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路历程(西方正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天路历程》这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十二年之久。《天路历程》作为他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本书讲述了一个坚韧的基督徒为寻求永生而踏上荆棘遍布的漫漫长旅,充满危险,诱惑与灾难的尘世被他一步步抛弃,只为负罪的灵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想像奇特,故事生活化,对人性弱点的观照尖锐而深刻,理想主义的热情震撼人心,因而超越了时间和宗教的局限,在成书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

内容推荐

《天路历程》于1678年出版,是英国最重要的宗教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超过200种语言。因违反《非国教徒的非法或秘密聚会法令》而入狱的十二年中,约翰·班扬创作了这本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书。萨缪尔·杰克逊这样评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最有教养的先生也不能找到什么比这本书更值得赞赏,孩童也不知道有什么比这本书更有趣。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基督徒蒙受上帝恩选的信念。入窄门,奔天路,是任何一个基督徒甚至普通人的人生旅程。而作者则将人生觉悟、历险、困难和追求完美的世俗故事与传播福音、宏扬拯救与信心的信念相结合,使读者从宗教和艺术的角度汲取教俗,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灵启迪。

目录

第一部

 作者为本书所作的辩解

 一个梦境

 结语

第二部

 作者发表《天路历程》第二部的方式

 一个梦境

约翰·班扬的宗教立场与文学风格(译后记)

试读章节

他们对这番话都不作答,只是相视而笑。然后我看见他们都继续赶路,可是基督徒走在前面,他不再和他们谈话,只顾自言自语,时而带着叹息,时而又流露着欣慰。他还常常翻阅那发着荣光的人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读过以后,他便精神倍增。

我看见他们不停地走去,直到一座山脚下,那儿的山谷里有一眼泉水。在那儿除了从那扇门直通过来的一条路之外,还有另外两条路,顺着山脚一条向左转弯,一条向右转弯,但是窄的一条路却—直通到山上去,登山的这条路就叫做艰难。基督徒为了振作精神,便走到泉水边去喝水,然后他便开始登山,口中一顿一挫地唱着——

这座山,虽然高,我一心要攀登,

困难无所惧,脚步更不停,

我深知,生命之路在脚下'

振作精神,莫软弱也莫惧怕。

正路虽艰难,胜过入歧途,

歧途固平坦,终局却悲楚。

这时那两个人也走到了山脚下,他们看见那山又高又陡,又看见另外还有两条路,以为这两条路会同基督徒走的那条路在山后会合——因此他们就决定走这两条路。这两条路一条叫做危险,另一条叫做灭亡。于是一个人走上那条名叫危险的路,给引入了_一座大森林里;另一个径直走上那条名叫灭亡的路,给引到一片布满黑压压山峦的旷野上,他在那儿跌跌撞撞,终于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了。

然后我朝基督徒望去,见他正向上攀,由于山路陡峭,他先是奔跑,继而慢步,最后双手着地爬行起来了。在山腰里,有一座美丽的亭子,这是山主人建造起来供辛苦的旅客们休息的。基督徒到了那儿,便坐下休息。接着他从怀里掏出那小册子来,边读边从里面获得安慰,读罢他又反复端详他在十字架旁边得到的那件衣服。他这样自鸣得意了一会儿,终于打起瞌睡来,后来就睡熟了'一觉睡去直到傍晚时分。天快黑了'在酣睡中他的小册子从手里掉了下来。他睡得正香的时候,来了_一个人,把他唤醒,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基督徒听到呼唤忙一骨碌爬起来,赶快上路,快步如飞地向上攀去,直到山顶。

他到达山顶的时候,有两个人向他迎面跑来,一个叫做胆怯,一个叫做怀疑。基督徒对他们说:“先生们,怎么回事?你们跑的方向不对啊。”胆怯回答说,他们原来是到锡安城去的,而且已经走过许多艰难的地方。“不过,”他说,“我们越是朝前走,碰到的危险就越多,因此我们便掉过头来,往回走了。”

怀疑说:“真的,就在我们前面的路上躺着两只狮子,它们是睡着还是醒着,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晓得,要是我们走近它们身边,它们会立刻把我们撕得粉碎。”  于是基督徒说:“你们这些话真使我害怕起来了,可是我到哪儿去才安全呢?要是我回到老家去,迟早要被硫黄火烧掉,所以回去是必死无疑的。要是我能到达天国,在那儿一定是安全的。我得冒险走去。走回头路只有死亡,向前走虽然有死亡的恐惧,可是闯过去便可以得到永生。我还是向前走吧。”于是怀疑和胆怯奔下山去,而基督徒却继续往前走。不过,他又想起了他们说的话,便伸手到怀里去取他的小册子,想拿出来念念,安慰安慰自己。可是他摸来摸去,却找不见它了。这时基督徒大为恐慌,不知所措,因为他需要那个过去常带给他安慰的东西,那个作为他进天国去的通行证的东西。因此他顿时感到心慌意乱,走投无路了。最后他终于想起他在山腰上的亭子里睡过觉,于是他扑通跪倒,请求上帝原谅他这种愚蠢的行为,然后掉头下山寻找他那本小册子去了。此时,有谁能充分道出基督徒在回头路上边走边遭受的内心痛苦呢?他有时叹息,有时流泪,不时责备自己做出的傻事,建造那个地方仅仅是为了让他疲劳的时候进去休息一会儿,而他竟在那里睡大觉。他就这样又晦又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小心翼翼地左右搜寻,希望能找到在旅途上多次给他安慰的那卷小册子。他这样走着,后来终于望得_见他睡过觉的亭子了。可是见了亭子反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因为它使他重新想起他在那儿睡觉的邪恶行为。因此他一面走一面为自己罪恶的睡眠悲叹哭泣,他说:“我真是苦啊[罗马人书!竟然在白天睡着!竟然在困难中睡着!我竟然这样放纵自己的肉体,利用那个休息的处所来达到肉体的舒服,而山主人盖这个亭子只是供旅客在那里恢复—下精神的啊!我白走了多少路啊!以色列人由于他们的罪恶也曾遇到这种情形,他们不得不又经过红海回来。而我现在就这样痛苦地走着,要是没有那一次罪恶的睡眠,我本可以快活地踏着步子的。要是没有睡着,我这会儿已经走了多少路了呀!本来只需要走一趟的路,现在得走三趟,不但如此,现在我还将落入黑暗,因为天眼看快黑啦。哦,我刚才不睡着就好啦!”

这会儿他又来到了亭子里,在那儿坐着哭了一会儿,最后他才像他必定会做的那样,哀伤地朝长椅下面望去,看到他的小册子果真在那儿,他颤抖着赶忙把它拾起来,揣进怀里。谁也无法形容这个^寻回他的小册子后是多么的快活!因为这本小册子就是他的生命和能够进入他所渴望的天国的保证。因此他在怀里把它放好,感谢上帝曾指引他的眼睛朝它掉落的地方望去,然后便带着欢喜的眼泪又开始赶路了。

瞧,这一段上山的路他走得多轻快呀!可是,他还没有走到山顶,太阳就下山了,这又使他想起了那场睡眠的荒谬,因此他又悲伤起来:“哦,罪恶的睡眠,由于你,我才会在旅途中陷入黑暗!为了我这罪恶的睡眠,我得在夜里赶路,我的脚得在黑暗里奔走,我还得听那些野兽的凄厉叫声,现在他又记起了怀疑和胆怯讲的事情,他们见到狮子后有多么害怕。于是基督徒又自忖道:“这些野兽在夜里游荡捕食,要是我在黑暗里碰到它们,有什么办法逃避它们呢?我怎么避免被它们撕得粉碎的厄运呢?”他这样一路走一路想着。但是当他正为他那倒霉的错误行为哀哀哭泣时,一抬头却看见前面有一座雄伟的宫殿,它叫做美宫,就坐落在路旁。

我在梦里看见他加快脚步向前走去,心想有可能的话就在那儿住宿。他还没有走多远,便进到一条很窄的小路,这小路离开那门房还有八分之一里的路。他一面走,一面留心张望着,果然看见路上有两只狮子。他想:“现在我看到了把怀疑和胆怯吓退的危险了(狮子是被锁住的,但是他看不见铁链)。”他心里很是害怕,也想照他们的样子退回去,因为他认为前面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那名叫警醒的看门人在门房里瞧见基督徒停了下来,好像要回头走的样子,就喊他,说:“你的胆量这么小吗?别害怕狮子,因为它们是给锁住了的,故意放在那儿来考验有信念的人,同时也可以发现没有信念的人。你只要走在路当中就不会受到伤害。”

接着我看见他继续往前走,因为惧怕狮子浑身直发抖,但由于他谨遵着看门人的指示,因而他只听见它们吼叫,却并没有受到它们的伤害。于是他拍着手,-直走到大门前看门人站的地方。他对看门人问道:“先生,这是什么房子?我可以在这里过夜吗?”看门人回答说:“这房子是这座山的主人修建的,他是为了旅客的安全和休息而造的。”看门人又问他从哪儿来,上哪儿去。

基督徒说:“我是从毁灭城来的,要到锡安山去,因为太阳已经下山了,所以我希望,要是可能的话,就在这儿过_夜。”

看门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基督徒说:“我现在的名字是基督徒,本来的名字是邪恶;我是雅弗的后裔,上帝要使他的后裔住在闪的帐棚里。”

看门人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到呢?太阳已经下山了。”

基督徒说:“我本来会早些到这儿来的,说起这个我就很恨自己!我在山腰上的亭子里睡着了,可是,尽管这样,如果我没有在睡眠中丢了我的凭证,我还是会很早就到这儿的。我走到山顶的时候,找它找不见,才发觉把它丢了,于是不得不伤心地回到我睡觉的地方,找到了它再到这儿来。”

P46-50

后记

约翰·班扬的宗教立场与文学风格

英国17世纪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1628年11月28日生于英国贝德福德郡艾斯托教区的哈罗顿村,1688年8月31日卒于英国伦敦。他以新浸礼教派的身份受到英国教会的普通规格纪念,纪念日是8月30日。在美国的英国国教徒则将其纪念日定为8月29日。他的名作《天路历程》被视为清教信仰最出色的文学表达,在世界宗教界和文艺界——特别在基督教和世界文学领域——享有崇高地位,其传播之广仅次于《圣经》。

班扬的老家在英国中部的农业地区,父亲托马斯·班扬是个走乡串户的小炉匠,家境贫寒。母亲玛格丽特·本特利的出身还相对要高些。班扬是在农民家的孩子群中度过自己童年的。除了年少时在家中学过的些微知识,他很庆幸自己在教区办的语言学校里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但他年岁不大便接过了家传的行当,做了“行走职业”(on the road)小炉匠。这个职业应该和他的代表作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吧。他的所谓教育和成长就是由这种早年经历构成的。他从通俗读物的各种故事中汲取想象和增进智慧,这些通俗读物大多来自乡镇集市(他的小说里便有这种集市的描写,英国大作家萨克雷便用这种集市作了小说的名字)。

班扬虽出自国教家庭,但对清教非常熟悉。由于清教实行大众化的传教方式,最易为下层民众所接受,因此班扬受其影响,很早便沉浸在《圣经》(英文而非拉丁文)的陶冶之中了。但是,在国教和清教间发生的游移却使他极为焦灼而恐惧,充满了犯罪感。他在自传中承认,“自己成了那些恶行和不敬之事的魁首”。

有的学者认为,他的敏感和想象夸大了他的早年经历,笔者也认为是他的观念像井水一样放大了早年记忆。1644年,他参加了议会军,在白金汉郡的纽波特帕格内尔镇服役至1647年。内战结束后,他又重操旧业做起了小炉匠,并开始了一段放任自流的生活。在此时期,他说过很多亵渎神灵的话,做过很多亵渎神灵的事,以至于他竟为自己死后下地狱的结局感到惊悚不已。他在自传《丰盛的恩典》中曾对自己这时期的生活深自谴责。据说,他的净化生活始自一次神的召唤。当他在安息日参与游戏时,忽然有神向他说:“你是要放弃恶行,走向天国,还是要继续作恶,走向地狱?”他自信是这个声音拯救了他的灵魂,使他开始了弃恶从善、自我节制的生活。

班扬在22岁时娶了一位大约名叫玛丽的女子,妻子的家境虽然贫寒,但带给他的嫁妆一一两本指导灵修的教义书却使他受益匪浅。他常自比圣保罗,立志从罪人之首转变为上帝遴选的中坚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为贝德福德的圣约翰教堂所接纳,接受了洗礼。有证据表明,他对往日作恶的愧疚,他从妻子处受到的影响,以及他不断在现实中接触到的善行,都是推动他皈依教会的原因。而这种“浪子回头”式的转变裹挟着他所经历过的从肉体到心灵的强烈震恐,激发出了他在日后传道和写作中的强烈感染力。

1655年,班扬迁居到贝德福德的圣卡斯伯特街,同年他的心灵导师、非国教牧师约翰·吉福德逝世,他接受吉福德的嘱托,开始了传教生涯。1656年,他发表处女作《福音真义》。1657年,他成为圣约翰教堂的执事并发表第二本书《申辩》。1658年,他发表第三本书《地狱中传出的叹息》,同时他在伊顿的传教遭到指控。1659年,他发表第四本书《律法与恩典揭义》。1660年,圣约翰教堂被当局褫夺,其住持牧师约翰·伯顿去世。当年11月12日,班扬因无照进行传教活动被捕,关押在贝德福德郡监狱。在1661年的审判中,他被指控不去教堂和组织非法集会。当时有地方官员试图劝服他,说他的罪过不是非法传教,而是在非国教徒的非法聚会中传教。只要他答应停止在私密的集会上传教,便可获得自由。因为他所参与的集会大有谋反之嫌。他答复道,他有更重大的、上帝交付的使命,这使命就是不遗余力地传上帝之道。如果承诺不在私密的场合传道,那他就连在家里也无法履行自己的使命了。于是,他被继续羁押,而目一直羁押了12年!

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班扬陆续发表了《有益的沉思》(1661)、《用心灵祈祷》(1662)、《基督徒的行为》(1664)、《严肃的思考》(1665)、《以巴尔和格利姆》(1665)、《圣城》(1666)、《死而复生》(1666)、《狱中思》(1666)、《丰盛的恩典》(1667)、《信仰的坦白》(1672)、《捍卫基于信仰的合理教义》(1672)等一系列著作。

1672年,在查理二世的《宽容宣言》颁布后,班扬被释放出狱,旋即获得教师资格,并任一所小教堂的牧师。但好景不长,由于议会颁布的《克拉伦登法典》重建了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因而1675年他的传教许可被取消,并再次入狱6个月。就在此时,他开始了《天路历程》的写作。这部寓教作品的第一部出版于1678年。嗣后,他于1681年和1684年先后发表了《白德曼先生的生与死》和《圣战》,并于1684年发表了《天路历程》的第二部。1688年8月31日,班扬因赴伦敦调处友人家事而身患肺病,不治身亡。

作为一名清教徒,班扬的传教事业从英国革命和清教改革中获得动力,也在王政复辟和宗教冲突——清教、国教、天主教问的争夺——中备受戡斫,典型地体现了英国革命过程中下层民众的宗教诉求。他的宗教观带有自由主义倾向,谨守耶稣在《新约》中的言行,强调罪、救赎、禁欲、恩典、末日审判和自我践行。他的许多讲道小册子都是为了与教友派、长老派等其他教宗论战而撰写的,其宗教立场既不若长老派那样保守苛刻,也不若教友派那样自由随意,而是主张在牧师的管理和指导下的习经与共勉,主张在生活中实践《圣经》的教诲。他的宗教立场之坚定,在英国历史中鲜有其例。也许他的坚守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而且具有生命过程的意义,因为他的信仰来自他的难以忘怀的经历——少年时的放浪、青年时的醒悟、从军时的濡染。否定他的信仰,无异于否定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道路。从这个意义看,他所宣示的“今天放我出去,明天我就要传教”(他的确这样做的)j已经不仅是他一己的誓言,而是历史的一种回声。英国作家麦考莱曾说过,“在17世纪后半的英国,只有两个头脑里装着出色的想象力,其中一个产生了《失乐园》,另一个产生了《天路历程》。”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价值的基础?笔者以为是坚贞的信仰、丰富的思想和独创的形式,它们统一在平实、宏大、坚定的风格之中,因为这风格是人类精神的脊梁。我们什么时候得到这种风格,我们什么时候便接近了真理。

在班扬的作品中,天然而成的简洁,运用自如的语言,口语化和《圣经》式地,既精审又讽喻,将福音化为形象的生活情景,演化出戏剧性的神学意义,特别是他在作品中隐约重现了他自己的皈依经验。他为什么要写作?为了赞颂自己的信仰,为了使别人像自己一样皈依上帝。这正是他采取这种风格而不事雕饰、将文学用为达于目标的途径的因缘,于是有人用一个词——“赤裸表达”来形容他这种风格。如果我们参看他在《丰盛的恩典》中的自白,就更能理解他这种平实而独特的风格了。

在他的描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圣徒般的普通人过着激动而充实的内心生活,他们的肉体也同样结实而强健,他们与迎面扑来的罪恶——试图将他们推入深渊的各种奸邪势力——作不懈的斗争,直至取得完胜,将荣耀的桂冠戴到上帝的额前。这是怎样形成的风格?是怎样生长起来的人物?原来,这是作者和他的人物共同生存、结合一体的结果。由于这种共生一体的关系,作品中常常闪现着班扬亲历过的场景、人物、事件的影子。所以,没有这种生存与结合,就没有班扬的精神与风格,就没有人类与上帝——实际是人类与自身,因为上帝生自人类的深处——宿命。这是引导班扬步履的星宿,是支撑班扬信念的基石,是放弃一切风格去战胜人类精神中的危难而形成的风格,是无形的进军。

凭借这种内涵和风格,班扬的作品始终站在纤巧雕琢而苍白无力的近代欧洲说教文学或贵族文学之外,以其生动的形体和高标的意境启发了斯威夫特、约翰逊、笛福、理查生、布莱克等许多作家,为英国文学传统注入了寓言性的血液。他从苦难中历练,他从内省中参悟,他从万物汲取精华才铸成了平凡中的伟大。可那又是怎样杜鹃啼血的伟大呵,这大概就是风格的力量吧。

我们今天看班扬的寓言可能有些古奥,其实我们今天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会被后世看做寓言而感到古奥,这正如班扬时代的人看《圣经》时感到有些古奥一样。人类就是在一代代地将自己的文化寓言化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可是这种古奥正是伟大的经验变成化石后必有的结果。我们只需用那化石中的细胞克隆出原来的丰沛身体,就会从这龙的牙齿般的原型变幻出全龙,感受到人类往昔生活的万千气象、蓬勃生机,因为那是真实存在过的生活,是蕴藏着源远流长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奥秘的生活。

赵沛林

2010年9月于长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路历程(西方正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约翰·班扬
译者 赵沛林//陈亚珂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4229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0223039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9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24:47