壮的真实,而是通过琐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波折不断、异想天开的事件转折,实现《布达佩斯大饭店》或者冯内古特小说当中,接近黑色幽默的场景具象化,以及时不时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情节张力。“啼笑皆非”这个词,对于萨菲尔式幽默而言,算是十分精准的概括:他的故事主角,尽是些生死关头尚且婆婆妈妈,化险为夷后又得意忘形、伪饰自欺的类型。这一节里的诺言和起誓,下一节就可以推倒不算,甚至忘得干干净净。虽然各种插科打诨和小人物情怀是不变的基调,但也绝非简单的流水文章。只要是萨菲尔的小说,一连串画面感十足的胡闹折腾之后,主角总是会成长、成熟起来,而坚持读到最后的读者,也总是能够在小说收尾时,通过回忆,串联起之前发生的各种事件——尽管差不多所有事件都是“啼笑皆非”的风格,可在联结审视之后,却又能从中体味出迷恋、勇气、执著、牺牲、快乐、疯狂……林林总总的人间百味。

萨菲尔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对真实视角的坚持:他总是会先假设出一个不完美的人物,在工作、感情、生活、社交上遭遇危机或挫折,屡屡面临随波逐流或者奋起抗争的抉择。然后,再将这个人物置入到某个相对奇妙、难以解释的环境中,观察她的行动,以及心态上的变化,将她的遭遇如实记录下来,即成其为一部典型的“萨氏小说”。迄今为止,萨菲尔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描摹的主角,全部都是女性(这也是前文中直接使用“她”的原因):《蚂蚁的眼泪》中被俄罗斯太空站掉落的洗脸盆砸到脑袋之后,转生为蚂蚁和其他各种动物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金·朗尔女士;《耶稣爱我》(中译《在不懂爱情的年代,遇见爱情》)里因为恋爱挫折搬回老家,结果发现邻居竟是耶稣基督本人的玛利亚;《突然成了莎士比亚》则更为夸张,主角罗莎直接进到了十六世纪时、文豪莎士比亚的身体里,过起了穿越生活。相比之下,《28天》里却并没有出现这类近似科幻小说的设定,最多在主角妹妹汉娜所营造的“777座岛屿”的故事世界里,过了一小段时间双重生活。通过阅读本书末尾的作者对谈部分,大家可以了解到,《28天》的这次“例外”,实际上是萨菲尔有意为之。首先,作者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向读者阐明,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暴行,其本身已经如科幻小说一般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作者借文中人之口或者直白、生动的情境描写,多次表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的大屠杀”。至于“将人脱光之后如牲畜一般赶进毒气室里”这种灭绝人道的行为,那些在切姆诺发生的惨剧传闻,甚至犹太人自己(包括主角米娜)都不愿意去相信,认为那些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正因为这些在当时人听来已经具有相当科幻性的事件,确实属实,才令《28天》在挑择、拾取已落定的历史尘埃过程中,契合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和声,取得了比运用幻想设定更可震撼人心的效果——萨菲尔多次强调“素材取自真实”,也同时表明了他个人对这段真实进行倾诉的决心。

另一方面看来,尽管“777座岛屿”部分相对小说进程而言,看似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但全书阅毕之后,仔细思考岛屿、沙人、镜子大师等设定的隐喻,会发现其童话故事的表象之下,拥有与主文情节不可割弃的互文性联结——镜子大师能让人见到自身最害怕、最不敢面对的恐惧,与其说它是纳粹在童话世界里的镜像,倒不如认为它是一个时代的具象缩影:面临绝境之时,人们是怎样堕落,或者怎样成全自己。是原形毕露,还是凭借爱的力量,顽强对抗时代洪流的拉扯。从镜子大师相关的描述当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沙人是镜子大师的帮凶,能力强大,但对外界新生事物(他没见过手枪,认为这是一种魔法)却又显得孤陋、胆小、愚蠢,这或许是对波兰市内,以犹太警察为代表的一系列帮凶人物的嘲讽。如此种种,令“777座岛屿”的穿插显得有趣又深刻,相比之前作品中单纯求奇、求新的整体设定游戏,更为丰富、立体——如果相信那个世界是相对真实的,如果认同米娜对多重世界彼此生灭交替的荒唐理论,甚至会从《28天》戏谑故事的表象之下,发掘出一些哲学性的体验来。

实际上,与其认为萨菲尔是一位德国幽默小说作家,不如将他看作一位美式女性小说作家更为恰当。1966年出生的萨菲尔,不来梅生人,原本从事记者工作,三十岁时转行成为编剧,主要是为德国电视剧撰写剧本,之后也曾涉足导演工作。他自编自导的86集长剧《柏林、柏林》曾荣获2004年国际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以及德国国内多个最高奖项。或许因为长期从事编剧工作的缘故,萨菲尔的文学创作观是十分美国化、现代化的,几乎不受任何德国文学严肃思潮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找不到诸如西格弗里德·伦茨、君特·格拉斯、马丁·瓦尔泽这类老一派德国严肃作家的影子,与丹尼尔·克尔曼拿捏历史事件之幽默感的基调也大不相同。萨菲尔是琐碎、生活化、戏剧冲突,乃至粗俗真实的信奉者。读他的作品,从头到尾都觉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也不稀奇,但又没办法控制住自己不去读完它。等到读完全书,可能最终也不会给出多高的评价,可转念细想起来,书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却又像是刚看过的大屏幕电影一般鲜活:这正是萨氏小说的魅力所在。

萨菲尔绝非随意创作的作家,他总是在甄选过大量素材、精心安排过戏剧冲突之后,才写作出看似不经意甚至混乱、粗鄙、滑稽的故事。这并非我的凭空臆测,而是有亲历实例作为佐证。早在本书德文版出版之前,本书的中文出版方世纪文睿就已经将书稿的德文电子版交给了我,委托我开始翻译,希望能够加快出版流程。德文版《28天》的上架时间是3月21日,因为德国方面样书投递发生延误,作为译者,我直到7月中旬才拿到实体样书。当时,我已基本按照电子稿译完了全书,便与责编商量,打算使用实体书进行核校。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实书内容相比电子稿有较多的细节删减和修改,这说明作者和德国出版方在书正式出版之前,又对书稿做了大量繁琐且细致的工作,才最终给出能够正式付梓的版本。读者读完本书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作者反复修改原稿的原因:《28天》实际上包含一些极端敏感的内容,在对纳粹历史仍旧十分在意的德国(在德国,甚至二战塑料模型包装盒上都不允许有纳粹卐字标志,经销商会直接使用黑色笔在包装上抹掉卐字标;和纳粹有关的书籍、电影、纪录片的监管也十分严格),本书的出版并不容易。在原书稿中能够找到波兰犹太人直接对德国人(不止对纳粹)进行的各种嘲讽,从犹太教角度调侃马丁路德新教的辛辣议论,甚至还有正面支持屠杀犹太人和纳粹暴行的言论。这些部分在正式成书的版本中仍旧存在,但全部经过了作者的精细调整,在不减幽默风趣的同时,言论相对“温柔”了许多,读者看到的依然是个一气呵成的痛快故事。由此可见,看似轻描淡写、信笔而为的文风,同样是千锤百炼之后锻铸而成。自这件小事当中,不止可以见到萨菲尔本人的严谨认真,还能窥见德国出版界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态度。

这是我所翻译的第二部大卫·萨菲尔作品,也是我所读过的第五部了。《28天》与其他萨氏作品相比,在保留作者基本风格的同时,内容上更加严肃,情节和人物处理也愈发细致、成熟。在翻译过程当中,我特别在意保留文章的原始语感和阅读流畅度。通晓德语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与中文使用方法不同,德语写作本身存在一些十分有趣的技术: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利用定语从句本身的特点,在长句的最后“抖开包袱”,以达到类似冷幽默的效果。译为中文的过程中,我尽力保留了作者通过特定语法实现的幽默感,结合原文平实、质朴的用词,更多使用短句,弃用过于复杂华丽的辞藻,并适当省略了频现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确保文章的流畅度。在一些从句较多的段落中,结合前后文逻辑,略微调整了语序,使得大量口语化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萨菲尔在行文过程中,为求情节、对话生动,‘运用了不少德语俗语。有趣的是,中德两种语言当中,许多通过形象性来表意的成语,在实践上亦是对应的。例如中文成语的“易如反掌”,在德语中对应为“wie im Handumdrehen(像是将手掌翻过来一样)”。与此类似,“如鱼得水”则对应为“wie ein Fisch im Wasser(像是鱼在水中一样)”。我以达意为基准,根据自己十年留德岁月的语言经验积累,查实赵登荣等人编撰的《杜登德汉大词典》(2013年版)等参考书中的标准译法后,按照对应的中文成语进行了转换,意图让通俗的文字更加本土化一些。

2012年,《耶稣爱我》已由演员兼导演弗洛里安·弗里茨与萨菲尔联袂合作,成功在德国搬上了大银幕,本土院线反响热烈。《28天》的历史感和画面感更强,显然更适合改编成电影,读过本书后如果喜欢,在等待萨菲尔下一本新书的同时(估计不是今年,因为作者现在仍在全德各地举办《28天》的朗读会),也可期待改编电影的早日上映了。

内容推荐

大卫·萨菲尔最新作品《28天》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华沙市。1943年波兰华沙,16岁的犹太女孩米娜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华沙市区和犹太人居住区之间,仅仅为了买到一个面包或者一块黄油。

面对战争,生与死对于这个花季少年来说不是空洞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然而,这样简单的愿望在那种环境下也是一种奢望,德国纳粹党卫队的入侵,将犹太贫民窟居民陷入被处决的境地。在母亲、妹妹惨遭杀害,男友失去联系后,米娜唯一的信念便是——活下去……

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呢?

编辑推荐

大卫·萨菲尔最新作品《28天》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华沙市。萨菲尔先生用第一人称视角,附身在一位名叫米娜的年轻犹太女孩身上,从她在露天市集走私食品进犹太居住区遭遇险境的惊险故事开始讲起,到试图从犹太黑帮首领手上谋差事,之后经历纳粹“搬迁”清洗行动,倾听集中营毒气室生还者口述等等事件,以虚构与史实辉映的手法:用一个虚构人物,串联起十多位真实经历过波兰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们的笔录或口述,复写、再现逝去的真实,并交织爱情、成长、民族认同等宏大主题,撰成这本有笑有泪有回味的小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8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大卫·萨菲尔
译者 文泽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8354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1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5042275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Rowohh Verlag GmbH, Reinbek bei Hamburg, Germany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